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9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关心情绪障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12:1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关心情绪障碍
摘要:健康的情绪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很多孩子的情绪长期处于非正常状态,常表现出冷漠自卑,焦虑忧郁,恐惧冲动等倾向。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长期与父母分离,亲情缺失;学校教育重智轻情;儿童自我认识偏差等。在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情绪过程中,要注重家校联系,优化孩子的生存环境,多给予关爱,尽量做到情智同步发展,教育他们选择合适的情绪释放渠道,从而达到合理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绪障碍;教育对策
    现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引起了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这种变化,改变了农村生活旧有模式,也改变了原有的农村家庭结构,家中的主要劳力,多为孩子的父母经常缺位。在人口流出多的地方,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根据笔者对所在的乡镇小学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到60.1%,其中随父母一方生活占28.6%,随祖辈或其他亲属生活的占31.5%。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的规模还将不断扩大,成为一个亟需多方关注的庞大特殊群体。由于亲情缺失、学业压力、交往不善等众多原因,致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或多或少的异常,其中情绪障碍显现较为突出。分析留守儿童情绪障碍的成因,帮助他们形成健康阳光的情绪,对其以后的成长很重要。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任何心理活动都必然同时伴随着某种情绪和情感活动,并且互相影响,一般来说,人的情感活动和其他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的,而在病态的情况下,这种协调一致就会受到破坏[1]。在这种状态下,有的人常表现出一种莫名的紧张和恐惧,或对一切现实都反感等情绪。因客观环境及社会条件的快速变化,超出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常会出现喜怒无常且极端化现象,这种不适当的情绪反应被称为情绪障碍[2]。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特定的生活环境所困,饱受情绪障碍的困扰,为让他们健康成长,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需要我们更多地关爱他们。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障碍表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份调查显示,在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且有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3]。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一样,都处于形成健全人格,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关键时期。健全合理的情绪对他们生活、学习、交往非常重要。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消极负面的情绪则使他们消沉、退缩,甚至不为社会所接纳。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中,有58.6%有情绪障碍,其中较严重的大约占15.5%,且显性与隐性并存,女生重于男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12:14:51 | 只看该作者
(一)冷漠与自闭
    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开,缺少父母的疼爱,缺乏亲子交流,孤独感较强。很难与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和悲伤。特别是留守儿童中的“独二代”,没有兄弟姐妹相伴,独自一人面对周围的人与事,情感空虚。一般情况下,孩子对父母会出现情感冷漠,对周围事物也渐渐失去兴趣,不愿与人交往,缺乏知心朋友,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
(二)焦虑与恐惧
    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常会不自觉地给自己增加压力。他们想到父母在外辛辛苦苦打工挣钱,供自己上学非常不容易,害怕学习成绩不理想,对不起父母,导致学习过度紧张。有部分留守儿童只身在家,饮食起居全靠自己,特别是夜晚无人照看,没有依靠,缺乏安全感,日子一长,就产生了焦虑恐惧的不良情绪。特别是父母即将离家外出前的一段时间,这种情绪表现明显。有些儿童甚至装病来拖住父母与自己多住几天,以期获得更多的爱抚。
(三)自卑与抑郁
    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因为有些事不合自己或他人的要求,有一种失败感,又得不到亲情的安抚,情绪低落,学习缺乏动力,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低龄留守儿童见到其他同学有父母接送陪护,极为羡慕产生自卑感。这种情绪在父母离开孩子后的几天中反应非常强烈。有些有抑郁情绪的儿童在这一阶段甚至产生自虐现象。
(四)自恃与冲动
