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 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9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49: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读懂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猫古怪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用摘录法概括段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猫的古怪之处,以及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1、课件
     2、课前去观察了解猫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聊一聊猫,猫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动物。首先请你说说你知道的猫是怎样的?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爷爷写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爷爷笔下的猫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8课,自由读课文,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新发现呢?待会儿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老师板书:我发现猫是                。
   2、读完后指名说。
    板书:性格古怪  可爱

(三)细读“古怪”
   1、大家说猫是性格古怪的,那么它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里呢?
再读课文,看看你能不能接着前面的话说“有时候           ,                 。”
   2、同学们用这个句式说了这么多句子,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句子跟同桌说说你是从哪段课文中读出来。
   3、指名回答,点击相应的段落。
   4、谁再来把这个自然段落读一读,特别是划线的词要读出味道来。
   5、这黑板上的两组词语好像有什么关系,请你看看。
        (意思相反,前后矛盾)
    这些看似前后矛盾的词语,作者是怎样把他们连接起来的呢?(点击“可是”)
    “可是”在这里有什么作用?(表示意思转折)
   6、你能不能也用上“可是”来说说猫的古怪性格?
    板书: 可是          
   7、对这样性格古怪的猫老舍爷爷喜欢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四)分段,学习用摘录法概括段意。
   1、学到这里,我们已不难发现,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猫的古怪性格的?(1——3)
   2、请你把课文分成两段,汇报说理由。
   3、分段分好了,我们能不能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呢?
    老师这儿有一种方法。点击课件出示摘录法。
   4、自由读,读懂的举手,把第一段的段意写在第一段后面。老师巡视。
   5、汇报,说说你为什么摘录这个句子。

(五)朗读课文
   全体起立,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规则是:把自已当作老舍爷爷读课文第一段,读出猫的古怪,读出对古怪的猫的喜爱之情,而且不能读错,有错的就自动坐下。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知道了猫的性格是古怪的,然而性格古怪的猫仍然是那么讨人喜欢,那么满月的小猫更可爱的话又是怎样的呢?待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在“可爱”的后面打上?

板书设计:
                  18、猫

         我发现猫是(     性格古怪         )的,
         有时候(       ),有时候(        )。
              老实              贪玩
              贪玩              尽职
              胆小              勇猛
              温柔可亲          一声也不出
                     可   是             
                     可    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50:00 | 只看该作者
《猫》教学设计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50: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学习本文时,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注意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锋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锋先生的散文《猫人》(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蜂(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忡国俗文学史用欧行日记用海燕风山中杂记》等。

二、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
   污涩( )   怂恿(sõng yõng)  婢女    蜷伏(quán)
   惩戒( )   怅然(cáng)     诅骂( )  红棱( )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门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四、研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只猫的故事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一只猫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 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 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 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
             ① 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情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 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二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已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 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五、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一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第一只猫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继续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2、思考文章的主题。
   3、整理课文字词,学会运用。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
   1、听写上节课所学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第二只猫的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
   2、思考以下问题:
           ① 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从性情和本额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② 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则‘巴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明确: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猎。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③ 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明确: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④ 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描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讨论后明确:家里人责怪周家的’/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1、默读第 15 16段。
    思考:
       ① 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指名回答后归纳: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思考:
       ② 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找家仍是一只老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第一、三句话是~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2、学生自由诵读第 17-29段。
    提问: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 “受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3、学生齐读第 30一34段。
    思考,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阅读讨论后归纳: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四、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文章的主旨。
    明确:阅读文学作品,允许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应该多侧面地理解,从中吸收更多的思想营养。对于课文的主题,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不作统一答案。
   2、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 “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泪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五、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板书设计:
     第一只猫花白的毛活泼病死难过酸辛
     第二只猫浑身黄色更活泼、有趣亡失很不高兴愤恨诅咒
     第三只猫瘦忧郁死于邻家屋脊难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50:00 | 只看该作者
〖目标与要求〗
  1、学习和了解作者记叙这三只猫的异同之处。
  2、熟读课文,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学法指导〗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
  同是写猫,作者把三只猫写得各有特色。从猫的来历、毛色、习性、结局等几方面的不同来表现了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对于前两只猫,作者着重表达了喜爱之情,而对于它们的或亡或失,作者又表达了内心的酸辛、怅然与愤恨之情。
  作者着重记叙了第三只猫,首先在于它的出现与前两只不同,它是自己跑来的;其次在于它的习性也与前两只不同,它并不讨人喜欢,甚至令人讨厌,最后在于它的结局,作者对于它的死亡,感到深深的歉疚。


