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 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7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45:00 | 只看该作者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动的画面烘托跌宕的情思,从而表现出歌颂新生活及其创造者的中心思想。
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如何赞美蜜蜂的?又如何转而歌颂劳动人民的?
分析:首先通过写蜂蜜来间接赞美蜜蜂,如“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赞蜜蜂,如“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通过上述语句,歌颂了劳动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的高贵品质和崭新的精神面貌。
那么,作者为何说蜜蜂是“ 渺小”,却又是“高尚”的呢?这是否矛盾?不矛盾。“渺小”是指蜜蜂的形体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质。即“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当我们参观“养蜂大厦”,赞颂蜜蜂,为蜜蜂的可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作者又将视线移向远方,“透过荔枝树林”展现出田野广阔的现实情景:“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这样自然地由蜂写到了人。
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间的共同点 ,赞美蜜蜂,也是歌颂广大劳动人民。蜜蜂在酿蜜,给人们带来清香、甘甜,农民“ 实际也是在酿蜜—— 为自己、为别人 ,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极好的东西”。这里作者采用点睛之笔,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作者在结尾处写自己在梦中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样就表现了作者向小蜜蜂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为社会,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强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2.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文章的题目叫“荔枝蜜”,但是,荔枝蜜并不是本文着重描写的对象。作者从此生发开来,立意在赞颂酿造这荔枝蜜的蜜蜂,进而自然联系社会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线索是“蜜蜂——荔枝、荔枝蜜——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蜜蜂写起 ,先交代出“ 我 ”对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时候被蜜蜂笺过,所以不大喜欢它。作者最终是赞颂蜜蜂、但开始时却表示自己不喜欢蜜蜂,这一开端是出人意料的 。这也就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一开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现生活”。作者决定把自己对蜜蜂的认识过程告诉读者 ,使读者同自己一道经历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认识的变化,一起感受,一起前进。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从化温泉,在这里出现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树。写荔枝树的密,是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记早晚”作衬。在这一部分,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转变,由“总不大喜欢”到“动了情”,由“总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这种思想感情的初变,是由于“我”吃到了荔枝蜜,在此,作者充分发挥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宕开笔锋,从我想吃荔枝,但来得不是时候,吃不到荔枝,领略不到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际,吃到了荔枝蜜。荔枝蜜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酿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将放出的“风筝”又收了回来,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细品味,这段看似离题很远的文字其实是紧紧扣题的——吃蜜赞蜂,顺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写荔枝林中访蜂场,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我”由吃蜜动了情,为寻求生活的真谛 ,进而要去看看蜜蜂 。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进 ,也是文章结构上的一个过渡。作者先描绘了“ 我 ”参观养蜂场的情景,一进养蜂场 ,就见到了“ 出出进进 ,飞去飞来”的蜜蜂,“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是以人生来比蜜蜂,它包含着对蜜蜂的赞美 ,这一部分几乎全是叙事 ,其中大半是录写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 ,然而依然不减诗情 。深入蜜蜂生活 ,谈论蜜蜂的劳动 ,抒写自己对这小小生灵的情思。散文的笔是在画自然界的这一小生灵,但是,笔意却落在“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 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上。有了前面的走马看蜂、走笔画蜂 ,才使后面的“ 沉吟 ”有所依托,并且具有形象的魅力。“我”的“沉吟
”,点出了诗眼所在:“酿造生活的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个单行:“ 这天夜里 ,我做了个奇怪的梦, 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意思是显然的,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参与“生活的蜜”的“酿造”,“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愿望。