    在留守儿童中,不少与祖辈生活,由于“隔代亲”,老人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其骄生惯养,言听计从,致使孩子形成骄横、任性的不良性格。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产生自恃的心理,一遇不如意的事,就产生冲动情绪,出现攻击性行为,常会形成严重后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情绪障碍的成因分析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伴随人的一切活动。在生活学习中,如果能正确处理好自己的需要与现实的关系,就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父母长期与子女缺乏交流,对留守儿童的情绪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加之学业困难、人际交往不善以及自我认识偏差都为负面情绪的产生埋下了隐患。造成留守儿童情绪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非常态家庭缺乏培养留守儿童健康情绪的意识和条件
    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其第一任老师。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垫脚石。家庭氛围对学生情绪的形成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们把家庭成员经常缺位,亲子交往很少,家庭教育不到位,致使孩子成长受限的家庭称为非常态家庭。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这种非常态的家庭中,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紧张状态中,情绪的影响就显得更为突出了。
    1.家庭成员的缺位,造成亲情的缺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12:14:57 | 只看该作者
  亲情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情感,经常得到父母疼爱的孩子,心情舒畅,学习生活充满了动力。但是留守儿童的亲情却严重缺乏,这是他们成长中最现实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即使是其中一方留下,也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无暇顾及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这些外出务工的家庭成员,常年不回家。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安抚,没有了亲子间的依恋,致使留守儿童常常产生焦虑、抑郁、情感淡漠等负面情绪。
    2.家庭教育的缺位,造成情绪形成的随意性
    现在农村留守儿童不少是处于家庭教育的“真空”中,即使留守儿童的父母有一方留守,但迫于生计,对留守儿童的监督指导都显得力不从心。加之他们接受的教育有限,如果过问,也只是限于询问一下学业成绩。对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情绪以及帮助孩子及时纠正不良情绪都缺乏清醒的认识。留守儿童的祖辈大多是文盲半文盲,教育观念陈旧,且多年老体弱。只能勉强承担起对孙辈的养育重任。对孩子的情绪培养与纠正更是无从谈起。由于这些老人都有种“隔代亲”的情愫,对孩子大多放纵、溺爱。在这样缺乏有效教育的家庭中,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多处于无序、失控状态,极易滋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自私、蛮横、易冲动。
(二)学校缺乏对留守儿童健康情绪的有效教育
    在家庭中,孩子受到的教育大多是简单、无序的。而学校教育则更有目的性、规范性、统一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也对学生的情绪培养产生深远影响。但在目前应试教育仍盛行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关注的还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包括情绪培养在内的心理教育重视不够,造成一些学生出现情绪障碍。
    1.注重学业成绩,忽视情绪培养
    现在学生成绩的优劣仍被定为评价学生的第一标准,这些就决定了学生学业负担的沉重。在学校,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玩耍放松的机会少了,整日生活在紧张的气氛中。而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缺乏,行为散漫,学习习惯、态度较其他非留守儿童有较大的差别,学习显得更为吃力。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加班加点。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觉得作业太多,因时常完不成而被老师批评。一遇考试,心情则更加紧张,致使焦虑、恐惧情绪加深。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情绪培养却显得少之又少。很多学校缺乏专职心理教师,没有开设心理辅导课。即使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也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学生心中的烦恼越聚越多,最终导致情绪不稳,出现心理障碍。
    2.教师工作压力大,对留守儿童关心不到位
    现在虽然实行了绩效工资,但农村教师的收入还很低。不少学校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这就迫使教师不可能过多注重学生的情绪发展。农村学校班级生数多,老师在工作中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中有些孩子不善表现,做事退缩,被老师关注的机会就更少了。农村教师大多是一人兼任多门功课,教学任务繁重。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承受着多方压力,也造成教师自身情绪不稳。如果遇到学生成绩不理想,调皮捣蛋做出违纪的事,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其一味地指责,甚至挖苦、讽刺。因而,多数教师身心疲惫,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对孩子的关心就不够全面细致。这种状况势必造成师生间的隔阂、情感交流受阻。
    3.不良的同伴关系,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情绪
