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 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9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四、结构与描写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作品首尾的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衔接呼应的手法是,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篇首。三个故事之间都安排有过渡段,承上启下,贯通弥合。伏笔设置更巧,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乱跑至街上,预示其被路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死。所有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故事之间的相关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抓住特征,描写逼真。

作品写了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第一只猫活泼天真,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用红带或绳子逗它,“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它乱跑,会爬树,会扑蝴蝶,还会捉老鼠。它不怕生人,常跑到街上,坐在铁门外边晒太阳。第三只猫懒惰、忧郁,不喜欢“顽游”,常常“蜷伏”,钻炉火底,跳上桌子凝望鸟笼,受责打前“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这些描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几只猫的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历历如在眼前。猫本来是家庭常养的动物,也受人喜爱,但若写起来,往往空泛平淡,没有特色,没有个性。而作者笔下的猫,却个性如此突出,逼真传神,活灵活现,这与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抓住特征,捕捉住独特的细节分不开。

3.心理描写,细致真切。

“我”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我”的内心活动,紧紧地围绕着三次养猫的悲剧展现。作品写“我”喜爱第一只小猫的天真活泼,从它有趣的活动中,“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对于它的“消瘦”“郁闷”感到“忧郁”,对于它的早死感到“酸辛”“难过”。反映了“我”心地善良,对生命的爱怜。“我”爱第二只猫的更加活泼有趣,从它那里得到“饭后的娱乐”。它“不怕生人”,常“跑到街上”,对此“我”“很为它提心吊胆”。对于它的失踪,“我”先是有“亡失的预警”,“不高兴”,后来“心里还有一线希望”,最后失踪被证实了,于是“怅然”“愤恨”“诅骂”。至此,“我”的憎爱分明的感情得到深刻的表现。“我”不喜欢第三只懒猫,收养它是因为担心它“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出于对生命的爱惜。待到发现它常常“对鸟笼凝望”,以为芙蓉鸟是它咬死的时候,便“怒气冲天”,对它严加“惩戒”。进一步表现了“我”的善良、正直和憎恶邪恶的性格。可惜这里的判断是错误的,当“我”认识到猫是被冤枉了,它的不幸比前两只更甚,“我的良心受伤了”,……这些描写,充分地表现了“我”对自己错误的痛悔和不安。结尾写为了不再经历类似的不幸,决计“永不养猫”。从而表现了“我”的正义感、同情心和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这样,一边写养猫的过程,一边写人物的感情变化,二者紧密结合,虚实相生,互相映衬,展示了人物性格,深化了文章主题。

(出处同上)

五、作者是怎样抒情的

1.把深沉的感情融会在叙事之中。

作者和他家中人一样,对猫有一种真挚而深沉的感情。这篇文章着力抒发的就是这种感情。但是作者的抒情并不是靠华而不实的赞美之辞和脱离实际的空洞议论,而是用质朴的文字细腻直率地描写生活,把感情全部蕴藏在叙事之中,不露声色地加以表现。比如作品对第一只猫的遭遇的叙述,先用淳朴无华的笔墨和近似口语的叙述勾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猫形象,表现了作者欣幸和快乐之情。接着又叙述了猫渐变萎靡的情形,表现了作者“忧郁”和“酸辛”之情。从以上的叙事中可见,作者的笔墨是朴实本色的,叙事是平淡无奇的,似乎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然而,作者在这朴质的笔墨和平淡的叙事中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它无形无声地在字里行间流淌着,默默流进读者心间、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

作者这种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来间接抒情的方法,使情感更加含蓄深沉、情真意切,因此就更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2.感情与结构相适应,逐层深入。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结构相适应,经历三起三落的过程,逐层深入。有了第一只猫,他感到“新鲜”和“快乐”,但猫不久病死了,他感到“忧郁”和“酸辛”,感情一起一落;在死去第一只猫的悲哀中又捉回了第二只猫,因此又有了“娱乐”,心情舒畅了,然而第二只猫却又被人偷走了,于是感到“怅然”和“愤恨”,感情又一起一落;后来偶然拾到一只小猫,虽然“并不好看,又很瘦”,但总能带来一些欢愉,可是后来作者误打了猫,因而感到“难过”。猫突然死去,作者于是更“难过”。感情再起再落。作者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加深。

