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9-6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教学过度对学生生理的危害
首先,表现为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学生在高压下大量透支了脑力与体力,多数人又在精神上饱受失败的打击,因此不少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缺乏运动导致肥胖和超重,缺乏爆发力,较上代人肺活量直线下降;近视率与程度令人担忧。小学生近视率占三成,初中生达六成,高中生则接近八成。至于学生亚健康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其次,教学过度对学生心理的伤害。教学过度的直接因素是教师和家长为了学生的考学而进行的行为选择,这种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不可小视。这些年学生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并进一步出现问题行为的并非个别,且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呈增加的趋势。他们中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出现学校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的人数比二十年前多得多。据有关方面调查,我国学生20%有过自杀念头。学生在超负荷的脑力劳动和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前,产生种种心理问题甚至问题行为是无法避免的。
第二、教育过度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造成的影响
有研究认为,成人的生存质量会影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反之,学生的生存质量也会影响教师和家长等成人的生存质量,尤其会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因为学生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心理承受力会愈来愈低,进而激发出对成人世界无尽的逆反力量,以释放压抑在心中的痛苦与烦恼。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有20%的家庭亲子关系不良。孩子拒绝与家长沟通,有家不愿回的大有人在,离家出走的现象几乎每校都有,为一点小事砍伤父母已不鲜见,师生感情也远没上代人那么深厚。
二、教学过度的成因分析
教学过度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实践层面的,也有理论层面的;有学校、家庭层面的,也有国家层面的。
(一)理论层面
长期来,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活动的本质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已初步定论,即“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概括揭示出了教育活动的特点,但其致命弱点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当成了任人塑造的被培养者。这种“培养论”的教育本质观不仅很快在教育理论界成为主流观点,而且被党和国家所接受,并通过教育目的的形式写进不少文件,成了师生必须遵守的法律。其表述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表述的不足是片面强调了教育的社会目的性,忽视了学生发展的目的性。具体说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自身利益的考虑,忽视了对学生生命应有的尊重。按照这一目的,教育不论通过何种手段与途径,只要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人就行,至于他们的生存状态以及生命存在方式都可以不管。理论的偏差必然导致实践的错误。于是教育便“发疯”、“野蛮”。于是学生自由便丧失,他们被社会奴役,社会是他们的主宰。在这里教育脱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轨道,地地道道的成了社会工具。学生完全是为社会读书,教育就不会太在乎和尊重学生自己的生命感受和体验,而是一切用成人的意志对他们进行塑造和评价,他们成为被成人世界任意摆布和控制的“物”。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成人世界这样做的良苦用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但这种舍弃现实,追求学生渺茫未来的做法,看似为了学生的发展,实质上牺牲了学生全部现实的欢乐。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批评的那样“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未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幸福,优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即使说这种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当我们看见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硬要他们像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继续不断地工作,我怎么不感到愤慨,怎能不断定这种做法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欢乐的年岁是在哭泣、惩罚、恐吓和奴役中度过的。你们之所以折磨那些可怜的孩子,是为了使他好;可是不知道你们却招来了死亡,在阴沉的环境中把他夺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