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名师课堂-----《生活中的负数》听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21: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笔记 一、           创设情境,尝试表征,初步认识正数的负数:

1、(1)出示杭州吴山图片:高度74米

提问:高74米什么意思?(离海平面距离74米)

(2)出示新疆吐鲁番盆地照片:高155米

比较:两个地方哪个高?

(3)出示海平面示图:吴山位于海平面以上74米,吐鲁番盆地位于海平面以下155米

师:原来教师写一个74米,155米能来能把事情表达清楚?你觉得怎样写就能把这两个数量区分清楚了?在本子上写一写。

反馈交流:

生1:吴山高于海平面74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教师板书并指出这是“文字”的表达方式)

生2:吴山 +74米   吐鲁番盆地  —155米

师:这样写能看懂吗?(介绍正号、负号并与加、减号进行对比,进而引出正数与负数)

(4)提问:海平面的高度是多少米呢?高于海平面的用什么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什么数表示?

(5)(出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33米

提问:这个正数表示什么?(介绍正数前面的正号可以省略)如果在前面加个负号,这个数表示什么意思?世界上会不会有这么低的地方?

(出示)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明白这个负数所表示的意思吗?

(6)小结:海拔高度中的正数表示什么?负数表示什么?这两个量的意思正好相反。

2、揭题:生活中的负数。

二、丰富情境,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体会“0”的含义:

1、解读“温度”、“盈亏”中的正负数

(1)两份资料,同座同学各完成一份。

(2)反馈

①温度:一天杭州的最高气温是+6℃,最气温是—2℃。

填一填,再在右面温度计上标出这两个温度

+6℃表示(                    )    —2℃表示(                   )

②销售盈亏:便民超市经营情况

+300元表示(         )    —50元表示(        )  0元表示(             )

2、提问: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其他的正负数?(教师提示给出四个情境,让学生到情境中找正负数)

存折    转学    电梯   抢答比赛

3、解读多种正负数的表征形式

师: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在生活中发现了这样表示相反的现象,并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示,下面是三种古人表示正负数的方式,你能看懂吗?

(1)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2)在算筹最后一数上加斜线表示负数,不加表示正数;

(3)数前面加箭头,箭头向左表示正数,向右表示负数。

4、(1)判断:下面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9   +3/5    —3.2    20   —1/7   0

(说到0时要求学生供助前面的情境进行解释,学生解释后出示温度计与海拔高度两幅示意图,温度计以0度为标准,0度以上用正数表示,0度以下用负数表示;海拔高度以海平面为标准,海平面以上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高度用负数表示。

(2)用集合图将正数、负数分别圈出,0则填在两图之间。

三、结合具体情境拓展认识,深化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

1、比赛用的羽毛球规定了标准质量,4个羽毛球称重并和标准质量比较后,记录为:

1号  —0.2克    2号 +0.15克    3号  0克    4号 —0.1克

师:能看懂这几个数所表示的意义吗?3号球真的是0克吗?(与前面温度计、海平面的正负数进行比较)

如果羽毛球的标准质量是5克,那么这4个球的质量分别是多少克?

2、路线图:世博大道,中国馆居中,新西兰馆在中国馆的西边,沙特馆在中国馆的东边,两馆都与中国馆相距800米。

(1)提问: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这两个800米区分出来吗?有没有不同的写法?同样的两个地方,为什么写法会不一样?(与温度计、海平面这样约定俗成的正、负数进行比较)

(2)如果中国馆向东记为正,韩国馆在沙特馆以东100米,澳大利亚馆在新西兰馆以西200米,这两个馆各记作多少?

(3)有人把中国馆记作+800,他是怎么想的?沙特馆记作多少?为什么同一地方会用两个不同的数来表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5: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