〖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一2):记叙了第一只猫的故事:
    从隔壁要来的,花白的毛,活泼的习性,最终抑郁而死。
    第二部分(3-14):记叙了第二只猫的故事:母亲带回来的黄色的猫,过于活泼,终被一个过路人捉去。
    第三部分(15—34):记叙了第三只猫的故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自己来的,毛色难看,忧郁不活泼,终含冤而死。
   2、文章着重写了哪只猎?这同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
    文章着重写了第三只猫。第三只猫是毫无来历的,可以说是只“野猫”,毛色不好看,模样又很瘦,性情也不活泼,天生忧郁,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在家中的地位很低,我也很讨厌它。这些都给它最后的不幸结局埋下I伏笔。鸟被咬死后,我和家人都错怪了它,以致于它两个月后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的不幸遭遇使我的良心受到很大的谴责,使我认识到我和家人对它的不公正的待遇正是它遭受不幸的根源。通过这些叙述,小说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问题与方法
   1、“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我”判定这只猫咬死了芙蓉鸟是因为芙蓉鸟死的样子好像是什么东西唤的,而找到这只猫时它的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尤其是在这之前它还多次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
   2、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哦”将怎样想,怎样做?
    第二只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更令人喜爱。假如此时也养了乌,鸟也被咬死,源于对这只猫的偏爱,“我”可能不会认为是这只可爱的猫咬死的,即使真是这只猎咬死的,“我”大概也不会责罚它。这说明了人的主观态度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对事情的处理方式。
   3、文章开头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开头一句话总括全文,下文的三次养猫及其不同的结局均与这句话相呼应。
   4、“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l”中“小侣”是什么意思?
    “小侣”就是“小伴侣”的意思,在20世纪20年代的作品常有,现已不用了。这反映了语言是在不断演变的。同样的情况本文中还有几处,如“也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中的“顽游”等,在阅读课文或同时期的其他作家作品时应加以注意。

〖学与练设计〗

识记与理解
   1、注音并解释词语。
   ⑴  污涩(  ):_
   ⑵  怂(  )恿(  ):_
   ⑶  怅(  )然:
   2、根据课文境空。
    它在园中乱   ,又会   树,有时蝴蝶安详地   过时,它也会   过去。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   到墙上,又   到街上,在那里   太阳。

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丢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用一两句话,简略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3、第二只猫丢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本处选段最后却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分析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拓展与迁移
                        珍珠鸟
                        冯骥才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于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基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了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更小 哟,维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
  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做的圆圆的白色;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儿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略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了。索性用那涂满腊做的境质的小红嘴,“咯咯”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竞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文中通过细致的外貌描写,表现了小珍珠鸟的可爱。在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境在横线上:
          的眼睑;    的嘴和脚;    的身子;胸脯上有    。
   2、文中重点描写了“小家伙”的行动,表现出它对“我”的亲近。在文中找出这方面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点明主旨的一句话是什么?
   4、“信赖”指什么?创造的“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50:00 | 只看该作者
《猫》综合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课 文 说 明

一、内容说明

课文写三次养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同,三次养猫的情趣也不同,失去之后的心情也不同。写三次养猫,疏密是递增的,第二次比第一次详一些,第三次比第二次又详一些,感情色彩越来越浓,而且波澜起伏。第一回快乐转而酸辛,第二回更加快乐,又时时担心,最后怅然、愤恨。第三回养的猫,猫不讨人喜欢,最后受了冤枉,留下深深的后悔。文章既有生活情趣,又含人生哲理。

看第一回养猫的情景,让我们也回忆起小猫的有趣可爱,养猫给休闲平添了多少乐趣!可爱的小猫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人对宠物有了感情,就会为它们的不幸而难过、酸辛。

看第二回养猫的情景,又唤起我们另一类回忆,有的猫活泼极了,有趣极了,可到处乱窜,又叫人提心吊胆。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结果不幸而言中了,小猫被过路人捉去了。“我”诅骂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也就是诅骂损人利己的人。三妹责怪邻居家的丫头,明晓得它是我家的,看见人捉猫,却不出来阻止。那种人,一点不仗义,事不关己,冷眼旁观。作者写猫,也写了一种世态,有的人损人利己,有的人不闻不问。后一种人为前一种人开了绿灯,这两种人的存在,给人世间造成了极不愉快的后果。

看作者所写的第三回养猫,简直是一则寓言故事了。是“我”“妄下断语”:咬死芙蓉鸟的“一定是猫”。妻子也同意我的判断,她的话很值得咀嚼:

