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 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 10:01:00 | 只看该作者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3、初步了解长妈妈的性格。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一、预习指导:
   1、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查字典,解释有关词语并注音。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请一位同学(优生)谈谈最近的感受或见闻。
   2、请一位中等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学生回忆乱答)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  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三、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骇   掳   悚   煌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烦琐   惧惮

四、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纸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3、教师归纳。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五、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l-5自然段。
   2、提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交流意见,然后回答。
   4、教师总结式归纳。
    明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谦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并对长妈妈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长妈妈除了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之外,还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我们在第二课时接着分析。

七、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词语:(A)
    诘问   渴慕   切切察察   震惊   烦琐   面如土色   疏懒。
   2、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现长妈妈的性格特点的?在该句后打“√”(B)
   ① 她生得黄胖而矮。(    )
   ②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着什么事。(    )
   ③ 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母亲去了。(    )
   ④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
   ⑤ 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     )

八、说课精要: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并随着解决问题来完成学习目标。

九、教学后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 10:02:00 | 只看该作者
阿长与《山海经》综合资源一
●课 文 说 明

这是一篇记实性的文章。文章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过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文章先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然后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着力刻画这一人物形象。作者用戏谑的口吻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写她这时“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她对“我”管得很严,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都说顽皮,动不动就要告诉母亲。夏天睡觉,长妈妈又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这些真切生动的细节描写,活画出了这个人物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作者接着写她懂得许多“我所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饭粒落在地上最好是捡起来吃下去等等,“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至于“长毛”的故事,更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这些都可以算“抑”的一面,可以说是在为写《山海经》一事作铺垫。但是,即便是这“抑”的一面,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长妈妈善良的品格,这一点我们从吃福橘一事中看得很明白。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在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作者用相当多的篇幅写了买《山海经》一事。“我”念念不忘,渴望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的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正在这时候,长妈妈看出来了,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虽然知道说了也无益,但还是告诉了她。没想到,在她告假回来以后,一见面就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消息啊!她根本不识字,她连名字都说不准,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这时候那种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他那“新的敬意”自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了!

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有些多事,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所以,他称这几本书为自己“最为心爱的宝书”,在长妈妈去世大约30年以后,还撰写文章纪念这位普通的人,表达自己的深切思念。他在文章最后说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对她的深沉怀念。

这篇文章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而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一节的神力等,读后都会让人忍俊不禁。但是,当长妈妈高兴地买回《山海经》以后,作者感情就开始变得深沉而庄重了。这种感情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为真实而深切。

●关 于 练 习

一、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

本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找出为表达中心所选用的材料,了解略写与详写的关系。

“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买《山海经》。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从中透露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

二、作者先写他“憎恶”阿长、“讨厌”阿长,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在作者眼里,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设题目的,让学生在了解长妈妈形象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可引导学生讨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从总体上来说,作者对长妈妈是尊敬、喜爱的,所以平时都叫她“阿妈”。有时也难免憎恶和讨厌,因为长妈妈有缺点,有许多令人厌烦的规矩,但这并不影响总体上对她的喜爱。特别是当“我”渴望得到《山海经》,别人都不肯做或不能做而她却做成功以后,这种喜爱和敬佩的心情就更强烈了。所以,与后来的书相比,这几本书虽然很粗拙,却一直被“我”当作“最为心爱的宝书”;所以,虽然长妈妈死去大约30年,“我”仍然真诚地为她祈祷。

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帮助别人。

三、仔细阅读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下边的问题。

设题目的,抓住重点,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认为对她说了没什么用,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进而推想这别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却居然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中,长妈妈似乎“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四、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本题是片段练习,练习仿照本文,用一两件事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教 学 建 议

一、可以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出本文的教学。

二、这篇文章比较长,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边读边归纳出文章记叙的几件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哪些事是详写的?哪些事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三、重点研读关于《山海经》一节,结合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

四、讲一讲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了解作者对这个人物形象的感情。还可以讲一讲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五、完成课后练习四,注意让学生把事件写得生动一些。

●有 关 资 料

一、阿长简介

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大门?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她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

“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了临死”。长妈妈患有羊癫病,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其实,这个来自东浦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个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鹤照的说法:章福庆的老婆阮氏──“庆太娘”才是真正的长妈妈,只是叫惯了,也把东浦的那位叫做长妈妈。不过,笔者曾特地为此函询周建人夫妇,回答是否定的意见,周作人日记里的“章妈”也是东浦的那位长妈妈死后再雇请的。

