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继续深化改革 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12 17: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整体薄弱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和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促使我省农村中小学教育真正为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已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五”期间,我省始终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确保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就学、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抓好“控辍保学”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当前,我省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仍面临着重重压力和困难,阻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服务于“三农”的步伐。
  一是经费问题。“十五”期间,“以县为主”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因我省县级财政普遍匮乏,仍存在着贯彻和落实不到位、不积极的问题。一方面,当前我省各级政府在千方百计集中力量解决农村教师工资、中小学校危房问题的同时,还面临着农村中小学校综合实验室、课桌椅、食堂设备和师生图书等教学设施极度缺乏和落后的问题,急需大量资金尽快加以解决;另一方面,资助农村贫困学生还面临着较大资金压力。仅就中小学来说,我省需要资助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约占全省中小学生总数的25%,有107万左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需要救助,数量大又缺少持续的资金来源。
  二是师资问题。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优秀教师外流是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编制紧张,出现教师“走课”和循环教学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优秀教师流失较多和新教师补充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我省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三是课程设置问题。虽然我省目前已初步构建了具有我省农村教育特色的三级课程体系,并积极探索“绿色证书”教育与农村初中教育的有机结合,但以“升学教育”为目的的课程内容设计使得大多数回乡务农学生学到的基础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知识解决不了许多农村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学非所用”也助长了一些学习困难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作为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广大农民虽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在教育上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方面,随着教育投入费用不断增高,广大农民的实物收入已远远不能保障子女接受必要的教育。据统计,我省487万中小学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因贫困而面临辍学。另一方面,城乡教育差距不断加大,使得城乡孩子在享受教育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条件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等,导致城乡教学质量相差悬殊。第三,大学生就业引入市场机制以后,对于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村大学生来说,找工作更非易事,这一影响已波及到农村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造成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重新抬头。
  (二)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导致升学教育和离农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经济、政策制度、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始终存在着办学定位不明确,“克隆”城市教育模式的倾向,弱化了农村教育“为农服务”的功能。究其实质而言,主要在于目前我省农村中小学教育还只是城市教育的翻版,使得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升入大学的尖子生的陪衬。同时,“升学教育”的要求使得农村学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与农业生产经营和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导致毕业后的农村青年又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农业生产建设和产业化经营中,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三)财政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我国两次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影响,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大为缩减,严重入不敷出。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
  三、对策与建议
  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提高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树立为“三农”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明确政府责任,强化政府统筹,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坚持把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按照国家确定的“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中央、省、市、县分项目按比例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要求,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统筹重心,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建立财政统一发放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农村“控辍专项基金”和制定对落后农村中小学校的倾斜政策等措施,逐步提高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进一步在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助学行动计划,加大对农村贫困中小学生的资助力度。建议省政府参照内蒙古、山西和江苏等地的做法,尽快建立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津贴补助和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补助。
  (二)立足“三农”发展需求,深化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
  一要推进教学改革。要立足本地实际,在农村初中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即在保证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3+1”、“2+1”或“2.5+1”教育(三年、两年或两年半为初中教育,一年为绿色证书技术培训教育),既为学生升学奠定基础,又使学生有机会更为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农村产业知识与技能。
  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一方面,要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我省农村多元办学格局。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教育,实现众多农村初中学生的升学愿望,逐步消除滋生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土壤。第三,依托现有的高职学院、中等专业学校和县职教中心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我省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提供出路,摆脱困境。
  三要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各地要将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加强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并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农村教师,切实解决农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
  (三)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服务的有效机制
  各地要进一步加快实施以“校校通”为载体的教育信息化工程步伐,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大中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农村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通过建立学校校长、教师的流动激励机制,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提供服务,如哈尔滨市的“在职教师到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轮岗支教”的做法就值得推广和借鉴。
  总之,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办好农村中小学校,是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一定会得到有效提高,更上新台阶。

                                        原载东北网 转自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08: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