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6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善待教育:尽可能避免教育滥用或失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6: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教育的滥用

    1.教育盲点:人性的丢失

    现实中的教育往往使人触目惊心,活生生的案例会让人看不到教育本应具有的光环。一次,幼教专家到一家幼儿园进行心理测试,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结果孩子们半天都不回答。当老师点名时,第一个孩子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孩子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一位老师实在不甘心这样的结果,叫来自己4岁的儿子问:“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得直哭。你正吃早点,该怎么做呢?”见儿子不回答,她又引导:“你给他吃吗?”“不给!”儿子十分干脆地说。妈妈又劝:“可是,那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儿子竟答:“他活该!”。诸如此类的教育案例不胜枚举。学生的教育从出生到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以至于最后到大学,对学生所需要的是全面的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和谐发展,但教育实践不仅与目标相距甚远,而且缺乏对作为生命个体——“人”的研究和关注,这对于教育的理论界和教育的实践界莫不是一个巨大的悲哀。其表现形式有:过分地迁就、关爱优等生;对后等生的冷漠或者对后进生失望的暗示,或者强化后进生的自卑心理;教师自身的不得意、失落后所采取的“发泄式”教育等等。

    2.教育断点:教育的不一致

    实际的教育在我们现实中容易表现为非连续性、非一致性。而道德人格、价值判断、审美标准等在教育实践者身上容易出现断裂。其表现形式有三:其一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教育实践者可能会表现为时间的前后不一致,前后矛盾;其二是教育者之间的不一致,表现为各唱各的曲,各弹各的调;其三是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是典型的言行不一致。这种教育的断点若反应在知识、真理、学术等上面,尚不以为怪。因为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发展学术的思维和实践所具有的非至上性是容许其存在的理由,而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发展学术的思维和实践所具有的至上性更能超越这一断点。但表现在价值判断、道德人格、审美标准等为人处事方面的话,就会使学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严重者会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6:32:00 | 只看该作者
3.教育误区:教育的曲解

    教育在于个体身上多种因素的和谐发展,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知识从智慧、情感、人格等因素中游离出来。先哲们言明了教育的真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哲学作为最高学问来统摄所有知识,以培养人的智慧,以发展人的心智统摄教育的整体性。“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而马克思主义有关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更关注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不仅把教育看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更是注重人自身的和谐。但是在现实教育中,教育理念淡化,教育品位下降,教育光环丢失。唯一的传授知识似乎成了教育的同义词,考试中的分数或成绩成为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而这种教育的情形就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的过程中,也没有一刻放松过,教育依旧是坚守知识传授、考分真理这一法宝,学生的课业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恶化了。基础课程最大的成功一方面在于改造了课本,一种更糟的情形是教师拥有了更丰富可以传授的多样式课本,但却没有改变教育的现状,教师不仅想方设法要把新课本要给学生讲透、讲懂,而且还要千方百计给学生讲授老教材。另一方面在于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提出了知识、情感、态度等有机统一的教育理念,而教师不仅给学生要讲授书中知识,还要给学生讲授情感、价值、态度等,这又使情感知识化、价值知识化、态度知识化、能力知识化。一种美好的教育理念就如此地被简单化、机械化。其结果是教育中的生命个体所面临的是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负担。

    二、归因分析

    之所以在实际教育中缺乏人性、关爱、冷漠、异化,之所以不能形成一致的教育作用或功效,之所以仍然是以“知性教育”统摄教育时空,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的教育学中为什么不注重人,教育实践中为什么不关注人?一是我国在对待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观念上趋向于重集体、轻个人;在对待二者的方式方法上则有集体压倒个人之势,从小学一直延伸到大学的教育观念一成不变的是“以牺牲小我来求大我”。这种二元分离的观念和操作造成了对人性的漠视。二是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科学的发展在其显示出了科学知识(理性)的巨大威力的同时,并以此把科学以压倒之势凌驾于一切之上,淹灭了人的本性。“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教育出现一种知性教育取向,完整的教育演变为技术教育,价值教育处于被压制和边缘化的地位”。以知性误导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在复习方法上重“题海”。科学知识在学校就完全体现了工具性,而不再具有人性,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之间不能沟通和联系,因而科学教育也就缺失了科学之精神——启真、启美和启善之功能,教育成了冰冷冷的强制性义务,知识成为奴役人的工具,获得知识和受教育不再成为一种乐趣。三是学校内外构成对教师的压力。有来自政府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过分在意自己的“政绩”的强烈愿望,片面追求学校的“高指标”;有来自学校办学价值取向上的过分看重学校的“金字招牌”,在对待教师评价上就以学生的成绩作为一成不变的方式。四是我们的教育学和教育自身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学更注重的是哲学意义上的抽象、教育理论界忙于理论的创新,以便能与时俱进,统领实践的前奏,却无暇对教育理论注入人性,施与人性关爱。教育的实践界忙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为了功利,在教育教学中也就一成不变地把教育变成教师的施舍和恩赐。就这样无论是教育的理论还是教育的实践都注定了人的因素、人的关怀、人的情感等都远离教育或者与教育无缘。其五是与教育中生命个体日常交往的教师由于深受以上文化氛围、工具价值、内外压力等等的影响,如果教师意志不坚定,如果教师教育理念本身的贫乏,如果教师专业化水平低等因素,就会使教师远离“教育人”的身份,滥用教育的现象就会随时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6:32:00 | 只看该作者
三、善待教育

在所有的生命当中,也唯有人才有教育。其所以有教育,就因为人知道自己的今天是过去的明天;其所以有教育,就因为人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今天的明天。为了明天,我们需要教育;为了生命,我们更要善待教育。善待教育,一方面要关注人的生命个体,在教育学中、在教育实际中注入人性的因子,用人爱来对待教育当中的生命个体。这是教育的底,或者是人之所以能受教育的根基。因为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缺乏人性的教育必使其丧失其根基。一种远离人性的教育在教育伊始便已使教育显得肤浅。“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着另一个灵魂,……”有闲暇能嚼嚼这段对白的话,或许会催发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思考,或许会引发作为教育人内心灵魂的共鸣。什么是教育?只有当教育人真正地触摸到教育中生命个体的思想,并用自已的心灵贴近教育中生命个体的灵魂时,教育就会真正意义地在生命个体中来过、发生过、交互过。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守教育的理念,要恪守教育的品位确保其不能下降。无论在任何地方,无论在任何时候,实行真正的教育,坚守教育的至真、至善、至美应是教育人的人生信条。其一,教育要避免间断、中断或断裂,这对于道德教育方面尤为重要。其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达成个体因素的和谐,以促进个体智慧升华。因而,教育人理应从盲目的“知性”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虽然“善待教育”实践的路程任重而道远,但作为一种教育人的义务和责任就像“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一样神圣而庄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0: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