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

(1)富于诗的意境。
意境无非是意与境、情与景的契合物。散文意境营造方式的不同,是因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不同。一般来说,大致分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怀四种。其中,“以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最为普通,也最为重要。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开拓意境时,往往采用“双线式”结构。这是因为,既然是“喻”,就有本体和喻体,两两相伴,或行或止,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并逐层得到开拓了。比如《荔枝蜜》,喻体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线;本体是劳动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线。双线平行发展,直至文章结尾,暗线才与明线汇合,文章戛然而止。但是,这种“平行”,并非几何学中的“平行”,它们在文中多次:相互撞击。每次相击,都在“物”与“人”相喻的中介物 蜂蜜(生活)上。这成为读者开启深远意境的钥匙。
是否可以说,“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体与喻体的双线相“击”所成,其意境有较虽的模糊性,供读者补充、想象再造的余地很大,从而使人读来觉得余味无穷。
本文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有自己新鲜的诗的意境。这种意境是通过作者饱满的、探索生活的底蕴的内在情思表现出来的。作者没有向人们论述各种生活哲理,而是从“我”的眼前实景,展开想象,使自己主观的感情色彩与被反映的客观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谐的统一,把读者从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联想,去感受,去作结论,去领会其中的生活哲理,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随便就可以写出来的,它靠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和驾驭各种表现技巧的能力。取材虽广,却不能杂乱,它必须统一于中心思想之下。只有这样,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来。《荔枝蜜》在这方面是很注意的。经过作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构思,材料都与蜜蜂相关,与劳动相联,被“歌颂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幸福”这一主题所串通。
《荔枝蜜》先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从化温泉“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还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青山绿水画”!在这饱含作者情思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记早晚”,勤劳地采花酿蜜。它热爱劳动,大公无私;然而它只能活六个月。蜜蜂把它短暂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人类。对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发了赞美之情:“多可爱的小生灵啊2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炼出了这样感人至深的诗意。但作者的本意还不止于此。他看到了正在劳动的农民,这时,蜜峰的采花酿蜜,农民的劳动和那“青山绿水画”的背景交织在一起,从而把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我们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的。我们的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2)感情变化的描写。
人的爱憎感情都是有缘由的,这缘由主要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杨朔在《荔枝蜜》中具体地描写了“我”对蜜蜂从缺乏认识到获得认识,从不理解到完全理解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合情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来描绘它的大体轮廓:口尝蜜蜂劳动成果→眼见蜜蜂劳动情景→耳闻养蜂人对蜜蜂劳动和精神的介绍→心感蜜蜂伟大高尚→联想劳动人民→梦中身变小蜜蜂。
这个图示表明:作者以“我”对蜜蜂的认识发展为基础,逐步地、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同时,作者突发奇想,寓比喻于无形之中。写从化温泉:“四围是山,怀抱着一潭春水”。“怀抱着”几个字,多么形象隽永。写蜜蜂采花:“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好一片欢乐而紧张的繁忙景象,这不正像人类在春秋两季耕种、收获的大忙场景吗?描写荔枝蜜:“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这种无形的比喻是很高妙的。
(3)富有情趣的语言。
首先,叙述蕴藉着情意。文章一开头就将人们引入那并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先激起感情的波澜,然后以充满童心的文笔,从容地叙述儿时一段回忆,天真、纯净而自然,隐含着作者对蜜蜂感情的转变。出人意料,引人入胜。其次,描写极为朴实。作者对养蜂场的勾勒,仅数语,却情景逼真:“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诗情浓郁的生活画面,加上“成群结队”“出出进进”“飞去飞来”“沸沸扬扬”四个短语组成的句子,不加修饰,自然而具体地表现出蜜蜂酿蜜时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特别是末尾一句点晴的议论,包含着许多动人的东西,叫人心驰神往。
《荔枝蜜》的语言特色之一是选字用词贴切、准确,表现力强。作者描写对蜜蜂的感情变化十分注意用词的分寸感。例如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对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为什么不用“讨厌、憎恨、不喜欢、不舒服”之类的近义词呢?这就是为了在后边能更令人信服地写出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在表现对蜜蜂不喜欢的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几个词轻一些,感情转变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用这两个词可以使后面写的感情转变显得更加自然可信。
《荔枝蜜》语言特点之二是句式的灵活多变。如文中几个直接赞美蜜蜂的句式,极尽变化之微妙。如:“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会觉得”这是直接肯定的语气,吐露出作者的联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是推测,然而又是以委婉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说不定”实质上是肯定,这是深情的感叹,意义的推进,作者已由“觉得”而情动于中了。
(4)浅中有深、淡中有味的风格。
杨朔的文章就好像是一个学识渊深而健谈的人摆家常一样,浅中有深,淡中有味;表面轻松自如,内里充实深刻;娓娓动人,平易亲切,寓深厚于平淡之中。《荔枝蜜》就是从平淡入手,而逐渐引人入胜的。先说一件儿时的趣事,既把要说的主要话题引出来了,又引起了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下文也都如此,看起来语不惊人,没有什么强刺激的、豪华的词语,从容安静,但是情趣不断,滋味可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但是咏赞蜜蜂的文学作品也很不少。今天我们学习的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赋予蜜蜂本能的活动以人生重要的哲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本篇的精髓,也是作者高尚的心灵独白,学习时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板书:荔枝蜜 杨朔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教学卡片、投影片均可)。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写法。
蜇了一下 啖 黑黝黝 蠕动 掐花 沸沸扬扬 倚着 不辞辛苦
疙瘩 提防 糟蹋 插秧 渺小 嘤嘤嗡嗡 酿造 朔
学生完成后明确。依次为:zh= d n y u r qi f i y c g dB d tB ch mi o y ng w ng ni ng shu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的字。
黑黝黝 幻景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嘤嘤嗡嗡 沸沸扬扬 蠕动 稀罕 提防 渺小
高尚 小生灵
对以上词语的理解请参照有关资料和工具书,答案略。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让学生默读课文。默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对小蜜蜂的思想感情前后有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略。
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是:从总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赞赏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是因事而发的。因为小时候被蜜蜂蜇过而不大喜欢蜜蜂。因为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树,喝到了香甜的荔枝蜜,才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因为参观了“养蜂大厦”,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却有限;从来不争,不计较什么,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夜不辞辛苦……),于是“不禁一颤”,发出了“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的由衷赞叹。因为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联想到香甜的荔枝蜜和勤劳的蜜蜂,认识到劳动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进而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以表达自己喜爱蜜蜂,热爱生活,要向劳动人
民学习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难看出,文章是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中心思想的。
板书: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线索


(五)讨论:根据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大意。
讨论后明确:
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把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回忆小时被蜜蜂蜇引出不大喜欢蜜蜂;第二部分(2~5段):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想去看看蜜蜂;第三部分(6~17段):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赞赏蜜蜂,“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第四部分(18~19段):赞美劳动人民,表达了学习蜜蜂的愿望。


(六)布置讨论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简要发言提纲,以备讨论时发言。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荔枝蜜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2.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4.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为什么标题却用“荔枝蜜”?这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5.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中心的?


(七)就上面所布置的思考题进行讨论。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荔枝蜜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从结构上看,这几者有个层层铺垫的关系。写荔枝树的茂密,想到吃荔枝果,然而还不到荔枝的成熟季节,于是喝了清香甘美的荔枝蜜;由荔枝蜜的甜香想到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辛勤。由蜜蜂的辛勤联系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又是引出后者的条件。写荔枝林、荔枝蜜,为写蜜蜂作铺垫,写蜜蜂又为写田野中正在劳动的农民作铺垫。
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层层铺垫,正是为赞美蜜蜂,赞美劳动人民的勤劳。这样,不但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而且使得作者讴歌劳动人民的中心得以充分的表现。
板书: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2. 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开头对蜜蜂不大喜欢,喝了荔枝蜜,看到了蜜蜂的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见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创造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
这样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感情变化的线索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讨论后明确要点:“渺小”是从蜜蜂是个小生灵,生命短暂来说的。“高尚”是指它勤无私的美德,它对人类的贡献来说的。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7段。
5.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为什么标题却用“荔枝蜜”?这个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以“荔枝蜜”作标题,一是因为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才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即由荔枝蜜引出叙述的中心。二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香甜的荔枝蜜是蜜蜂辛勤劳动的结晶;社会主义生活像荔枝蜜一样甜美,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是我国的劳动人民。
6.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荔枝蜜香甜和蜜蜂无私奉献的赞美,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讴歌为它付出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并表达自己愿意成为一名为新生活献身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借物抒情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写荔枝蜜的甜美,令人想到生活的幸福,由“蜜”的甜美,想到它的酿造者——蜜蜂的辛勤,由蜜蜂想到“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最后写到自己也愿变成一只蜜蜂。这样,作者借对物的层层赞美,水到渠成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借物抒情是本文表现中心的一个基本方法。除此以外,还应注意到生动形象的语言所起的巨大作用。没有又浓又翠的青山绿水画,就引不出如同小山一样重叠起伏的幻景,也就很难表现出与“感情上疙疙瘩瘩”迥然相异的惊喜之情,而荔枝蜜的甜美也就很难产生对读者的巨大感染力。没有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笔触,就很难使读者和作者一道去分享生活的乐趣,很难使“生活都是甜的”这一点睛之笔不知不觉地渗入读者心田,并产生共鸣。至于写蜜蜂的繁忙令人肃然起敬,写蜜蜂的寿限扣人心弦,写水田农民的叠加画面使读者进入悠远清新的意境,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本文中心的表现也都是举足轻重的,应当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板书:
歌颂甜美的生活→歌颂生活的创造者→愿做生活的创造者→中心
7.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8段。
8.小结。
杨朔是一位有影响有成就的优秀散文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散文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他的散文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具有艺术魅力。
观察事物是写作的基本功。“看、问、想”是观察的基本方法。如作者在参观养蜂场的过程中:看到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的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新生活呢”。又如,文中几次写“我就问道”,“我又问道,“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我不禁一颤”(想到)等等。
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9.布置作业。
对周围某一事物认真观察之后,写一篇观察随笔,观察时注意反复思索,引发出一点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字数为500左右即可。