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全部证据就是“它常常对鸟笼望着”,似乎证据充分,却是莫须有的罪名。试看他们,一旦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对于似是而非的现象,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又强化了错误的思维定势。找不到猫,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看见它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以为一定是在吃着鸟腿了。结果是挥舞大棒,这只猫就屈死在主人武力之下。

这是值得深思的。这只猫确有不少缺点,有不讨人欢喜的地方,但这是它的天性,其实它并不干坏事。而人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不讨人喜欢,就常怀厌恶之心,一旦有事,就给它定罪,结果铸成冤案。这样的教训是太多了。还是应该重证据,绝对不能搞莫须有。因为白猫常常望着鸟笼,就断定小鸟一定是白猫咬死的,这样的逻辑是荒谬的。作者把真正的罪犯写成黑猫,大有深意,就是说,“我”的武断,是颠倒黑白!

篇末是“我”的忏悔。能忏悔,就算难能可贵了。忏悔出于良心的自责。作者意在警示世人,有良心的人也可能犯错误,但是一旦发现错误,应该虚心自责。看“我”的自责多么深切,他并没有因为“我”是人,你是猫,你本来就有缺点,当时冤枉你也是有道理的,现在给你抹掉罪名,便是“我”极大的仁慈。文过饰非,只会重犯错误。只有真诚的忏悔,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从全文看,重点在第三只猫。故事的主体是“我”,主旨在于冤案的教训。作者告诉人们,仅仅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作出判断,就会颠倒黑白,伤害无辜。

二、写作揣摩

这篇文章,描写很生动,无论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抒情也很真挚,三回养猫,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或难过酸辛,或怅然愤恨,或忏悔莫及,抒情笔墨虽有浓淡,然而心态毕现,都很有感染力。

1.抓住特点,作细节描写。

情景何以显得生动?揣摩可知,作者的写法就是抓住特点,作细节描写。写三只猫,无论篇幅长短,都有细节描写。有细节描写,就写活了。例如写第一只猫,有个细节: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这样的细节描写,能引发读者想像,那小猫的动态乃至情态都在眼前了。它的活泼可爱就是在这样的细节上具体地显出来的。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更是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例如:

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这一个镜头,就是一幅画,那小猫的脑袋、眼睛转来转去,伺机扑捉的样子,栩栩如生。那第三只猫的忧郁性,懒相,也是用种种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由此可见,描写一种动物,重要的是要有细节。

2.心境不同,抒情的色调浓淡也不同。

第一只猫活泼可爱,作者这样抒发自己愉悦的心情: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到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对于小猫的死,作者是这样抒情的:

我心里也感到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第二只猫是被人偷走的,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

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第三只猫的死是被自己误伤的,作者反复诉说,将自己难过、忏悔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感情浓度,都表达得恰如其分。

由此可见,感情要抒发得好,措词要贴切,笔墨要适当。

三、语言学习

读这篇散文,只觉得作者妙笔生花,细看文辞,却又相当朴素。可见,朴素的语言,只要用得贴切,各得其所,就可以是鲜明的,生动的。例如“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是很朴实的语言,引发了读者的想像。

●关 于 练 习

一、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有两种看法: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小说所要表现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做人的道理;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则会认为小说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分组或全班讨论,各抒己见。

许多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对主题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所谓主题的多义性。阅读同一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也应该多侧面地理解,从中吸收更多的思想营养。对课文主题的两种看法,可以分别引出不同的教训。吸取“我”的教训,可以明白,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而猫的不幸遭遇也说明,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因此要免遭厄运,也需自我完善。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不作统一答案。

二、熟读有关写第三只猫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片段,用心研读,深入领会,从而把握全文思想感情。

1.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几方面,说说这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

第三只猫本是被人遗弃的,是“我家”出于怜悯拾来的,而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要来的。

论外形,第三只猫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第一只猫则白雪球似的可爱,第二只猫浑身黄色,也很可爱。

论性情,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更加活泼。

论在家中的地位,第三只猫,是若有若无的,大家不大喜欢,不大注意它,第一只猫、第二只猫则是全家的宠物。

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我”只根据猫常常对鸟笼凝望着就判定芙蓉鸟是猫咬死的。

3.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

第二只猫是宠物,如果它咬死芙蓉鸟,当然也觉心疼,不过会把责任归咎于张婶不小心,至于猫呢,还会觉得它越来越能了。

4.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三、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本题让学生体会关键语句含蓄的意味,引导学生运用想像去填补。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是: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四、这是20世纪20年代的作品,有些词语今天已不这么用,试对下边几例稍加说明。

本题让学生知道,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读早期白话作品要注意理解某些词语的演变。

1.……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小侣”,今天说“小伙伴”“小伴侣”。

2.……,也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

“顽游”,今天说“顽皮”。

3.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

“无抵抗”,今天说“不加抵抗”,或“无力抵抗”。

●教 学 建 议

一、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着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以让学生画出抒情议论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探究。重点要放在第二只猫的失踪与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思想感情。探究,就是研究课文的抒情议论,探索作者究竟想说什么,讽喻的是什么社会现象,在哲理层面上是什么意思。明白了这些,才算理解了这篇课文。

例如第二只猫亡失后,三妹怪隔壁周家的丫头:“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我”诅骂偷猫的人:“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提问可以设计为:

──周家的丫头代表了怎样一种人?“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代表了怎样一种人?