从篇幅上看,作者对第一只猫写得比较简略,文字只占全文的五分之一,对第二只猫描写的文字比第一只猫长,写第三只猫几乎占了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由此可见作者的感情是一层一层加深的。再从抒情文字的感情色彩上来看,死了第一只猫,作者只感到“一缕的酸辛”,丢了第二只猫,作者却感到“怅然”,错打了第三只猫,特别是第三只猫死了以后,作者“十分的难过”,“更难过得多”。可见感情色彩是一次比一次浓烈,一层比一层深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作者写头两只猫是为写第三只猫作铺垫和衬托,强调说明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感情之深。所以说,作者通过情节结构的巧妙安排,一层比一层深入、一层比一层强烈地抒发了感情,从而使作品中的感情色彩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进而深深地打动读者。

3.把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在叙述第一只猫的经过之后,有一段直抒胸臆的文字:“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这一句是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抒发的,所以异常感人,它把前面叙事中已经表现出来的感情又朝前推进了一层,使文章的感情色彩更加浓郁和深厚。同样地,作者在叙述了第二只猫经历的基础上也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抒情:“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咒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了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悲伤之情。第三只猫是作者描写的重点,描写的文字更长,叙述的事情更细,直接抒情的段句更多。首先写了猫的来历及芙蓉鸟之死的前后情形,当作者发现错打了猫的时候,文章写道:“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这沉重的语句,深刻的自责,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悔恨之情。这抒情深刻而直率,它把作者那种难过而又后悔的复杂强烈的思想感情,抒发得痛快淋漓,一泻无余。

(出处同上)

六、写猫的技法

文章写猫,只只写得神态活现。

第一只是新生的猫。作者分别从两个时间(“刚要来”“后来”)和两种形态(自身的形态、逗着玩时的形态)进行描写。

第二只是浑身黄色的小猫。作者分别从三个方面(自身的形态、逗着玩时的形态、本领)进行描写。

第三只是很可怜的小猫。作者从几个阶段,曲折地进行描写。取来留养前,似乎无家可归,“蜷伏”在“我”家门口,“伏着不去”。收了进来,但因不好看,又很瘦,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大家都不喜欢。过了几个月,虽肥胖了,但仍不活泼,且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春天来了,虽成了一只壮猫,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后来,被认定吃了一只鸟,着实地挨了一棒,它只能很痛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后来,死在邻家的屋脊上。真是来得可怜,去得可怜。

另外,别人家的一只黑猫,可算作第四只。从文章中张婶、李嫂的叫声,以及“我”看到的情景,则表明了它是一只凶恶的猫。

对几只猫的描写,作者不仅十分娴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而且十分精巧地运用了多种方法。对第一只,主要从前后的对比上描写。第二只,主要从与第一只比较中描写。对第三只,主要从很可怜而被误解描写。描写第一、二只,侧重于正面描写。描写第三只,侧重于侧面描写。“我”家养过的三只,是具体、细致的描写。别人家的一只,则是几笔勾勒。

作者描写猫,首先做到了“形似”。因此,四只猫,四种形象:第一只很活泼;第二只更活泼;第三只很忧郁;第四只很凶恶。只只都赋予了个性化特征。人们不仅透过这样的个别形象,能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而且通过主人公“我”的观感(第一只很可爱,第二只更可爱,第三只很可怜,第四只真可恶),能体味出深远的思想意义。“我”家养的几只猫,不是可爱,就是可怜,可“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后它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是被打杀的,是含冤而死的。“我”从第三只猫的遭遇中,意识到由于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竟造成了大“冤案”,铸成无可挽回的大错,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在这一基础上,进而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总之,借三只猫的故事写出了人的思想感情,并托出一番做人的哲理,这正是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出处同上)

