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小学生厌学教学》反思
加来中心校山凤小学 王道圣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现状的反思
1、缺少指导性与和系统性
新课程改革到今天,观察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行为,就会发现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会发现在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如由于农村小学处于边远地区,受陈旧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大,在涉及小学数学近二分之一课时的练习的设计安排中,我们中的很多人认为练习活动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投入到练习活动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对于练习活动的设计,教师通常是拿一些现成的习题应付了事;即使进行设计,也仅是针对课堂教学部分内容而言。设计的练习,大都机械重复,缺乏生活性和趣味性,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思维能力,反而加重了教与学的负担,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吃力,年级越高越是这样。不少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信奉多多益善,认为学生越多做练习,就越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使学生感觉数学课很累,产生数学厌学情绪,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时候过于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新颖,不能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比如曾经听过一节低年级的数学课“9的组成”,学习完9的组成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练习:将1~8八张数字卡片发给班里的八个学生,学生依次拿着卡片跑到前面,喊道:我是某某,我的朋友在哪里?下面的某个学生接着跑到前面,说:你的朋友在这里,某某和某某组成9。然后,两个学生手拉手跳一圈。这时其他没有选中的学生眼巴巴的看着他们表演与开心,内心的失望溢于言表,没有几个能真正同步思考的。还有一个小男生小声的说:“讲错啊,讲错啊!”课后我问那位男同学原因,他说,因为他们成绩好,几乎每次都是他们几个人发言和上台表演,他们犯错了才有可能轮到自己。为了练习几句“组成”,学生要从座位上跑到讲台前,还要记住比“组成”更难记忆的程序,而且真正参与的只有八位学生,这样的练习收效究竟有多大?还有学生的参与面要广,不然如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心态、正确看待同伴的进步,要有一种良性竞争与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因为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
2、缺少层次性与多样性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大多是对例题的模仿与重复,缺乏对教材的深层挖掘,练习形式单一,变式练习较少,教师的课堂练习设计,往往只从书本出发,从教辅资料中摘录,而不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得课堂练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离,学生总是在抄、写、算,而不是在看、听、想中进行,缺乏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很多学生做练习总是觉得是负担和煎熬、枯燥而乏味。在课堂上,不管你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堂练习设计都是同样内容、同等难度。基本上没有层次区分,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造成了差生吃不下,缺少成功感,多次失败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而优生吃不饱,经常做没有挑战性的练习,让他觉得数学学得没意思,极大的影响了是潜能生和优等生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造成了潜能生的队伍逐年壮大与优秀生的人丁凋零。因为这样的种练习方式只起了对知识的简单巩固作用,、对于学生知识的加深理解收效不大,使课堂教学忽视了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这些状况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后续性发展与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缺乏开放性与激发性
现在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老师们大多是喜欢选择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固定的习题,以方便点评,而对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习题不够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紧密的数学素材和练习,怕麻烦不愿涉及;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的练习少,缺少趣味和人文关怀,没能展现数学课堂的生动、有趣和魅力。比如中年级数学学习了排列和组合后,有这样一道题: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猴山有多少条路线?在做题时,有个学生说:“从儿童乐园到猴山,走下面这条路最近。”教师一拉脸,摆手示意他安静:“仔细看要求,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一共有多少条路线?”对这道题目,我们首先当然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看懂题意、弄清要求,但在最后可以有一发散性的提问:“如果没有经过百鸟园这个条件,那么那一条路线最近呢?”这样比单纯的阻止插嘴、提醒大家看题更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机智,而且能保护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这一类孩子对数学有钻研与探索的兴趣!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所有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很有必要对练习进行重新认识。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4、多机械笔算,轻思维训练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然而练习往往成了机械的技能训练,忽视练习中的思维因素和数学思想意识培养,为练习而练习。实际上练习只是一种手段,培养能力与发展思维才是目的。练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是引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载体。练习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操练的过程。一道练习题,应当给学生以新的信息、新的经验,以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同时,练习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整解题策略、选择学习方法的过程。练习是学生自我激励、获得成功的载体。数学练习的解题过程除了能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外,还对意志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等人格因素的形成也有强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学中不要仅仅以完成练习为目标,对一部分练习可以深化、拓展,激发出学生潜在的意志力量,这种受挫后的成功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进一步追求成功的信心。我们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练习这一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实效性的初探
要改变以上种种状况,提高课堂练习的实效性迫在眉睫。学生天天都在做练习,但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关注的“解决问题”并不等同于这些解题活动。练习是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载体。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我们的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的练习应该既包括传统“习题”的意义,又有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必须深入思考,精心编制,设计出具有实效性的课堂练习。
1、把课堂练习的自主性还给学生
传统的“一刀切”做法无法顾及每个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最普通的、有效的一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来看,一般低年级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卡通等事物比较感兴趣。而高年级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等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把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小学数学练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应该因人而异,让练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练习,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所以课堂上精心设计“自主选择式”练习很必要,同一知识点,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练习的“自主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发展。新课程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所以自主性不仅体现在练习的选择与教师的精讲上,也可以体现在练习的编制上,让学生成为小老师,用自编“互测性”练习实行兵教兵、兵带兵。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包办练习设计,不能使学生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我的实践证明学生对他们自己“创造”出的练习更感兴趣,做起来你比我赶也更投入。在课堂上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互相设计练习考考他人,互相评价,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其各尽所能、各展所思,享受练习的乐趣,体验创造的喜悦。
2、让课堂练习有机的融合生活实际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会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我们要突出练习的趣味性。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单纯的照本宣科式的练习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设计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突出练习的层次性。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性的变式练习再到独立性的思考练习。我们经常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与认同感,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例如在教完“圆的面积”一节之后,设计了如下练习:一头牛被用3米长的绳子栓在四周都是草地的牛桩上,请问这头牛吃到多大范围的草?这样的变式设计符合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一看就熟悉、来劲,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用绳子和标杆测量学校操场的周长,画出操场的方位图来更好的理解方向的确定与比例尺的应用;根据地图算一下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等可操作性的实际应用,有利于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都是系统化、标准化的,课堂毕竟是课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与原理,并不等于你的教学任务已完成。我认为,教师还有义务、有必要引导学生走入真实的生活,为学生设计真实有用的课后实践题,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巩固、创新数学知识和方法,强化应用意识,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练习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他人协同合作。因此我们应该对“独立完成”的观念有所保留和拓展。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光会纸上谈兵,实践能力较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是新课改的理念,所以课堂上要加强动手合作,实践性的练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让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相互合作实践,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到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如教学了“千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徒步走、家人用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带等方法再次体验千米的概念。我在教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就让学生将本校按班级男女生人数先调查好,再汇总成复式统计表,最后绘制成本校各年级男女生复式条形统计图。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学生实践的过程有些笨拙,实践的结果不足称道,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亲生体验:如动手测量、查询资料、社会调查等,可以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直接感受,尝试着与人交流和合作,知道了除教材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学会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最后进行交流总结时,其形式也会很多,可以制表,文字表述,口头演说等,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提出异议和独特的见解,敢于创新,使之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总之练习不再是单纯地做习题。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精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练习,精讲、精练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中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数学课堂练习应该是数学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是对数学课程意义的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我们对数学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终生学习。而且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行为目标的系统,要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依据反馈原理,加强教学反馈。反馈信息越及时、准确、全面,效果越好,可以说教学反馈是实现教学控制的必要手段。课堂练习的反馈功能与诊断功能,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状况,为老师调整教学行为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使练习的效果得到落实和提高。所以我们老师对练习的反馈与诊断功能还要提高认识,落实和提高练习的反馈与诊断功能,让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得到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