──为什么周家丫头这种人也应该责怪?

──按作者的想法,怎样做才是好人?

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抒情议论更多,是探究的重点,应该抓住“妄下断语”四字多方面探究。

──“我”为什么会“妄下断语”?教训是什么?

──为什么“我”明白自己的错误后能感到如此痛心?

──应该怎样对待错误特别是伤害他人的那种错误?

二、学习本文的写作,要着重揣摩动物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文字。

这两方面都是文笔精华,可以挑选几个片段,引导学生揣摩。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文章是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创作,重要的是唤起读者的想像。例如描写三妹用红带逗小猫,作者的描写也很朴素:“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不必再作过细的描写,唤起了读者的想像,丰富的情景就补充进去了,读者会同作者一起创造出这只猫的形象。问题在于用什么语句去唤起读者的想像。假如笼统地说“三妹逗它时,它好玩极了”,那是不能唤起读者想像的,大体写出逗的动作,扑与抢的动作,就足以唤起想像,而想像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有 关 资 料

一、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文学家、学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笔名西谛、c.T.、郭源新(因其母姓郭)等。他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童年时,祖父与父亲相继亡故,依靠母亲做针指女红维持生活,勉强读完了高小。1917年到北京,考铁路管理学校官费生。1919年五四运动中,作为铁路管理学校学生代表和福建学生联合会领导人之一,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与瞿秋白、耿济之等人合编《新社会》旬刊。不久,该刊被北洋军阀查禁。1920年8月,他们又创办《人道》月刊,仅出了一期,便被迫停刊。同年11月,他和茅盾、叶圣陶、耿济之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文学革命活动。当时,他负责编辑该会会刊《文学旬刊》,积极同宣传复古的“学衡派”和以文学为消遣的“鸳鸯蝴蝶派”展开斗争。

1921年初,郑振铎毕业于铁路管理学校,分派到上海火车站任练习生,当了一个多月挂钩员。不久,由茅盾介绍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负责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1922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1923年起,主编《小说月报》。同时到上海大学任教。

1925年“五卅”运动中,他和叶圣陶、胡愈之等人合编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主办的《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受到上海各界爱国群众的热烈支持和欢迎,该报发行所当时就设在他家里。6月24日,《公理日报》被迫停刊。同年8月,他被选为商务印书馆工会代表。这一时期,他写有《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并翻译外国优秀文学作品。

1927年3月,郑振铎、胡愈之、叶圣陶等人组织上海著作人公会,积极参加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活动。“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回国后,一度仍在商务印书馆工作。

1931年,郑振铎在代理燕京大学文学系主任期间,因聘请进步学者任教,遭到当时燕大校长司徒雷登的仇视以及由他挑动的右派学生的攻击,愤而辞职。

1934年,郑振铎再次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36年6月,和周扬、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同年10月,和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等21人联合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938年3月组织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上海沦陷后,他化名“陈敬夫”,以某文具店职员身份为掩护,坚持抗日救亡地下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郑振铎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亲美反共政策,不断遭到迫害。1945年10月,他在共产党地下组织支持下,创办了《民主》周刊。1946年10月该刊被查禁。1949年初,郑振铎响应中共中央举行全国政协会议的号召,秘密绕道香港赴京。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1952年,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和缅甸。1953年9月,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同年9月,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年底,被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6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被任命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

郑振铎曾多次出国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及友好访问。1958年10月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苏联、阿富汗进行友好访问,途经楚瓦什苏维埃自治共和国,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终年60岁。

他的主要著作,除以上所提到的外,还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俗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泰戈尔传》等。

(选自《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初中第二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二、背景知识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从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这些观念,不妨认为是五四前后西方国家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等思想,在我国知识青年中日益渗透的具体表现。而郑振铎,正像他五四时期的好友瞿秋白等人一样,是当时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并身体力行的青年,在他20年代初写的作品中,就毫不讳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鼓吹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当然,这些观念是五四启蒙思想的产物,属于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但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从个人品德修养的磨砺和思想情操的陶冶的角度来考察,那么,这些都还是值得肯定的。

