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文 说 明
一、内容说明
这篇散文赞美的是蜜蜂的奉献精神,实质上说的就是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抒写的是人生的一种价值观念。
全文内容不难懂,如果能够抓住几个关键,深入理解蕴含的意义,就会更有收获。
第一个关键处,是喝荔枝蜜的感受。
荔枝蜜是蜜蜂的奉献,作者写道:
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身体。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作者极口称赞荔枝蜜,就是在赞美蜜蜂对人的奉献。作者本来不大喜欢蜜蜂,可是,享受到这样的好蜜,不觉动了情。人之常情,总是这样,你给人以极好的东西,人家就会产生好感。即使本来怀有偏见的,也会改变。
第二个关键处,是老梁的介绍与作者的感悟。
蜜蜂为什么能给人极好的东西呢?在作者笔下,蜜蜂已经是一个艺术形象。蜜蜂有高尚的生活目的,它要“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此其一。其二,这极好的东西是蜜蜂辛勤劳动的成果。它“一年四季都不闲着”。文章多处描写蜜蜂忙忙碌碌的情景,告诉读者,蜜蜂为酿造出极好的东西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蜜蜂尤其可贵的是,不计报酬,“自己吃的可有限”,自奉甚俭,而且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人生的境界大凡有三种,一般地说,贡献大,社会给予他的报酬也多,这是完全合理的。也有一种人,让贪欲支配了心灵,不但不讲贡献,反而危害社会,贪得无厌,这是最可恶的。最值得钦敬的是奉献者,他们认为人生的幸福与价值全在于奉献,贡献大,却不计较报酬,这就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作者赞美蜜蜂的奉献精神,就是要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格。
作者为什么写到黄蜂呢?这一点很容易为人忽视,其实有深意。作者赞美善与美,同时鞭挞恶与丑,用老梁的话来斥责大黄蜂这贼最恶,它专干坏事。作者对于害人者,批判得不留情面,其用意就是告诉人,应该做蜜蜂那样的好人,不应该做黄蜂那样的恶人。
第三个关键处,是联想到农民,联想到自己。
联想到农民,透露了文章的主旨,原来赞美蜜蜂的勤劳与奉献,就是赞美农民的勤劳与奉献。农民是在“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这就是亿万农民辛勤劳动的意义,他们的劳动,不光是为自己生活,同时也是为了社会。农民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他们很平凡,又很辛苦,他们酿造了生活的蜜,作者把赞歌献给农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作者也联想到自己,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他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他愿意置身在劳动人民的队伍里,不做高踞于群众头上的精神贵族,他要给人民贡献“极好的东西”,为人民奉献更好的作品。
人生的价值,就在于给人以“极好的东西”,这是千古不朽的至理。
二、写作揣摩
1.借助联想,丰富内容。
假如单写参观养蜂场,内容就单薄得多。作者借助联想,内容就丰富多彩了。
作者以蜜蜂为中心展开联想。由蜜蜂联想到荔枝蜜,由荔枝蜜联想到荔枝树,这是一个头绪。由蜜蜂又联想到小时候挨蜇,又是一个头绪。由蜜蜂联想到农民,又是一个头绪。把相关的种种材料都组织起来,时空拓展了,意象丰富了,意蕴深厚了。
2.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行文波澜起伏;用线索串联材料,全文有机整合。