【板书设计】

荔 枝 蜜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
(感情变化)→线索
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 ↓ ↓
歌颂新生活→歌颂创造者→愿做创造者
(借物抒情)——中心

二、有争议的问题。
关于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写蜜蜂,但有趣的是文章的展开和归结都落在“我”的感受上。“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厌蜂——看蜂——赞蜂——变蜂”构成全文的情感线索。因而文章全篇突出强调的本不是蜜蜂(劳动人民)的精神,而是“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思想感情所发生的本质变化,这一情感变化才是文章叙写的侧重点。因而,描述“我”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变化或思想转变才是《荔枝蜜》的真正主题。
作为一个亲身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文艺工作者,一个有心为人民创作的革命作家,杨朔较早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思想上与劳动人民的差距。早在1949年,他就坦率地写下《我的改造》。他说,影响接近群众的“真正要害却在于我的思想”。自以为“搞文艺不同凡响”,对工农群众“心里多少有点自大”。在1953年一篇谈创作心境的文章中,他说得更明白:“爱是不能装假的。我有过这方面的痛苦,起初,我也到工农兵当中去,想写他们,可是我并不喜欢他们,我去了,搜集搜集故事,掉头而去,对他们漠不关心。但在生活里,在斗争里,我见到他们精神的高贵,行动的可敬,我的思想感情在党的教育下也慢慢得到改造,于是我自自然然地爱上他们了。”可见,杨朔在创作《荔枝蜜》之前对劳动人民的认识确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感情上由不融洽到融洽的转变过程。
因此,反映在作品中我们就不能说“厌蜂”仅只是艺术手法上的欲扬先抑,更不能说“变蜂”是一笔带过的做作之笔,应该说全文的主题正是靠它们来体现的。
我们还可以说,散文《荔枝蜜》的感情基调不仅属于杨朔个人,更属于产生它的时代,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新中国成立头十年,由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全面系统的贯彻,加之当时文艺界主要领导人如郭沫若、茅盾等的提倡,深入工农、深入生活、转变思想成为中国文坛的主旋律,许多作家到工厂到农村长期落户。这个时代是知识分子与工农兵合为一体的时代,杨朔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对与工农相结合中的感情变化做出真实的记录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自己也说:“我从思索中得来的东西,往往就是我将来写作的主题。”杨朔这种拿“主题做条主线”的创作方法恰好证明了《荔枝蜜》中“我”的“厌蜂——看蜂 ——赞蜂——变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正是“与主题有关的生活”,是主题之所在。到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归纳《荔枝蜜》的主题:作者通过“我”对蜜蜂前后迥异的感情变化的叙写,描画了“我”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与劳
动人民相结合过程中思想转变的心灵轨迹,表达出一代知识分子渴望与劳动人民化为一体的情怀。“我”的思想历程是一代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缩影。

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出处。
这句诗出自苏拭《吃荔枝》(又名《惠州一绝》),原诗是这样的: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苏轼对荔枝的无限赞叹。杨朔引用这两句诗,意在借以赞美荔枝这种佳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46:00 | 只看该作者
《荔枝蜜》教学设计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46: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2、领会作者运用联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的写作特点。
     3、理解“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的奉献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文字较浅,可组织学生谈话、讨论,领会作者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组织材料、表情达意的线索。
     2、本文语言清新俊丽,感情浓郁,诗意盎然,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情去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
     3、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要点〗
     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2、词语注音、释义。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及其变化原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对某种事物,起初不喜欢它,甚至讨厌它。后来,你不断加深对它的了解,你对它的感情逐渐发生了变化,你喜欢它了,甚至喜爱的程度加深,做梦都梦到它。谁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请谈一谈。(生发言)。略。
  著名散文作家杨朔也有过这种生活经历,他还写成了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荔枝蜜》。

板书:荔枝蜜 杨朔

二、简介作者(略)

三、词语注音、释义(检查预习)
        蜇(zhē):有毒腺的虫子用刺刺人或其它动物。
        疙瘩(gēda):不愉快、不舒服的感觉。
        啖(dàn): 吃。
        黑黝黝(yǒu):深黑的样子。
        掐(qiā):用手指拉断或摘下。
        蠕蠕(rú):虫子慢慢爬动的样子。

四、课文范读(教师示范或播放录音)

五、学生默读课文

默读过程中要求思考:
   1、“我”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前后有哪些变化?
   2、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

六、结合课文练习第二道题(见马来西亚华文独中适用《华文》初三上册),组织学生讨论、填充,明确“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
  1、“我”原先对蜜蜂总不大喜欢。
  2、到了从化温泉,喝着荔枝蜜,觉得生活都是甜的,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
  3、走近养蜂场,看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来飞去,“我”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
  4、听了养蜂员老梁的介绍,“我”不禁一颤,赞叹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
  5、那天夜里,“我”还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七、讨论、分析“我”思想感情产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提示:感情是因事而发的。因为小时候被蜜蜂蜇过而不大喜欢蜜蜂。因为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树,喝到了香甜的荔枝蜜,才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因为参观了“养蜂大厦”,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于是“不禁一颤”,发出了“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的由衷赞叹。因为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联想到香甜的荔枝蜜和勤劳的蜜蜂,认识到农民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进步的、幸福的生活,进而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表达了自己喜爱蜜蜂,要向为人类“酿造生活的蜜”的人们学习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难看出,作者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作为组织材料、表现文章中心的线索。

板书:
                                       所见
     不大喜欢→ 想去看看→参观养蜂大厦→ { 所闻→ 由衷赞叹→ 梦中变作小蜜蜂
                                       所想
                         (感情变化 , 组织材料的线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46:00 | 只看该作者
《荔枝蜜》教学设计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46: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要点〗:
  分析最后两大段;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一、请一同学背诵第1自然段。

二、讲解分析第三大段。
     1、从“不大喜欢”到“动了情”想去看看。看了以后怎么样呢?请一位同学朗读“我不禁一颤”的段落。这里写了四句话,头一句,作者直接抒发了感情,认为它“多可爱”;为什么“可爱”?二、三两句从蜜蜂和人的关系上说明。第四句又进一步赞颂它“多么高尚”的品德。此时,作者已把蜜蜂人格化了。
     2、作者到底看到些什么,怎会产生感情上的飞跃?请同学默读一遍,说说作者参观“养蜂大厦”的顺序。
    讨论后教师归纳:由远及近,先外后内。
     3、参观“养蜂大厦”,直接写蜜蜂的有哪些语句,请划出来,并概括说明这些语句说明什么。请一同学朗读写 “养蜂大厦”的两个自然段。
    听后讨论,教师归纳:“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沸沸扬扬”“工蜂都愿意用采的花精供养”蜂王。这些语句说明它们辛勤、无私。
     4、接着写作者的三次发问,老梁的三次作答,更具体写了蜜蜂的生活特性。其中这些语句是很动人的:“老梁说: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5、小结,先写自己所见,再写自己的所闻,因而很自然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为蜜蜂唱赞歌:形体虽“渺小”,品格却无比“高尚”。

