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5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交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从三次授课看交流中学科本质的流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改革中,课堂交流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但是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交流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交流是有效的?这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能再停留于“因为新课程有让学生进行交流的要求”这个表层的认识,需要深入思考和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中“交流”的意义。让我们看一个教研组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展开的研究,授课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第一次授课:“谁再来说一遍”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教师点明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后,呈现春游情境图。)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上次春游你花了多少钱?(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86、42、36、49、28。)

    师:根据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能不能提出一些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了一些算式,比如:86-42,49-28,86-49,42-36等,并且按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分类板书。)

    师:我们选“86-49”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

    (学生或说“47”,或说“37”。)

    师:到底是47还是37?谁来说说理由?

    生:是37。因为86减40等于46,46减9等于37,所以86减49等于37。

    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然后接着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三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教师进行了归纳小结并组织了大量的巩固练习。

    授课教师自己对授课不满意而且感到困惑:这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课堂交流也不活跃,有什么办法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起来?其他听课教师普遍感到本课没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大家对该课进行了讨论,认为传统教学中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和计算的熟练程度。所以老师一般会让学生反复地操练,甚至要求学生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要达到脱口而出这样“自动化”的程度。但这种注重计算结果和算法统一的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思维究竟有多大价值?最后大家达成共识:“交流”不是让学生重复别人的正确算法,而是尊重学生计算过程中的多种方法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

    教师们达成的这个共识向我们暗示:课堂中的语言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尤其是口头语言,它是学生数学思维外显的载体;让学生表达,就是通过学生的语言交流表达他们思维的结果。“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与学校教学向来以书写结果作为最终依据的文化形成了对比。或许教师们并没有对他们的“共识”进行过这样深层的思考,但我们从这个角度不难认识交流的价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次授课:“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在春游情境图下产生例题“76-19”后,教师点明课题并展开了以下教学过程:

    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怎么想的?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看谁的方法多?

    (在学生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

    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

    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

    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

    生4:我是用竖式算的。

    生5:我是这样算的:先76-9=67,再67-10=57。所以76-19=57。

    生6: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

    生7:我把19看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76-19=57。

    生8:我是这样算的:76看成80,80-19=61,61-4=57。所以76-19=57。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真行”的课堂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个交流过程教师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后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进行口算。”

    教研组的所有教师观课后,感到很兴奋。有老师说:授课老师让学生独立地尝试、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交流尤其充分!也有教师认为,授课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可以使全体学生共享智慧。还有教师觉得授课老师的“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教学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不过也有一位老师提出质疑:学生交流得似乎很热闹,老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问题是学生之间是否相互也都听懂了呢?热烈的赞扬声突然归于平静。教师马上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85%的学生表示只知道自己的算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在测试“37-18=”时,仅有12%的学生会用两种或三种算法。困惑、疑问再一次流露在教师们的脸上。

    通过仔细观看课堂录像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也没有用归类来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整理的暗示。大家觉得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异同以达到相互沟通和理解,并在比较中让学生寻找合理、简便的算法来培养优化算法的意识。看来“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的算法中做出比较和判断。授课老师也觉得很有必要借班再上一次,对“交流”做出改进。

    这次讨论所达成的共识中,课堂交流不但被视为对思维结果的外显表达,更被视为对不同的思维过程的表达。让学生表达不同算法的思考过程,达到相互理解。这实际上承认了学习是在群体中互动的体验过程;对不同的算法做出比较、判断和优化,也即把学习视为一个具有“社会协商”性质的主动建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交流”的实质与当前人们对学习的认识是一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次授课:“听懂他的算法了吗?你与他的想法不同在哪里?”



    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的算式还是“76-19”。这次授课中教师非常注重让学生相互理解算法并做出比较。

    生1:我是这样算的:76-10=66,66-9=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谁能解释一下?

    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用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所以76减19等于57。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

    生3:我的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19分成10和9的,不过我是先减9,再减10的,答案也是57。

    师: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先减哪一个数的次序不同。还有与他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4:我是这样算的:76-20=56,56+1=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

    生5:他把减数19看成20,先76减20,因为多减了1,所以要再加1。

    师: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提自己的疑问?

    生6:明明是减法,为什么要加1?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反馈会议上教师们说了许多:原来还以为课堂中只要让学生充分表达就行了,现在知道了仅仅充分表达还是不够的,交流中还要引导学生彼此沟通,相互理解,还要让学生比较和分析他人的发言。老师们感到很兴奋:原来交流中有很多学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07:40: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究竟是什么?



    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三次授课中,教师们的研究主题是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交流。在不同阶段教师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① 交流就是让学生充分“说话”,尽可能给学生表达的机会;② 交流还要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算法并相互启发;③ 交流更要让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并理解不同的算法,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算法。可见,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更像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退位减法的深刻理解。

    让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理念,它往往伴随着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组织形式。可是我们不能停留在“因为新课程有这个要求”、为了交流而交流,不能停留在让课堂教学热热闹闹而不顾学科主题的内容和实质。必须追问的是,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中,究竟有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交流?从数学学科角度来看,交流中的数学本质表现在哪里?两位数减两位数中的难点是“退位减法”,而“位置值”和“重组”是构成退位减法的核心要素。正是因为有位置值上数字的权重才会有“退一当十”,而退位后数字之间重组的多样化才导致了学生的多种算法,有效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多角度理解数字之间“重组”的方式,体验到“位置值”的核心作用(尽管这个概念并不在教学中给出)。这是从数学角度对本案例的解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数学本质的一种对话——这才是触及学科本质的有效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6: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