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道习题
江苏教育版数学第六册第14页练习三第4题:
图上画一个售票处,
成人每人24元,
儿童每人12元,
一女老师:我买46张儿童票。一女孩指着图画:一共要付多少元?
一场辩论
我让学生自己看懂图意,独立解答这道题。我在行间巡视时,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
(1)12╳46=552(元)
(2)12╳46=552(元),552+24=576(元)。
我特意安排不同解法的学生到前面板演。
板演的学生刚刚写完,下面的学生就在小声议论了,有赞同第一种解法的,有赞同第二种解法的,也有默不作声看书思考的,更多的学生看着我——等着我来 “裁决”。
师:“同一道题目刚才两位同学做出了不同的答案,你们觉得谁做得对呢?”
“第二种!”
“不,第一种!”学生争论起来,有的学生甚至激动得站了起来。
师:“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哪一种答案正确呢?我也不清楚呀。要不这样,我们来一场辩论赛,赞同第一种解法的同学为正方,赞同第二种解法的同学为反方,正反方同学进行辩论,你们既可以陈诉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反驳对方的观点。我和同学们一样,也想知道哪种答案正确呀!现在正方同学先发言。”
正方生1:图中的女老师明明说要买46张儿童票,儿童票每张12元,所以应该用12╳46=552(元)。(强调“明明”,真可谓“振振有辞”。)
反方生2:到公园里游玩,一定要有老师带队,而且我们觉得应该请老师和我们一起去玩,所以还要买一张成人票,所以12╳46=552(元),还要用552+24=576(元)。(听了心里真舒服,玩的时候心里还想着老师,尽管只是想着老师带队!)
正方生3:题目中没有把这个条件写出来,所以还是应该用12╳46=552(元)。
反方生4:题目中虽然没有把这个条件写出来,但是图上明明画了一位女老师,没有写出来就不要考虑了吗,那可能是隐含条件呀?(反问有力!)
我插入一句:解题也应该联系实际,对吧?
正方生5:我记得每次老师带我们去看电影时,我们都要买票,而老师不要票,所以到公园去玩,我们买票就行了,老师不要买票,还是第一种解法对!(厉害,厉害!我刚才说的联系实际提醒了她,言下之意是老师“沾光”了。)
师:你的意思老师只是个“添头”,不要买票?
生大笑……
下课铃响了,辩论还未结束,教室里还 “弥漫着硝烟”。
师:刚才正反方同学进行了精彩的辩论,不知不觉中已经下课,哪一种解法正确呢?——暂未分晓!今天同学们回去写一篇数学日记,在日记本上继续发表自己的高见,阐述自己的观点!
生:好的!哼,我一定把我的想法写下来,驳倒你们!
望着学生们因兴奋而涨红的小脸,我暗暗庆幸自己在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时没有以教师的权威轻易 “裁决”,庆幸自己及时搁下教案组织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展开辩论;庆幸自己一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敢畅所欲言。此时此刻,在与学生一起分享喜悦的同时,我深深地感受到学会上身上蕴涵着巨大的潜能。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说、想、做的机会,允许他们“胡思乱想”,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创新的火花往往就在此时被点燃。面对学生的不同解法,不同意见,我们要学会尊重,不要因为违背常规而轻易否定,要学会留白,当学生有疑问时,当学生异议时,我们不妨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讨论、争辩,让思维在互相撞击中获得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