三、讲解分析第四段:
     1、作者在赞美蜜蜂的时候,已经把蜜蜂人格化了。如“都愿意”啊,“从来不争”啊,“也不计较什么”啊,“对人无所求”啊,“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啊等等。为什么呢?原来作者写蜜蜂,其实也是在写劳动人民。劳动人民的品质在蜜蜂身上得到表现,蜜蜂的形象就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作者怎样进一步来表现心中这一想法呢?教师朗读结尾两段,最后分析、归纳,这是一个简单的画面,但很明朗:
     2、作者的梦境,是作者心中强烈愿望的表现。它的含意很深:不仅在赞颂蜜蜂——劳动人民,而且表示要加入到劳动人民的行列中来。

四、全文总结。
    从整理全文的材料入手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和中心思想。
    问:全文具体记叙了几个材料?
    小时被蜜蜂蜇过的经历;到广东从化看到的荔枝林的茂密,想起荔枝果鲜美,尝到荔枝蜜的香甜;参观了“养蜂大厦”,了解了蜂蜜的生活特征;看到农民们在水田里辛勤地劳动。这些材料似乎零散而且不很相干。但作者怎样组织起来,使之成为完整而严密的整体?表现怎样的中心?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
    中心思想:
  本文写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热情赞颂蜜蜂,进而盛赞为建设新生活而辛勤劳动的我国劳动人民。并表达作者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愿望。

五、课堂练习:
   1、辨字组词:
      ⑴ 掐 陷 滔 蹈
      ⑵ 嘤 婴 樱 
      ⑶ 沸 拂 佛 
      ⑷ 蠕 孺 儒 缨
  2、当场熟读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六、课外作业:
  1、朗读全文,背诵开头一段和结尾三个自然段。
  2、口答“思考和练习二”。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五”。
  4、写一篇短文。题目是:我爱××
    要求象课文那样以物喻人,写出物的特点,也写出“我爱”它的感情;字数约500字。

附:板书设计:
             
             1、不大喜欢蜜蜂:(抒)
               小时候被蜇。(叙)
             2、想去看看蜜蜂:(抒)
               喝了香甜的荔枝蜜(叙)
             3、赞美蜜蜂:(抒)
               劳动辛勤,品格高尚(叙)
             4、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抒)
               农民也象蜜蜂一样的辛勤、无私(叙)
             写作特点
             1、以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贯串全文。
             2、记叙抒情紧密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47:00 | 只看该作者
《荔枝蜜》综合资源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47:00 | 只看该作者
●课 文 说 明

一、内容说明

这篇散文赞美的是蜜蜂的奉献精神,实质上说的就是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抒写的是人生的一种价值观念。

全文内容不难懂,如果能够抓住几个关键,深入理解蕴含的意义,就会更有收获。

第一个关键处,是喝荔枝蜜的感受。

荔枝蜜是蜜蜂的奉献,作者写道:

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身体。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作者极口称赞荔枝蜜,就是在赞美蜜蜂对人的奉献。作者本来不大喜欢蜜蜂,可是,享受到这样的好蜜,不觉动了情。人之常情,总是这样,你给人以极好的东西,人家就会产生好感。即使本来怀有偏见的,也会改变。

第二个关键处,是老梁的介绍与作者的感悟。

蜜蜂为什么能给人极好的东西呢?在作者笔下,蜜蜂已经是一个艺术形象。蜜蜂有高尚的生活目的,它要“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此其一。其二,这极好的东西是蜜蜂辛勤劳动的成果。它“一年四季都不闲着”。文章多处描写蜜蜂忙忙碌碌的情景,告诉读者,蜜蜂为酿造出极好的东西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蜜蜂尤其可贵的是,不计报酬,“自己吃的可有限”,自奉甚俭,而且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人生的境界大凡有三种,一般地说,贡献大,社会给予他的报酬也多,这是完全合理的。也有一种人,让贪欲支配了心灵,不但不讲贡献,反而危害社会,贪得无厌,这是最可恶的。最值得钦敬的是奉献者,他们认为人生的幸福与价值全在于奉献,贡献大,却不计较报酬,这就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作者赞美蜜蜂的奉献精神,就是要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格。

作者为什么写到黄蜂呢?这一点很容易为人忽视,其实有深意。作者赞美善与美,同时鞭挞恶与丑,用老梁的话来斥责大黄蜂这贼最恶,它专干坏事。作者对于害人者,批判得不留情面,其用意就是告诉人,应该做蜜蜂那样的好人,不应该做黄蜂那样的恶人。

第三个关键处,是联想到农民,联想到自己。

联想到农民,透露了文章的主旨,原来赞美蜜蜂的勤劳与奉献,就是赞美农民的勤劳与奉献。农民是在“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这就是亿万农民辛勤劳动的意义,他们的劳动,不光是为自己生活,同时也是为了社会。农民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他们很平凡,又很辛苦,他们酿造了生活的蜜,作者把赞歌献给农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作者也联想到自己,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他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他愿意置身在劳动人民的队伍里,不做高踞于群众头上的精神贵族,他要给人民贡献“极好的东西”,为人民奉献更好的作品。

人生的价值,就在于给人以“极好的东西”,这是千古不朽的至理。

二、写作揣摩

1.借助联想,丰富内容。

假如单写参观养蜂场,内容就单薄得多。作者借助联想,内容就丰富多彩了。

作者以蜜蜂为中心展开联想。由蜜蜂联想到荔枝蜜,由荔枝蜜联想到荔枝树,这是一个头绪。由蜜蜂又联想到小时候挨蜇,又是一个头绪。由蜜蜂联想到农民,又是一个头绪。把相关的种种材料都组织起来,时空拓展了,意象丰富了,意蕴深厚了。

