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研读起步:从“诵读课文”到“读通课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在通读课文中结合审题解题

“题好一半文”说的是写文章时命题立意的重要;“以题统文”说的是读文如能以题意提挈则事半功倍。两者都说明了题目对文章的举足轻重。郭沫若同志曾根据《说文》,解释“题”的本义为“额”,由于头上最重要的部位是“题(额)”与“目”,所以就把文章的标识称作“题”或“题目”。  

教师应当以审题、解题为契机,引导学生从初读课文中探究,强化初读的目标意识。  

如一位教师教《捞铁牛》时,初读后先让学生找出题眼“捞”,然后启发大家思考:围绕“捞”字,你觉得课文会告诉我们哪些问题?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引导归结为:(1)谁捞?(怀丙和尚)(2)什么时候捞?(宋朝)(3)在什么地方捞?(顺天府)(4)为什么捞?(修浮桥)(5)怎样捞?(利用水的浮力)(6)捞的结果怎样?(把铁牛捞上来了)然后,教师让大家初读全文。初读的任务是找出几句话把这6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怀丙和尚是宋朝人,他在顺天府这个地方为了修浮桥,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大家变换语序,“还可以有哪几种说法?”(如先说“为什么捞”,或先说“在什么地方捞”等等)训练变换语序、灵活表达的能力。  


这样,把初读课文与审题解题密切结合起来,可充分剖析课题对课文的画龙点睛之妙,初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构思,接近课文大意、结构和写作特点,也同时强化了学生对初读课文的兴趣。  

二、在通读课文中结合字词教学  

在初读课文时进行部分字词教学是一项突出任务。如何使字词教学真正融合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之中,既做到密切联系阅读理解活动,又适当集中,为读课文打基础,是初读设计的难点所在。  

把生字新词分类渗透于初读活动之中,是效果较好的可行策略。如《手影游戏》一课共有十个生字:兔、鸭、英、凤、影、戏、嘎、叫、蹦、追。一位教师将十个生字,分批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出示课题时教 “影”、“戏”   

2.观察插图时间:图上的手影有哪些小动物?教“兔”、“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时,让学生说说课文中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叫什么?确认哪个是小英,哪个是小凤,哪个是小桃,为什么?(手影不同)教“英”和“凤”。

4.通过引读,结合动作和象声演示,教学“嘎”、“叫”、“蹦”、“追”。教师在出示字词的每一步,都要求学生读相关的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这样在读课文中识字学词,不仅使初读课文不显枯燥,而且由于让学生在密切联系上下文中识字学词,有充分的语境可供琢磨理解,学词的教学效果往往也会特别好。  

三、在初读课文中结合粗知大意  

了解大意,初知内容是初读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应当着意训练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估量其阅读价值,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初读训练学生撷取课文大意的能力时要因文而异,循文导法,使学生不仅知大意,而且学会如何初读课文才能粗知大意。  

教学《闪光的小球》一文,一位教师的初读训练思路别具:今天我们学14课《闪光的小球》(板书)。从课题看好像是一篇状物的课文,可实际上写了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事。现在请大家初读课文,注意按照以下要求来读: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画出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找出一个能概括说明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的句子。  

3.这件事中有六方面的人或物,请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并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联系。(出示填空题)  

4.按照课文说说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填空题如下:   

这位教师采用抓故事中6个主要事物,并分析其中如何联系的方法,为学生撷取课文大意提供帮助,并结合了语言文字训练(填量词),确实思路别具。也正是有了多样的“粗知大意”的精心设计,才使学生能富有情趣地去初读课文,主动地整体感悟课文。  

四、在通读课文中结合理清层次  

初读阶段的理清层次,也就是大致弄清楚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有的可结合分清段落,但有的课文,分段比较复杂,就可以先理清层次而不急于分段,也不一定分段。这时的理清层次主要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受作者思路,了解课文大意,丰富初读课文的形式,并为深读研究打下基础。  

请看一位教师执教《赤壁之战》一课时的初读设计。  

教师:刚才把课文中各段浏览了一下。我们现在来讨论整个战役的经过,先怎样,又怎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讨论中,老师要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战役各阶段的小标题:   

  

师: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说,一般应该有哪些要素?  

生:起因、经过、结果。(教师在上述小标题的上方,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师:现在再想想,这六个小标题跟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应该怎样对应起来?  

生:“两军相对”是起因。因为曹操率大军南下要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才调兵遣将迎敌,两军相对,就要打起来了。  

(教师在黑板靠边处板书“率军南下”、“调兵遣将”,并引导学生释词,同时指出“率”和“遣”是本课生字,并对“遣”和“遗”进行对比。)  

生:从“黄盖献计”到“火烧敌船”是战役的经过,最后一段“上岸追击”是说曹操最后从陆地上逃走了,是战役的结果。  

师:(在板书中相应的地方划线)我们能不能给起因、经过、结果三大段再各立一个小标题呢?

最后,师生共同确定“大军犯境”、“妙计歼敌”、“大获全胜”三个小标题,再由学生上来板书。这时,板书成为:

这样,教师把初读、讨论、提取大意要点、理清层次和试列小标题综合起来让学生演练,使通读这一环节内涵丰富、整体到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在通读课文中结合初试检查  

初读课文还应当辅以读写检查,它既是对初读成果的巩固和加深,又是向“深读课文”过渡的桥梁和中介。因此,初读检查的设计尤为重要。  

指名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结合纠谬正误,自然是最常见的。目的是要检查一下是否真的读通了课文。但若课课如此,就成下策。有的老师让学生读“你最喜欢读的一段课文”;有的老师要学生“组阁”:“你喜欢哪几位同学和你一道来分节把课文读一遍”;还有的只要学生“挑一个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挑一个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如此等等,把选择权充分交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这样,恐怕比每次都由老师指名学生读,效果会好得多。  

默写词语,听写句子,或完成填空题,这是初读检查常用的“写” 的形式。在这方面,更应当做到精心设计,因文而异,不落俗套。如《草船借箭》一课的初读听写:  

师:今天我采用新的默写方法,每人选择几个词语准备给上黑板的同学默写,并想一想,你为什么让他默写这个词。(学生各自准备,老师先找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报词。)  

生:“迟延”、“惩罚”。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让他默写这两个词呢?  

生:“迟延”这个词两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但偏旁不同,“迟”是“走之儿”,“延”字“建字旁”,很容易混淆。另外,“延” 的第四画是竖折,有的同学会误认为坚、横两面。惩罚的“罚”字是上下结构,下半部分常有同学写成“训练” 的“训”。所以我选择了这两个词。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地方是不是很容易出错。  

生:(齐声)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3: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