(选自《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一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二、阿长的形象

(一)

阿长是鲁迅童年生活中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曾几次被鲁迅写入自己的作品中。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不但对她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而且通过几件互不关联的事情描绘了她的性格。在《狗·猫·鼠》里已先写了她踏死“我”心爱的隐鼠。到《阿长与〈山海经〉》,又采用先抑后扬、前后呼应的手法来写她。开头写她“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什么时“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对“我”管得很严,拔一株草都说是顽皮,动不动就要告诉家长。夏天睡觉又在床上写“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这些真切生动的细节描写,都带着明显的贬意。接着写她元旦清早给“我”的磨难。这些“古怪的仪式”虽然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但因“烦琐之至”,“非常麻烦”,使“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再来,写她讲“长毛”的故事,更进一层地写她缺点。当“我”以为她长得很丑,倘若“长毛”来,一定最安全了,她却反驳道: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些话表现了十足的愚昧和阿Q精神。“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虽然是写“我”童年的感想,但更是尖锐的讽刺和批判。到这里,作者才掉转笔锋写买《山海经》──也就是这篇散文要着重写的一件事。“我”念念不忘,渴望得到绘图的《山海经》。可是,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只有阿长,虽然她根本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我”原也认为对她说也无益,所以向来没有同她说过。但她却自己主动来问,并且在她告假回来时,一见面就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件事,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得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是那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以至“我”惊喜、激动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于是,“我”对她有了新的看法:“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透过天真的儿童心理,对她身上美好的质素的赞扬是何等热烈和真挚!作为一个连真正的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她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极、落后的东西,是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与其说是她的过错,不如说是她的不幸。前面所说的作者的讽刺和批判,既是对她身上的消极、落后的东西,也是对着造成这些消极、落后东西的统治思想和社会制度。《阿长与〈山海经〉》等文这样写阿长,使我想起中国史传文学中“不虚美”“不隐恶”的主张。我认为,这既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与现实主义精神相通的。《朝花夕拾》不是史传文学,但作为写真人实事的散文,这样来写人物,无疑是应该肯定的。而且,对于文学创作中,描写较为复杂的性格,避免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也是有益的经验。

(节选自潘旭澜《〈朝花夕拾〉的艺术》,《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论文集》,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二)

在这篇回忆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一点,有目共睹,谁都承认。但是,作为回忆性的艺术形象,长妈妈并不是典型化的产物。鲁迅写她,既没有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也没有专用自己的保姆做“模特儿”,去塑造一个劳动妇女的典型。阿长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所写全部事实,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尽管“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朝花夕拾·小引》),但绝无虚构。无论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和“不见得很好”的睡相,还是“烦琐之至”的各种规矩和讲“长毛”,以至购买《山海经》,都是鲁迅曾经亲见亲闻亲历过的,现在一一写来,具有十分亲切自然的情致。人们通过这种情致所得到的艺术感受,是充满幽默的纯真美,和《一件小事》所显示的那种肃穆、严峻而深沉的格调迥然不同。这是因为,在鲁迅心目中,人力车夫的那一件小事是和国家大事联系在一起,使他增加勇气和希望,而阿长的这些琐事则和“人气”相联,给他精神上以鼓励和安慰。同“名人名教授”相比,阿长固然是可尊敬的好人,但就国家民族的前途来说,鲁迅并不把希望寄托在阿长似的人物身上。因此,鲁迅写阿长,不仅局限在幼儿保姆这个范围内表现她的性格美,而且把这种性格美同愚昧落后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性格美的光辉。这固然同所回忆的生活真实有关,但也恰恰证明鲁迅并不是把阿长当作理想的人物来歌颂的。

