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8-30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二、新课程经验化的依据
(一)儿童天然的学习本性的要求
人的学习依赖于“经验”。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独特活动方式。心理学研究成果揭示:“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2]该定义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此种经验不仅包括外部环境的刺激、个体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2)学习不应简单地被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存在,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3)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知识的产生需要借助于主体在活动中的参与和协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刺激和个体的练习都可以纳入到相互作用的范围之内。“经验”是学习的条件,没有“经验”就谈不上学习,更谈不上发展。
课程的创造与发展变化必须为儿童的“学习机能”服务,给予学生经验建构的机会。历史上的内容课程的设计遵循学科的逻辑,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本性;在信息化社会,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包括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直至课程组织等环节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把教师的“教”还原为引导学生学习和为学生学习服务,让学生在与外在环境和文化的互动中获取经验,从而内容必须转化为“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习资源。
(二)儿童学习发生条件的内在要求
兴趣和动机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必要动力。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3]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动机的维持。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离不开动机在其中的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的作用。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也是由学习需要引起的,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只有有了足够的学习动机,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的条件要求将教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经验。过去的内容课程采取的一种灌输式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教材内容没有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学生对内容丧失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学生对教材内容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或者作出的反应不强烈,学生的学习处于亦步亦趋的被动状态。时代的发展需要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变过去的传递内容为学生获取学习经验。我们可以从学习的条件上来考虑。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后者是独立于学生之外存在的,即指学习的环境,它涉及怎样安排教学内容,怎样传递给学生,怎样给予反馈,以使学生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4](151—152)从学生的内部条件出发,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外部条件方面,改变学习环境,变过去的内容教材为学生在活动中有意义学习,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固定的、实质性的联系,在课程的组织中就是设法在新知识与已有的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如果学生原有知识中不存在同化原有知识的基点,教师要设法提出一些能在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能起衔接作用的“先行组织者”,在新知识与已有概念之间建立起认知的纽带。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的根本要求就是以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为出发点,变教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