写好几个材料,要讲究材料的组织。作者按时间顺序编排,从小时候说起,既是一个方便的安排,又使文章有放有收,颇有波澜。小时候挨蜜蜂蜇过一回,从此总不大喜欢。欲扬先抑,反向切入。下面似乎不说蜜蜂了,写小住广东从化温泉,写起荔枝树来。因为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头天晚上所见,疑是黑黝黝的小山,天明一看,原是满野的荔枝树,始而“奇怪”,继而“忍不住笑了”,写得情趣横生。顺着荔枝树又说到荔枝,说到荔枝树的花、叶,行文十分潇洒。从荔枝树怎么回到蜜蜂的话题上去呢?就是借荔枝蜜。写荔枝蜜,就是写蜜蜂的奉献,犹如称赞作品就是称赞作者一样,赞美荔枝蜜,就是赞美蜜蜂。至此读者明白了,写荔枝树也并非闲笔,那是写蜜蜂工作的场所。下文是一篇养蜂场参观记,底下说到农民,才是言归正传,可是点到为止,留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的联想又形之于视线的转移,透过荔枝树林,望见了正在插秧的农民。最后是夜有所梦,抒写人生理想,即愿做劳动人民队伍中的一员。
这篇散文有一条明显的感情线索,开头说“总不大喜欢”,引出小时候挨蜇的回忆,“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于是将蜜蜂暂放一边,宕开去说荔枝树、荔枝蜜。喝了甜香的荔枝蜜,感情起了变化,“不觉动了情”,产生了想去看看蜜蜂的念头,走进蜜蜂世界,感情完全变化,不禁一颤,赞叹蜜蜂是可爱的小生灵,以至于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上是一百八十度的变化。一条线贯穿,颗颗珍珠相连,全文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三、语言学习
1.积累语言材料。
每学一课,都要用心收集、积累语言材料。语言材料宜以短语为主,好记,易用。烂熟于心,才能进入自己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以下语言材料可以积累起来:
花鸟草虫 画家的爱物 耗尽了生命 感情上疙疙瘩瘩的 到……小住了几天 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 又浓又翠的景色 一幅青绿山水画 幻景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稀罕物儿 嘤嘤嗡嗡 成色纯 滋养身体 沸沸扬扬的情景 蠕蠕地爬动 黑褐色 不辞辛苦
2.学习语言艺术。
①“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这句话赋予酿蜜一种全新的意义。“酿造”又与“生活”搭配,把“生活”看作“蜜”一样甜香的东西。语句又新又美。又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味着美食,也品味着生活”,都是相同的说法。
②由设疑到解疑。
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如果简简单单说“从化这地方满野都是荔枝树”,就没有什么情趣。作者先写夜晚的所见所疑,再写白天所见的真相,先设疑,再解疑,情趣油然而生。这样的文笔值得效仿。
●关 于 练 习
一、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怎样一步步发生变化的?从课文中找出说明这种变化的语句,填到横线上。
本题指点学生抓住文章线索的语言标志,理清全文感情线索。
1.作者原先对蜜蜂是总不大喜欢。(也可以加一句: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2.到了从化,看到满野荔枝树,喝了甜香的荔枝蜜,作者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3.来到养蜂场,见到成群结队的蜜蜂,作者觉得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4.老梁介绍情况后,作者感情完全变化了,他说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5.作者认为只赞颂还不够,他还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二、作者抒发感情,往往借助联想。作者怎样由蜜蜂联想到农民?讨论一下,这样的联想是否合理?
