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8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初探小学低段语文朗读训练与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9:5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初探小学低段语文朗读训练与培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享受。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在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同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它是语文教学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训练。小学是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通过朗读训练与培养,将会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受益终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训练  培养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是在学生已有口语的基础上,学习和发展规范的书面语,并促进口语的进一步规范发展。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主体言语的主阵地,是学生的原生态口语向科学性母语转化和发展的重要基地。而小学是一个人言语发展最迅速的阶段,也是奠定语文基础的最佳心理发展期。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在这个阶段为学生奠定终身受用的坚实的语文素养基础。
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在全面加强听说读写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朗读的训练。朗读是一种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音综合活动。它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忽视“朗读”或“朗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一、朗读的涵义
朗读,字典上解释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实际上,朗读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三个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从中可以看出,其实语文朗读是一种技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朗读就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而朗读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技能的训练,学生一旦掌握了朗读这门技巧,就可以利用其跟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也达到了学习语文的目的,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下,由学生去读,去悟出来的。
二、朗读的重要性
(一)朗读的基本特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9:59:09 | 只看该作者
低段语文的文本大多短小、生动,极富童趣,选文以诗歌、童谣或写景叙事的小散文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可见,文本的短小和浅易既是儿童特殊心理的需要,也是教学的实际需要。但作为语文阅读材料,教师应该在满足学生心理和教学实际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文本,让文本不仅仅只是承载识字写字的基本功能,更应让儿童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优美。在语文课中帮助儿童“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儿童的品格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有必要换一种视角去看待低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让文本承载更广泛的功能,去区别低段语文课就是“读一读,认一认,写一写”的惯性认识。
(1)诵读为主、训练和积累语言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透并受到了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一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法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不读书或读得不熟,就很难把作者的语言学到手。心理学认为,熟读成诵就是对文章反复感知的结果,能够储存到长期记忆中去,再经过大脑的整合和同化,成为有序的记忆组块,在进行语言交流和表达时,就能够准确地再现和进行矫正。
(2)丰富知识,发展和强化记忆
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特别是机械记忆的能力)很强,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课文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不能要求他们达到较高、较深的理解程度。教学中如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是得不偿失的。许多精彩的课文及片断,小学生尽管理解起来还不能达到深透的程度,还没有鉴赏能力去欣赏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却并不困难。如果达到熟读成诵,对今后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能力越来越强,自然会对过去不懂或懂得不透的东西慢慢地领悟,并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因此,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训练也是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的。
(二)朗读的作用
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只靠“说”和“讲”不行,必须重视朗读。现代汉语中使用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在语法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在语文课上大体讲讲课文,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毕竟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还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口头语言的情境率大大高于书面语言。口语表达时,交谈双方处在同一情境之中,许多语言成分被省略,却不会影响理解,也不会发生歧义。而书面语言要表达这一情境时,就必须有对人物表情、动作、内心的刻画,有完整的语法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二是书面语言中词语的丰富程度大大超过口头语言。口语表达重在通俗易懂。表达一个意思时,使用的词语可以多次重复。既使语法结构不完整、无条理,有时也不会影响对说话内容的理解。而书面语中的词语使用要准确、不重复,语法结构须完整,条理须清楚。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提炼、加工、润色的书面语,才能使读者读懂。因此,语文课上的“说”和“讲”都不能代替读。“说”和“讲”在课堂气氛上表现为比较热闹、活跃,但由于课文的语言没有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较新社会刻的痕迹,过了一段时间,印象即会消失。好文章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如果不靠朗读来揣摩、领会、学习,也不靠背诵来记住,那么到用的时候则容易出现用词不当或文理不通的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9:59:15 | 只看该作者
朗读也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有位名人这样说过:“没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不是一堂好课。”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的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
1、朗读可以培养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是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运用的能力,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培养语感的方法很多,而朗读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有“书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是古人对朗读作用的形象说明。学生可以通过朗读,从语言文字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悟语言,逐步培养了语感。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朗读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2、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表达
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无论哪一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而朗读可以使学生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通过朗读,学生可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为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写作能力的提高。正如张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
