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 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08:21:00 | 只看该作者
一、给下边黑体字词注音:
驿路( )  
花瓣( )
喷香( )  
撵走( )
麂子( )  
修葺( )
好奇( )  
干草铺( )
陡峭( )


二、解释下边各词的意义。
1、延伸:  
2、迷茫:  
3、简陋:
4、悠闲:  
5、惚 :
6、暮色:
7、红润:
8、漫步:
9、晶莹:
10、折损:


三、按时间先后,将课文内容编一个顺叙的提纲。
答:



四、比较一下,课文的写法和按时间先后顺叙的写法哪一种好?为什么?
答:



五、两个夜行人来到小茅屋时看到了一些什么?你读过这段课文后,对小茅屋的主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
答:



六、课文着力记叙的是梨花姑娘,可是梨花始终没有出场。作者是怎样间接地写梨花的?开头写一片梨花林,同写梨花姑娘有关系吗?
答:



七、课文末尾引用的诗句有什么作用?“驿路梨花处处开”,“梨花”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
答:




答案
一、 yì  
bàn  
pēn  
niǎn  
jǐ  
qì  
hào  
pù  
dǒu  
qiào
二、 1、 延长,伸展。
   2、 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3、 (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陋,指住的地方狭小。
   4、 闲适自得。
   5、 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 晚昏暗的天色。
   7、 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8、 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9、 光亮而透明。
  10、 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三、 (略)
四、 课文的写法好。两个夜行人在赶不上村寨,担心露宿的时候,忽然发现了驿路边的小茅屋。在没有主人,却感到无比温暖时,很自然地要找寻“谁是主人?”循着这一悬念,引出一个又一个故事,新颖别致,读来兴味盎然。如果按时间先后顺叙,就会觉得平铺直叙,平淡乏味。
五、 两个夜行人来到“驿路”上的小茅屋时,首先看到白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这是主人无声的热情欢迎。屋内一张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清凉可口的水;屋后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盐巴、辣子,而且生怕过路人找不到,还在墙上写了几行粗大的字,等等。从这些细致、具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小茅屋的主人是一个非常热情、为过路人考虑得十分周到的人。
六、 课文主要是通过瑶族老人的介绍和过路人都为后来人做好事的实际行动,以及他们对小茅屋“主人”感激不尽的心情,间接地写梨花的。梨花虽未出场,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中对梨花的赞美,也是间接地写梨花姑娘的精神。开头写一片梨花林,运用的是以景喻人的手法,是用优美的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灵美,用洁白美丽的梨花象征梨花姑娘纯洁高尚的内心世界。当行人遇到困难时,突然看到梨花林,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安慰和温暖。
七、 文章结尾引用诗句巧妙地赞美梨花姑娘的崇高精神,象梨花一样在驿路上处处开放,赞美这种精神蔚然成风。以花喻人,花人相映,结构精巧,余味无穷。“梨花”的含意很丰富,既是指洁白、芬芳、美丽的梨花,又是指纯洁、善良、热情的哈尼族姑娘梨花,还象征着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6 07:41:00 | 只看该作者
《一面》教学设计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6 07:41: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的]
1.通过文章对鲁迅先生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了解他献身革命,关心、热爱进步 青年的崇高品质,以及鲁迅精神对当时进步青年的巨大鼓舞。
2.学习观察人物的一些方法,了解如何随着观察条件的变化,粗细得体,详略得当地描 写人物。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立掌握课文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
2.通过"一面"的印象分析,加深对"一面"力量的理解
3.授课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及意义,初步掌握文章结构,正确划分段落层次。
2.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认识鲁迅给"我"的最初印象。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写作背景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 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相遇"一面"的印象,勾画出鲁迅先生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和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的祟高精神,揭示了鲁迅是水远和劳动大众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歇(xiē) 瘦(shòu) 扭(niǔ) 累(1èi) 窑(jiào) 脊(jí) 矮(ai) 殷(yīn) 嵌(qiàn)窘(jiǒng) 鞠(jū) 躬(gōng) 懊(ào) 莽(mang) 嗤(chī) 捻(nian) 颓(tuí) 晰(xī) 竖(shù) 踌(chóu) 躇(chú) 摩(m6) 挲(suō) 惑(huò) 熏(xǖn) 憎(zēng) 恶(wǜ) 揩(kāi) 恭(gōng) 虐(nüè) 辱(rǚ) 恣(2ì) 踱(duó) mó模糊 léi 累赘 ê 恶心 模 mú模样 累 lê积累 恶 è 恶毒 lèi劳累 wǜ 可恶
赫然:这里是很鲜明的意思。
窘:为难。
殷勤:热情而周到。
陡然:突然。
莽撞:鲁莽冒失。
踌躇:犹豫不决。
摩挲:用手轻轻的摸了又模。
打眼:引人注目。
颓唐:精神不振作。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便宜。
恣情:不约束,放纵自己的感情。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
三、复读课文(归纳两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一面"的印象。
第二部分:"一面"的力量。
四、课文分析 1.
问1:文章一开始介绍了什么?
--时间:1932年秋;地点:内山书店;人物:"我"内山老板"鲁迅"。
问2:作者说,内山老板身上有一种"非日本"的东西,这"非日本"的东西是什么?
--1936年,日军侵华,残酷屠杀中国人民,而内山能与中国人倾心交谈,不时发出充满友谊的笑声,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自然能从这笑声中体味到"非日本"的东西。
下文有哪些地方能表现出"非日本"这三个字?
--"殷勤的点头";"笑着说……"
问3:坐在南首的那个人什么样?
--最初印象:五十岁上下、瘦、穿着朴素,只能"模糊辨出"(阴雨天,光线暗,距离远)第一次肖像描写从人物体态、年龄、衣着等方面整体上粗线条勾勒。
2.请学生朗读4一17节。
