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 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08:19:00 | 只看该作者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08:19: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速读全文,理出故事情节。
  2、学习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手法,以及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3、 弘扬雷锋精神,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下当代作家彭荆风的一篇小说《驿路梨花》。(板书题目和作者。)

二、出示目标:
    (投影片)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是(学生看投影屏幕,轻声读一遍,记在心里。)

三、指名学生朗读注释①,解释“驿路”的意思。
    学生轻声朗读预习提示,圈画出重点语句。出示投影剧院片正字正音。      
                    (教师领读二遍)
                 jì  miè  jǐ  qì  jùn
                  驿  篾  麂   葺  菌子

四、学生尝试自读课文。
  注意思考题目的含义和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学生读完后,教师提问:驿路梨花仅指自然界的梨花吗?
  学生回答,师生明确:不仅指自然开放的梨花,还指梨花姑娘和梨花精神。因此课文题目是一语双关。
  教师提问:小茅屋到底是谁建造的?
       (解放军)建成以后又是照料的?
       (梨花姑娘)梨花出嫁后谁在照料小茅屋?
       (哈尼小姑娘)后来谁又到过小茅屋?
       (瑶族老人等过路人)最后才是我和老余来到了小茅屋。     
        但是课文中人物的出场次序却与建造、照料小茅屋的次序不同,最先出场的谁?后来依次出场的谁?师生共同填写一幅梨花图
        课文构思巧妙,引人入胜,多次设置悬念。请问课文设置了几次悬念,请同学们找出来。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共有三次悬念
             1、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2、瑶族老人不是小茅屋的主人,谁又是小屋的主人呢?
             3、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建造茅小屋呢?
        在悬念逐步解开有过程中,产生几次误会呢?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共有两次误会(一次是误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一次是误认为梨花的妹妹就是梨花。)     
        教师提问:课文中几次写到梨花?
             哪次是实写哪次是虚写?
             学生回答,师生明确:共有三处,第一、三处为实写,第二处为虚写。
             课文中为什么一再写梨花呢?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① 因为题是驿路梨花。
                  ② 梨花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③ 课文中梨花一语双关,即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指梨花姑娘,还指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作者反昨写梨花,赞美梨花,取得了人映花、花衬人,使故事充满诗情画意的效果。洁白如雪、芳香四溢的梨花是人物群美好心灵的象征。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物群象美好心灵的赞美之情。

五、尝试分析课文。
  教师启发:课文中对哪些人物进行了直接描写?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 花妹妹等哈呢小姑娘。)
       对哪些人物进行了间接描写?(梨花姑娘、解放军)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的“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这一部分。圈画有关的关键字词,说说这样写表现了梨花的什么优秀品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课文没有直接写梨花,却无处不在写梨花。
            表现了梨花热情诚恳、细心周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读“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这一段。启发学生把课文中,画龙点睛的一句话画下来,即“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小结: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直接写的人有力的衬托了间接写的人。
   看黑板的板书,问: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身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明确:助人为乐,甘于奉献,他们都是雷锋精神化身,都是活着的雷锋。
              同学们愿不愿意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人呢?学生回答是肯定的。
   同学们再看文章的结尾一段,齐读之,作者最后引用一句诗收束全文,即点题又点人,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你能给这句诗对一个下句吗?
   学生回答:雷锋精神代代传。

六、布置作业:
  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写一个人,要一二百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08:20:00 | 只看该作者
《驿路梨花》综合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08:20:00 | 只看该作者
●课 文 说 明

这篇文章写于1977年。作者接触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有感于他们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因此,他以小茅屋为中心,讲述了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一、旧主题翻出新意

作?者说过:“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学习雷锋”是一个很早就有的主题,许多作品都表现过这一主题,但作者独出心裁,不落窠臼,以新的角度和新的深度表现了这一主题。第一,作者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扬、不断传递的过程加以展示,展现了这种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如果作者只从一般的“学习雷锋”这个角度处理文中所选题材,固然未尝不可,但是很难写出新意。而作者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这些相对独立的事件上,而是抓住它们之间连续十几年从未中断的内在联系,将这些事例勾连在一起,揭示出更深一层的主题。第二,作者善于把雷锋精神同生活中的美好现象、美好心灵融为一体来写,把方便过往客人的深山茅屋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把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动作为雷锋精神的体现,把洁白、朴素的梨花作为雷锋精神的象征。这就把雷锋精神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品质结合了起来,突破了一般的学雷锋做好事的窠臼,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设置悬念,巧妙穿插