七、疑难词语

1.容易读错的字

①相称(chèn,这里不能读chēng)

②郁闷(yù,不要错读为yǒu)

③一缕(lǚ,不要错读为lóu)

④娱乐(yú,不要错读为wù或yù)

⑤蜷伏(quán,不要错读为juǎn)

⑥衔(xián,不要错读为jiē)

⑦惩戒(chéng,不要错读为zhěng或chěng)

⑧怅然(chàng,不要错读为cháng)

2.辨析与补释

①“消耗”与“消磨”

前者指精力、东西、时间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后者则多半指时间的虚度。课文中用“消耗”,不用“消磨”,是因为“我”虽然为看三妹逗小猫玩而每天用去一二小时,但能使“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是一种有益的精神享受,并非空虚、无聊。

②“忧郁”与“忧郁性”

前者是形容词,在课文中作谓语;后者是名词。

③安详

不能写作“安祥”。指言语和神态的从容,与“吉祥”“吉利”无关。

④亡失

同义复合词。“亡”即“失”,丢失、失去之意。

但在课文结尾处的“亡失”,似给人有“死亡”“永失”之意,那是由于具体语言环境所致。

⑤诅(zǔ)骂

诅骂,即“咒骂”“诅咒”,指用不吉利的言词来骂对方,希望对方招致祸患。课文中表现“我”对夺人所爱的人的痛恨之情。

(出处同上)

八、《猫》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张必锟)



《猫》是郑振铎作品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也许,这并不是一种巧合──如果把这个集子里所描绘的中国旧式家庭在其行将灭亡之际的形形色色的生活比做一出戏剧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猫》就是这出戏的序幕。

全集共有十六篇作品(编文集时作者删去一篇),写于1925至1927年,正是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从广东发源的大革命,以比辛亥革命更为强大的声势迅速扩展到全国。革命浪潮所及,一切旧思想、旧传统通通败下阵来。于是,多少个世纪以来都仿佛停滞着的封建宗法社会加速地解体了,而千千万万个中国旧式家庭也好像突然看见了自己的末日。尽管《家庭的故事》里所描写的事情大约是发生在此前的几年、十几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里,似乎跟这次革命运动毫不相干,但从那些半似挽歌、半似牧歌的小故事里,却依然可以看出,正是这样的革命震动,才使作者更加强烈地感到这旧式家庭的即将崩溃,从而产生了将它在弥留之际的形象拍摄下来的愿望。不消说,在这些图像里必然包含着作者的探求和期待。

《家庭的故事》在其总体上是悲剧性的。作品中的人物有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女性──她们不是最终受到对方的冷遇而变得郁郁寡欢,就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压迫下悲愤地死去;有托庇于封建阶级的小知识分子──他们一生勤劳,然而始终摆脱不了贫穷的命运;也有在封建家族的内部斗争中败落下来的原先的士绅……所有这些悲剧性的人物以及由他们的活动所组成的黯淡的生活画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中国旧式家庭已经丧失了自己的必然性和存在权利这一现象联系在一起发生的,是实质性的社会变革即将到来的征兆。这种情形,也同样反映在二三十年代的许多描写家庭生活的文艺作品中,人们是非常熟悉的。

那么,写这些悲剧性的故事,其意义何在呢?作者在《自序》里曾经写道:“我对于旧家庭,旧人物,似乎没有明显的谴责,也许反有些眷恋。这一点,看书的人当然是明白的。许许多多的悲剧,还不都是那些旧家庭酝酿出来的吗?不过假定他们是‘坏的’,或‘不对的’,那是他们本身的罪恶吗?”作者的意思是极为明白的:如果说不是“他们本身的罪恶”,那是谁的罪恶呢?对这个问题的惟一正确回答是:封建制度的罪恶。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不仅表现在它残酷地压迫劳动人民一面,也表现在它的自身矛盾一面。这后一面,在封建宗法统治的旧式家庭里尤其显得突出,总会有一些人成为比他们权势更大、地位更高的人的牺牲品,成为被侮辱、被践踏的对象。《家庭的故事》中许多悲剧故事大抵是这样产生出来的。这样的悲剧,尽管不能跟劳动人民的血泪故事同日而语,但毕竟不失为封建制度必然没落和衰亡的又一个证明,同样具有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作用。

