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 把有结构的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以《力在哪里》为例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张国锋
科学课堂离不开探究,探究离不开材料,而材料的准备是否充足、是否必要对于课堂效果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材料的结构要合理。下面以《力在哪里》为例,谈一谈怎样把有结构的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本课老师准备的材料是:橡皮泥、水、弹簧称、相关视频。
一、让材料自然导入新课
课前老师在学生的桌肚里放上一根橡皮泥,两个同学只放一根。课开始后,老师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玩的东西,它就在你们的桌肚里,想不想知道它是什么?”“想……”“请你把它找出来,找到的同学请把手举高。”学生非常迅速就找到了,而且把手举得老高。这时老师说“请找到橡皮泥的同学分一半给你的同桌,同桌拿到橡皮泥后和他握手表示感谢。”(这样的活动学生真的是非常地投入,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为这堂课的进行开了一个好头。)接着老师就问:“刚才找到橡皮泥的同学请举手。”哗,同学举了一大片。又问:“刚才找到力的同学请举手。”这下同学们蒙了,没有一个同学举手。(这个过程在这里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兴趣高涨的情况下突然提出这个问题,让同学措手不及而又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引起了学生的悬念;也了解了学生对于力的前概念。)老师接着说:“那我们按照刚才的这些动作再来一次,找一找哪里有力?”同时板书:力在哪里。同学们再次做这些动作时,有些同学就找到力了:低头时有力、弯腰时有力、举手时有力、分橡皮泥时有力……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就导入了新课。)
二、让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力
在进入新课后,老师说:“刚才我们找到了力,请你来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力到底在哪里?”同学回答:力无处不在。“既然力无处不在,那么这些力都是一种力吗?如果不是,那么都有那些力呢?”学生答“有拉力、弹力、压力、浮力……”老师问:“你们能用橡皮泥找到这些力吗?自己找找看。”学生开始找力:把橡皮泥拉长是拉力,把橡皮泥搓圆往桌上扔又弹起来是弹力,把橡皮泥压扁是压力,把橡皮泥做成小船浮在水面上是浮力……这里学生亲自动手来找这些力,有些同学一开就能找到,有些同学找不到全部的力,在找浮力的过程中就有许多同学失败了,而老师没有放过这个机会,把失败的例子放到讲台上,说:“请同学们看这里,这位同学没有找到浮力,橡皮泥沉下去了,你们能帮他找到另外一种力吗?”同学们经过老师一提醒又找到了重力(引力)。(整个这个活动不能不说是老师的独到创意,我为老师有这样的创意而折服。老师不需要准备许多的材料就能让学生找到各种各样的力,既减轻了老师准备材料的经历和经费,也让自己的材料发挥了最大的作用,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
三、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力的特点和作用
在认识了各种力之后,老师又让学生来说说力有什么作用,说不出来的同学可以玩一玩手中的橡皮泥。学生很容易就找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的作用,但是在找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有些困难。这时,老师让学生把橡皮泥搓成球,然后让球滚起来,滚快一点,拐弯,停下来。经过这些活动,学生就很容易找到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本课的一部分教学目标就实现了。在让学生理解力的特点时,老师提供了一段丁俊晖的打球比赛视频,视屏截了丁俊晖连续进球的几个情景,要求学生在观看时要注意丁俊晖的一些动作和姿势以及球与球的触碰点。有些球前面根本就没有洞,但是丁俊晖还是把球打到洞里去了,老师让学生分析原因。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力有大小,还有方向,还有作用点。就是说要把球打到洞里力的大小要适中,方向要非常准确,作用点要到位,要不然球是不会进洞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也来做一做丁俊晖,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各自搓成一个球,然后在桌面上用手指互相弹球,要求开始时两个球离近一点,然后稍远一点,再远一点。每人三次机会,看谁击中对方的次数多。(这个活动要求学生要把握好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学生对于力的特点的认识在理性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来当丁俊晖又从感性上感受了力的特点,从而对于力特点的理解更加透彻,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那种兴奋劲,在各自的比赛中都想取得好成绩,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就体现在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