2.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行文波澜起伏;用线索串联材料,全文有机整合。

写好几个材料,要讲究材料的组织。作者按时间顺序编排,从小时候说起,既是一个方便的安排,又使文章有放有收,颇有波澜。小时候挨蜜蜂蜇过一回,从此总不大喜欢。欲扬先抑,反向切入。下面似乎不说蜜蜂了,写小住广东从化温泉,写起荔枝树来。因为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头天晚上所见,疑是黑黝黝的小山,天明一看,原是满野的荔枝树,始而“奇怪”,继而“忍不住笑了”,写得情趣横生。顺着荔枝树又说到荔枝,说到荔枝树的花、叶,行文十分潇洒。从荔枝树怎么回到蜜蜂的话题上去呢?就是借荔枝蜜。写荔枝蜜,就是写蜜蜂的奉献,犹如称赞作品就是称赞作者一样,赞美荔枝蜜,就是赞美蜜蜂。至此读者明白了,写荔枝树也并非闲笔,那是写蜜蜂工作的场所。下文是一篇养蜂场参观记,底下说到农民,才是言归正传,可是点到为止,留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的联想又形之于视线的转移,透过荔枝树林,望见了正在插秧的农民。最后是夜有所梦,抒写人生理想,即愿做劳动人民队伍中的一员。

这篇散文有一条明显的感情线索,开头说“总不大喜欢”,引出小时候挨蜇的回忆,“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于是将蜜蜂暂放一边,宕开去说荔枝树、荔枝蜜。喝了甜香的荔枝蜜,感情起了变化,“不觉动了情”,产生了想去看看蜜蜂的念头,走进蜜蜂世界,感情完全变化,不禁一颤,赞叹蜜蜂是可爱的小生灵,以至于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上是一百八十度的变化。一条线贯穿,颗颗珍珠相连,全文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三、语言学习

1.积累语言材料。

每学一课,都要用心收集、积累语言材料。语言材料宜以短语为主,好记,易用。烂熟于心,才能进入自己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以下语言材料可以积累起来:

花鸟草虫 画家的爱物 耗尽了生命 感情上疙疙瘩瘩的 到……小住了几天 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 又浓又翠的景色 一幅青绿山水画 幻景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稀罕物儿 嘤嘤嗡嗡 成色纯 滋养身体 沸沸扬扬的情景 蠕蠕地爬动 黑褐色 不辞辛苦

2.学习语言艺术。

①“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这句话赋予酿蜜一种全新的意义。“酿造”又与“生活”搭配,把“生活”看作“蜜”一样甜香的东西。语句又新又美。又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味着美食,也品味着生活”,都是相同的说法。

②由设疑到解疑。

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如果简简单单说“从化这地方满野都是荔枝树”,就没有什么情趣。作者先写夜晚的所见所疑,再写白天所见的真相,先设疑,再解疑,情趣油然而生。这样的文笔值得效仿。

●关 于 练 习

一、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怎样一步步发生变化的?从课文中找出说明这种变化的语句,填到横线上。

本题指点学生抓住文章线索的语言标志,理清全文感情线索。

1.作者原先对蜜蜂是总不大喜欢。(也可以加一句: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2.到了从化,看到满野荔枝树,喝了甜香的荔枝蜜,作者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3.来到养蜂场,见到成群结队的蜜蜂,作者觉得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4.老梁介绍情况后,作者感情完全变化了,他说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5.作者认为只赞颂还不够,他还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二、作者抒发感情,往往借助联想。作者怎样由蜜蜂联想到农民?讨论一下,这样的联想是否合理?

本题意在揣摩作者的联想,探究联想的表达和联想的意蕴。

作者用视线的转移,由蜜蜂说到农民,这样的联想是合理的,农民与蜜蜂确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国人口中农民占大多数,亿万农民像蜜蜂一样,很平凡,但是他们终年辛勤,默默地作出他们的贡献。

三、这篇文章的语言清新别致。试体会下边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味。

本题揣摩炼字,引导学生咀嚼关键词语。

1.那里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

用“环抱”二字,使四围的山不但显得生动形象, 而且具有美好的情致。

2.刚去的当晚是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

用“倚着”二字,那种身影显得很清晰,而且透出久久远望,为眼前景物而惊疑的心态。

3.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

用“一角”二字,隐隐显出白屋的形状,又反衬出荔枝林的浓密。

4.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

用“一颤”二字,心灵的震颤表现得很具体。作者是在听到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时不禁一颤的,听着老梁的介绍,对蜜蜂越来越有好感,蜜蜂最爱劳动,它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它对人无所求,从不计较什么,却最多活六个月,短暂的生命只知奉献,这种小生灵太可爱太可敬佩了,所以不禁为之一颤。

四△下边是从秦牧的《花蜜与蜂刺》中摘录下来的几段话,与课文对照阅读,完成文后练习。

蜜蜂,这美妙神奇的小昆虫给人赞美得够多了。当我们看到繁花(  )(  )的时候,会想到它。尝到黄澄澄、香喷喷的蜜糖的时候,会想到它。有时,就是看到出色的劳动者博采众人之长,进行卓越的创造的时候,也禁不住想到它。

为了采一公斤的蜜,蜜蜂在一百万朵的鲜花上面,辛勤地飞行,酿造。……

可是,人们赞美蜜蜂,总是着眼于它所酿造的蜜糖,而很少去赞美它的刺。……

……我想,这是不大公允的。我们赞美它的蜜,也得赞美它的刺。试想,没有刺的蜜蜂,它们的命运将会变成怎么一个样子。

蜜蜂使我想起既能辛勤劳动,必要时又能挺身战斗的人,这样的人既是(  )(  )的,又是(  )(  )的。

本题作比较阅读,启发学生领悟,同一题材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立意,阅读要注意新旧联系。

1.在上文的括号中填写恰当的词语,每个括号填一个字。

似锦    勤劳    勇敢

2.说说上文与课文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是,都在赞美蜜蜂。不同之处是,《荔枝蜜》赞美蜜蜂的勤劳和奉献,《花蜜与蜂刺》着重赞颂蜜蜂“能挺身战斗”的勇敢精神。

3.“尝到黄澄澄、香喷喷的蜜糖的时候,会想到它”──可能想到些什么?请从课文中挑出一句恰当的话作答。

“蜜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4.“有时,就是看到出色的劳动者博采众人之长,进行卓越的创造的时候,也禁不住想到它”──为什么?请引用上文中的原话作答。

“为了采一公斤的蜜,蜜蜂在一百万朵的鲜花上面,辛勤地飞行,酿造。”

●教 学 建 议

一、引导学生汲取精华,陶冶道德情操。

《荔枝蜜》写于20世纪50年代,自然也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当时知识分子戴着“资产阶级”的帽子,他们最大的愿望是摘掉这顶帽子,能够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就反映了这种愿望。但是,这篇散文至今仍然有其思想价值。其思想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需要大力弘扬。用辛勤诚实的劳动,给人以极好的东西,这是市场经济最需要的。教读这篇散文,应该引导学生汲取精华。例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一句,应该侧重咀嚼后半句,只有给社会提供像荔枝蜜那样极好的东西,才能赢得消费者欢迎,赢得市场。作者赞美农民是“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这种“为自己”与“为别人”的统一,为眼前与“为后世”的统一,就是社会主义道德。

