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9-10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二、三种基于活动的较为典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价值及实践运用
根据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几种主要活动方式加以提炼概括,形成“活动—体验型教学模式”、“活动—交往型教学模式”、“活动—探究型教学模式”三种典型模式。选择这三种活动模式进行总结提炼,一是因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这三种活动非常普遍、活跃,在各学科中广泛存在;二是因为三类活动在学生发展中各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发现等认知活动形式,是形成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基础;情感体验活动形式是形成学生良好个性、价值观的基础;人际交往活动形式则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教学功能。
为避免教师可能囿于模式束缚而不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从而失去教学的个性和创造的活力,我们对于活动模式的总结更强调一定的理念渗透,突出基本操作要素,注重概括性、引领性,淡化执行性和固定程式,力争给教师的创造性发挥更大的弹性空间。
(一)活动—体验型教学模式
模式内涵 模式融合活动与体验这两个注重情感场域的概念,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将过去处于边缘地位的情感、体验与认知、理智活动同等对待,视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发生、知识增长的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参与和体验的活动过程。模式强调从创设和组织利于学生亲身体验、设身处地地获得真实感受的各种活动入手,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主体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够自主体验、积极感悟、有意识反思,在反省基础上不断重新修正自己的经验,促进活动成果的内化,最终实现学生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发展。
模式意义 在过去的课堂里,教学过程重理性知识传播,轻情感经验积累;重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能力训练和提高,轻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情感表现力培养和发展。总之,只是将情境创设与体验当作一种手段,只是引导学生进行理解的铺垫。该模式认为体验学习和认知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学习形式。认知和经验的积累与丰厚利于学生情感体验在广度上拓展、在深度上实现自我超越;而融入情感体验的学习则会使学生的认知学习更为有效。体验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方面有独特价值。而正是活动提供了学生经历各种体验的理想途径。就学生发展而言,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以及对问题的解决本身,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
典型模式类型 根据学科本身的性质和功能,突出体验活动在侧重点上的不同功用,大体上分为认知任务型体验活动和社会情感发展型体验活动两大类,每一类又涵盖众多的具体活动类型。
●院认知任务型体验活动模式 一般涉及符号、概念、规则、原理等理解和应用的自然学科领域的活动体验,大体是为了认知任务的完成而进行设计的,这些学科知识大都为已被抽象、概括形成语言、符号表征的静态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困难,不能单靠讲授、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应以具体感性的活动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个人经验、情感才能被激活、调动,学生才能充分体验、感悟,继而外在的知识才能得以自主内化和占有,从而达成对抽象理性知识的理解和意义建构。这类学科适宜的体验活动较为典型的有情境体验活动、游戏体验活动、竞赛体验活动、探究体验活动及操作体验活动等。
● 社会情感发展型体验活动模式 涉及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程序性知识更适合以体验的方式学习。对这一领域的学习,不是依靠讲授而更多依靠亲身经历、体验和实践,因此体验活动有先天的优势。这种深入到情感层次的体验活动大量体现在语文、历史、品德与社会、艺术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倾向性较强的学科。这类体验活动更关注活动性体验这种依存于活动主体的主观体验对于其社会情感和人格完整发展的独立意义与价值,这类典型体验活动包括调查与考察活动、角色体验活动、交流互动式体验活动、文本体验活动、情境体验活动及审美体验活动等。
模式操作流程 活动—体验教学注重对学生已有情绪情感、认识体验的唤起和激活,注重对学生的新情绪情感、新认识体验的积极构建,在实施过程中力争做到不断丰富、深入、融合与升华学生的体验。为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体验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主动的体验状态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中。整个体验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创设活动情境,引发体验 活动情境要么立足于创设学生直观感受的认知性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产生认知体验兴趣;要么创设具有情感渲染功能的情境,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情感,渲染课堂的情感氛围。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一步是体验教学实施的基础。
2.自主体验,积极感悟 活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体验、感悟有了依托,从而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可以全身心投入,激起情感共鸣,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看、听、动手操作、游戏扮演、动脑思考、动情感受,引领学生凭借情境展现的生动形象,带着与作者共鸣的真切情意,全身心进入角色亲历体验,忘我感悟,不仅是感悟外在的活动情境,更重要的是借助一定的教学情境,进入实质性的学习过程中。
3.体验内化,情感与知识生成 这个阶段是学生在主体感悟基础上知识、情感的形成过程。教师必须密切关注知识、情感的生成过程,注意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如根据学生的体验状况,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学生交流评议,引导学生将亲历进行归纳、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通过交流促使体验主体再一次梳理自己的感受,反思自己的情感,使内化进一步深入。
4.强化体验,升华与拓展情感 对于学生在感悟基础上生成的初步认识和情感,教师一方面要宽容地对待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同体验感受,尊重学生体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摆脱浅层次的,表面化、片面化乃至偏激化的体验、感悟。为此,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适度的价值引领,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得到自然拓展和提升;与此同时,使情感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由情到理的升华,形成良好的价值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