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8-26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数学知识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般来说,现在教师的学历相对较高,应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教师仍然有“补课”的必要。上面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涉及概率的问题,这也是老师们不太熟悉的内容,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在教学中,对一些容易忽视的数学知识,教师也应加以重视。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一位教师出了这样一题(如图)给学生做,求图中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多少厘米。
这道题教师的设计意图非常好,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其中是有知识性错误的。根据图中的数据,算出底是5×8÷4=10(cm)。可是图中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得数10与按勾股定理算出的结果是矛盾的。我相信教师是知道勾股定理的,但具体设计问题的时候可能忽视了。
数学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数学任务的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它通常表现为完成某一数学任务时所必需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和活动方式的自动化。这种协调的动作和自动化的活动方式是在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小学阶段的数学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类型。操作技能主要包括测量、画图等技能。操作技能的学习需要经历明确操作程序和步骤、模仿练习、逐步稳定和精确化这样的几个阶段。心智技能指完成数学任务的心智活动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成分,并且以思维为其主要活动成分。心智技能是在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原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心智活动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到内部心智活动的转化过程,即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
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教师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归结为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小学阶段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数形结合、对应、分类等。化归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主要将非数学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将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分类是认识概念常用的思想方法,比如,三角形按角分,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分为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腰三角形。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分类必须保持分出的子项互不相容,分类必须相称,分类的标准必须同一。
记者:正如您所说,教师的数学素养是否丰厚直接决定着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数学素养的形成本质上是学生个体对数学的认识和数学价值的认同。这种价值认同怎样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呢?
丁老师: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学生对数学整体的认识,具体体现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技能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精神的感悟等方面。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技能的掌握一直是我们的教学很重视的,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因此我不想多说。想简要谈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精神的感悟在教学中如何落实。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考虑到数学本身的抽象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创造性等品质。因此,一方面,我们的教学要注意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规律。比如,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时,通常要经历从生活中的具体对象上升到半抽象的学具(方块、数珠)表示,最后用抽象的符号表示的过程。这一过程遵循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因而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另一方面,要着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比如,就创新思维的培养,很多教师觉得在小学阶段提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其实,创新思维是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的。比如,教学这一问题:电视机厂计划生产3000台电视机,已经生产了10天,完成了生产任务的2/3。照这样计算,余下的任务还要几天完成?在常规解法的基础上,还可引导学生这样分析:10天生产了总任务的2/3,余下的是总任务的1/3,余下的任务是已做的1/2,所需天数也应是已经生产天数的1/2,所以余下的任务还需5天完成。也许有的教师会认为这样的解法“不规范”,其实,这很规范,也是最简捷的解法,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寻求简捷而合理的解法,积极拓展自己的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