课文大意学生是不难领会的,学生懂的就不必讲,应该抓住几个关键,引导学生深入一步理解。喝荔枝蜜的感受,是一处关键,从中可以体会给人以极好的东西所赢得的好感;老梁的介绍与作者的感悟,是一处关键,从中可以领悟蜜蜂精神的实质;联想到农民,联想到自己,是一处关键,从中可以领会作者尊重和热爱劳动者的感情。

二、引导学生了解线索的组织功能和语言标志。

可以抓住“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这一节,设计一个问题:“喝荔枝蜜这个片段与参观养蜂场这个片段是怎样串联起来的?”由此可以引出“感情线索”,再结合第一道练习题,就可以理清全文感情线索了。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

不注重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通病,只要看看作文语言吸收了多少课文语言就明白这种状况了。不注重学习语言,作文语言就贫乏得很。学习语言,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两三岁孩子都会。学了一句“我不觉动了情”,记住了,说话中,作文里,也照样说,就是学习语言。如果能变动一下,能说“我不觉动情地说”,那就提高了一步。许多学生喜欢摘抄优美语句,如果能记得烂熟,说话、作文就能随时用进去。一定要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注重语言学习,学生作文一定能有长足的进步。

●有 关 资 料

一、关于作者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原名杨毓,山东蓬莱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有《杨朔文集》和《杨朔散文选》等作品集。

二、《荔枝蜜》简析(臧玉书)

《荔枝蜜》是一篇富于诗意和哲理的优秀散文。作者由荔枝蜜的甜香,联想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再由蜜蜂辛勤地采花酿蜜,联想到劳动人民为创造社会主义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文章立意的中心,在于赞颂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和为建设这种新生活而奋斗不息的劳动人民。

1.关于本文的结构

全文共21段,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作者过去对蜜蜂怀有成见,感情隔膜。开篇着墨不多,但文笔曲折。先写“蜜蜂是画家的爱物”,而“我却总不大喜欢”,一折;再写被蜜蜂舍身自卫的精神所动而“可怜”它,“原谅”它,二折;最后写感情上对蜜蜂仍然是“疙疙瘩瘩,总不怎么舒服”,三折。好似与朋友促膝谈心,倾诉衷情。感情细腻真切,亲切自然,为全文定了基调。

第二部分:写荔枝林的茂盛、荔枝的鲜美和荔枝蜜的甜香。

第2段:写荔枝林的茂盛。作者先暗写,后明写;先侧面写,后正面写。以“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一棵连一棵”写其多而广;以“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状其茂而密。这一段为下文交代了蜜蜂采花酿蜜的背景。

第3段:写荔枝的鲜美。先以苏东坡的诗句赞其佳妙;再写其花并不出众,反衬其果实之鲜美,花不出众而果实喜人,尤觉可贵。荔枝如此鲜美而又等不及吃,则倍觉遗憾。

第4段:极力写荔枝蜜的甜香和自己吃蜜时的感受。吃不着鲜荔枝,却有幸喝上了荔枝蜜,遗憾为幸运驱除,则更觉幸运。作者先闻其气,再品其味,后写其感。作者经过品尝回味,悟出生活的哲理,引出下文对蜜蜂采花酿蜜的描写。

这一部分,作者暂时放下蜜蜂不写,将笔宕开,再开拓新的意境,为进一步写蜜蜂另作巧妙安排。

第三部分:写蜜蜂采花酿蜜的情景以及对蜜蜂的赞美。

第5至7段,作者与养蜂人三问三答,写蜜蜂勤奋不息、舍身忘我的可贵精神。

第一次回答:主要从劳与酬两个方面,赞美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第二次回答:主要从善与恶两方面的斗争,作者以风趣的语言,说明生活中的哲理;

第三次回答:主要从对待生与死的态度,极力赞颂蜜蜂的无私忘我。

第19段:作者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情,以富于诗意与哲理的语言,热烈赞美蜜蜂的高贵品质。

第四部分:从蜜蜂采花酿蜜联想到农民的辛勤劳动,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画龙点睛,点明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

第五部分: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蜜蜂,照应开头,前后呼应。从不喜欢蜜蜂到爱慕蜜蜂,进一步抒发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和新生活的感情。

2.关于本文的线索和主题思想的开掘

本文是以对蜜蜂感情的变化来组织全文的。作者先写儿时与蜜蜂的一场纠葛,因自己被蜇而讨厌它;但又被蜜蜂舍身自卫的精神所感动,便觉其可怜而原谅它;再写因荔枝蜜的香甜可口而动情去看望它;接着写蜜蜂辛勤酿蜜不舍昼夜,无私忘我因而赞颂它;再从赞颂蜜蜂,联想过渡到歌颂具有蜜蜂精神的劳动人民,最后梦见自己变成蜜蜂,对蜜蜂由衷地爱慕,一线贯串,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根据这一线索,对主题一层层地开掘下去。由蜜到酿蜜,由怎样酿蜜到为什么酿蜜,经过沉吟联想,归结到劳动人民“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就这样,把主题一步步地挖掘了出来。

3.关于本文的诗意与哲理

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应合,曲折含蓄,具有浓郁的诗意与丰富的哲理。

作者由吃蜜而动情,“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这是作者诗情的触发,也是作者探索生活的底蕴与人生哲理的开始;又由蜜蜂采花酿蜜之景,作者抒发了与这个景相应合的浓郁的诗情:“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是作者诗情的发展,也是作者探索人生哲理的继续;作者又“透过”荔枝林这眼前之景,沉思默想,反复吟咏,展开遐想:“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行文至此,情景完全应合,作者托物所言之志已明,所探索的人生哲理已昭然揭示了。

4.关于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遣词造句确切生动,清新别致,寥寥数语而神态可见。试举一些副词的运用,以见其遣词用语的确切精当,功力过人。如“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往往”一词是“常常”的意思。常常叫人喜爱,并不全部叫人喜爱,若去掉“往往”,则意思大变。“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也许”表示可能而不肯定的意思,若去掉“也许”即变成肯定的意思了。这是作者的个人感受,并不是肯定的判断与科学的鉴别。“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长”,“特别”表示特有而区别于其他,从比较中说明?其程度的。“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它们从来不争”,“一向”,“从来”,表示从过去一直到现在一向如此,从时间上表示程度。

再如,写蜜蜂酿蜜的情状:“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嘤嘤嗡嗡”,既传其声,又传其神,好像蜜蜂采花酿蜜时是热热闹闹,兴高采烈,充满着劳动的乐趣。“忘记”“趁着”,把蜜蜂人格化,活现蜜蜂勤奋不息、不舍昼夜的神态。

(选自《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三、熔铸诗意,精心布局(金坛仁)