本题意在揣摩作者的联想,探究联想的表达和联想的意蕴。
作者用视线的转移,由蜜蜂说到农民,这样的联想是合理的,农民与蜜蜂确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国人口中农民占大多数,亿万农民像蜜蜂一样,很平凡,但是他们终年辛勤,默默地作出他们的贡献。
三、这篇文章的语言清新别致。试体会下边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味。
本题揣摩炼字,引导学生咀嚼关键词语。
1.那里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
用“环抱”二字,使四围的山不但显得生动形象, 而且具有美好的情致。
2.刚去的当晚是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
用“倚着”二字,那种身影显得很清晰,而且透出久久远望,为眼前景物而惊疑的心态。
3.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
用“一角”二字,隐隐显出白屋的形状,又反衬出荔枝林的浓密。
4.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
用“一颤”二字,心灵的震颤表现得很具体。作者是在听到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时不禁一颤的,听着老梁的介绍,对蜜蜂越来越有好感,蜜蜂最爱劳动,它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它对人无所求,从不计较什么,却最多活六个月,短暂的生命只知奉献,这种小生灵太可爱太可敬佩了,所以不禁为之一颤。
四△下边是从秦牧的《花蜜与蜂刺》中摘录下来的几段话,与课文对照阅读,完成文后练习。
蜜蜂,这美妙神奇的小昆虫给人赞美得够多了。当我们看到繁花( )( )的时候,会想到它。尝到黄澄澄、香喷喷的蜜糖的时候,会想到它。有时,就是看到出色的劳动者博采众人之长,进行卓越的创造的时候,也禁不住想到它。
为了采一公斤的蜜,蜜蜂在一百万朵的鲜花上面,辛勤地飞行,酿造。……
可是,人们赞美蜜蜂,总是着眼于它所酿造的蜜糖,而很少去赞美它的刺。……
……我想,这是不大公允的。我们赞美它的蜜,也得赞美它的刺。试想,没有刺的蜜蜂,它们的命运将会变成怎么一个样子。
蜜蜂使我想起既能辛勤劳动,必要时又能挺身战斗的人,这样的人既是( )( )的,又是( )( )的。
本题作比较阅读,启发学生领悟,同一题材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立意,阅读要注意新旧联系。
1.在上文的括号中填写恰当的词语,每个括号填一个字。
似锦 勤劳 勇敢
2.说说上文与课文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是,都在赞美蜜蜂。不同之处是,《荔枝蜜》赞美蜜蜂的勤劳和奉献,《花蜜与蜂刺》着重赞颂蜜蜂“能挺身战斗”的勇敢精神。
3.“尝到黄澄澄、香喷喷的蜜糖的时候,会想到它”──可能想到些什么?请从课文中挑出一句恰当的话作答。
“蜜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4.“有时,就是看到出色的劳动者博采众人之长,进行卓越的创造的时候,也禁不住想到它”──为什么?请引用上文中的原话作答。
“为了采一公斤的蜜,蜜蜂在一百万朵的鲜花上面,辛勤地飞行,酿造。”
●教 学 建 议
一、引导学生汲取精华,陶冶道德情操。
《荔枝蜜》写于20世纪50年代,自然也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当时知识分子戴着“资产阶级”的帽子,他们最大的愿望是摘掉这顶帽子,能够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就反映了这种愿望。但是,这篇散文至今仍然有其思想价值。其思想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需要大力弘扬。用辛勤诚实的劳动,给人以极好的东西,这是市场经济最需要的。教读这篇散文,应该引导学生汲取精华。例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一句,应该侧重咀嚼后半句,只有给社会提供像荔枝蜜那样极好的东西,才能赢得消费者欢迎,赢得市场。作者赞美农民是“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这种“为自己”与“为别人”的统一,为眼前与“为后世”的统一,就是社会主义道德。
课文大意学生是不难领会的,学生懂的就不必讲,应该抓住几个关键,引导学生深入一步理解。喝荔枝蜜的感受,是一处关键,从中可以体会给人以极好的东西所赢得的好感;老梁的介绍与作者的感悟,是一处关键,从中可以领悟蜜蜂精神的实质;联想到农民,联想到自己,是一处关键,从中可以领会作者尊重和热爱劳动者的感情。
二、引导学生了解线索的组织功能和语言标志。
可以抓住“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这一节,设计一个问题:“喝荔枝蜜这个片段与参观养蜂场这个片段是怎样串联起来的?”由此可以引出“感情线索”,再结合第一道练习题,就可以理清全文感情线索了。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
