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儿童文学教程》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22:0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人在 读大学时就很喜欢儿童文学这门课程,因为有很多精彩的儿童故事可以听,同时也看了不少精彩的儿童文学书籍。每当老师在讲台上深情并茂地讲着滑稽有趣而又神奇怪诞的情节时,我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其中,常常被惹得哈哈大笑或是若有所思。在这种倾听中我获得了许多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还有情感的熏陶。

成年人尚且被儿童文学所感染,就更不用说是充满着幻想和纯真的儿童了。秉着这样的想法,要是能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读一些精彩的儿童故事,想必一定能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吧。所以再次的拿起了《儿童文学教程》这本书,此时基于一定的目标以及对孩子的了解,读来真是别有一番味道和收获。真是“温故而知新,不亦乐乎”!

第一、儿童文学与小学审美教育。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决定了儿童文学具有十分突出的美育功能。儿童文学作品中有丰富的审美内容可以帮助小学生得到纯正的美学观念的熏陶,让他们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助于引发小读者的审美趣味,使他们在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培养起丰富的审美情感。通过感受不同作品的带来的不同风格美,可以初步培养小读者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句话,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提升和丰富儿童读者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小学审美教育不能忽视情感性原则,把握好这一原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还可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当我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窗边的小豆豆》中精彩有趣滑稽的故事时,孩子们充满着满足和愉悦的带着专注的笑脸,让我知道他们深深被小豆豆所吸引,或许他们中的人也曾经做过和小豆豆一样的事情,他们在情感上和小豆豆有了共鸣,或许还有人在想小豆豆比我还调皮啊。他们的情感积极的调动起来,课后就有学生买了这本书,还和我一起来讨论其中的情节。之后我还给他们介绍了不少有趣的儿童文学书籍,如《狐狸列那》、巴里的《彼得·潘》、《柳林风声》、拉格勒英的《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叶圣陶的《稻草人》等等。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让我很高兴。决定继续坚持在课余的时间给他们讲一些精彩的儿童故事,这也让我和学生越走越近。

第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能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小学生喜欢的教师要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要诚实公正,还要博学多才。具备良好素质的教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要以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来自觉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在阅读和教授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自身素养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接近儿童。儿童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者的特殊性,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心理特点,反应儿童具有典型性的心里特征和思维方式。像我所教学的班级中有个学生存在很多的问题,是典型的问题学生。和《窗边的小豆豆》中的豆豆助一样,他一年级时也曾被退过学,是所有老师眼中的“本·拉登”。当我在开学初和同学讲《窗边的小豆豆》中的故事时,他很激动的说这本书他有看过,第二天还把这本书拿来和我一起探讨。没多久他的妈妈就来找我说,孩子这学期变化很大,学习积极行很高,每天早上不用叫就积极的起来要去上学。因为他的身上也有和小豆豆一样的问题,我非常理解小豆豆也非常喜欢这个可爱、天真有着奇思怪想的“问题女孩”,所以对于班上这位同学出现的问题我也能给予理解,并加以正确的指导。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激发教师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延续和发展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通过阅读和教授儿童文学作品,教师能学会以新的观点来看待儿童,同时,对教师的创造力也会有所启发。

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学生积极活跃的学习态度对教师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和谐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可能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儿童文学在激活教学、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4: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