读过《荔枝蜜》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陶醉于崇高的思想境界之中。稍加思索,便愈觉这篇文章的确是巧于布局,意味隽永。

大凡好的散文,总像诗一样,以清新浓郁的诗意叩动读者的心扉。写景抒情和托物寓意的散文尤其如此。试问,诗意从何而来?诗意是作者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心灵的触动,思想的闪光,感情的奔涌。杨朔说,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这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他还说,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杨朔的《荔枝蜜》正是从作者心灵深处飞溅出来的一朵富有诗意的浪花。

《荔枝蜜》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写的是作者在广东从化温泉喝荔枝蜜,参观“蜜蜂大厦”的感触。文章的诗意是从喝荔枝蜜萌发出来的。荔枝蜜甜香扑鼻,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令人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作者不由得对酿造荔枝蜜的蜜蜂动了情。如果没有它们的辛勤采花酿蜜,哪来这香甜的蜜呢?再由此推想,如果没有亿万人民群众的忘我劳动,哪来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呢?自然界蜜蜂的采花酿蜜,与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建设新生活的劳动,不是有相似之处吗?蜜蜂终日辛劳,自己吃的有限,给人类贡献的甚多,这不正是劳动人民崇高精神的写照吗?要是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只辛勤而无私的蜜蜂,为人类酿造甜蜜的生活,该是何等高尚啊!通过一番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开掘,作者在平凡的蜜蜂身上发现了不平凡的意义,于是兴会淋漓,从心底涌出了浓浓诗意。

在生活中发现诗意,是创作动人的文学作品的前提。但是要把作者内心感受到的诗意表现出来,却并非易事。这也许是诗人和散文家最费脑子的事情。杨朔说:“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请注意“反复思索”四个字,它既包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探求事物精蕴的阶段,即发现诗意的阶段;也包括苦心构思,经营意象的过程,即创造意境的过程。“反复思索”的结果,是要将深刻的思想、崇高的情怀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画面展现出来,达到内在情思与生动画面的融合为一,亦即是诗情和画意的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动人的思想境界。

在《荔枝蜜》中,作者用曲写比附的写法,创造了动人的诗的意境。作者首先把荔枝蜜的甜与生活的甜巧妙地勾连起来,赋予那满野嘤嘤嗡嗡、有时趁着月色还在采花酿蜜的蜜蜂以浓郁的诗情画意。接着在记叙参观“蜜蜂大厦”的所见所闻中,文章既生动地描绘了蜜蜂辛勤的采花劳动,饶有情趣地叙说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又处处着意点染,融进作者的情思。比如写蜜蜂的采花酿蜜:“一走近‘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经过几笔绘声绘色的描写和风趣的议论,蜜蜂的采花酿蜜与劳动人民建设新生活的壮丽事业交相辉映,叠合为一,一个扑朔迷离,富于诗趣的境界,宛然在目。写蜜蜂的生活习性,作者也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这是在写自然界的蜜蜂,又是在抒发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形象与情思交融一体,自然贴切,浑然天成。然后,作者写了如下一段抒情文字:

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这段充满激情的文字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对蜜蜂的描写和抒情升华到一个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美感和启迪。

古代文论家刘勰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即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采用曲写比附的写法,托物言志,即景抒情,既要对所写的物精心观察,作生动传神的描写,做到形神兼备;又要巧于将作者的情思熔铸于形象之中,构成情景交融,意味腾涌的意境。《荔枝蜜》在这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杨朔说,他从来不以为自己是在写散文就可以放肆笔墨。他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精心布局,力求文章结构的严谨、完整,匠心独运,完美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有利于意境的创造。《荔枝蜜》的布局结构就是这样一个范例。

1.以抑垫扬,层次分明,意境次第展开。

“文似看山不喜平”。《荔枝蜜》的立意在借褒扬蜜蜂来礼赞劳动人民。但文章开头却提起一件不愉快的往事:小时候,有一次上树掐海棠花,被蜜蜂蜇了一下,痛得差点儿从树上跌下来。后来虽然原谅了蜜蜂,但感情上却总是疙疙瘩瘩的。这是欲褒先抑,以抑垫扬的写法。这一抑为后来的扬造成了波折。作者喝了荔枝蜜后,对蜜蜂动了情。参观了“蜜蜂大厦”,作者“不禁一颤”──被蜜蜂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最后,作者竟在梦中变作了一只小蜜蜂──他对蜜蜂的景仰达到了出神的地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文章中随时点明这个变化发展过程,一方面使文章外在的情节线索显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同时也使文章的意境次第展开,层层深入。本来以蜜蜂采花酿蜜来托物寓意,情节很简单,道理也很平直,容易写成一览无余的感想式的文章。但由于作者采用以抑垫扬的写法,文章就有了波澜,呈现出摇曳多姿的风致。以抑垫扬,出乎人们的意料,而以感情的发展为脉络,渐次展开意境,又在人们的情理之中,因而避免了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毛病,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虚实相生,宾主映衬,开拓意境。

这是本文布局上匠心独运之笔,也是熔铸诗意的重要一环。当文章完成了对蜜蜂的正面描写和抒情,创造出崇高的思想境界之后,突然宕开一笔,把读者引向一个新的境界:

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里作者把蜜蜂的采花酿蜜与农民的分秧插秧作了直接的比附,让两者互相映衬。对于全文来说,蜜蜂是描写的主体,农民是陪衬的宾客;而从文章的立意上说,蜜蜂是用来比兴的喻体,农民才是寓意的归结。对于蜜蜂的采花酿蜜,文章作了实写;关于农民的分秧插秧,只是淡淡的一笔,用的是虚写。这一虚一实,一宾一主,互相映照,互相交织,大大丰富和开拓了诗的意境。它们和谐地融合为一,奏起了对劳动者最热情的礼赞,诗的礼赞!

