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9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科研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有效预习的实践研究方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1:5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语文有效预习的实践研究方案
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小学 谭君仪
一、研究的背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众所周知,凡事有备而来,成功在握。教师教学需备课,学生学习需备学。小学语文大纲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将“预习”编入课例,使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所谓预习,就是指学生预先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运用已有的语文能力自学课文,同时能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形成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使其行为指向既定目标,维持调整学习活动,并使之持续下去。显而易见,预习是为了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但如果预习的形式、内容、方式不恰当,将对课堂教学毫无促进作用,反而产生反效果。怎样的预习才是最有效的?笔者就此疑问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展开了实践研究。



二、研究对象



六年(7)班学生。



三、研究内容



1.恰当的预习内容。



2.简单有效的预习形式。



四、研究的手段与步骤



本研究以实践的方法进行,具体步骤为:



1.确定六(7)班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对象根据老师设定的预习方式进行预习。



3.以课堂反馈为凭据,进行效果分析。



4.总结出有效的预习方法。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对象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例如能用字典、词典理解词语;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重点词的意思;能正确地概括段意;能用比较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揣摸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掌握篇章的结构特点等。尽管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但不可否认,他们都进行过这些语文能力训练。所以,在预习内容都是以五年级已有语文能力的基础上设计的。



对于预习,历来都存在两种意见:一是课外完成,理由是不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二是堂上完成,理由是减轻学生负担。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实践、比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1:58:08 | 只看该作者
(一)课外预习


预习检查、课堂反馈

1.以书面形式布置的预习作业,100%能完成,而且质量很好,包括学困生。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很集中,可是关注点是预习时布置的作业。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也很高,但只局限于预习时布置的课后问题。学生思维不能发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根本谈不上生成。当然,教师讲课的热情也大减了。

2.以非书面形式布置的预习作业,只能从课堂反馈上分析效果。从课堂反应上看,学生存在两极的现象非常大。精神集中的只占一小部分,其他的都茫茫然不知所以。因此,教师在课堂操作上很难把握,放慢点,优生感觉不耐烦;讲快点,大部分同学没法跟上。教师左右为难。

结果分析

1.从课堂反馈上看,有理由相信学生书面完成的预习是借助参考书,追求正确答案的。他们的目的是完成作业,并未与文本真正展开对话。因此,对课堂教学促进作用不明显,预习意义不大。

2.非书面形式的预习是无形的,相对来说,检查比较难。从课堂表现上看,更有理由相信大部分学生根本没去做。

3.由于新授课前,有的学生已经把课文预习过一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欠缺热情,这也是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的原因之一。

4.教师指定预习内容,没有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学生思维比较局限,除了布置的预习题,其他再没有主动深入了解。

5.从课外调查看,完成书面形式的预习作业,以中等生为参照,他们所需要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这样的预习的确加大了学生的负担。

综上所述,课外预习,教师难以把握学生完成的真实情况。学生的负担大了,同时也没有因此产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把预习转到课堂上。

(二)堂上预习。

新授课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1:58:32 | 只看该作者
预习检查、课堂反馈

1.由于预习限于课堂上完成,学生只能凭借《新华字典》和书本,而且有教师巡堂,学生只能独立完成,所以真正与文本展开了对话。教师能掌握学生真实的情况,更有利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学生能力有不同,完成速度不一。同时,预习内容虽然已经作了调整,但还是教师设定的,优生完成后无所事事。学生思维最终还是跟着教师走,始终处于被动位置,未能很好地产生学习动机。但手写内容大大减少,还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3.课堂教学效率高,但是气氛仍不够活跃,总的来说,还是为预习而教学。学生认为把预习内容完成了,课文也就完成了。课堂上的生成也不多。

4.由于预习安排在开新课前,但又只能提供字典,学生对作者、写作背景未作了解,因此就算是优生,对课文一些重点句子也没办法深入了解。

5.由于新授课前学生已经认真预习了,开课伊始,学生就欠缺学习激情,他们等待的依然是自己所预习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答案是否正确。

终上所述,在新授课前进行堂上预习,保证了预习质量,但耗时较长。教师设定预习内容,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思维也限制得较死,因此,学生呈现出学习动机,课堂教学比较顺利,尽管效果也不错,但是学生仍处于被动位置。

那么,把预习放到开课(揭题、交代写作背景、就题目质疑)后,同时,设计预习内容更为开放点,预习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


预习检查、课堂反馈

1.由于预习内容比较开放,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预习,因此,他们都在预习中确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各自的目标层次不一样,课堂教学中,生生互补的现象层出不穷。令人欣喜地看到课堂上互动气氛活跃,从生生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可以看到学生具有个性的独特见解。

2.预习安排在开课后,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降低自学的难度,产生学习的兴趣。

3.由题目质疑引入预习,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养成思考的好习惯。

4.由于预习内容因人而定,因此就算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按时完成,而且始终保持着高涨的情绪。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通过调整的这次预习,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精辟阐述。

六、研究后的建议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开放式的预习题目。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学生个性差异现象从身心各方面来看,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这在个体的性别、年龄、容貌、体能、能力、兴趣、爱好、态度、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受遗传、环境、种族文化差别等等的影响,学生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教育者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无论教育者以爱心和智慧在孩子成长的事业上做了多少工作,他所教导的学生们最终仍然会表现出极大的不同。个性差异是也客观存在的,它是教育的结果,同时它也是教育的依据,只有遵循学生的个性,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实施差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预习在题目设计上,也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务求达到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目的。因此,我们不妨从这几方面入手:

1.划一划。划出生字词、二类字、四字词。

2.查一查。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

3.读一读。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文章结构、主要内容。

4.想一想。在不懂的句子、文段旁打“?”。

内容不用多,但必须有效。这样的设计,大大减少了书写的时间,保证了独立思考的时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确保了全班同学以饱满的热情全程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去。

(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恰当安排预习时间。

古人云:学贵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的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大胆提问,大胆怀疑,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前奏。把预习时间放在开课之后,由质疑开始进入学生独立预习,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求知欲,形成学习动机,培养创造性思维。质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不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对于阅读速度,不管是教学大纲,还是《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标准》都明确规定了每个年级的学生阅读速度。“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加以综合考察。”鲜明而详实地指出速读的重要性。六年级的学生阅读速度为每分钟约300字,因此,把预习时间安排在20分钟内,有利于识字率的巩固、理解力的提高。既适应考试时的时间紧迫性,又适应扩充阅读量的时代要求。

(三)注重预习后的评价,形成独立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一个寻疑的过程,预习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预习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做好课前预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预习中有所收获,

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对质量较高,有自己独特见解的预习给予奖励;对有进步的,就奖给一颗鲜艳的五角星。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感的喜悦,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形成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加快了教学进度,减低了教学难度,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预期成果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定位于学,强调学生先学老师后教,这与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的“生本理念”不谋而合。有效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需要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自主式”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1: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