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7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妙手偶得,妙笔生花——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何其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27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布卢姆也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即兴创造”的随机事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进程。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捕捉这种“闪烁不定”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妙手”,能及时抓取,并会“妙笔”,能巧妙美化,使一个不经意的、不如意的随机事件,成为可用的、有用的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
    1、“妙手”:乘机提取——“妙笔”:点石成金
    [案例1] 教学《时、分、秒》课中:
    上课铃声响起。突然,一名学生要小便。全班骚动。
    “你去吧”。教师说完,有了好主意:“小朋友,请你们看着墙上的钟表算一算,他浪费了我们多少时间?”
    该生回来后,学生纷纷汇报他所用的时间,结果不统一。
    师:“你们是怎样看时间的呢?你们想交流吗?”
    在学生交流中相机教学新知……
    [案例2] 教学《轴对称图形》课中:
    知识巩固时,学生兴高采烈地例举着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突然,前排一名学生举起双手,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全堂哄笑。
    笑声中,教师灵机一动:“你们为什么笑啊?”
    生:“他打哈欠,违反纪律”。
    师:“哦。你觉得他打哈欠的姿势美吗?”
    生:“不美”。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这个动作不美呢?”
    学生“跟着感觉走”,无法言表。
    教师对称地高举双手,又平举双手:“老师的这些造型美吗?”
    学生有所领悟:“比他的美多了。因为你的动作是对称的”。
    师:“你是说,老师的这些姿势,如果拍成照片,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是的”。
    师:“如果老师为你们拍照,你们会做一个动作,使拍出的照片也是轴对称图形吗?”
    ……
    上述案例中的随机事件,是教学中的“不和谐音”,但教师并没责怪,而是别具匠心地过滤其消极影响,提炼其有用的成分,进行剪切和放大,粘贴到知识场,借题发挥,转化为一首美妙的“插曲”。恼人的“事故”变成了动人的“故事”,成就了一笔意外的教学资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9-27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2、“妙手”:乘机迎取——“妙笔”:顺水推舟
    [案例3] 教学《角的认识》课中:
    教师介绍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
    突然,一名学生质疑:“老师,我的三角板比你的小得多,它们三个角的大小怎么会一样大呢?”
    教师乘“虚”而入,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形成了两派意见,展开了辩论。……
    [案例4] 教学《5的乘法口诀》课中:
    教师出示挂图:河里有5只船,每只船坐5个小朋友,……
    教师刚要发问。突然,一名学生举手:“5的乘法口诀,我会编”。
    教师一怔:哦,她在迁移《2、3、4的乘法口诀》几节课的学法。“那你说,怎么编呀?”
    该生伸出一只手:“一五得五”,伸出两只手:“二五得十”(教师指导:二五一十);他又拉起同桌的一只手:“三五十五”,拉起同桌的两只手:“四五二十”,……
    啊?!他“自出心裁”,没“按图索骥”。还不错!于是,……
    上述案例中的随机事件,虽出乎预设思路,但合乎情理,合乎教学流程,教师就趁机顺势而下,用学生所想所做组织下一环节的教学。学生既然自发地吹来了“东风”,教师就应迎“风”而上。“乘风破浪会有时”,此“时”就是学生一些随机事件形成的教学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9-27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3、“妙手”:乘机转取——“妙笔”:见风转舵
    [案例5] 教学《循环小数》课中:
    教师出示例题,让学生计算。然后揭示循环小数的意义。
    突然,一名学生质问:“老师,我们学循环小数有什么用啊?我觉得,没意思”。多数学生附和。
    师:“小数的这种循环现象,没意思吗?在我们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很多呀”。
    学生纷纷举例:春夏秋冬、日出日落、周一至周日、音乐节奏……
    该生又辩诉:“但我觉得循环小数太繁”。
    师:“对啊。正因为它繁,所以我们要学习它的简便写法以及循环节的判断方法等新技巧。你想学吗?”
    生:“想”。
    ……
    [案例6]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中:
    教师一番铺垫后:“那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这节课就——”
    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书上看到的”。
    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生:“我知道,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拼成长方形”。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要沿着高剪,不沿着高剪可以吗?”
    该生摇头。
    师:“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手试一试”。(原定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变成了现在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
    上述案例中的随机事件,打乱了教师的设想,打乱了教学的程序。教师应不选择回避,而应选择适应,因为“强扭的瓜不甜”。教师可趁机调整转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不管是“横生枝节”,还是“倒行逆施”,只要教师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也可成为用好教学“活”资源的良好“转机”。
    4、“妙手”:乘机借取——“妙笔”:移花接木
    [案例7] 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课中:
    教师讲解习题“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5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行驶3分钟,能给多大的地面洒水?”
    料不到,不少学生想象不出洒水车留下的“作品”模样。
    咋办?教师急中生智,把粉笔横放压在黑板上模拟洒水车行驶,“身”后留下了一个长方形的阴影。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案例8] 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课中:
    师:“‘他做题的正确率总是100%’。这句话表示什么意思呀?”(教师多写了“总”字,属笔误)
    生1:“他做对的题目是题目总数的百分之一百”。
    生2:“他全部做对了”。
    生3:“他的错误率是0%”。
    生4:“他一定是好学生。不过,他每次都能做对?!神了”。
    生5:“他是神算子”。
    生6:“他是常胜将军”。
    生7:“他算十全十美了吧”。
    生8:“他百发百中”。
    生9:“他百战百胜”。
    生10:“他万无一失”。
    ……
    上述案例中的随机事件,一是因学生学习受阻,教师急中生智地借用粉笔以开“茅塞”;一是因教师板书笔误,学生情不自禁地借用成语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事实的惊叹与佩服的思想感情。这种“移植”和“嫁接”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别有一番风味。
    教学中,随机事件何其多,相应的教学资源何其多。在奇思妙想,甚至胡思乱想中;在顺水推舟,甚至逆水行舟中;在锦上添花,甚至画蛇添足中……。只要蕴涵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引申、利用,见机行事,优化教学。
    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此借用为:教学中并不缺少资源,缺少的是开采资源的“妙手”和“妙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20: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