本文所写的故事,前后延续了十几年,时间跨度大,如果按一般的写法,容易写得庞杂拖沓。为此,作者避开一般的叙述,而是把笔墨集中到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我们”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上,细致地表现了小茅屋作为助人为乐的象征所给予人们的方便和温暖。同时,文章在记叙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有节奏地穿插有关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使得有关小茅屋的故事得到全面而细致的表现。这样就使文章结构紧凑而不拖沓,材料丰富而不庞杂,文章浓缩而又疏密有致,文字少而容量大。

这样,悬念的设置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引人入胜。由于对材料的巧妙安排,使得情节常常是出人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富于戏剧性。比如文章一开始,深山月夜,梨树林边,当用炭写着“请进”的小茅屋出现的时候,就给全文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悬念恰好是读者的疑问,也正好从此领起全文。围绕“谁是主人”这个问题,文章分两层来回答。第一层写瑶族老人,从而引出梨花姑娘;第二层从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过程。这两层,实际上是“设悬──释悬──推出新悬念”的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思巧妙而新颖。

三、梨花双关,笔墨传情

本文题为“驿路梨花”,这个梨花仅仅是指路人一眼可见的梨花吗?答案是否定的。文章先写夜行路上开满枝头的白色梨花,引出文章的重点──小茅屋,把读者带入优美的意境当中,这是自然界的梨花。接着点出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从自然界的梨花写到人,点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再写梦中的梨花,写梦中在梨花丛中歌唱的哈尼小姑娘,从而把自然界的梨花与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自然而然地结合到了一起,二者虚实相映,交相生辉。最后,作者引用前人的诗句,使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本文的主题:这开着的梨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梨花;这“驿路梨花”,是自然界盛开的洁白的梨花,是哈尼族小姑娘的梨花,更是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的梨花。

●关 于 练 习

一、本文通过插叙展示了一组人物群像。找出文中的插叙部分,然后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茅屋的过程。想一想,课文采用插叙有什么好处。

设题目的,让学生了解插叙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采用插叙。

插叙部分是解放军建造茅屋和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按时间顺序应该是: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学雷锋建造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小茅屋。

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二、找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看看哪些写的是自然界的梨花,哪些写的是人,二者的前后照应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设题意图,让学生体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妙处。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这是自然界的梨花。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这是写人。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美。

三、揣摩下列语句,注意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设题意图,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把握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这些修饰词语,烘托出“我们”在深山中见到小茅屋、有歇身之处后那种愉快的心情。

2.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我和老余”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所以“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话,表达了“我们”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3.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活力,“不由得”写出了作者被这种情景所感动,不由自主产生了强烈的赞美之情。

四、课堂讨论: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正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设题意图,语文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

不求统一看法,但求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教 学 建 议

一、本文比较长,可以让学生进行速读练习。可以限定时间,读完之后,让学生结合练习一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大意。

二、在完成练习一的基础上,重点讲一讲插叙,然后找出课文中插叙的部分,体会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本文也可以做复述训练。各请几位同学,分别按课文安排的顺序和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复述,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记叙顺序知识的了解。

●有 关 资 料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边疆。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和《芦笙恋歌》,后拍成电影,受到好评。“文化大革命”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打倒“四人帮”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驿路梨花》一文是在打倒“四人帮”后作者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

二、《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彭荆风)

我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以来,30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我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我觉得经历了十年浩劫,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被“四人帮”破坏无遗,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向雷锋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不满意那些平铺直叙的图解式的文章;反对那种用口号代替行动、用政策代替人物性格的写法,那只会把雷锋精神写歪,写干瘪,不能有效地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认为既然是文艺创作,那就必须从生活中来,用自己深受感动的故事和人物去感染读者。

我对雷锋精神是这样理解的,它不是凭空出现,而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风尚,以及今天社会中的共产主义教育紧密联系的。雷锋从历史中、生活中、群众中、党的教育中吸取营养,成为一个崭新的典型形象,这种雷锋精神又推动了千百万群众向着共产主义的境界迈进。

云南边疆民风纯朴,尽管他们并不把学雷锋的口号挂在嘴上,但他们却一向有助人为乐的好习俗:好客,热情,关心他人。我在他们竹楼里做过客,养过病,也曾和他们一起跋涉远行,钻老林,爬大山,睡过无人的山间小茅屋,也常在大树下肩并着肩露宿……一想起这些,许多动人的故事和我的好朋友们的音容笑貌,都会在我眼前出现,使我心情激动,难以平息。

三中全会后雷锋精神又受到人们的重视,我的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我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我想到了我曾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那只是为方便旅人,并无他求),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我立即拿起笔来。