不注重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通病,只要看看作文语言吸收了多少课文语言就明白这种状况了。不注重学习语言,作文语言就贫乏得很。学习语言,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两三岁孩子都会。学了一句“我不觉动了情”,记住了,说话中,作文里,也照样说,就是学习语言。如果能变动一下,能说“我不觉动情地说”,那就提高了一步。许多学生喜欢摘抄优美语句,如果能记得烂熟,说话、作文就能随时用进去。一定要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注重语言学习,学生作文一定能有长足的进步。
●有 关 资 料
一、关于作者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原名杨毓,山东蓬莱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有《杨朔文集》和《杨朔散文选》等作品集。
二、《荔枝蜜》简析(臧玉书)
《荔枝蜜》是一篇富于诗意和哲理的优秀散文。作者由荔枝蜜的甜香,联想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再由蜜蜂辛勤地采花酿蜜,联想到劳动人民为创造社会主义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文章立意的中心,在于赞颂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和为建设这种新生活而奋斗不息的劳动人民。
1.关于本文的结构
全文共21段,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作者过去对蜜蜂怀有成见,感情隔膜。开篇着墨不多,但文笔曲折。先写“蜜蜂是画家的爱物”,而“我却总不大喜欢”,一折;再写被蜜蜂舍身自卫的精神所动而“可怜”它,“原谅”它,二折;最后写感情上对蜜蜂仍然是“疙疙瘩瘩,总不怎么舒服”,三折。好似与朋友促膝谈心,倾诉衷情。感情细腻真切,亲切自然,为全文定了基调。
第二部分:写荔枝林的茂盛、荔枝的鲜美和荔枝蜜的甜香。
第2段:写荔枝林的茂盛。作者先暗写,后明写;先侧面写,后正面写。以“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一棵连一棵”写其多而广;以“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状其茂而密。这一段为下文交代了蜜蜂采花酿蜜的背景。
第3段:写荔枝的鲜美。先以苏东坡的诗句赞其佳妙;再写其花并不出众,反衬其果实之鲜美,花不出众而果实喜人,尤觉可贵。荔枝如此鲜美而又等不及吃,则倍觉遗憾。
第4段:极力写荔枝蜜的甜香和自己吃蜜时的感受。吃不着鲜荔枝,却有幸喝上了荔枝蜜,遗憾为幸运驱除,则更觉幸运。作者先闻其气,再品其味,后写其感。作者经过品尝回味,悟出生活的哲理,引出下文对蜜蜂采花酿蜜的描写。
这一部分,作者暂时放下蜜蜂不写,将笔宕开,再开拓新的意境,为进一步写蜜蜂另作巧妙安排。
第三部分:写蜜蜂采花酿蜜的情景以及对蜜蜂的赞美。
第5至7段,作者与养蜂人三问三答,写蜜蜂勤奋不息、舍身忘我的可贵精神。
第一次回答:主要从劳与酬两个方面,赞美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第二次回答:主要从善与恶两方面的斗争,作者以风趣的语言,说明生活中的哲理;
第三次回答:主要从对待生与死的态度,极力赞颂蜜蜂的无私忘我。
第19段:作者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情,以富于诗意与哲理的语言,热烈赞美蜜蜂的高贵品质。
第四部分:从蜜蜂采花酿蜜联想到农民的辛勤劳动,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画龙点睛,点明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
第五部分: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蜜蜂,照应开头,前后呼应。从不喜欢蜜蜂到爱慕蜜蜂,进一步抒发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和新生活的感情。
2.关于本文的线索和主题思想的开掘
本文是以对蜜蜂感情的变化来组织全文的。作者先写儿时与蜜蜂的一场纠葛,因自己被蜇而讨厌它;但又被蜜蜂舍身自卫的精神所感动,便觉其可怜而原谅它;再写因荔枝蜜的香甜可口而动情去看望它;接着写蜜蜂辛勤酿蜜不舍昼夜,无私忘我因而赞颂它;再从赞颂蜜蜂,联想过渡到歌颂具有蜜蜂精神的劳动人民,最后梦见自己变成蜜蜂,对蜜蜂由衷地爱慕,一线贯串,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根据这一线索,对主题一层层地开掘下去。由蜜到酿蜜,由怎样酿蜜到为什么酿蜜,经过沉吟联想,归结到劳动人民“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就这样,把主题一步步地挖掘了出来。
