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作文教案 习作《给远方小学生的信》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6 18:0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秀课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写信的基本格式和方法

2.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3.通过讨论“手拉手”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有条理表达内心所想,将口语讨论内容以及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

与我校某班学生结对进行书信交流、课件制作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有许许多多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

2.你知道使用什么办法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朋友建立联系或称为好朋友吗?(网络,QQ,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来联系,通过书信联系,电话联系)

二.讨论活动创意

1.联系上之后,你们觉得可以开展怎样的“手拉手”活动,增加你们之间的了解呢?(小组讨论)

2.教师参与到各小组听取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交流讨论所得

预设一:参观下村校园.

1.可以在信里面介绍些什么?

(校园的美景,特色文化:桔园,桑雕)

2.参观校园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让他们更多了解我们的成长环境)

3.假设总校的小朋友来到下村校区,还可以开展什么活动吗?

预设二:学桑雕

1.这个活动可以怎么开展?

(手把手教他们怎样刻桑雕)

2.听起来还挺吸引人的,为什么要举行这样的活动?

(因为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文化)

预设三:运动会PK(花样跳绳)

1.这个活动可以怎么开展?

(花样跳绳大比拼,看谁会的花样多或谁能在规定时间内跳的数量最多)

2.开展这个活动的理由?

(同样是五年级,有共同交流点,通过运动也是结交朋友的好方法)

预设四:踢毽子比赛

......

三.   明确信件内容

1.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的脸上似乎都写着“迫不及待”四个字,接下来我们来讨论,这封信该怎么写?

2.上学期,我们已经讨论过书信的格式,谁来回顾下?(让学生上台书写信件的框架)

3.出示知识要点:

称谓:顶格写,后加冒号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

结尾:祝福语

落款:姓名、日期

4.这封信的收信人你们先前都不熟悉,那么对一个陌生的小朋友写信,你觉得应该怎么写才能让对方乐意和你开展活动呢?

(首先要介绍自己的个人信息)

5.为了让对方了解你,你会介绍些什么?

(学习,学校,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性格)

(板书:首先介绍自己)

6.介绍完自己之后,接着要进入“手拉手”活动的提议了,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内容了,这里就不再细讲了。

(板书:“手拉手”活动的提议)

7.提议之后,该对“手拉手”活动的小朋友送祝福了。你会说些什么?

(自由发言)

8.出示范例:

(1)愿我们的友谊穿过路途的阻隔,搭起一座爱心之桥!让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2)听了我的提议你是不是心动了呢?心动不如行动,赶快给我回信吧!我非常想和你成为好朋友!祝你合家欢乐!学习进步!

(3)心愿是风。快乐时帆,祝福石穿。满是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载着我深深的祝福,驶向远方的你们!

(板书:道别送祝福,说期待)

四. 学生打草稿

1.接下来,按照黑板上的提示,开始草稿

2.巡视,加强对待优生的辅导

五. 板书设计

            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

1.介绍自己

2.“手拉手”活动 (参观校园,学桑雕,运动会PK(花样跳绳,踢毽子))

3.送祝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6 18:06:2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继续打草稿

二. 选中等水平习作一篇,带着学生修改

修改要点:

1.条理清楚,思路明晰

2.格式正确

3.有真情实感

三.出示下水作文,划出优秀语句,让学生点评课学习之处

四.学生修改习作.

五.提示信封格式

1.信的内容写好了,还得寄出去,这时候就要填写收信人的信息了,你知道信封的格式吗?

左上角写收信人所在地的邮编,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在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和邮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16: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