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1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析研究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 孙 茜



  
【内容摘要】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基本途径。只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最大的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把研究性学习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称为研究性阅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品质,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本文试从研究性阅读的含义、意义、实施程序以及须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从操作的层面进行论述,提供基本的教学思路,从而有效地改进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研究性阅读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锻炼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致力于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让他们在阅读中体会文学作品中饱含着的作家真善美情思,闪烁着的人类智慧,充溢着的生机、灵气、爱憎、智慧的生命韵律。要做到这些,仅靠传统的教学性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需要研究性阅读这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新模式了。它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要求学生用研究的方法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



研究性阅读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它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这就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研读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使自己的个性获得最优发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研究性阅读以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一、创设氛围,铺垫研读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来到学校里学习,不仅仅要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变得更精明。” 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超前的、开放的、民主的学习氛围,这也是研究性阅读的基础。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情、趣、理、义等特点,初展文境,作好情趣共融、心理铺垫准备,唤起学生参与研究性阅读的主体意识。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纸船和风筝》一课,老师在讲到小熊与小松鼠吵架一段时,先播放了舒缓、带着浅浅哀伤的背景音乐—《神秘园之歌》,先把同学们带到那种情境中去,然后配乐声情并茂的范读这一段,还播放着缓缓飞舞的风筝、慢慢飘荡的小船的课件,并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渲染着:“从此以后,他们再也看不到这样美丽的纸船和风筝了。同学们,如果你们是小熊或小松鼠,你们的心情会是怎么样?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毋需多言,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老师成功地情境、语言的渲染与精心设置的问题,把两个小动物之间浓浓的友情以及他们吵架后的心情体会的淋漓尽致,能够深入的理解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心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二、择定专题,进入研读境界



1.对某一作家的作品的研究。研究一篇作品,也可以研究几篇作品。



如研究鲁迅先生的作品。如学习《少年闰土》时,可以让学生选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文章,感受语言大师纯朴自然、风趣清新的语言特色,感受大师意在言外的表现手法。还可以借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文章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解这位现代文学家。



2.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



如经五路小学的王煦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老舍的名篇—《猫》时,就给学生提供了周而复、夏沔尊两位名家写猫的片断,让大家进行比较,思考他们三人的文章有何异同,并引导同学们总结出来:老舍着重写猫的性格,周而复着重写猫的样子,而夏沔尊则着重写人对猫的态度,但他们却表达了同样的情感,那就是—喜爱猫。



从而让学生体会对不同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以及对同样题材的不同精彩表现方法。



3.对某一篇作品语言精华的研究。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作者描写了那么多的美景,正是为了衬托人和谐。抓住这句让学生体会西藏的风土人情以及蒙汉人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4.对作家传记、作品写作背景的研究。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忆江南》一课,如老师在讲词的时候,能适当穿插“白居易生平概况”这个资料,简单介绍了白居易在杭州、苏州做刺史时为民所做的好事,以及他对当地百姓的美好印象,如勤劳、智慧、纯朴等等,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纯粹写景的东西几乎是不存在的,由景到情、情景交融,落点是一定要到这个“情”字上的,所谓怎一个“情”字了得。白居易晚年回到故乡写下《忆江南》,他忆的只是江南的美景吗?当然不是,他也深深地忆着那些曾经与他同甘苦、共命运的江南百姓。而这一点,光读词本身是很难领悟的。所以,这个点上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呈现这么一段史料,读词的层次就上去了,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三、选好研读点,明确研读方向



研究性阅读的实施,关键是要选准研读点,以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阅读探索,从“带着问题读”向 “读出问题”转变。那么如何确立研读点呢?