3.关于本文的诗意与哲理
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应合,曲折含蓄,具有浓郁的诗意与丰富的哲理。
作者由吃蜜而动情,“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这是作者诗情的触发,也是作者探索生活的底蕴与人生哲理的开始;又由蜜蜂采花酿蜜之景,作者抒发了与这个景相应合的浓郁的诗情:“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是作者诗情的发展,也是作者探索人生哲理的继续;作者又“透过”荔枝林这眼前之景,沉思默想,反复吟咏,展开遐想:“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行文至此,情景完全应合,作者托物所言之志已明,所探索的人生哲理已昭然揭示了。
4.关于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遣词造句确切生动,清新别致,寥寥数语而神态可见。试举一些副词的运用,以见其遣词用语的确切精当,功力过人。如“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往往”一词是“常常”的意思。常常叫人喜爱,并不全部叫人喜爱,若去掉“往往”,则意思大变。“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也许”表示可能而不肯定的意思,若去掉“也许”即变成肯定的意思了。这是作者的个人感受,并不是肯定的判断与科学的鉴别。“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长”,“特别”表示特有而区别于其他,从比较中说明?其程度的。“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它们从来不争”,“一向”,“从来”,表示从过去一直到现在一向如此,从时间上表示程度。
再如,写蜜蜂酿蜜的情状:“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嘤嘤嗡嗡”,既传其声,又传其神,好像蜜蜂采花酿蜜时是热热闹闹,兴高采烈,充满着劳动的乐趣。“忘记”“趁着”,把蜜蜂人格化,活现蜜蜂勤奋不息、不舍昼夜的神态。
(选自《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三、熔铸诗意,精心布局(金坛仁)
读过《荔枝蜜》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陶醉于崇高的思想境界之中。稍加思索,便愈觉这篇文章的确是巧于布局,意味隽永。
大凡好的散文,总像诗一样,以清新浓郁的诗意叩动读者的心扉。写景抒情和托物寓意的散文尤其如此。试问,诗意从何而来?诗意是作者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心灵的触动,思想的闪光,感情的奔涌。杨朔说,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这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他还说,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杨朔的《荔枝蜜》正是从作者心灵深处飞溅出来的一朵富有诗意的浪花。
《荔枝蜜》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写的是作者在广东从化温泉喝荔枝蜜,参观“蜜蜂大厦”的感触。文章的诗意是从喝荔枝蜜萌发出来的。荔枝蜜甜香扑鼻,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令人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作者不由得对酿造荔枝蜜的蜜蜂动了情。如果没有它们的辛勤采花酿蜜,哪来这香甜的蜜呢?再由此推想,如果没有亿万人民群众的忘我劳动,哪来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呢?自然界蜜蜂的采花酿蜜,与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建设新生活的劳动,不是有相似之处吗?蜜蜂终日辛劳,自己吃的有限,给人类贡献的甚多,这不正是劳动人民崇高精神的写照吗?要是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只辛勤而无私的蜜蜂,为人类酿造甜蜜的生活,该是何等高尚啊!通过一番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开掘,作者在平凡的蜜蜂身上发现了不平凡的意义,于是兴会淋漓,从心底涌出了浓浓诗意。