……

如果不是长期在边疆生活,我是难以写出《驿路梨花》的。最近,我和老作家艾芜同志作了一次长谈,他举了许多事例鼓励我多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用简练的词句精辟地表达人物感情和山川景色。这是老一辈作家的经验之谈。我就是读了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引起了我对过去哀牢山区梨树林中穿行时的回忆,而写出了那一段梨花盛开时的树林夜景的。诗人的好诗引起了我对生活意境的回忆,增添了作品的光彩。

(摘自《语文学习》1981年第8期)

三、彭荆风谈《驿路梨花》的文体

我的《驿路梨花》,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所以,常被人误以为小说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特别是我在写小说时(虽然是我虚构的一个故事)写进了我的感情(我过去在边疆的感受),力求写得真实感强;加上我这篇小说抒情味较浓(我喜欢用这种笔调写边疆生活的风貌),所以,被一些人误认为是一篇“真实记事”的散文。

(摘自《语言美》1983年26期)

四、关于陆游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及解释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武均州即武钜,当时任均州知府兼安抚使,诗中“白发将军”就是指他。西京,即洛阳。公元1161年12月,武钜率军抗击金兵,收复洛阳,陆游得到这个消息写了这首充满激情的诗。末联两句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08:20:00 | 只看该作者
《驿路梨花》练习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08:20:00 | 只看该作者
-、基础知识
    (一)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 。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1、作者是按照由       到       的顺序介绍小茅屋的环境的,小茅屋的特点是       ,

     2、作者特别点明水的“清凉可口”是为了一方面写出           ,另一方面写出             。

     3、在文中找出,处与“老余用手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相照应的环境描写             。

     4、画线的句子中“厚厚”、“满”是实词中的____词,在文中是为了突出__.

     5、“发现墙上写着几个粗大的字”句中用“粗大”二字是为了           

    (二)
    A 山,好大的山啊!_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_.在迷茫在幕色中。
    B _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C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_的火、的米饭和_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D 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    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     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6、在空格上填上恰当的词。

     7、A 段中“一座挨一座”与          一词相呼应,为下文          作铺垫。

     8、B 段中“新月”指的是          忽明忽暗”的原因是         

     9、C 段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10、D 段描绘了‘“我”的梦境,梦境非常优美,这样写的作用是:              

    (三)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苗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叫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处u又受感动。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的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1、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试找出并改正:     应为     ,     应为     。

    12、文中引用的一句诗作者是         ,是         (指朝代)人。本文作者是         。

    13、选文描写的人物中,直接描写的有         ,间接描写的是         。

    14、选文第一段在全文属于         的顺序,结合课文内容,指明深山中小茅屋的主人         。

    15、文章结尾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其作用是:结构上,         ; 内容上         。

    我的澳籍同桌
    细细柔柔的披肩长发,优雅的气质,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从此,我们朝暮相处,成了一对令人羡慕的“中外合资”的朋友。
    她来自四季如春的澳大利亚,我们认识的头一天,她使塞给我一大张澳州地图,并在“布里斯班”地区上划了个醒目的红圈,那是她生长的地方。
    她到中国来,主要是学习中文。起初,她没有中文名,于是,同学为她起了个好可爱的名字:柯蕾。记得柯蕾坐在我身旁的时候,我总不能集中精力听讲,因为我实在难以抵挡那些令人发笑的中文字的诱惑。她经常会碰碰我说:“海伦,我写得好吗?”我侧目一看,忍不住从心里笑出来。她知道写得不行,就又埋头练起来。渐渐地,柯蕾的书写水平有了提高。
    柯蕾有很强的语言能力,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她掌握了不少普通话和上海话,甚至于当今流行的口头禅。
    一次,她求我陪她上街“蹓跶蹓跶”,我作出一副无奈状,要知道马路上有些换外币的,要多讨厌有多讨厌!一出街,果然引来了几个“街头晒太阳的’(换外币的),可怜我俩一直被他们跟踪,不得脱身。正在那时,柯蕾一个转身,两手插腰,气急败坏地问道:“你想要我干什么?”怎料到他们还是嘻皮笑脸地吐出仅有的一句洋泾浜:“Money,Money……”柯蕾气愤地甩了甩头,居然脱口而出:“你们听清楚,我根本没有外国钱,请不要继续跟着我及我的朋友,OK?”这下,那几个人呆的呆.愣的愣.连我也压根没想到她会做出这等惊人之举!
    一个宁静的夜,我们痴痴地望着星空,细诉彼此的理想。我问:“蕾,你为什么学中文?你长大了想做些什么?”“我希望成为一个很出色的律师。”我一个劲地追问:“为了钱?”“M,不只是钱,我想让每个人都平等,不受欺辱。”哦……我觉得这话颇让人心服。“咦,那和中文有关系吗?”我又有一串问号。她沉思了数秒,看着我答道:“我可以为在澳大利亚的一些不懂英文的中国人辩护,那一定很有意义。你说呢?”我委实感动……