鲁迅虽然没有把阿长当作寄托着希望的理想人物,但并不因此对她失去敬重和怀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从她身上看到了人类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就拿阿长那“大”字形的睡相来说吧,虽然使幼年鲁迅吃了苦头,母亲也曾含蓄地暗示她能够改变,表现了有所不满,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对阿长“适性任情”的肯定。退一步说,就算和“切切察察”一样,这也是一种缺点吧,然而,在鲁迅笔下,阿长的缺点也是令人喜爱的,因为她不“嗦做作”,“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诚然,阿长是愚昧无知的,她所懂得的那许多规矩,大都是可笑的,尤其关于“长毛”的讲述,更令人捧腹,鲁迅也确实给予了含笑的批评。但难道仅仅是为了批评,或者为了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毒害吗?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我们通过“元旦辟头的磨难”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道“恭喜”、吃福橘的麻烦仪式中,阿长寄托了多么真诚的善良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福橘并不是她自己吃,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说明这仪式是为了孩子,表现了她对孩子的一片祝福之心!其他如“死”要说“老”,不进死人房和产房,不钻过晒裤子的竹竿底下等等,事情本身固然是可笑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阿长教给这些“道理”的用心,和现在的阿姨教孩子们讲卫生、不横过马路并无差异,都是为孩子着想。阿长教各种规矩和讲“长毛”如果不是出于这种善良的用心,她以后也就不会有为鲁迅买《山海经》的举动。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不仅严格地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如实地记叙长妈妈,而且在记叙中始终着意表现她身上最本质的东西,即“名人名教授”所缺少的“人气”。正是由于有这种“人气”做内核,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烦的规矩和讲“长毛”所表现的愚妄,并不令人生厌,反而能够同买《山海经》的举动和谐一致,形成统一的风貌,使我们从她的愚鲁中看到真率,从粗犷里看到细心,而这种真率和细心所体现的实质,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事过30多年之后,鲁迅怀着深情回忆起来,仍然被这种关心和爱护所激动,写来情真而意切。

毫无疑问,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首先,从自己渴慕《山海经》写起,用自己那种“太过于念念不忘”的心情来衬托出阿长的关心。她主动询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而鲁迅则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只淡淡地作了回答,但她却默默地记在心里,认真地当一件事去办。这充分说明阿长的关心是出于真情实意,并非为了讨好主子,也不是做作给别人看的。其次,她果真办成了,而且是不声不响地办成功的。当读者读到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的时候,怎能抑制住心头的激动?在这里,作者炉火纯青的白描手法确实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再次,鲁迅又用极其凝练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用“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写出被感动之强烈;用“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表达出无限欢悦之情。为了突现这种感激与欢悦,还用“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做陪衬,使庄重的感情仍然带着诙谐的色彩,以便在风格上和前面的记叙保持一致。最后,写出这部“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和影响,把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引向深化,变成永久的怀念。文章正是在这种永恒的感激和怀念的基础上,以饱蘸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这个深情祝福的结尾,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同时,也发人深思。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从“不愿意想到目前”而回忆过去的创作初衷来看,这种情思和祝愿愈强烈、真诚,就愈能反衬出对“目前”的否定和憎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 10:02:00 | 只看该作者
阿长与《山海经》练习设计一
一、基础知识。
     1、给加[ ]的字注音。
      ⑴  [骇]破了胆(    )
      ⑵  [掳]去做小长毛(    )
      ⑶  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
      ⑷  [诘]问(    )
      ⑸  渴[慕](    )
      ⑹  孤[孀](    )
      ⑺  惧[惮](    )

     2、《阿长与<山海经>》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前学过的一篇文章《          》也出自《朝花夕拾》。


二、课文理解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什周氏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那时就极严重地法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技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现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报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市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广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担负在鱼在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航》。《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赫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1、填空,理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发展线索:
              —→         —→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        。

     2、打波浪线的两个语句“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她确有伟大的神力”有共同之处:她有伟大的神力。但也有明显的区别,请指出这种区别,并简要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3、写文章很多时候要注意呼应,抓住这些呼应对理清文章结构、探寻作者思路,很有帮助。选段的照应有几处,请指出其中的一处照应。

     4、长妈妈给作者找的绘图《山海经》并不好,是一部刻印十分粗拙的本子,但作者却对长妈妈充满感激和赞叹,请指出其中的理由。

     5、百草园是一个荒园,却是作者儿时的至爱;绘图《山海经》刻印粗劣,却也是作者儿时的至爱。这是因为百草园和绘图《山海经》都能              。

     6、请说说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加横线的句子对表现长妈妈的作用。
                                                               


三、汉语知识
     l、填空:短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结构关系上说,短语可以分为        、        、后补短语、并列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等。