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在学校因成绩差,时常犯错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挤,缺乏愉悦感、归属感。于是一些“臭味相投”的留守儿童就聚在一起,形成小的群体,甚至与校外问题少年结交。由于缺乏家长与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讲究的是“哥们义气”,带着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常因一时情绪失控,做出一些危害他人利益的攻击行为。在这样的不良群体中,留守儿童的一些负面情绪往往会得到强化,如不及时教育,最终会沦落为“问题少年”,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留守儿童自我认识的迷失,造成情绪障碍的又一原因                  
    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留守儿童情绪发展的外在因素,而留守儿童自我认识的偏差则是造成其情绪障碍的内在原因。西方大哲学家叔本华有句名言:“苦恼并非从外界所流入,它就像流不尽的苦汁,而它的源泉正在我们的心底” [4],可见,主观因素在造成情绪障碍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1.心智发育不健全,视角狭窄
    留守儿童多处于学龄期,这时孩子的心理智力发育都处在上升价段,尚不成熟。由于知识少,社会阅历浅等原因,留守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缺乏客观性,看问题易走“死胡同”,一旦事与愿违,情绪就会异常波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12:15:04 | 只看该作者
2.自主意识增强,辩证思维不足
    学龄期儿童的生活已经涉及社会的很多方面,接触的事物更多。而此时孩子的思想还很单纯,不能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但此时儿童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做事不喜欢别人过分干涉。一旦在生活学习中的行为得不到别人的肯定、表扬,就会挫伤其积极性,产生消极情绪。常常把这种失败归因于他人或其它客观事物,却很少从自身认识上找原因。
三、留守儿童情绪障碍的教育对策
    人的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环境及内部主观认识的变化而变化,针对造成留守儿童情绪障碍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变孩子的生存环境,促进他们的情绪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强化家庭在留守儿童情绪教育中的作用
    留守儿童情绪健康与否,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满幸福的家庭氛围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留守儿童生活愉快,精神饱满,情绪健康。
    1.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感受亲情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与生俱来的。如果缺乏沟通,会让孩子长期处于“情感饥饿”状态,觉得父母不爱自己。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要经常打电话与孩子交流,在学校读书的留守儿童可以利用“家庭通”通信平台时刻与父母保持联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留守儿童通过因特网与父母在网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诉诉苦、撒撒娇,说说自己的不顺心事儿,与父母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给予留守儿童适当的自由空间,同时严控过分要求
    留守儿童的家庭多不太富裕,有些孩子过早承担繁琐的家务劳动。留在家中的其他成员应该多承担家务活,给孩子留出学习、休息、玩耍的时间,让其身心得以放松,感受家的温馨。对孩子的个人事务也不要过分干涉,让孩子留有自己的“小秘密”。让孩子在享受自由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进行自我情绪的维护。当然,让孩子享受自由,不是一味地放任,对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成长问题要及时予以指导,讲明道理。增强其辨明是非的能力。防止形成骄横霸道的个性,产生冲动、逆反的行为。
    3.改变家庭教育的随意性,注重情感培养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十分辛苦。他们都会把自己的愿望转嫁到孩子身上。注重孩子的学业,以期一日跳出“农门”。而忽视孩子情感需要。因而,留守儿童的父母首先要确立让孩子先成人,成为一个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的人,将来才能适应社会,迈向成功。留守儿童的祖辈或其他亲属也要改变重养轻教的思想,多关心孩子的情感培养,还应与老师、孩子的父母多联系,加强合作,共同完成对留守儿童的培养。
(二)优化学校情绪教育措施,提升留守儿童情绪应对水平
    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阵地,特别是当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更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学校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优化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情绪。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强化情绪教育。
    1.建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做到情智同步
