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品德优秀教学设计《感悟青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在信息时代,多媒体走进课堂已是时代的召唤,而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则是今后课堂教学的主流。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把握两个目的:一方面体现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思想品德课堂的点睛之笔。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是本堂课教学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为出发点,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认识青春,走出青春的误区,感悟青春的美好,保持一种青春的蓬勃朝气和强大的生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本节课所设计的青春畅想,本身就是对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渗透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
《感悟青春》是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第二单元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的第二个框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启了第一框走进青春的有关内容,以“青春误读”和“青春畅想”为主要内容,针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困惑及充满青春朝气与活力,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待与向往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改正青春期的一些错误行为和观念,全面把握青春内涵,焕发青春活力,为下一节课体验青春幸福,祝福自己的青春,以积极快乐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在着一些偏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只有认识了青春,走出了青春的误区,才能把握青春的内涵,感悟青春的美好,保持一种青春的蓬勃朝气和强大的生命力。本节课如果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就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角度理解了青春,但这远远不够,要想使学生真正健康成长,还要从一种精神气质的角度全面认识青春的内涵,从而保持一种青春的心境,充满蓬勃朝气和强大的生命力,保持持久旺盛的创造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青春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误区,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对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能坦然相对。。
2、能够正确发展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
3、感悟青春,提升精神境界。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欣赏感悟、小组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畅想青春的美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通过欣赏配乐诗朗诵、小品表演、欣赏关于青春的图片、抒发感悟、填写调查问卷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拥有青春的快乐,在体验中感悟青春的美好,懂得珍惜青春时光,从而抓紧美好光阴,努力成才。
五、 教学重点
青春误读,需要通过彼此尊重来体会青春成长的美好。
六、教学难点
青春畅想,从精神气质的角度全面认识青春的内涵。
七、教学方法
(一)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小品表演等方式,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点拨。
(二)学法:
通过小品表演来认识青春误区和处理的方法;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教师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逐步解决问题和困惑,有所收获和感悟。教师的语言力求准确、生动、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对学生的评价积极,能激励和启发学生积极回答、讨论、探究,发表个人见解。
八、课前准备
上课做好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前准备既要有教师教的准备,又要有学生学的准备。应该是动态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充满着活力和潜力的准备。为此本节课作了以下准备:
(一)教师:
1、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基本状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并设计好本堂课的教学设计。
2、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预习。
3、制作多媒体课件。
4、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小品、诗朗诵。
(二)学生:
1、课前上网或利用图书馆搜集整理关于青春的诗句、格言或文章,上课时小组交流展示。
2、完成调查问卷
(1)青春是什么?
(2)如果由你来做比喻你会将青春比喻成什么?为什么?
(3)你认为决定青春的因素有哪些?
(4)你知道有关青春的诗句、格言散文吗?
(5)与父母探讨过他们的青年时期怎样渡过的吗?
3、走出青春误区、畅想青春,发表青春感言。
九、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青春畅想曲》,创设情景,让学生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新课学习分为两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解决三个青春误读;第二个环节是青春畅想。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教师在解决时应本着与学生平等、和谐,民主的态度,灵活机智地处理,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要积极,能激励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讨论、探究,发表个人见解,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