     2、从结构关系的角度来判断下面的短语的类型。
      ⑴  上活动课(    )
      ⑵  天气不错(    )
      ⑶  雨已停(    )
      ⑷  快速地看(    )
      ⑸  努力学习(    )
      ⑹  朴素的衣着(    )
      ⑺  校园很干净(    )
      ⑻  一根粉笔(    )

     3、依例用符号指出下面偏正短语的修饰成分。
     例:(我的)同学[认真」工作
      ⑴  高高的山
      ⑵  蓝色汽车
      ⑶  慢慢说
      ⑷  分外美丽
      ⑸  百万市民
      ⑹  特别早




答案
一、 l、 ⑴  hài
         ⑵  lǔ
         ⑶  xù
         ⑷  jié
         ⑸  mù
         ⑹  shuāng
         ⑺  dàn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 l、 找实在不大佩服她---→对她发生空前的敬意(特别的敬意)----→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发生新的敬意
     2、 两个语句的区别:前者用“不料”、“还”等词,强调“惊讶”之情;后者用“确”,强调对长妈妈的叹服。这样处理的原因:想不到长妈妈在满肚子的麻烦礼节之外,还知道这么多新鲜的事情,让儿时的鲁迅惊叹,所以前者用了“不断”、“还”这样的词;后来长妈妈给作者找来了别人不肯找或不能找的绘图《山海经》,更让作者深深的赞叹和佩服,所以后句用“确”这个词。
     3、 如:第二自然段的“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和第四自然段的首句“这种敬意……之后”。
     4、 理由有两个:一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长妈妈却能做成功,为作者找到绘图的伯海经》;二是绘图灿海经》是作者儿时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5、 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6、 作者得到绘图的《山海经》后,更激发了他搜集其他绘图的书的欲望。完全可以说,作者后来搜集了一批绘图的书,跟长妈妈满足了他的第一个愿望有很大关系,从这个角度上说,长妈妈是作者的启蒙老师,对作者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 l、 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
     2、 ⑴  动宾短语
         ⑵  主谓短语
         ⑶  主谓短语
         ⑷  偏正短语
         ⑸  偏正短语
         ⑹  偏正短语
         ⑺  主谓短语
         ⑻  倔正短语
     3、 ⑴  (高高的)山
         ⑵  (蓝色)汽车
         ⑶  [慢慢」说
         ⑷  [纷外」美丽
         ⑸  (百万)市民
         ⑹  [特别]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阿长与《山海经》练习设计二
阅读课文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2.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 3.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4.“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因为他对《山海经》盼望已久,阿长能买来,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原以为阿长没有学问,问也无济于事;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但又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

《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测试题二

  阅读《父亲的信》,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从没有超过一页纸,有时常常是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后面才载有殷殷的嘱托。而且家里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没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能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一时怔在那里,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着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了父亲的名字。我知道我也会经常给父亲写信的,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

(作者:胡智慧    选自《羊城晚报》)

  阅读后解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说“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三、四段,请你从原文中找出最典型的四个词,概括作者笔下父亲写信的特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作者说读父亲信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原文)。第四段作者认为父亲的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六段中“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这个句子用什么比喻什么?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对第六段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6.作品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组织材料,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着进行记叙,写由对父亲写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因为读了父亲的信,知道老人在为自己担心,认识到自己对老人缺乏理解和关心,深深感到对不起老人。

  2.认真   主动   随意   马虎

  3. “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能平静第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值那几角钱的邮资的。

  4.用“一条长长的线”比喻“一字排开”的信封。生动形象地写出信封数量很多,对后文的抒情起到垫衬作用。

  5.要点:①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满含深情地描写了自己看了信封后,对朴实而真挚的父爱彻悟了。

  ②抒发了对老人的感念之情。

  6.父亲的信    不理解    理解    自己决不辜负老人的亲情,也要多写平安家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我教《阿长与山海经》
自从做了中学语文教师以来,我最愿意讲的课文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散文。每次讲鲁迅的作品,都会令我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一种教者、听者与作品之间的生气勃勃的精神交流,而往往也只有在这时候,我才有可能超越这个职业本身所决定的、也极难避免的琐碎和"匠气",体会到它所蕴涵的精神的意义。

  这学期人教社新编初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是鲁迅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曾经选作课外阅读的材料。不过,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篇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我考虑之后,决定用讨论的方式来教。