    学校工作虽然以学生成绩为重点,但也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教育。首先要以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替代以成绩为中心的旧评价标准,建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伴辩论交流,勇于质疑老师的错误,不再把学业当成负担。在思维碰撞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2.提高教师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承受着社会各方的压力,心理负担重,总会有一些不良情绪产生。然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够合理地调适自己的情绪,免得伤害到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12:15:11 | 只看该作者

    留守儿童在家中得不到太多的关爱,常会从教师身上寻求补偿。因此,留守儿童的向师性意识很强,对老师具有非常的依恋情绪。他们会把教师看作自己父母的化身,希望得到教师热情关注,他们把教师当做完美无缺的学习楷模,希望能从教师身上学到做人的规范[5]。因而,教师情绪的好坏对留守儿童有着很大影响。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第一,用尊重和理解架起与留守儿童心灵沟通的桥梁。留守儿童长期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生活乏味、压抑,甚至没有自尊,情绪低落。我们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需要,成为他们的朋友,用理解和尊重化解他们心中的无助、冷漠。
    第二,用欣赏与激励点燃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帮助他们产生积极进取的愿望。留守儿童情绪低落,多因遭遇挫折,受到指责过多。教师应该正视他们的缺点,全面了解他,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增强自信心,驱散孩子心中的负面情绪。
    第三,用关怀和宽容给留守儿童爱的温暖,教师爱学生,就要包容学生的一切,包括他的缺点。留守儿童得到关怀少,内心情感空虚,缺乏依靠,长期生活在压抑的阴影中,教师更应该积极关注他们,注重感情投入,这种积极热情的关注可以影响孩子情绪的转变,让他们感到爱的温暖。
    3.开展各种活动,建立情绪宣泄的适当渠道
    人的负面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发泄出来。如果方式不当,就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留守儿童的一些行为,如上网成瘾、攻击他人、自虐等都是负面情绪的不当发泄方式。这就要求学校除了正常教学外,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如在角色扮演中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在家庭模拟游戏中体谅父母的艰辛等。通过这些渗透着情绪教育的游戏、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良情绪得以宣泄,情绪调控更合理化了。
(三)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认识,增强自主调节情绪的能力
    留守儿童的情绪障碍,很多是由于自我认识不足造成的。很多负面情绪的造成,并不是事件直接引起的,多是由个体的想法引起的。因此,合理的认识、评价可以让人产生适当的情绪,而不合理的认识、评价则会导致情绪的不良反应。我们要让留守儿童认识到世间事十有八九是不如意的,都是在起起伏伏中发展。“适者生存”,只有自己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拥有健康的情绪。
    1.了解身心特点,修正错误认识
    “金无足金,人无完人”。留守儿童首先要认清自身的特点,知道自己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心正处于上升期,但知识、经验缺乏,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明白此时把自己看作“大人”还为时尚早。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遇到的挫折都是成长中的“必修课”。关键是要认清自身的优缺点,明白造成负面情绪的自身原因。做事能量力而行,待人能理解宽容,改变原有的期望过高,为我独尊、心胸狭窄等错误认识,凡事都能向好的方面想,心情舒畅了,情绪自然健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12:15:16 | 只看该作者
2.主动寻求帮助,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
    留守儿童一旦情绪不良,自己又束手无策时,应寻求别人的帮助,师长或好友的一句宽慰,几句提醒往往能起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留守儿童还应学习了解一些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在情绪混乱、骚动不安时,可以采用“海龟式训练”,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海龟,把头和四肢都缩进壳中,再走上几步,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也可采用“放松训练”和“语言暗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调节能力。当情绪低落时,可采用参加文体活动,向人倾诉,转移情境,甚至大哭一场等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些方法的掌握可以让留守儿童获益无穷。
    留守儿童的情绪问题,现在正逐步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承担起这份重任,与家长一道把真爱延伸到留守儿童的内心深处。不仅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更为他们送去精神营养。对留守儿童情绪的培养要从他们观念、行为的学习与强化入手。根据年龄特征,将正确的思想、观念融入各种教育活动,逐步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学会自我调整,合理地控制和释放自己的情绪,做一个身心健康的快乐少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4 01: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