"我"在书店翻检书籍,受到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在书店,"我"发现了一本鲁迅先生的书《毁灭》。
问1:"赫然"什么意思?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色彩?
--鲜明。"我"看到鲁迅译三个字,眼睛为之一亮,引起了"我"感情上的震动,油然而生敬意,表明鲁迅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
问2:从文中的介绍可以看出,"我"是怎样一名青年?
--穷苦,具有一定进步思想,渴求知识的青年。(喜爱读书并爱读鲁迅的书) 鲁迅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里,总是能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当作武器,揭露、抨击社会的腐败和阴暗。他的文章总能给人以启迪和希望。此时,"我"看到的这三个字已由"鲜明"转为"光明",因而"像得到保证似的"。表明进步青年对鲁迅先生的无限信任。于是,"我"想买下这本书。
问3:"我"正在踌躇之际,是谁出来把书卖给"我"?
--吸烟斗的人。外形:消瘦,但精神很好。第二次肖像描写,从"瘦"入手,着重写他的精神特征。先生从店后走出来,比前次距离近了,很显然是要过来问我买书的事。因此,"我"对他注意起来,观察也比前次细致。
问4:肖像描写如何体现先生的精神很好?
--头发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隶体一字的胡须,这说明先生是个有棱角,极富个性的人。作者以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这正是先生为人民大众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外在表现。
五、布置作业
1.本课生字、词。
2.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填表。
3.预习先生第三次肖像描写及全文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先生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
2.通过"一面"的印象分析,加深对"一面"力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复习情况
1.听写部分生字、词。
2.提问: (1)"赫然"一词的含义?
--①引起"我"感情上的震动,油然而生敬意。
--②像看到一线光明,表明进步青年对鲁迅的信任。
(2)两次肖像描写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次:瘦。 第二次:瘦但精神。
二、继续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为了躲雨,"我"到了内山书店,无意中看中了一本鲁迅译的《毁灭》,由于手头拮据,因而买不起书。正当"我"左右为难的时候,原先坐在南首的那位先生走过来询
问:"你要买这本书吗?" 问1:"我"从陌生人的目光中感受到了什么?
--"……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此时,"我"的心暖融融的,仿佛受到长辈的爱抚。
问2:鲁迅并不认识作者,为何送书给他?
--表现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和支持。
问3:当他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时,"我"以怎样的心情观察他?观察到了什么?
--"惊异","我"极力想猜出眼前的人是谁。在这种强烈感情的支配下,"我"开始重新观察这个人。所以,这次观察不仅有前两次描写内容重复出现,而且又比以前更细致,留给人的印象也就更深。
脸: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
头发:寸把长,直竖着。
胡须:隶体一字。
长衫:牙黄羽纱。
烟嘴:左手捏一支黄色的,一头己熏黑。
手:竹枝似的。
问4:作者反复突出他的"瘦",为什么?
--借以反映鲁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我"对先生无限爱戴、敬仰之情。
问5:这一回,"我"终于认出眼前这个人,"我"的感受又是如何?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称同志--志同道合。 称朋友--感情深厚。 称父亲--崇敬爱戴。
称师傅--要学习他。 称战士--颂扬他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从肖像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形容憔悴,却依然战斗在革命的最前列,对青年人是那样的关心和爱护。面对那慈样而正直的目光。"我"万分激动,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鞠了一躬,接过书向门外走去。刚才还如踩了棉花团一般,现在陡然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讨论: 1.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学生讨论后,归纳。)
--为革命而忘我工作的人。(瘦)
--具有顽强意志和坚强信念的人。(精神)
--为人谦逊,对进步青年关怀、支持。(赠书,主动向"我"推荐别人写的书)
2.肖像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先生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请学生朗读。
问1:为什么四年来,每当遇到辱骂和踢打时,"我"总是昂起头?
--先生坚强的意志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时时鼓舞着"我",只要想到这些,心里就能感受到无穷的力量,生命中仿佛有了根支柱。
问2:"我"所感受到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于哪儿?
--来自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来自鲁迅坚强的革命意志,忘我的革命精神、诚挚的关怀和鼓舞。
问3:先生去了,为什么不是悲痛的时候了? --共同的理想还未实现。经过不断努力,最终实现先生的遗志,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祭奠。 小结:"我"的心理活动,反映了与先生相见的"一面",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信赖、爱戴、敬仰之情,以及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的决心。
四、总结中心
学生讨论后,归纳。
通过对先生肖像、言行的描绘,赞扬了先生关怀、热爱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以及坚定的斗争信念,表达了作者踏着先生的足迹继续奋进的决心。
五、写作特色
三次肖像描写: 抓住了鲁迅的肖像特征,由整体--局部,由粗线条勾勒--细致具体的描写,突出鲁迅的精神面貌。这三次均抓住了瘦的特点,借以反映鲁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他虽瘦但精神抖擞,突出表现了鲁迅顽强的意志。这样,既突出文章的中心,又大大丰富了题目"一面"的内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2.把研讨与练习四填在书上。
[附录]
板书设计 远处(模糊) 瘦、(脸、竹枝似的手)
坚定的革命意志
一面的印象 近处(清晰) 精神(头发、胡须) 忘我的革命精
一面 诚挚的关怀和鼓舞 面对面(完整而深刻) 瘦(脸、手)
精神(头发、胡须)
一面的力量:踏着先生血的足迹的继续前进的决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6 07:41:00 | 只看该作者
《一面》教学设计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6 07:41: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的