  我先启发学生:“阿长”这个人物曾经在哪篇文章里出现过?一个学生说,在以前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她给鲁迅讲过美女蛇的故事,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给你什么印象? ”“她知道一些希奇古怪的事儿,还有点神秘兮兮的。”我笑着赞许。我告诉学生,在鲁迅一生中,阿长——即长妈妈,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而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 我让学生自己认真读全文,边读边用铅笔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讨论。

  孩子们十分踊跃,抢着举手。他们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大致可归为两类。第一类属于常识性的,诸如“什么叫门房? ”“为什么不说‘吓’死了,而说‘骇’死了? ”“为什么长妈妈管鲁迅叫‘哥儿’? ”“为什么晒裤子的竹竿底下不能钻过去? ”“‘谋害隐鼠’是怎么回事?”什么叫‘石印’7,“‘郝懿行疏’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过继’? ”等等。我先让学生解答,实在答不上来的再由我来解答。比如“骇死了的‘骇’字”,我以为是绍兴方言的缘故;因为我是浙江人,略知道点绍兴话。但像“郝懿行疏”这样的问题,说实话,我也不大清楚,课本后面只有关于“郝懿行”其人的解释。于是便让大家一起查字典(我平时要求他们每天带字典),我也查,结果查到“疏”是“分条说明的文字”。至于“谋害隐鼠”事件,我告诉他们自己课外去读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一文,其中便有关于“隐鼠事件”的解释。

  最有趣,也最能看出他们理解力、想像力特点的当属后一类问题,即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一个学生问“题目为什么不叫《长妈妈与〈山海经〉》? 这样不是更尊敬些吗? 因为文章中提到鲁迅只有憎恶她时才叫她‘阿长’。”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争着回答。有说“长妈妈”的称呼太普通,不如称“阿长”有趣;有说叫“阿长”更亲切;还有认为叫“阿长”是代表周家人对她的称呼等等。我一一予以肯定,称赞他们体会得很好,各有道理。不过,我补充说,称“阿长”更体现“长妈妈”的特点,也更能表达鲁迅对她的感情,而且富有幽默感。还有学生问文中那个远房叔祖的太太晒衣服的时候为什么要“愤愤地咒骂‘死尸’! ”马上有学生回答说,这里的“死尸”是“不中用”的意思,是骂株兰的枝条连一根竹竿都经不起。“你们体会一下,这里是不是还有讽刺这位太太的意味? ”我启发道。还有一个学生读得很仔细,他问长妈妈怎么把洪秀全军和土匪强盗都混在一起叫做长毛。这跟他们历史课本上说的好像不太一样。我先夸他这个问题提得好,然后解释说,这是因为长妈妈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她分不清;另外当时的太平天国军队确实也有滥杀无辜的现象,弄得百姓很害怕,在长妈妈眼里,自然就把他们混为一谈了。他们的问题虽然天真,但仔细一想,都自有其道理,像关于“长毛”的问题其实还牵涉到历史观--对太平天国的历史评价。如果不是让他们自己来提,做老师的恐怕很难想到。

  这种方式的讨论使学生的兴致大涨,有些平日从不举手发言的学生也主动举起手来。其中有一个学生提了一个关涉全文的问题——“为什么说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好几个学生纷纷举手。有学生说,因为前头已经说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并且还进一步解释道:这里的“伟大”是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神力”是指她能够做成功。还有学生说,因为鲁迅“渴慕”《山海经》,长妈妈替他买到了,所以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而有一个学生说得特别好。他说,小孩子很天真,说话本来就喜欢用一些很夸张的词。我夸奖他们领悟得好,对我也有启发,这就叫教学相长。不过,我还补充了一点:这是从儿童的眼光来看大人。我启发他们:“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过这样的一种体验? ”全班只有两个学生举起手来。我定睛一看,不由得乐了--原来这两位都是班上的宝贝,一个几乎从来不好好听课,总是静悄悄地坐在教室后排,低着头,自顾自地不知忙些什么。他在同学们的笑声中站起来,很认真地说,他小时候认识一个疯子,是他家的邻居,那时一般人家还都没有电视机。每次那疯子说什么时候下雨,就果然什么时候下;说什么时候刮风,就什么时候刮,灵验极了。他觉得这个疯子很有“神力”。另一个孩子说的跟他差不多,只是那人是一个瞎子,却居然能够用手在空中那么一撩,就逮住一只蝴蝶;我表扬了他们两个,还建议他们可以拿这件事写一篇日记。可等到下了课,我再去细问他们的时候,第二个孩子却说他是编的。