1.以课文的题目为研读点。



文章的题目犹如一个人的眼睛,蕴含、透射着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从课题入手,往往能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慈母情深》,就从题目入手,通过重点句子,成功破解了藏在文字背后的慈母“深”情: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深”字藏在“震耳欲聋”的声音里: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深”字藏在对母亲的刻画中;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深”字藏在四个“立刻”中;



女工不让母亲给钱,“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深”字藏在母亲“塞”钱的动作里



没有华丽的装饰,更没有精致的雕琢。王老师就这样真真切切、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把一位贫穷、辛劳、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深深地烙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真的是“简约而不简单。”



2.以课文的发展线索为研读点。



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与深思的课文发展线索往往是一条链子,贯穿着整篇课文。如北仑学校的贺诚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丰碑》,就把整篇课文分成了以下线索:寒凝大地:冰天雪地急行军→长城不倒:寒衣何在问英雄→立雪成泪:军礼壮祭魂不朽→血沃中华:丰碑晶莹万代颂。



从而理清了文路,把战士那种不畏艰难险阻,为了革命能够牺牲一切的情神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了我们一次精神的洗礼与震撼。使我们掬起心灵的泪花,感受丰碑的晶莹与战士们金子般的品格。重温那战争年代的感动。



3.以课文的重点语句为研读点。



课文的重点词句在全文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围绕中心词句展开研究性学习,必定能突破主旨,击中要害,提高学习效率。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鸟的天堂》中,在描写榕树时,有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老师紧紧抓住这个关键句,让同学们认真品读、体会,并问到:“为什么说‘翠绿的颜色照耀我的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而生命在绿叶上颤动又是什么意思?你通过作者的描述,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学生由读到体会,再到想象,从而真切感受到大榕树的旺盛、奇特和美丽。



4.以课文的关键词语为研读点。



教师既应有把握全文思想内容的本领,更要有“倾听文本细微声响”——即善于抓住课文中看似平常、实则蕴藏极深的关键字词的本领。如王崧舟老师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荷花》,整个课时的教学中,“冒”字是王老师课的一个亮点。荷花的神韵,都在一“冒”字。王老师并没有急着分析“冒”字好在哪,而是让孩子思考怎么才可以称得上是“冒”出来。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并怀着各不相同的心情品味着这个蓄积着荷花的全部生命力的“冒”字。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同样随着对“冒”的解读一起冒了出来。他们的体会独特且深刻:高兴、迅速、悄悄、争先恐后、激动、心花怒放……心情、神态、动作等方面都有涉及,真正把书读到自己的心里!这不仅仅是“冒”之内涵的领悟,更是教师智慧的闪亮展现。



5.以课文的插图为研读点。



许多课文配有插图,尤其是低年级的教材,更为突出,而插图所显示的往往是文章的精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把课文插图作为研读切入口,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狐狸和乌鸦》课文中配有两幅插图,上课伊始便让学生认真研究这两幅图,根据插图提问,根据插图想像,根据插图说话,根据插图表演。让学生问问、想想、说说、演演,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语文课会变得津津有味。



6.以课文矛盾处为研读点。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有故事情节发展的冲突、人物内心矛盾的流露。以“矛盾”点作为研究点,可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深层次地对课文的精神品质进行挖掘,达到消化、吸收的目的。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母鸡》一课,作者开篇写到:“我一向讨厌母鸡”,结尾却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教师可以抓住这两处矛盾,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思想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使作者发生思想变化的又是什么?可以把最后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与理解,就能自然明白,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突出了母鸡伟大的母爱。至于最后一句,当然是不能改,因为一个“不敢”体现了作者对充满母爱的母鸡的尊重,更表现了作者对所有具有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尊重与敬佩。由此,自然而然的升华了主题,深挖了文章的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四、感悟作品,得出研读结果



提出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在结局之际,安排这一环节,一方面,学生可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讨论问题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抓住契机,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思辨,把学生的学习活动自然而然的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中去探索、探究更有价值的问题。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体验阅读快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共享的过程。它具有强化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欲望、激励学生再阅读的作用。在成果交流中,赞成的、反对的都会拿出自己的依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展示的方式有小组会晤、班级交流等,目的是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大交换的机会,从而共同提高。



传统的教学性阅读固然有它的价值跟意义,但相对而言,它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所限,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所以教师应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研究性阅读的空间。在这样的阅读情境下,教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迁移到课文学习里,设身处地的与作者及作品对话,与其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亲身经历主人公的生活和作者言语的形成过程,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成功地跃向阅读巅峰。这同样是在小语教学中成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可喜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23: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