一、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二、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设想

一、鲁迅的肖像描写和他对“我”的影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本文语言生动,饱蘸感情,而且意境集中。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以及旁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悟、自得。

三、补充有关背景,以便分析课文。

四、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二、课内预习;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

    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加黑字板书,下同)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黑字注音,依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 ) 虐( )待 摩suō( )

jiǒng( )相 抖擞( ) 颓( )唐

chóu chú( ) 不能自yǐ( )

2.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三题。

提示:第一题见课文;第三题(C)。

三、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8节

1.根据“揣摩·运用”中的第四题,阅读有关内容,并在书上作标记,准备口述以下问题。

(1)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提示:

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

(2)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示:

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教师讲解:

    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

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教师讲解: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引导学生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教师讲解: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了的特写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灭了”的现实,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3)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提示:

“瘦”。“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的观察特点是什么?

提示:

观察特点是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2.提问:“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和战士)。

3.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五题。

2.预习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检查旧课作业;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三、总结课文;四、讨论练习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

检查“揣摩·运用”中第五题的完成情况,先由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做适当讲解或提示。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集体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第一层:(“这事到现在……我就更加坚强起来。”)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现在……继续前进。”)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最后一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己。

3.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关部分,然后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明确: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讨论、小结:

    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朗读、背诵第二部分

方法:先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让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要求当堂能背诵,最后检查背诵情况。

四、总结课文

1.师生共同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踏着鲁迅足迹继续前进的革命意志。

2.教师归纳写作方法。

(1)成功的外貌描写,突出了文章中心。

例如,对鲁迅外貌进行三次集中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2)对比和衬托的运用,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也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例如,“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与见到鲁迅先生“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的对比;用工人所受的虐待与歧视和鲁迅先生“正直而慈祥的眼光”对比,用阴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来反衬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

五、练习

当堂完成“记忆·联想”中的第九题。方法:先由学生独立书面作答,然后通过学生口头交流检查完成情况,最后教师明确。

六、布置作业

课外书面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七题。

2.预习《一件珍贵的衬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6 07:42:00 | 只看该作者
《一面》综合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6 07:42:00 | 只看该作者
●课 文 说 明

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先写作者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起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外面又下雨,所以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肖像描写,又有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示出鲁迅对年轻人的热切关怀,构成文章的主体。第二部分是议论,写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全文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叙议结合,相辅相成,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鲁迅的品格和风貌。

本文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人物的外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满清晰起来。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只是粗线条地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衣着和抽烟的神态。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不仅观察更细致,而且把前两次没有观察到的细微特点再补写出来。如第一次只看出长衫是“牙黄”的颜色,这次连质料是“羽纱”的也分辨出来了;第一次只看见烟嘴上的火花和烟雾,这次连烟嘴是“黄色”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这次还把人物的头部和全身结合起来写,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突出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外貌描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写的虽然是作者四年前的往事,但鲁迅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因此,当此悲痛之时,作者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和敬仰之情。文章用语讲究,感情色彩强烈,值得仔细品味。例如:“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这一段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又如:“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作者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吸引得读者也好像身处其境一样。