  还有一些纯属孩子式的问题,一派天真烂漫。比如有一个学生不解地问,阿长是怎样买到《山诲经》的? 她不是不识字吗? 我灵机一动,反问说——“你们来想像一下,阿长是怎样才买到《山海经》的? ”我让他们用小组讨论的方法一起来想像这个过程:阿长怎样向别人打听,又怎样一次次地碰壁,遭人奚落,她又是怎样地不甘休,最后终于大功告成……。于是乎教室里人声鼎沸;所有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只听见整个教室里一片“阿长阿长……”的声音。忽然有一个小组吵吵了起来,还听见他们喊:“问老师去!”我过去一问,原来他们在争论买《山海经》的钱是谁出的。——这可是个大难题! 我一下于懵了。想了想,说应该是阿长出的吧,因为鲁迅事先并不知道阿长会去买书的。当然,其中也有问得比较深的,或者说带有那么一点学术气的问题。比如,一个学生问:“为什么说‘仁厚黑暗’的地母,‘黑暗’是什么意思? ‘地母’又是什么? ”他的问题还真把我考住了。因为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是说人死了要到阴间的阎罗王那里去报到,那里是一个阴森恐怖的去处。可这里的“黑暗”显然不是这个意思。我想了想解释道,这里的“地母”可能是借用了西方神话中的大地母亲的说法,而“黑暗”是指地底下是黑暗的;不过,我又对他们说,这个问题我可以再向鲁迅研究专家去请教,也许他会有更满意的解释。那天中午,我打电话给北大中文系的教授钱理群先生。他听了先是一愣——大概从来没有人向他问过这个问题吧,然后他说,有可能是采用了西方神话中关于大地母亲的说法——“你稍等一下,我去找一点资料。”他一会儿便找出来了,说:“这是一首流传在湖北神农架地区的古代民歌,题目叫《黑暗传》,我念一段给你听——

  先天只有气一团,
  黑里咕咚漫无边,
  有位老祖名黑暗,
  无影无踪无脸面。

  那时没有天和地,
  那时不分高和低,
  那时没有日月星,
  人和万物不见影,
  汪洋大海水一片,
  到处都是黑沉沉。

  他接着说:“可见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也有类似于地母的这样的人物。”至于文中的“黑暗”,他建议,“你可以让孩子们回忆一下,小时候跟母亲一起睡觉,睡在母亲身边时是不是有一种黑暗的感觉。”我脑海中一闪,接口道:“人在出生之前,在母亲的子宫里的时候,也是处在一片黑暗中的。”“对,只有当他发出第一声哭声时,才冲破黑暗,来到人间。实际上,人是生于黑暗,又归于黑暗的。”“那么,这里的‘黑暗’并不像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象征着邪恶、恐怖,而是意味着安宁和归依。”“可以这么说吧。”他赞同道。

  第二天,我把与钱先生的讨论告诉学生。他们用惊奇、兴奋的目光望着我。我知道,在他们中间,有些孩子听懂了,有所领悟了;有些半明半昧的;而还有些仍是茫然。但这都不要紧--只要他们的心灵曾被这样一种充满人性之光、人情之美的文字沐浴过,他们就不会一无所获。将来在某一个时候,碰到某一个机缘,再与这篇文章相遇时,他们也许会恍然领悟的。——人生需要等待,需要耐心,需要机缘,一个人的读书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第二节课上,我让学生再一次通读全文,找出文中表达鲁迅对长妈妈感情的句子和最感动自己的地方,体会其感情的变化流动。为了帮助学生领悟,我还在黑板上画出展示其变化轨迹的板书。之后,我带着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的重要段落,尤其是课文最后一段——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最后一句犹如裂帛似的令人颤栗的呼告,既是发自赤子心灵的对母亲的深情祝祷,也是人性的升华。当我用凝重的语调为学生朗读这一段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读罢,片刻,突然响起一阵掌声。下课之前,我布置了作业: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 300字的想像短文。接着,我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给学生们传看。他们兴致勃勃地寻找着“人面的兽、九头的鸟……”,还问我哪儿能买到这本书,他们也想买一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08:19:00 | 只看该作者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08:19:0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短篇小说,颇具典范性。