3、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例如《日月潭》、《望庐山瀑布》等,文中的作者把对自然界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中感受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在不断朗读、不断提高认识的同时,老师有机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也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4、朗读可以培养学和的思维能力
我们常说,读书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可见,“三到”在语文的朗读教学中的重要性。眼、口、心的相互配合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口到”决不仅仅是简单的发时活动,它是“眼到”、“心到”的集中体现,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位语言的过程。学生在不断提高认识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大“朗读”的力度,重视“朗读”的训练与培养,让我们的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体味语言的美,让我们的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感悟语言的美,为他们的终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朗读的训练方法
(一)激发兴趣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乐学”的传统。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乐学”视为最高境界。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曾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们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有爱学问的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好玩好动,所以兴趣是第一。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他们的自控能力很差,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很容易激发出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带他们进入想象的空间,使他们边读边想象,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一直会很有兴趣,很有感情的去朗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9:59:20 | 只看该作者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示范影响,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文章的词句优美,色彩鲜明,感情充沛。教这类文章前,如能首先激起学生的情感,对学好课文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采用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表情范读,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如:笔者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先让大家记忆每个角色说的话,想想每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分别选几组孩子进行表演,让其他孩子当旁白。演了评,评了再演,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演得精彩、逼真,掌声欢笑声久久在教室回荡。又如:在教学《笋芽》一课中,笔者尽量把课文配上动作,他们可以站起,可以自由比划自己认为合适的动作,边做动作边朗读课文,孩子们可高兴了,他们眼、嘴、手、脑并用。
总之,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要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设置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可能多的实践、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悟。面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应该面带微笑的先给予肯定与鼓励,然后再提出哪里出现小错误了,应该如何克服小错误的出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信心。
(二)重视范读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才会是深刻的,终生难忘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三)重视指导
(1)准确发音,感受音韵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首先,进行有效地正音。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能够自觉地运用普通话教学,但学生的朗读仍存在不少问题,音准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拿笔者所处的临汾方言区来说,朗读课文复韵母“ai\ei\ui”和前鼻韵母“an\en\in\un\ün”不分现象普遍存在,这必然影响表达、影响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感受能力。在朗读训练中,笔者针对这些现象重点纠正学生发好“ai\ei\ui”和“an\en\in\un\ün”的音。
(2)把握语调,感受节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9:59:26 | 只看该作者
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听者会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常用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停顿时间和可迸发的语感关系。
(3)理解意蕴,感受情理
作者所记叙的事情或描绘的景物之中闪烁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意,感受传达的理念。需要说明的是,“有感情地朗读”并不等于“有感情+朗读”。朗读指导也不是简单的“摹仿”或“感情提示”,在这里,朗读的技巧指导不宜太多,因为对于低段孩子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最重要的是个体独特的感受,各年级训练和培养的重点各有不同,比如:笔者现在所代的是二年级语文,那么,训练和培养语气和读出感情,则成为重点。在每学一篇新课文前,笔者先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将难字或不易读准的字,借助自己喜欢的方法将字音读准后,让他们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接着,边读课文边分析,遇到优美的或重点的句子,都先让学生弄清这一句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怎样读才能做到?哪些字要重读?哪些字要轻读?这就得通过学生的自读与教师的范读相比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然后,抽生试读,其他孩子评:哪里读得好?哪里还应该提高?等等。学生读了评,评了读,不断实践、总结,在这样来来往往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四)读想结合
边读边想是指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语)。这样的阅读基本功必须经过训练才能逐步形成。宋代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
阅读理解很重要的一点是诱导学生把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客观事物在头脑里进行“还原”,通过“再现”进行“再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阅读理解往往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什么”是指课文写了什么,景、物、人有什么特点等等;“为什么”是指作者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就能使他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规律。
读书不能孤立地死板地读,应该注重方方面面的联系,如前后课文的联系,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等。训练联系地想,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综合理解,深化认识。如《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然后从理解“白栽”入手,去寻找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的原因,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更容易领悟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的原因。这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仙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除了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之外,一是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等。二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适当进行圈点勾画,以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要点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要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学会运用多种读法,并逐步学会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读法。总之,学生“读”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必然受益终身。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想象力。“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相信朗读这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可以让语文焕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8: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