古人论画,有“易实而难虚”之说。要在尺幅之间,画出千里江山,显示烟波浩淼之势,不讲究虚实结合不行;要在一首诗,一篇散文里,写出大千世界,寄托不尽之意,不讲究虚实结合也不行。实,状形于目前;虚,隐意于背后。忽视对实的精彩描画,无以构成绚丽的意境;而虚笔的映衬,却更能蕴含诗意,更能开拓诗的境界,勾起读者无穷的联想和兴味。《荔枝蜜》中虚实相生的布局是一个范例。

杨朔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散文作家。有人曾请他谈谈散文写作的经验,他回答说:“这倒是个难题,我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一定要问,那就告诉你: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杨朔说,他一向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感情,耐人寻味,而结构严密,选词用字精练,也不忽视。杨朔在散文创作中,努力借鉴诗的写法,刻意追求诗的意境,讲究剪裁布局,精心锤字炼句。这是他写作散文的秘诀,也是他的许多出色的作品能够经受岁月的磨炼,至今熠熠发光,耐人寻味的原因。

(选自《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四、独特的风格

杨朔的散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杨朔风格。

他的文章就好像是一个学识渊深、很有见地的健谈的人拉家常一样,浅中有深,淡中有味;外面轻松自如,内里充实深刻;娓娓动人,平易亲切,寓深厚于平淡之中。本文就是从平淡入手的。先说一件儿时的趣事,引起了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再看下文,仍然没有什么强刺激的、豪华的词语,从容道来,但是有情趣,有滋味。就拿第2段来看,先用两句写了初到从化温泉所见的景色,接着就写当晚倚窗望见楼前凭空涌起一重一重起伏不断的黑黝黝的“小山”,与初到时的印象不符,“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下文紧接着轻松直捷地就把谜底破了:天明一看,“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读者也和作者一样“忍不住笑了”,同时却对荔枝林的繁茂获得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惊喜的感情。这不是平淡中出神奇吗?

简洁,这看似平常,却也是很高的境界。本文的叙述、描写、议论,都堪称简洁。通篇如此。且举第4段为例:第一句是接着上文来的。前段说因时节不对,吃不上鲜荔枝。这里笔锋一转:“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把话题转到了荔枝蜜上。下面用一个设问句来提头,引起读者注意。在正式描写荔枝蜜之前,先嵌上一句,交代蜜蜂采花酿蜜的辛勤劳苦,这就和上下文都接上了气。下面正式写荔枝蜜,也只用了两句话,一句是说它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另一句说人们对它的喜爱。再下面就写自己亲口品尝的体验。先有一句说热心肠的同志为自己弄到两瓶,是照应段首一句的。写品尝的体验也只有两句:前一个并列复句,一个分句写嗅,一个分句写喝。后一句则写品尝时的感想。这样的写法多么有层次,又多么简洁!倒数第3段的议论,也是很精练的。也只有三句话,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是互相连贯、层层深入的。先说蜜蜂对人无所求,却给人极好的东西;次说蜜蜂酿蜜就是在酿造生活,而且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最后说蜜蜂是渺小的,却又是高尚的。这段议论确是简洁精练。作品结尾一段只有一句话,却蕴含着那么丰富的意义和感情,这也是简洁和精练。

(选自《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初中第二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五、课文与原文在用词上的比较

1.语义范围问题

课文: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长,每只工蜂都愿意用自己分泌的王浆来供养它。
  原文: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长,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按:蜜蜂分蜂王、雄蜂、工蜂三类,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蜂王的是工蜂,而非雄蜂。所以原文用蜜蜂不妥,课文改成了工蜂是符合事实的。

课文: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

原文: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

按:“物件”是没有生命的,就不存在爱劳动与不爱劳动的问题。“东西”一词既可指有生命的,也可指无生命的。把有生命的称为“东西”,本来是不好的,但如果用来表示夸奖的对象,却能产生亲切的感情。

2.配搭问题

课文: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举动挺稳重。
  原文: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举动很精细。

按:“举动”表示举止行动的意思,而“精细”则表示精密细致的意思。用“精细”与“举动”一起,搭配不当。课文改成表示沉着而有分寸的“稳重”来陈述“举动”就合适了。

课文: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
  原文: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大。

按:“养分”是指物质中所含的能供给有机体营养的成分。“大”是指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者超过所比较的对象。“养分”无所谓“大”,故课文把“大”改为“多”,“多”指数量大。但“大”也表数量大,问题在于它们各自相对的词来判断,它们是有区别的:“大”相对的是“小”,“多”相对的是“少”。“养分”有多少的差别,搭配就恰当了。

课文: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身体。
  原文: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

按:“滋养”是供给养分的意思,而“精神”是表现出来的活力,“活力”不存在吸取养分的问题,所以“滋养”与“精神”搭配不恰当。课文把“精神”改为“身体”,“身体”需要其他东西提供养分,“滋养”与“身体”搭配就恰当了。

3.偏正问题

课文: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
  原文:酿得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

按:“蜜多”不是酿的补语,不该用“得”。“蜜多”是主谓关系,主语“蜜”带有定语。这个定语是由动词“酿”充当的。所以,“得”该换成“的”。

4.周密问题

课文: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那里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
  原文: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四围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

按:“四围”表示周围,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四围。那么,“哪里”四围的山呢?原文没有交待。课文添上了“那里”,因为“我”住在广东从化温泉的,“那里”又是定指,就确定不移了。把“怀里抱着”改为“环抱着”来形容那里的山水情况也更恰当。

5.简练问题

课文: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
  原文:老梁回答说:“蜂王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活六个月。”

按:“蜂王”前没有用数量词组限制,不用说是针对“一只”说的,不会是若干只蜂王可以活的时间的累计,也不会误解为若干只蜂王可以活的时间的累计。这是文字简练的表现。以同样的道理衡量“工蜂”前的“一只”,就知道它是多余的,所以课文把它删去了。

(选自《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初中第二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六、关于蜜蜂和蜂蜜

1.蜂蜜的养分

蜂蜜是蜜蜂采集花蜜酿造而成的。含有75%左右的葡萄糖和果糖,17%~18%的水分,以及少量的蔗糖、蛋白质、矿物质、有机酸、酶、芳香物质和维生素等。液态时比重为1.4~1.45(15°c)。营养价值高。因蜜源不同,蜂蜜的色彩、气味和成分等亦有差异。中医用作补益、润燥药,主治脾胃虚弱、便秘、咳嗽等;外用治疮疡、烫火伤。

2.酿蜜的工作量

蜜蜂每酿造一公斤蜜,需要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花粉,假若蜜源与蜂箱的平均距离为一公里半,那么蜜蜂需要来回飞行四十五万公里。

3.工蜂的蜂毒

工蜂也叫职蜂。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的雌蜂。在蜂群中为数最多。体较小,尾端有蜇针。工蜂尾部的蜇针在自卫时放出的毒汁,色透明,味苦而香,含有蚁酸、正磷酸、磷酸镁、组织胺、胆素、甘油、蛋白质等。人体被蜂蜇后,局部暂时有红肿疼痛现象。蜂毒在医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等,具有一定疗效。

工蜂的寿命从数周到数月。可是蜂王(也叫母蜂)它的寿命要活3~5年。如果工蜂为了自卫让蜇针放出毒汁后,那么它的寿命还要缩短。秦牧在他的《花蜜与蜂刺》一文中说:他有一次给一只蜂蜇过,亲眼看到蜜蜂失去蜂刺而坠地挣扎于死亡线上的情景,由此他对蜜蜂产生了敬佩的感情。正如杨朔所说:蜜蜂一蜇之后,“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9 07: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