●关 于 练 习

一、阅读全文,简要复述“我”与鲁迅见面的经过。

设题目的,让学生弄清文章记叙的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内山老板劝“我”买书,“我”犹豫着舍不得买。这时鲁迅走了出来,问“我”是不是要买那本书。于是,他把《铁流》推荐给“我”,听“我”说买不起后,就收一块钱把两本书都卖给了“我”。“我”突然悟出他是鲁迅先生后,他微笑,默认地点头,然后解释为什么要收一块钱。“我”非常感动,接受了鲁迅先生的赠书,向他恭敬地鞠了一躬,怀着激动的心情转身就走出了书店的门。

二、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像机一样实录往事,焦点聚在鲁迅身上。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会不同距离的观察角度和写法。

1.口头介绍下列“镜头”。

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的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书店的全景: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书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一本书的特写: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2.填写下表,看看作者对鲁迅外貌的描写是如何由远及近、从粗到细,逐步深入的。

描写的角度
鲁迅外貌特征

近景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微笑;点头
中景
咬着烟嘴,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精神很好;头发约莫一寸长,一根一根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正直而慈祥的眼光;竹枝似的手指
远景
瘦瘦的,五十上下,穿牙黄长衫,咬着烟嘴


3.作者写鲁迅的外貌,重点展示的是他的什么特征?为什么要这样写?

很瘦,但精神很好;头发直竖;胡须很打眼。这样写是为了突出鲁迅的精神,突出他那种斗志,表现了他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那种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三、回忆性文章常常蕴含作者的深情。仔细阅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加点部分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设题目的,使学生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赫然”就是很鲜明,很明显,作者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表明了对鲁迅的敬仰和见到鲁迅译著的兴奋心情。因为是鲁迅译的,而鲁迅在当时是革命和光明的象征,所以说像“得到了保证似的”。

2.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摩挲”就是反复抚摸,反复摸而又“舍不得”,写出了作者渴望得到而又难以得到的那种矛盾心情。

3.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表示亲密无间;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仿效学习。不同的称谓,表示出作者不同的感情。“战士”则热烈歌颂了鲁迅为革命而献身的顽强斗志。

4.……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四、比较下列各组字的字形和读音,然后组词。

设题目的,使学生掌握形近字的形、音、义。

踱:踱步
  镀:镀金、电镀

窖:地窖、窖藏
  窑:煤窑、窑洞

懊:懊悔、懊恼
  澳:澳门、澳洲

颓:颓废、颓唐
  逶:逶迤

挲:摩挲
  娑:婆娑

恣:恣情
  咨:咨询

●教 学 建 议

一、先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研读“我”与鲁迅先生见面的部分,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三、进一步讲解本文的肖像描写,看看作者是从哪些不同的角度观察人物的,观察到了人物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注意重点词语、句子的揣摩和把握。

●有 关 资 料

一、作者简介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侦悉,迫令出境。1936年复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此后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

二、内山完造和内山书店

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岗山人,20多岁来到中国,起初在上海贩卖药品,兼售书籍,后开设了内山书店,自起汉名邬其山。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两人友谊甚深,过从甚密。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鲁迅接待客人,也多在内山书店。鲁迅和内山曾数度合作,办过版画展览。鲁迅曾为内山的作品《活中国的姿态》作序,并有《赠邬其山》五律一首。抗战胜利后,内山回到东京,致力于中日友好活动。1959年9月,内山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身份来华访问,因脑溢血去世。依其生前意愿,葬于上海。内山书店亦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场所,勒石纪念。

三、关于《毁灭》和《铁流》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鲁迅十分重视十月革命以来的苏联文学,尤其注重介绍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鲁迅着力推荐的作品是法捷耶夫的《毁灭》和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这两部小说写的都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鲁迅认为“这两部小说,虽然粗制,却并非滥造,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实在够使描写多愁善病的才子和千娇百媚的佳人所谓‘美文’,在这面前淡到毫无踪影。”鲁迅甚至说,他爱《毁灭》,“就像亲生的儿子一般”,并说“实在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是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纪念碑的小说”。鲁迅把这类作品看作是战斗的无产阶级渴望的精神食粮。因此他一方面鼓励曹靖华翻译《铁流》,一方面“经过不少艰难”亲自翻译《毁灭》,并且自费印刷出版。

《毁灭》描写的是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游击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西伯利亚地区同反革命匪帮进行战斗的故事。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时候,这部宣传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于我国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真好比“雪中送炭”。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法捷耶夫的《毁灭》,只写了一支很小的游击队,它并没有想去投合旧世界读者的口味,但是却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至少在中国,像大家所知道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对鲁迅翻译这本书的高度评价。

《铁流》描写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红军,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通过跟白军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锻炼成为具有铁的纪律的队伍的故事。作者成功地描写了革命群众的精神面貌,塑造了共产党员红军指挥员郭如鹤的英雄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20: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