至于《猫》这篇作品,它所写的却不是人的悲剧,而是猫的悲剧。故事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一只猫失踪,两只猫死亡──这样的事在生活中很容易见到,其意义也似乎有限。但经过作者的一番加工,写在小说里,却产生了辩证的效果,它不止于唤起人们对动物的怜悯之心,而且引起人们对社会生活,特别是对旧式家庭中人的悲剧故事的联想。虽然这三只猫的不幸远不足以概括人世间的种种不幸,但猫的形象自身所创造的悲剧气氛,以及这形象在“我”的心灵上的折光──“我”的酸辛、愤恨和自我谴责等,确实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时时在牵动着读者的思绪。这样的艺术概括方式自然而然地为整个作品集奠定了基调。在这之后,作者所要叙述的一系列旧式家庭的悲剧也就依次上演了。

这一点非常重要,是我们正确分析《猫》的主题思想的出发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据我所知,对《猫》的主题思想的理解是有分歧的。关键在于对作品描写侧重点的看法不同: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作品所要表现的是“我”的严于律己的精神,或做人的道理;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则会得出另一种结论。

先说第一种: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

这种观点是否对呢?大概会有人这么想:凡小说都是写人的,而贯穿这篇作品全过程的人正是“我”,再加上作品中有大量的心理细节和动作刻画,足以表现“我”的思想性格。既然如此,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并从“我”的思想性格特点入手来概括作品的主题,难道会错吗?这样的想法其实不够全面。当然,“我”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否认的(这一点后面还要细说),然而从实质上看问题,支配情节发展的主要因素却不是“我”的思想性格,而是猫的命运;至于写“我”的心理细节等,则是为了烘托猫的悲剧命运。撇开猫的命运来谈什么精神或道理,显然不妥。此外,还应看到:主题应是对作品全局的基本概括,而所谓严于律己的精神或做人的道理,都只涉及作品的一个局部(即关于“我”错误地处置第三只猫的描述这一部分)的内容,这样来概括作品的主题,无异于把关于第一、二只猫的描述当成多余部分而加以舍弃了。因此,从全局来看,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

再说第二种。如果把猫的命运看作描写的侧重点,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这个结论就是:揭示生活中不幸的原因。

请看这三只猫的遭遇:第一只猫本来自己生活得欢乐,同时又给“我”的家庭带来了“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但不久大概是染上了什么疾病吧,终于死去。它的死,是由无法逆料的灾难造成的。第二只猫的情形不同,它的失踪对“我”的一家固然是一件不愉快的事,而于它自己却并不意味着什么,很难说它此后的生活是好是坏;但从另一种意义说,迫使它离开自己已经习惯并生活得欢乐的环境,而被置于前途未卜的境地,也未尝不能算作一种不幸。这一不幸,是由突如其来的外力造成的。第三只猫的不幸,内容则复杂得多。它无家可归,在一个冬天的早晨蜷伏在“我”家大门口,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因为夜里冷,它钻到火炉底下,毛又被烧脱了好几块;而最严重的不幸是在“黄鸟事件”中,它竟然成了代人受过者,被“我”驱逐,终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的不幸,到了这步田地,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主要的一条是:它长得不好看,又似乎有天生的忧郁症,不招人喜欢。然而这又是谁的过错呢?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三只猫尽管遭遇不同,造成不幸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弱小者,无力抵抗来自外部对它们的损害。这就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这个统一里包含着作者的一个深刻的认识:三只猫的不幸,从根本上说,就是由它们的弱小地位造成的。

