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技术巧设任务让学生展翅高飞
【摘 要】21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的重要内容是“吸引、处理、创造信息和组织、利用、规划资源的能力¬[1]”。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核心就是通过计算机这个通用智力工具,同时应用计算机的操作特点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文章初步探讨了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在运用“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时,任务设计、编排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教学实践证明,任务设计、编排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设计得当的任务,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认知目标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的教学活动。其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2]”,从而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不仅如此,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显著的提升。教学实践证明,任务设计、编排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一、明确目标,有效分解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控制和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紧紧围绕着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把总目标细分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将小目标进一步再细化为一个个容易完成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教学目标。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操作目标一般有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如,了解规划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基本思路、学会设置自定义动画、掌握在演示文稿中设置超链接的方法等。
与此对应,教学任务可按三个层次来设计:基本任务、巩固提高任务、探索任务。基本任务一般是任务中较简易的和较容易完成的,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巩固提高任务是在对基本任务掌握的基础上做的小变化,既夯实了基本任务又有灵活变化;探索任务是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有发挥空间的任务。
二、创设情境,进行学科横向整合
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才可以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因此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与其它学科、日常生活等方面横向联系,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认知情境的学习任务。学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联系生活经验,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才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如,在学习“程序设计IF语句的教学”时, 以当地出租车计价为例,编写编一个计价器程序,当我们给它一个路程值,让它自动算出车费。在这个任务中,学生横向联系生活经验同时又整合了数学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