    16、“气急败坏”的意思是       ;“嘻皮笑脸”的意思是      ;“委实”的意思是         。

    17、第二段运用了         描写,表现了柯蕾对         的深厚感情; 第六段中通过__描写,反映她的                                 

    18、“连我也压根没想到她会做出这等惊人之举!”意思是:                                 

    19、这是一篇用第_人称写的记_的文章。文章主要反映了柯蕾                   的思想感情和她的性格。




答案
    1、 由外到内,简陋,屋主考虑周到
    2、 “我”口渴,突出主人放水的作用;水的新鲜,说明主人随时在迎候过路人。
    3、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4、 形容词,突出主人的热情周到。
    5、 醒目,容易被人发现,说明主人细心、周到
    6、 A起伏、消失,B弯,C温暖、喷香、滚热,D恍馆、漫
    7、 “延伸”,担心深山露宿。
    8、 农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梨树的遮掩
    9、 排比、拟人
   10、 梦中写梨花,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小姑娘梨花相映生辉
   11、 “叫”应为“教”,“的”应为“得”
   12、 陆游,南宋,彭荆风
   13、 我们、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解放军
   14、 插叙,小茅屋的建设者和照料者
   15、 题文相应,首尾呼应;含蓄、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一深意,升华主题我的澳籍同桌
   16、 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形容嬉笑不严肃的样子;实在
   17、 细节(动作);对祖国对家乡;语言;远大抱负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18、 她的举动勇敢,行为正直,出乎寻常快。第一,记人,热爱中国,对中国人民有友好的;文静而又刚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08:21:00 | 只看该作者
一、基础知识。
     1、辨字组词。
        陡(      )
        徒(      )
        瓣(      )
        辨(      )
        驿(      )
        绎(      )
        捎(      )
        梢(      )

     2、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      )山
        一(      )米
        一(      )新月
        一(      )人家
        一(      )梨树林
        一(      )门
        一(      )夜风
        一(      )明火枪


二、阅读理解。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衷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商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项、竹蔑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友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村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傅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1、开头两段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时间是         ,地点是         。很明显,作者对时间和地点作了强调,作者强调时间和地点的目的是         。

     2、选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故事的线索?
                                                                    

     3、加横线的句子可以缩改成的“火、米饭和洗脚水,使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消失了”吗?为什么?
                                                                    

     4、请把描写梨花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并说说作者写梨花的用意是什么。
                                                                    

     5、根据选文填空。
    《驿路梨花》一文如果全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人物的出现依次应该是:解放军——梨花姑娘——哈尼小姑娘——         ——         ——        

     6、之所以有小茅屋,是因为:(      )(多项选择)
       A、为方便过路人。
       B、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挨寨。
       C、得到方便的过路人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等补上。
       D、这地方有梨树林。

     7、请指出下列短语的类型。
      ⑴  须眉花木(       )
      ⑵  一袋旱烟(       )     
      ⑶  遇见几个人(        )
      ⑷  陡峭的山(       )
      ⑸  脸上凉凉的(       )