在生活中发现诗意,是创作动人的文学作品的前提。但是要把作者内心感受到的诗意表现出来,却并非易事。这也许是诗人和散文家最费脑子的事情。杨朔说:“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请注意“反复思索”四个字,它既包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探求事物精蕴的阶段,即发现诗意的阶段;也包括苦心构思,经营意象的过程,即创造意境的过程。“反复思索”的结果,是要将深刻的思想、崇高的情怀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画面展现出来,达到内在情思与生动画面的融合为一,亦即是诗情和画意的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动人的思想境界。
在《荔枝蜜》中,作者用曲写比附的写法,创造了动人的诗的意境。作者首先把荔枝蜜的甜与生活的甜巧妙地勾连起来,赋予那满野嘤嘤嗡嗡、有时趁着月色还在采花酿蜜的蜜蜂以浓郁的诗情画意。接着在记叙参观“蜜蜂大厦”的所见所闻中,文章既生动地描绘了蜜蜂辛勤的采花劳动,饶有情趣地叙说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又处处着意点染,融进作者的情思。比如写蜜蜂的采花酿蜜:“一走近‘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经过几笔绘声绘色的描写和风趣的议论,蜜蜂的采花酿蜜与劳动人民建设新生活的壮丽事业交相辉映,叠合为一,一个扑朔迷离,富于诗趣的境界,宛然在目。写蜜蜂的生活习性,作者也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这是在写自然界的蜜蜂,又是在抒发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形象与情思交融一体,自然贴切,浑然天成。然后,作者写了如下一段抒情文字:
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这段充满激情的文字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对蜜蜂的描写和抒情升华到一个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美感和启迪。
古代文论家刘勰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即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采用曲写比附的写法,托物言志,即景抒情,既要对所写的物精心观察,作生动传神的描写,做到形神兼备;又要巧于将作者的情思熔铸于形象之中,构成情景交融,意味腾涌的意境。《荔枝蜜》在这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杨朔说,他从来不以为自己是在写散文就可以放肆笔墨。他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精心布局,力求文章结构的严谨、完整,匠心独运,完美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有利于意境的创造。《荔枝蜜》的布局结构就是这样一个范例。
1.以抑垫扬,层次分明,意境次第展开。
“文似看山不喜平”。《荔枝蜜》的立意在借褒扬蜜蜂来礼赞劳动人民。但文章开头却提起一件不愉快的往事:小时候,有一次上树掐海棠花,被蜜蜂蜇了一下,痛得差点儿从树上跌下来。后来虽然原谅了蜜蜂,但感情上却总是疙疙瘩瘩的。这是欲褒先抑,以抑垫扬的写法。这一抑为后来的扬造成了波折。作者喝了荔枝蜜后,对蜜蜂动了情。参观了“蜜蜂大厦”,作者“不禁一颤”──被蜜蜂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最后,作者竟在梦中变作了一只小蜜蜂──他对蜜蜂的景仰达到了出神的地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文章中随时点明这个变化发展过程,一方面使文章外在的情节线索显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同时也使文章的意境次第展开,层层深入。本来以蜜蜂采花酿蜜来托物寓意,情节很简单,道理也很平直,容易写成一览无余的感想式的文章。但由于作者采用以抑垫扬的写法,文章就有了波澜,呈现出摇曳多姿的风致。以抑垫扬,出乎人们的意料,而以感情的发展为脉络,渐次展开意境,又在人们的情理之中,因而避免了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毛病,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虚实相生,宾主映衬,开拓意境。
这是本文布局上匠心独运之笔,也是熔铸诗意的重要一环。当文章完成了对蜜蜂的正面描写和抒情,创造出崇高的思想境界之后,突然宕开一笔,把读者引向一个新的境界:
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里作者把蜜蜂的采花酿蜜与农民的分秧插秧作了直接的比附,让两者互相映衬。对于全文来说,蜜蜂是描写的主体,农民是陪衬的宾客;而从文章的立意上说,蜜蜂是用来比兴的喻体,农民才是寓意的归结。对于蜜蜂的采花酿蜜,文章作了实写;关于农民的分秧插秧,只是淡淡的一笔,用的是虚写。这一虚一实,一宾一主,互相映照,互相交织,大大丰富和开拓了诗的意境。它们和谐地融合为一,奏起了对劳动者最热情的礼赞,诗的礼赞!
