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12 16:08:54
|
只看该作者
二、精讲善问 鼓励质疑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源于疑。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语文教学最优化,教师可以抓住题眼,或者是提挈全文的关键字词、句子发问。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想法,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质疑能力”。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文《松鼠和松果》,在学生简单认识松鼠与松果之后,扣住“和”字我提出了涵盖全文内容的一个问题──“松鼠”和“松果”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而激疑──小松果决定了松鼠一家能不能一代又一代地生活在森林里,这是由一只聪明的松鼠发现的。它是怎么发现的?它后来想出了什么主意使松鼠们永远都有松果吃呢?这三问唤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为学生独立领会课文给出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在总结全文时,我紧扣住关键词提问──“这只松鼠的聪明体现在哪里?”,并且没有止步于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只松鼠懂得以植木造林来保护自然资源,还注意通过横向比较认识到这只松鼠比其他松鼠更聪明之处在于没有只顾眼前的生活,而是考虑到未来的日子,再请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谈自己的阅读收获。精讲善问不仅大大精简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而且问题又给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自我探究空间,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广度以及灵活度等都得到良好的锻炼,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必要的积蕴和引爆作用。
教师还应当将发问权归还给学生,抓准时机,鼓励学生质疑,尝试自悟。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当读到“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时,让学生自由发问,有的说小鲤鱼有妈妈陪伴,为什么小蝌蚪没有妈妈陪伴,有的说鲤鱼妈妈教小鲤鱼捕食,可是小蝌蚪的妈妈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它们没有学习本领,将来怎么生活,等等。从这些表述各异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的质疑将自己带入文本,甚至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教师引而不发,正是为了促使学生主动与文本直接对话。学生既有共同的关注点,又有各自的视角,从总体上看,问题呈现出多指向的特点,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展开想象 学会创造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想象,并不是乱思胡想,一要合情合理,二要有根有据,三要力求丰富。古人云:“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出可供学生进行丰富想象的语言因素,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课文的理解更具体化,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教学中,将原文的某一段或某一点加以想象,使其形象化、具体化;增添必要的想象情节;续编结尾;创造性复述等等,都是进行创造性想象能力训练的形式。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自己去吧》,课文有两个段落,每一段落只有三句,非常简短,我抓住“过了几天”这个地方发问──“在这几天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课文只字未提,这一问为学生打开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学生如临其境,讲述主人公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怎样迎接挑战,最终学会本领的经过,这些独家版本的故事异彩纷呈,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不妨看作是对原文的再创作,并且在编故事的同时,学生化抽象为形象,无须教师过多宣讲,就自己领会了课文的主旨──要从小学会独立。
一个人只有展开想象,通过联想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能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质量。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文《称象》,与其让学生复述课文,不如请学生设计出称犀牛或一张纸等东西的重量之方案。两者比较而言,复述近可能复原课文内容,学生内在的学习活动变化不大,而想象与联想则不同,学生内在的学习活动正处于活跃而多变的状态,积极对材料、信息进行特殊加工。在此有必要重申,随着教学关系的变革,阅读教学应当改变过去对文本意义生搬硬套的做法,将重心转移到研究读者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领会、充实以及重构文本意义上。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要有意识地创造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四、强化发散 求异标新
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发散思维力求打破局限,朝着多种方向去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方法,因而强烈刺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研究影响事物的各种因素、各种可能、各种后果,以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敏捷性。比如,语文园地中《小兔子运南瓜》这个故事,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金点子”大赛,激发学生想出多种运瓜的方法,有求助路人法,有候鸟空运法,有蚂蚁兵团作战法,等等。大多数学生从运瓜的途径方面考虑,个别学生却从“南瓜”下手,提出“换瓜法”,就是挑选一个大小合适的南瓜扛回家去,虽然这个方法不如其他方法复杂,可是角度与众不同,并且与原版的“滚南瓜法”相比,不会使南瓜受到严重损坏而更为可取,由此体现出来的量力精神也值得称道,故而我特别给予表扬。又如,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文《两只小狮子》,我请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哪一只是懒狮子。学生注意到一只狮子的尾巴上扎着一个蝴蝶结:有的学生认为这只就是懒狮子,他什么也不干,所以有闲心打扮,而另一只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从不考虑打扮自己;有的则认为这两只狮子都喜欢打扮,由于懒狮子成天懒洋洋地晒太阳,蝴蝶结总是好好儿戴在尾巴上,另一只狮子刻苦练功,蝴蝶结常常甩落下来。尽管观点不一致,但是解释合乎情理,都应当给予肯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