这样说来,分析《猫》的主题思想,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把这三只猫的不幸遭遇看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来看悲剧的实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三者等量齐观。从全篇的布局看,第一只猫写得比较简略,第二只稍详,第三只写得最详细。这样一个布局,生动地显示了猫的悲剧有一个层层深入的发展过程:如果说第一、二只猫的遭遇可以算作悲剧的开端和发展的话,那么第三只猫的遭遇就是悲剧的高潮了。这个高潮,在加深悲剧主题和渲染悲剧气氛上具有重大的作用,应当予以充分肯定;但也要看到此前的两个部分(即开端和发展)并非与主题无关,它们在显示作品思想内容广度上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猫》的思想蕴含是深刻的。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弱小者总是不幸的,侮辱、损害随时随地都可能降临到他们身上,而且无法逃脱──他们的悲剧简直具有必然性!对此,作者是愤愤不平的,他的“眷恋”旧人物,说得明白些,又何尝不是对旧时代那些弱小者的同情表示呢?而小说结尾那句话“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似乎又表明了作者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下去的意思。至于怎样才能不再重演,那是这篇作品内容以外的问题,用不着在这里讨论了。



《猫》这篇作品的叙事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是诉诸读者的感情世界的。

作者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这对显示作品的这一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应指出:作品中的“我”,并非作者本人(即使他有过类似的经历),而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这一点,作者在这个集子的《自序》里曾经特地作了如下的说明:“他们(指集子中的故事)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这对我们理解《猫》以至集子中其余的故事,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提示。对《猫》中所记叙的人和事,亦应作如是观;而虚构的“我”,更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这个“我”,是所有三只猫的主人,但对它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他喜爱前两只猫,尤其喜爱第二只,而厌恶第三只。他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见证人,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主要制造者。“我”的这一微妙的地位,使他很自然地获得了一个像抒情作品中主人公那样的身份。于是,“我”一面娓娓动听地讲述着那些悲剧的情节,一面倾诉着他的内在感情。他的欢乐与酸辛、关切与愤恨、厌恶与内疚,都流露在那朴实无华的言辞里。听着这样的故事,人们的心情定然会激荡不已的。

这里,值得称道的不是这种写法自身,而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真、善、美是个统一体。《猫》的故事之所以激动人心,是因为它确实表现了人的美好感情,而美好的基础恰恰在于真实。作者早在《新文学观的建设》一文中,就曾经提出过“文艺的对象,应该是被侮辱与被践踏者的血和泪”的主张。尽管这个主张里含有人道主义的成分,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对被侮辱者与被践踏者的爱,对压迫者的恨是应予肯定的。在《猫》这篇作品里,他把这种真实的感情熔铸在“我”的形象之中,不论是不着痕迹的微露,或者是痛快淋漓的倾诉,都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要说这篇作品在艺术上是美的,就美在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52:00 | 只看该作者
《猫》练习设计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52:00 | 只看该作者
一、给加[ ]的字注音。
     l、[怂恿](      )(       )
     2、污[涩](      )
     3、[编]译(      )
     4、一[缕](      )


二、汉语知识。
     1、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
      ⑴  累坏了(       )
      ⑵  做得不错(       )
      ⑶  格外美(        )
      ⑷  又快又整齐(       )
      ⑸  关于学习(       )
      ⑹  练习“跳山羊”(       )
      ⑺  去一趟(       )
      ⑻  下载软件(       )
      ⑼  电子邮件(       )
      ⑽  亮起来(       )

     2、上面的短语属于动词短语的有:               (写序号)

     3、下列句子中属于“的”字短语的有:                    
      ⑴  清爽的感觉在这里随时都可以得到。
      ⑵  只剩下三张纸的是李晋的本子。
      ⑶  是的,这本子是我的。


三、课文阅读。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时,它也常来蜡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猎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马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乌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乌,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满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乌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的跑下来,看了死马,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作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气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舶,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的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隔了几天,李娘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马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岛,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我”一家人都不大喜欢那只花白毛色的猫,原因是                                 

     2、“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猫的罪状是如何证实的?                                 