古人论画,有“易实而难虚”之说。要在尺幅之间,画出千里江山,显示烟波浩淼之势,不讲究虚实结合不行;要在一首诗,一篇散文里,写出大千世界,寄托不尽之意,不讲究虚实结合也不行。实,状形于目前;虚,隐意于背后。忽视对实的精彩描画,无以构成绚丽的意境;而虚笔的映衬,却更能蕴含诗意,更能开拓诗的境界,勾起读者无穷的联想和兴味。《荔枝蜜》中虚实相生的布局是一个范例。
杨朔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散文作家。有人曾请他谈谈散文写作的经验,他回答说:“这倒是个难题,我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一定要问,那就告诉你: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杨朔说,他一向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感情,耐人寻味,而结构严密,选词用字精练,也不忽视。杨朔在散文创作中,努力借鉴诗的写法,刻意追求诗的意境,讲究剪裁布局,精心锤字炼句。这是他写作散文的秘诀,也是他的许多出色的作品能够经受岁月的磨炼,至今熠熠发光,耐人寻味的原因。
(选自《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四、独特的风格
杨朔的散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杨朔风格。
他的文章就好像是一个学识渊深、很有见地的健谈的人拉家常一样,浅中有深,淡中有味;外面轻松自如,内里充实深刻;娓娓动人,平易亲切,寓深厚于平淡之中。本文就是从平淡入手的。先说一件儿时的趣事,引起了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再看下文,仍然没有什么强刺激的、豪华的词语,从容道来,但是有情趣,有滋味。就拿第2段来看,先用两句写了初到从化温泉所见的景色,接着就写当晚倚窗望见楼前凭空涌起一重一重起伏不断的黑黝黝的“小山”,与初到时的印象不符,“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下文紧接着轻松直捷地就把谜底破了:天明一看,“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读者也和作者一样“忍不住笑了”,同时却对荔枝林的繁茂获得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惊喜的感情。这不是平淡中出神奇吗?
简洁,这看似平常,却也是很高的境界。本文的叙述、描写、议论,都堪称简洁。通篇如此。且举第4段为例:第一句是接着上文来的。前段说因时节不对,吃不上鲜荔枝。这里笔锋一转:“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把话题转到了荔枝蜜上。下面用一个设问句来提头,引起读者注意。在正式描写荔枝蜜之前,先嵌上一句,交代蜜蜂采花酿蜜的辛勤劳苦,这就和上下文都接上了气。下面正式写荔枝蜜,也只用了两句话,一句是说它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另一句说人们对它的喜爱。再下面就写自己亲口品尝的体验。先有一句说热心肠的同志为自己弄到两瓶,是照应段首一句的。写品尝的体验也只有两句:前一个并列复句,一个分句写嗅,一个分句写喝。后一句则写品尝时的感想。这样的写法多么有层次,又多么简洁!倒数第3段的议论,也是很精练的。也只有三句话,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是互相连贯、层层深入的。先说蜜蜂对人无所求,却给人极好的东西;次说蜜蜂酿蜜就是在酿造生活,而且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最后说蜜蜂是渺小的,却又是高尚的。这段议论确是简洁精练。作品结尾一段只有一句话,却蕴含着那么丰富的意义和感情,这也是简洁和精练。
(选自《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初中第二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五、课文与原文在用词上的比较
1.语义范围问题
课文: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长,每只工蜂都愿意用自己分泌的王浆来供养它。
原文: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长,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按:蜜蜂分蜂王、雄蜂、工蜂三类,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蜂王的是工蜂,而非雄蜂。所以原文用蜜蜂不妥,课文改成了工蜂是符合事实的。
课文: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
原文: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
按:“物件”是没有生命的,就不存在爱劳动与不爱劳动的问题。“东西”一词既可指有生命的,也可指无生命的。把有生命的称为“东西”,本来是不好的,但如果用来表示夸奖的对象,却能产生亲切的感情。
