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1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信息技术巧设任务让学生展翅高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22:4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信息技术巧设任务让学生展翅高飞
【摘  要】21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的重要内容是“吸引、处理、创造信息和组织、利用、规划资源的能力¬[1]”。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核心就是通过计算机这个通用智力工具,同时应用计算机的操作特点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文章初步探讨了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在运用“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时,任务设计、编排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教学实践证明,任务设计、编排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设计得当的任务,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认知目标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的教学活动。其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2]”,从而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不仅如此,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显著的提升。教学实践证明,任务设计、编排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一、明确目标,有效分解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控制和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紧紧围绕着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把总目标细分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将小目标进一步再细化为一个个容易完成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教学目标。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操作目标一般有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如,了解规划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基本思路、学会设置自定义动画、掌握在演示文稿中设置超链接的方法等。
与此对应,教学任务可按三个层次来设计:基本任务、巩固提高任务、探索任务。基本任务一般是任务中较简易的和较容易完成的,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巩固提高任务是在对基本任务掌握的基础上做的小变化,既夯实了基本任务又有灵活变化;探索任务是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有发挥空间的任务。
二、创设情境,进行学科横向整合
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才可以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因此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与其它学科、日常生活等方面横向联系,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认知情境的学习任务。学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联系生活经验,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才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如,在学习“程序设计IF语句的教学”时, 以当地出租车计价为例,编写编一个计价器程序,当我们给它一个路程值,让它自动算出车费。在这个任务中,学生横向联系生活经验同时又整合了数学的内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22:44:39 | 只看该作者

三、循序渐进,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上要讲究因材施教,教学任务的设计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特点以及个性心理特点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3】”。对于新内容或者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观察和自主学习,最终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因此,老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如,在学习幻灯片“添加动画效果和超级链接”一节时,可以将幻灯片中各对象设置为“本地区的摄影图片”。学生兴趣倍增,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不仅感叹“原来我的家乡是如此的美丽啊”。
四、由点到面,分散重点与难点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重点、难点是教学的精华所在,因此教师只要掌握“两宜原则”,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第一,“任务”的知识点宜少不宜多。知识点一般不能多于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否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会事与愿违起到相反的作用;
第二,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每一个小任务的完成都会起到“信心催化剂”的作用。相反,规模过大则不仅偏离了“任务驱动”的本意,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五、“你做主人,我做后台”
这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布置、完成任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后台”的思想。长期如此,学生就会变成学习的主人,教师才会真正解放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等就会大大提高,当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六、有意“留白”,巧妙渗透
21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的重要内容是“吸引、处理、创造信息和组织、利用、规划资源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核心就是通过计算机这个通用智力工具,同时应用计算机的操作特点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方法,并不一定完全按教师、书本上讲的方法,可以进行创新,这就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如,在学习“Flash补间动画”一节时,可为学生提供了一副有蓝天、白云、绿地、百花、小路的背景图和蝴蝶、老鹰、小鸟、蜜粉、小动物、人物等的矢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完成一个有故事的小动画。学生一定会不负所望,制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多媒体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22:44:43 | 只看该作者

七、有分有合,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一般来说,学生可以按以下三种方式来完成任务:
(一)自主探索
在这种方式中,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如何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她们的创造精神。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等请教,以培养他们获取、鉴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比较单一的任务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二)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互动与交流中共同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4]。通过合作、探讨、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的沟通。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对于比较综合的任务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三)组合型学习
将自主探索与协作学习根据情况相互组合,就是组合型学习。
本人比较喜欢这种学习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有分有合,根据学习目标灵活运用,不拘泥、不死板。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调整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任务的适当比例。对于前者,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后者则要求多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来协作完成,锻炼学生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如,在学习“Word编排板报”时,有一节课是《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全班28人,4人为一组分为7组。每组通过主题学习网页,观看一段未经加工和经过处理的文本效果后,讨论、对比两者的效果,然后根据网页提供的原始文本,通过自主探索进行相应的排版。在这个实例中,分组讨论使知识点更加细化,自主探索又使学习过程转化为任务驱动进而完成学习目标。
总之要真正把一项任务设计好决非易事,只有设计得当的任务,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信息技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飞”起来,信息技术教学才能“活”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0: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