     3、“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见倒数第三自然段),是因为什么?
                                                                    
         
     4、“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乌,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四、课外阅读。
    ① 一看到飞翔在广阔蓝天上的鸟儿的身影,我会因其姿态优美而感动,同时也感到些许无可名状的悲哀。鸟儿遭受着风雨的袭击,它们在大自然的变幻无常中毫无依靠。
    ② 我饲养了一只乌鸦。它漆黑的形体愈发令人产生悲哀感。所有的鸟儿一到夜晚便会从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消失,而黑乌鸦隐藏在夜色之中,就更为可悲了。
    ③ 我压根儿就不太喜欢饲养动物。有的动物对人类过于驯服,只是供人玩赏,这种动物不免令人生厌。它们为人而生,擅长摆出种种博人欢。心的姿势,宛如人中的卑劣之辈。
    ④ 然而,我这只乌鸦虽然对人相当驯服,却也毅然地与人相抗衡,令人感到它坚持着自己鲜明的立场。它在得到宠爱时坦然受之,决不均媚。这对我极具吸引力。
  ⑤ 我是去长野县户仓游园地塑造纪念碑时见到了这家伙的。起初它对我露出敌意,张开红红的大嘴,直到可以见到喉咙,它令人生厌地叭叭啼叫着,形象极其凶猛。
  ⑥ 不过,它的走相倒是很滑稽的。它以一种奇怪的姿势张开翅膀,然后以逗人发乐的样子一蹦一蹦地跳跃着行走。这乌鸦老是有点儿鄙视人。
  ⑦ 乌鸦凝神不动的时候,使人感受到一种高贵的悲哀。
  ⑧ 有时,它墓然挥动嘴巴,令人吃惊地猛烈啄咬。无意中恢复了生物间残酷争斗的架势。这会使人产生某种心心相通的共鸣——即使是人类,即使是男女之间,也会这样的,这是斗争。
  ⑨ 我对乌鸦反倒产生了友情。我把它带回了家。把它翅膀上的翎毛剪短,无需担。心它会飞走。但它毕竟是马,有登高的习性,常常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跳。它沿着台阶跳上围墙,甚至登上晒台和邻居的房顶。但是,它若稍向低处飞落,也是颇为恐惧。它一登上攀爬的顶点,就会以恼人的喧嚣叭叭地大声啼入
  ⑩ 一次,相隔好几户人家的一位邻居前来询问: “我家客厅里飞进了一只乌鸦,是府上的吧?”
  ⑾ 我慌忙拿着包袱市奔去捕捉。真是急煞人。家人说如此以往将会弄得四邻不得安宁了。于是,我不得不给乌鸦套上脚环,拴上链子。
  ⑿ 乌鸦什么都要拽出来啄一下。它老是把东西弄破、打翻。与其说它是个研究家,倒不如说它是个淘气鬼,它一边猛烈地东啄西啄,一边又貌似聪明地歪头沉思。它有时像少年一般天真无邪,有时又像中年妇人一般异常沉静。那乌鸦对我极其依恋,我一走进院子,它就“叭叭”地啼叫,一跳一跳挨近我的身旁。我与客人谈话时,它就用嘴呼呼地敲击玻璃窗,催促着要我跟它嬉戏。
                            ——〔日〕冈本太郎《乌鸦》

     l、阅读第①自然段,请回答“我”看到蓝天上飞翔的鸟儿,为什么会感到“无可名状”的悲哀?
                                                                     

     2、读第③、④自然段,请回答“我”为什么不喜欢饲养其他动物,却饲养乌鸦?
                                                                    

     3、文章⑤-⑦自然段,写出了乌鸦哪些外在特点?
                                                                    

     4、⑨-(12)自然段,乌鸦登高和飞入邻居家两件事,表现了乌鸦怎样的性格特点?
                                                                    