20年代中期的郑振铎,自然还不可能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自己的创作,但他却凭着一位正直作家的良心,以热烈、真挚的感情,纯朴、坦率的童心,在努力探讨人生的真谛,并将自己探索的所感所得奉献给读者。

(出处同上)

三、对本文寓意和主题的不同看法

1.《猫》中寓有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表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这正是作者一贯坚持的文艺“为人生”观点的体现。

对第一只猫的描写不只表现了对猫的深挚的惋惜之情,而且流露了作者对旧时代人生命运的凄婉的伤感。对第二只猫的失踪,作者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的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和控诉。无疑这里寓有对当时社会世态的讥讽。对第三只猫的不幸命运有着更为丰富的寓意。第三只猫整天郁郁寡欢,大概是因为有什么不幸的遭遇,也许是失去了它的父母吧!它常常对着笼中的一对芙蓉鸟凝望,或许是在羡慕鸟儿的天伦之乐,而悲叹自己悲惨的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吧!然而花猫因此而遭怀疑,以致屈死,这正是在动荡不安的旧中国,那些贫苦者、弱小者不幸命运的艺术写照。

在对三只猫的命运分别作了如上的分析,并与当时世态人情加以对照之后,可以这样说,本文写的是猫,然而这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正是当时社会现实中千百万弱小者悲惨命运的象征。文中弥漫着的阴郁的氛围,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写照。坚持写实主义的作者,又一次在描写生活琐事中,表露了自己对人生的感触,对弱者的同情。

因此《猫》的思想意义在于:作者写猫的故事,那寓意便是: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凡事要实事求是,明白判断,不要不作调查,主观武断。

2.《猫》的寓意和主题是: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这个寓意和主题包含在“我”对第三只猫的冤屈而死所产生的忏悔、负疚的感情之中,并可以通过这一典型事例的联想、归纳,鲜明地揭示出来。

《猫》这篇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是:借助生动的形象描写猫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的思想感情,自然地托出了做人的哲理。

本来,一个喜欢猫的人,对各种猫都应当一视同仁,美丽活泼的猫固然爱恋之,而对于不甚美貌的、瘦弱的、忧郁的小猫,更应十分怜悯,备加关照。但“我”并非如此,对三只猫的态度各不相同,以致造成了极严重的后果(第三只猫蒙冤遭打悲惨死去),这一重要环节,正是提炼主题的基础。

为了鲜明地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作者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显示了“我”对前两只猫和第三只猫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如果抓住这个问题深挖细掘就会逐步触及作品蕴含的极深的寓意和主题。就会明白:原来“我”之爱猫,并非爱一切的猫,“我”完全是凭感情用事,完全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可用来“玩耍”,于是我就深深地爱它们,把它们奉为掌上明珠。第三只猫是忧郁的、瘦弱的猫,不能给人带来半点乐趣,“我”开初就对它没有好印象,于是对它的一切都看不顺眼,当后来一只芙蓉鸟被咬死时,“我”就偏听偏信,妄下断语,把罪名横加在它的头上,狠狠地给它惩戒,造成了它两个月后无辜死亡的悲剧。黑猫的出场,使第三只猫的冤案大白,于是“我”“痛悔莫及”“良心受伤”,“我”完全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醒悟到自己造成这过失的原因。作品的寓意和主题即蕴含于此。

但归纳这篇作品的主题决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而要从一只猫联想到大千世界,通过猫的故事去揭示一番做人的道理。这就是作者通过这一典型事例所要归结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主题: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带着某种私心和偏见,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去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偏差,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3.有的同志认为主题的归纳不可随意拔高,他说:在有的文章中对这篇课文主旨的归纳,明显有些拔高,实际上本文的思想境界不是那么太“高”,很难挖掘出更高层次上的所谓“思想意义”。

其实,用急功近利的观点要求《猫》这样的家庭琐事片段蕴含一个重大的主题是有困难的。这样的散文,通常只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情感,通过这种情感,我们可大体看出作者思想和性格中的某些侧面。而这些侧面又常常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社会、时代对人们精神风貌的影响。这就是文章的思想意义。循着这样的轨迹,我们在剖析《猫》的主旨时,就不难看出作者通过对三次养猫过程的不同感想的叙写,流露出一种热爱小生命、同情弱小者和勇于自责的感情。因误伤并不通人性的猫以后那严厉的自责,则反映了他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这样的思想显然不够“高远”,但却是实事求是的,因此也不难为读者所接受。反之,如果不满足于这样的结论,硬要拔高,把作者的思想认识归结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意义上去,就难免偏颇了。

(出处同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20: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