2.配搭问题
课文: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举动挺稳重。
原文: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举动很精细。
按:“举动”表示举止行动的意思,而“精细”则表示精密细致的意思。用“精细”与“举动”一起,搭配不当。课文改成表示沉着而有分寸的“稳重”来陈述“举动”就合适了。
课文: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
原文: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大。
按:“养分”是指物质中所含的能供给有机体营养的成分。“大”是指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者超过所比较的对象。“养分”无所谓“大”,故课文把“大”改为“多”,“多”指数量大。但“大”也表数量大,问题在于它们各自相对的词来判断,它们是有区别的:“大”相对的是“小”,“多”相对的是“少”。“养分”有多少的差别,搭配就恰当了。
课文: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身体。
原文: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
按:“滋养”是供给养分的意思,而“精神”是表现出来的活力,“活力”不存在吸取养分的问题,所以“滋养”与“精神”搭配不恰当。课文把“精神”改为“身体”,“身体”需要其他东西提供养分,“滋养”与“身体”搭配就恰当了。
3.偏正问题
课文: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
原文:酿得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
按:“蜜多”不是酿的补语,不该用“得”。“蜜多”是主谓关系,主语“蜜”带有定语。这个定语是由动词“酿”充当的。所以,“得”该换成“的”。
4.周密问题
课文: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那里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
原文: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四围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
按:“四围”表示周围,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四围。那么,“哪里”四围的山呢?原文没有交待。课文添上了“那里”,因为“我”住在广东从化温泉的,“那里”又是定指,就确定不移了。把“怀里抱着”改为“环抱着”来形容那里的山水情况也更恰当。
5.简练问题
课文: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
原文:老梁回答说:“蜂王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活六个月。”
按:“蜂王”前没有用数量词组限制,不用说是针对“一只”说的,不会是若干只蜂王可以活的时间的累计,也不会误解为若干只蜂王可以活的时间的累计。这是文字简练的表现。以同样的道理衡量“工蜂”前的“一只”,就知道它是多余的,所以课文把它删去了。
(选自《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初中第二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六、关于蜜蜂和蜂蜜
1.蜂蜜的养分
蜂蜜是蜜蜂采集花蜜酿造而成的。含有75%左右的葡萄糖和果糖,17%~18%的水分,以及少量的蔗糖、蛋白质、矿物质、有机酸、酶、芳香物质和维生素等。液态时比重为1.4~1.45(15°c)。营养价值高。因蜜源不同,蜂蜜的色彩、气味和成分等亦有差异。中医用作补益、润燥药,主治脾胃虚弱、便秘、咳嗽等;外用治疮疡、烫火伤。
2.酿蜜的工作量
蜜蜂每酿造一公斤蜜,需要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花粉,假若蜜源与蜂箱的平均距离为一公里半,那么蜜蜂需要来回飞行四十五万公里。
3.工蜂的蜂毒
工蜂也叫职蜂。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的雌蜂。在蜂群中为数最多。体较小,尾端有蜇针。工蜂尾部的蜇针在自卫时放出的毒汁,色透明,味苦而香,含有蚁酸、正磷酸、磷酸镁、组织胺、胆素、甘油、蛋白质等。人体被蜂蜇后,局部暂时有红肿疼痛现象。蜂毒在医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等,具有一定疗效。
工蜂的寿命从数周到数月。可是蜂王(也叫母蜂)它的寿命要活3~5年。如果工蜂为了自卫让蜇针放出毒汁后,那么它的寿命还要缩短。秦牧在他的《花蜜与蜂刺》一文中说:他有一次给一只蜂蜇过,亲眼看到蜜蜂失去蜂刺而坠地挣扎于死亡线上的情景,由此他对蜜蜂产生了敬佩的感情。正如杨朔所说:蜜蜂一蜇之后,“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