     5、第(12)自然段,作者称乌鸦为“研究家”和“淘气鬼”,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一、 1、 sǒng yǒng
   2、 sè
   3、 biān
   4、 lǚ
二、 1、 ⑴  后补短语
     ⑵  后补短语
     ⑶  偏正短语
     ⑷  并列短语
     ⑸  介宾短语
     ⑹  动宾短语
     ⑺  后补短语
     ⑻  动宾短语
     ⑼  偏正短语
     ⑽  后补短语
   2、 ⑵  ⑹  ⑺  ⑻
   3、 ⑵
三、 1、 那只花白猫不活泼,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2、 它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3、 是因为“我”没了解清楚,便妄下判断,冤打了猫。猫最后的“亡失”与我的冤打有关系。
   4、 “似乎”一词不能删。花白猫对这一对黄乌的特别注意,只是“我”的猜测和判断,并不能十分的肯定,所以用“似乎”一词。
四、 1、 鸟儿遭受着风雨的袭击,它们在大自然的变幻无常中毫无依靠。
   2、 乌鸦不同于其他动物,虽也对人相当驯服,却也敢与人相抗衡,令人感到它坚持着自己鲜明的立场。
   3、 形象极其凶猛;走相很滑稽,有点儿鄙视人;神情高贵。
   4、 凶猛、不驯服(不安分)。
   5、 赞美和喜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7:48:00 | 只看该作者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7:49: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描写了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故事惊险,扣人心弦。文章通过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热情赞扬了它们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不必深敲细推,逐句讲解。宜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如何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如何细致描绘飞渡场面。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故事性强,扣人心弦,学生自然会有浓厚兴趣,可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二、学生齐读“自读提示”,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并勾画出生字新词,查工具书加以掌握,同时结合具体语境确定词语的含义。
    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对峙:山7才7相对而立。
             进退维谷:维,文言虚词;谷,比喻困难的境地。进退都陷于困难的境地。
             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净、纯洁。有时比喻人的思想没有沾上一点坏影响。
             通然不同:迎然,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
             娴熟: 熟练。
             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
   2、细读全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是口头表达的基本功,进行此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课文时,把难记的内容和其他一些难记的词语画出来,强化记忆,就可以少花时间,又能复述清楚。复述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之处。教师注意引导。
   3、熟读全文,结合复述的内容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明确:根据故事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门一页段):写班羚身陷进退两难的绝境。
       第二部分(5--9段):彩虹出现,斑羚准备飞渡。
       第三部分(10一16段):写斑羚飞渡,重点写试跳成功。
       第四部分(17-18段):写头羊从容走向深渊。

四、品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是怎样说清楚的?
    明确:作者注意分类起了名目,又给个体起了名目,有了这些名目,就便于叙述了。分类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轻斑羚”“小斑羚”等,个体的名目有“镰刀头羊”“一只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这些名目,故事才叙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看似小事,其实在写作上很重要。
   2、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对,作者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
    学生阅读回答后明确:作者采用详写一对,略写其他的方法,清楚而重点突出地写出这群斑羚飞渡的情景。  “老斑羚”和“半大斑势”的试跳情景写得特别详细,从时间上说,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作者用大段文字细细叙述。叙述中又加进作者的悬念,再写飞渡情景,更出人意料,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讲解后可采用范读或指名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
   3、画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内容,体会: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明确: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⑴  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
                     ⑵  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
                     ⑶  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
                     ⑴  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
                     ⑵  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
                     ⑶  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4、组织讨论本文所要表现的中心意思。
    讨论时教师引导:本文通过对斑羚的细致描写,热情赞颂了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歌颂了斑羚的身上所体现的可贵的整体精神。

五、课堂活动。
   1、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生活中曾见过或者做过的保护小动物或残害小动物的故事,要求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
   2、引导学生体会所讲故事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的技巧上,学会运用,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作文思维能力,即选择生活中的题材,表达某一个道理或某一种感情。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的生动词语、优美句子,整理到笔记本上。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3、完成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一、斑羚身陷绝境(1——4)
          二、峰回路转
                彩虹出现(5——7)
                准备飞渡(8——9)
          三、斑羚飞渡
                试跳成功(10)
                全体飞渡(11——16)
          四、头羊从容走向深渊(17——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7:49:00 | 只看该作者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7-1 21: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