    一、本文歌颂的并非哈尼族姑娘梨花一个人,而是先进人物的群体。解放军战士是小茅屋的建造者;梨花姑娘和他的妹妹是小茅屋的照料者;瑶族老人、“我”、老余等人,既是小茅屋的投宿者,又是照料者。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都乐于为他人服务,他们的行动都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本文正是通过这些人物,歌颂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揭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

    二、本文歌颂雷锋精神,不落常套,具有新意。文章没有写人们怎样学习雷锋的事迹和思想,而是写他们在雷锋精神影响下的先进行动。他们的行动从解放军开始,前面的人影响着后面的人,具有传递性。这就写出了雷锋精神的传播过程。

    三、从“我”和老余的见闻来看,是顺叙;从小茅屋的产生和为路人服务的过程来看,是倒叙。这就是本文把顺叙和倒叙逆向相迭的巧妙构思。

    四、“这是什么人的房子?主人是谁?”这是贯穿全文的悬念。先是误以瑶族老人就是小茅屋的主人,后是误以为那走在前面的哈尼族小姑娘就是梨花,直到最后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正因为这个悬念一次次欲解而未解,再加以误会一次次出现,就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五、本文运用了以花喻人的写法,用梨花暗喻着助人为乐的人们的美好心灵。

    教学设想

    为了贯彻语文教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精神,为国家培养既有献身精神又有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四有”人才;本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大力培养创造能力,和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本文教学的总体设想是:

    一、本文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甚多,但面面俱到,则会是蜻蜓点水,莫不如集中目标,突出重点,反而效果更佳。从实际出发,拟重点学习写作顺序和悬念的设置。

    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智力是在实践中发展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使他们通过阅读、思考、评析、议论、争辩等活动,领会课文,增长能力。因此,拟组织学生重点研究、讨论下列问题:

    1.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2.本文是顺叙还是倒叙?

    3.本文的故事情节为什么引人入胜?

    这三个问题研究解决了,本文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上就领会了。

    三、阅读理解一篇作品的过程,应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初,应充分发动学生质疑,而后教师有领导地指导学生解疑,最后由教师讲疑解难。

    四、为了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必须重视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和学习运用本文的写法时,要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才能完成的阅读分析作业和其他作业。

    五、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课前不安排学习预习,课后不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

    本文的教学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首先安排学生通读课文。在学生通读之前,向学生提出:认真阅读课文,读后根据你们对课文的理解,给这篇课文拟一个揭示中心思想的标题。读毕,请几名学生拟题。

    〈设计意图〉

    1.通读全文,了解全貌,是阅读分析的基础。从整体到部分,是阅读的规律。这样安排,是为深入阅读作好准备。

    2.安排学生拟标题,是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是为了促使学生理解课文。

    3.通过拟标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拟出的标题,教师则进行了一次课堂调查,了解学生对本文的中心思想理解的程     度,以决定授课的起点。

    二、安排学生速读课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时间要求)并提出下列要求:

    1.出示学习本文应理解和应掌握的词语卡片及单字卡片。即:①陋(背面写l¨u)②倚(背面写yǐ)③撵(背面写niǎn)④麂(背面写jǐ)⑤葺(背面写q¨)⑥迷茫⑦简陋⑧恍惚⑨修葺⑩修长。提出:读课文时注意前五张卡片上面的字的读音,注意领会后五张卡片上面的词的意思。

    2.通过读课文,你们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或发现了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请提出来。

    读毕,运用单字卡片正音(翻转卡片,诵读记忆),运用词语卡片提问“修葺”、“修长”二词的意思,而后请学生提问题。

    〈设计意图〉

    1.让学生速读课文,一是为了进一步作好阅读分析的准备,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三是为了变换阅读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解决难字的读音和容易理解(无需结合课文领会的)且课本上又有注释的词语的解释。

    3.通过学生质疑进行课堂调查,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讲疑解难。

    4.安排学生质疑,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即是阅读能力的训练。

    三、教师提出:谁能够不按照原文的记叙顺序,自己重新安排一种比较合情合理顺序,作简要的复述?

