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6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激趣•诵读•知人•想象•类比——古典诗歌教学方法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2:2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激趣•诵读•知人•想象•类比——古典诗歌教学方法初探
         
中国是诗的国度。两千多年前,我们就拥有《诗经》和《楚辞》这样熠熠生辉、流芳千古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浑朴自然、《楚辞》的雄气绮丽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辉煌的起点。唐诗宋词元曲更是中国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它们共同涵养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情趣,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这浩如烟海的诗篇,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回响着中华民族的心声,是上古先民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迈入文学的殿堂,不妨就以古诗作为敲门砖。让他们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徜徉中,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
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是在必修一学习了“古体诗”的基础上过渡到唐代以来的古典诗歌。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本单元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五点看法: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一个设计精妙的导语,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愉快地参与对文本的鉴赏。例如我在讲授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忠报国》这首歌,问:“唱的是谁的事迹?”——岳飞。要求简述岳飞的事迹,并提问:“其实在南宋,像岳飞一样爱国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将领还有很多,同学们还知道谁?”同学们争着回答:“辛弃疾。”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对文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探究与鉴赏,让他们思考辛弃疾是如何来抒发那种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情怀的。
学生在这段导语的引领下,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词的主动性,并能很快地进入文本,融入到那种空有一番抱负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感中去。
在 指导学生学习《琵琶行》时,我是这样激情导入的: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个是送客的地方官,一个是弹曲的琵琶女,他们为什么会成为知音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这样富有诗情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希望知道究竟是为什么,其注意力自然就转移到教学中来,于是,新课导入任务便顺利完成。
教师的语言是动态的文本。优秀的教师语言表述能滋润孩子的心灵,激发学习的兴趣。由于古诗词作者写作时间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意向。这样才能活跃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学生带着这样的心境来学习,自然会发挥审美自觉。
   二、反复诵读,体味语言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话,都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语言这个知识,靠老师讲和分析是学不好的。读,首先要带有强烈的感情倾注。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歌,都如一首歌,都有自己的意义层次,感情脉络,“披文入情”,恰如其分地把握诗歌的脉络,选择恰当的语调、语速,用轻重缓急的声音来阐释一首诗歌。读,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或学生齐读和个性化朗读,形式多样,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体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反复吟咏诗歌,不仅能使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之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性的理解。如教学李煜的《虞美人》,可引入吟诵,注意节奏、重音、韵脚以及表情和动作,心中充满对亡国的伤痛,加以感悟,就能读出作者当时沉痛的亡国之情。《雨霖铃》的感情基调凄凉伤感,语速宜舒缓,音调宜低沉,但在具体的诵读过程中也要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竟”字之前可以高昂些、急促些,以衬出相见时双手紧握的急切心情,“竟”字之后可以陡转低调,以表达千言万语无从说起的伤痛。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就能掌握朗读的技巧,在反复吟咏中以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深切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对今后作文中的谴词造句一定是大有裨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2:27:33 | 只看该作者
三、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可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的作品也有较大差异。所以诗歌鉴赏中,除了时代特点的影响之外,还必须研究作家的生活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作家思想感情的影响。
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和身世后,之所以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是因为诗人自己与琵琶女的身世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讲到这里,可适时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白居易认为这是“国辱”,坚决主张讨贼,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在政治上受打击、遭贬谪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学生了解这些背景之后,清楚两人的命运相似,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己。这样对整首诗的主题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
    四、展开想象,把握意境
在诗歌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步入诗境。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阅读诗歌,捕捉意境,则是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将是无法实现的。可见,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何等重要。教师引导学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构筑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象、人物和性格,更可以发动他们将这诗境诉诸于笔端,真正绘成画。这样学生诗的意境把握住了,审美情趣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了施展的空间。
  例如,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主要写了明月、松林、清泉、岩石、浣女、渔民等,这些景物,可以构成怎样的一幅画面,这就可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展开想象,然后把脑海中生成的画面描述出来: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净,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升起了一片朦胧的雾气。涧水涨起来了,清澈的流泉淌过岩石,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这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正是诗人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尽管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他们还是能从景与情的关系中理解了诗歌的意境,与诗人产生了共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2:27:39 | 只看该作者
五、纵横类比,举一反三
        每一首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地教某一首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同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同一诗人的诗作摆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本单元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我们可就以此为例,把握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风格。
李清照生长在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是著名学者李格非,母亲王氏亦知书能文。十八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妇诗词唱和,生活平静幸福。靖康之变后,生活急剧变化,经历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失夫之悲。其词以北宋灭亡为界,分前后期,前期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幸福美满的生活,表现了词人多情敏感而又活泼开朗的性格。后期词将民族的灾难与家庭的、个人的灾难紧密联系为一体。
比较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可以看出,《醉花阴》一词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前期词作的风格特点。她的词作是通过 “委婉含蓄”的特色表现“清丽婉转”的风格特征的。因为这时的她的愁,是生离的愁,是充满希望的愁,是等待聚合的愁,因此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掺合着甜蜜的愁。但后期就不同了,《声声慢》是她后期词的代表作,不难看出,这首词是通过“委婉含蓄”特色的来表现“沉哀凄苦”的风格特征的。《声声慢》也是写愁的,但这时的愁,是死别的愁,是毫无希望的愁,是没有什么可以等待的愁,因而可以说是饱含苦痛的愁。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就能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比较分析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诗歌鉴赏,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方面作比较。比如说从结构上作比较、从作者的写作风格上作比较、体会出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感情寄托。在对比对象的选择上,可选同一作者的,加深对该作家的认识;可选在思想情感上相反的,正反对比,加深印象;也可选相同题材的,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情感;还可选同一时代的,体会不同作者的普遍情感.这样,就能使学生脱离现有的诗歌,去体会赏析另外的诗歌。通过比较分析,也能使学生增进认识,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古人曰:“教无定法”,但教又有法。激趣——诵读——知人——想象——类比的教学方法,仅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调节教学模式指导诗歌教学,让学生在诗海中尽情地徜徉,尽情地享受诗歌中的“美景”,与诗人同歌共泣。我想,只要我们辛勤耕耘,就一定能有所收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0: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