三、课外阅读。
    谢吾师
    舒乙
    一生中教过我的老师上百位,但有一位,他并不会说话,他是长在树上的小树叶,却使我难忘,我尊他为我的老师。
  他曾伴我走过最艰难的日子,给我安慰,给我勇气。直到今天,一闭眼,他便回到我的眼前,真真的。他仍在树梢上迎着寒风飞舞,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我住的“牛棚”是两间大教室,外间住着看守我的人,总有五六位之多,里间就我一个。住进来之后,他们便向我宣布了纪律:不准回家,不准自由走动,完全隔离,写信要经过审查,去食堂吃饭时不得和任何人说话。每日三餐是放风时间,我在前面走,后面五六个人跟着,浩浩荡荡,面孔非常严肃。
  审查并不是天天进行,甚至根本就没有几次像样子的审问。隔离本身仿佛使是目的。
  越是没有变着花样的折腾,日子越是难以打发,孤独就成了最难受的事。孤独窒息了我,几乎把我掐死。
  窗外有一棵大树,是加拿大杨树,长得很茁壮,树冠蹿得比楼顶还高。我住进去的时候,是夏天。满树的绿叶油亮油亮的,迎着微风舞动,因为叶柄长,摆动幅度很大,显得非常活泼。
  我常常呆坐在窗前,瞧这棵大树,看树叶翻腾飞舞。树叶们成了我唯一的朋友,不说话的而充满了生机的朋友。
我一看就是一天。
  迎来了秋天,又送走了秋天。西伯利亚寒流既冻坏了绝大部分树叶,又刮走了大部分树叶,大树上差不多只剩下光光的技社。这一切都发生在我眼前,连叶柄在狂风中由树枝上脱离的一刹那我都看得很清楚。朋友们随风而去,我感到凄凉,(中冷冷的,虽然窗户的亮度增加了,大树的枝干也清晰了,但一切都显得那么大而无当,单调枯燥和万分失落。
  最后,全树只剩下一枚大叶子始终没有被风卷走,特别神奇。大风时,他大幅度摇摆,拼命飞舞,经受了惊心动魄的撕扯,却坚持在那里。于是。每天醒来,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这枚孤军奋战的叶子还在不在树上。
  他在树上足足比别的树叶多呆了十天,多么艰难的十天,多么难忘的十天,多么伟大的十天。
  在这十天里,我每天都在观察他,为他揪心,为他害怕,为他担忧,同时也为他骄傲,打心眼儿里敬佩他,把他当作最贴心的知己。他的状态有点儿和我相似,但他的处境比我更加险恶,比我更加孤单,他却像一面小旗,高高飘扬,挺得住,站得稳,生得牢,成为我无言的榜样,伴我走出困境。
  我坐在封闭的禁室内,面对一枚小小的树叶,受着一堂生命的课。树叶是我的老师,我是树叶的学生。随着树叶的每一次翻飞,我思绪渐入正轨,完全镇定下来,像一只蜕亮的蝉,体验到一种心灵的新生。
  我终于能把逆境当成一种锻炼自己身心的机会;我终于能把度日如年的日子尽我所能安排得满是节目,宛如给自己开办一所单人补习学校;我终于能修得一付心安理得、遇事不惊、吃得下睡得着的坦然心态;我终于能把只说真话不讲假话的原则坚持到底;我终于能把宽厚待人、善待他人,包括善待那些反对过自己的人当作自己的处世信条;我终于发现自己变得更爱我的长辈、妻子、孩子、朋友,变得更加热爱这个多事的世界。
  所有这些变化只因我接受了那枚不会说话的挺立到最后的小树叶的启示。
  多年以后,我又回到那棵大树的所在地,可惜,大树已被伐掉。
  那枚孤单而可敬的叶子永远活在我的。心里,我一闭眼,它便来到我的眼前,真真的,在狂风中上下翻腾,一点儿也不服输。
  可爱的小树叶,我的老师,我谢谢你!

     1、给加[ ]的字注音。
      ① [窒]息(      )
      ② [掐]死(      )
      ③ 一[刹]那(      )
      ④ [处]世(      )

     2、作者为什么要“谢吾师”——感谢一片树叶?请简要概括。
                                                                  

     3、作者赞美了小树叶的什么精神?
                                                                  

     4、请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小树叶精神的一个拟人句和一个比喻句。
                                                                  

     5、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对小树叶的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一、 1、 陡峭
     徒弟
     花瓣     
     辨别
     驿路
     络绎不绝
     捎带
     树梢
   2、 座
     袋
     弯
     户
     片
     扇
     阵
     杆
二、 l、 “夕阳西下”“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写出了投宿的迫切性,衬托了后面出现的小茅屋的重要性
   2、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3、 不可以。这样一改虽然基本意思没有改变,但“我和老余”得到照料的惬意和感激之情不能充分的表现,削弱了小茅屋对他们的重要性。
   4、 第四自然段;第六自然段“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最后一个自然段。共三处。用意:以梨花的美(自然美)衬托人物的美(心灵美)。
   5、 过路人瑶族老人我和老余
   6、 A  B  C
   7、 ⑴  主谓短语
     ⑵  偏正短语
     ⑶  动宾短语
     ⑷  偏正短语
     ⑸  主谓短裙
三、 l、 ① zhì
     ② qì
     ③ chà
     ④ chǔ
   2、 因为在逆境中,它给“我”以鼓舞。
   3、 顽强、坚韧、乐观。
   4、 拟人句:大风时,他大幅度摇摆,拼命飞舞,经受了惊心动魄的撕扯,却坚持在那里。
     比喻句:他却像一面小旗,高高飘扬。
   5、 崇敬、热爱、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04: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