学生复述后,通过不同记叙顺序的对比研究,使学生理解本文顺叙和倒叙逆向相迭巧妙构思。

    〈设计意图〉

    1.通过复述及其准备过程,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为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再一次作准备。

    2.通过这样创造性复述,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完成领会本文巧妙安排记叙顺序的教学任务。

    四、教师提出: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经历了课文所述事情的全过程,你要写一篇题为《驿路茅屋的主人是谁》的简要的带有一点评论性质的报道,你怎么写呢?现在请你把这篇报道口述出来。

    学生口述后,通过大家不同看法的述评,组织研究讨论,完成理解解放军战士、梨花姑娘和她的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本文赞颂的是先进人物的群体这一教学任务。

    在讨论研究过程中,抓住学生述评的恰当时机,顺势结合语言环境,完成“迷茫”、“简陋”、“恍惚”三个词的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

    1.采用口头述评形式,一是为了调动学生阅读分析、发表见解的积极性;二是促使学生理解课文;三是教师进行课堂调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种种理解;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述评、讨论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

    3.与理解课文的关系比较密切的词语,放在阅读课文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去解决,一是为了借助语言环境解词易于理解,二是为了借助词语理解课文便于领会。

    五、运用字词卡片,把本节课学的字词复习一遍。

    〈设计意图〉

    人在识记的20分钟后,仅能保持记忆的58.2%,1小时后则仅能保持44.2%,下课前用一两分钟复习,以达到使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运用字词卡片,复习第一课时学的字词。

    〈设计意图〉

    人在识记的1天之后,仅能保持记忆的33.7%,第2天上课再次复习以巩固知识。

    二、教师提出:雷锋的名字在课文中只出现了一次,本文是用哪些内容或办法表现雷锋精神的?

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可根据需要作如下的启发:

    1.课文对小茅屋的介绍,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2.有人说“文中不只一次提到梨花,标题中也有‘梨花’,这是因为文中有个哈尼族姑娘叫梨花”,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经讨论得出结论:方便过往旅客的深山中的小茅屋,是雷锋精神的见证;人们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动,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洁白、美丽的梨花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设计意图

    1.这样设计是为了一举完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象征作用,标题的含义,本文从多方面表现雷锋精神的写法这三项教学任务,“浓缩”教学过程,实现精讲。

    2.启发提问避免暗示性,而且方式多样化。

    三、教师提出:本文的标题以犁花象征雷锋精神,深刻、含蓄而且很美。如果抛开这一点,不去考虑,这篇课文要是以“学雷锋”为题可以不可以?为什么?

    通过讨论研究明确:“学雷锋”三个字还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本文所写内容的特点。这篇课文写的是学雷锋,但是没有写学习的过程,而是写学习雷锋精神所做的事情,而且是你影响我,我影响他,一桩好事彼此传递,前后延续。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已经深入人心,代代相传,而且正在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

    不是直接提出问题,而是让学生判断一个假设标题的可否,这样做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发表见解的积极性;二是为了使学生在争辩中领会本文内容的特色,及其深刻含义。

    四、教师提出:假如“我”和同行的老余,住进茅屋后正好碰上了回娘家路经这里的梨花姑娘,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请大家发挥想象力,在不改变原文基本情节的情况下,简要谈谈你们的设想。

    学生谈出种种设想后教师提出:这些设想本文的作者不一定没有考虑过,那么他为什么要选定我们读到的那种方案呢?

    通过讨论明确:这样写,文章开始不久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主人是谁?”而这个问题后来又两次误测,直到文章结束才得到解答。这样,就紧紧地吸引着读者一口气把故事读完,想知道个究竟,取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设计意图

     1.学生面对课文这一种情况,分析思考相对的难度比较大。假设出另外几种情况,与课文对照,有了参照物,分析思考就比较容易了,以完成领会本文设悬念、造误会的写法这一教学任务。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五、教师简答学生质疑时已提到,而在两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又未能顺便解决的,且又并非离题或过于枝节的问题。

    设计意图

    1.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只让学生问,教师不解答,其积极性便会挫伤。

    2.保证授课突出重点,有条不紊。若不分轻重缓急,学生问什么教师就答什么,势必造成点面不分、被动混乱的局面。

    六、巩固知识与能力训练

    1.用字词卡片提问第一节课学过的字词。

    2.用“迷茫”、“简陋”、“恍惚”作口头造句。

    3.口头作文

    题目:《原来如此》

    要求:学习运用本文的悬念法和误会法。

    设计意图

    1.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创造条件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机会,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2.在课堂上安排巩固知识和能力训练,是为了不布置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通过口头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11: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