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8-24 10:32:00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改进后的课堂交流片段
在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76-19”后,教师揭题并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师请每个小朋友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你是怎么想的。看谁的方法多。
在学生组内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
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
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
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
生4:我是想竖式算的。
生5:我是这样算的:先76-9=67,再67-10=57。所以76-19=57。
生6: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
生7:我把19看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76-19=57。
生8:我是这样算的:76看成80,80-19=61,61-4=57。所以76-19=57。
在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还有不同意见吗?”“真行!”的课堂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个交流程教师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后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多!以后大家就用自己欢的办法来进行口算。”
对于这堂课,教研组老师感到很兴奋,反馈会议一开始,就有教师说,沈老师让生独立地尝试、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交流尤其充!又有教师认为,沈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全班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共享智慧。还有教师觉得沈老师的“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教学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过,也有教师提出质疑:学生交流似乎很热闹,老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但是是不是小朋友之间互也都听懂了呢?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口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课后的学生访谈和教学效果检测出乎意料,负责访谈的教师说:通过了解得知大多数学生只知道自己的口方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在对“72-28=”的测试中仅有12%的学生有两种或三种口算方法。问题已经不可回避,困惑、疑问流露在老师们的脸上。
通过仔细的录像观察和深入的语言分析,我们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或许这是造成本堂课课堂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
最后老师们觉得很有必要再次作出改进,沈老师也乐意再上第三轮研究课。大家达成共识的改进意见是: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利用与同伴比较异的办法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理解,利用与同伴比较合理、简便的办法培养优化意识。
▲“听懂他的意思了?你的办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再次改进后的课堂交流片段
第三轮的课沈老师能让学生放手探究,充分交流,而且能不断适时介入引导,使学生在交流中知己知彼,区分异同,增长能力,顺利达到掌握多种口算方法的目的。
下面是全班交流反馈时的教过程(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的算式还是“76-19”)。
生1:我是这样算的:76-10=66,66-9=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
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先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所以76减19等于57。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
生3:我的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19分成10和9的,不过我是先减9,再减10的,答案也是57。
师: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先减哪一个数的次序不同。还有与他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4:我是这样算的:76-20=56,56+1=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
生5:他把减数19看成20,先76减20,因为多减了1,所以要再加1。
师: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提自己的疑问?
生6:明明是减法,为什么要加1?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生7:刚才××春游是花了19元,减20元是多减了1元,所以减了20元以后还要还他1元。
师:说得真有道理!还有小朋友说说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8:我是把19分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得数是57。
师:为什么要把19拆成16和3而不是其他的两个数呢?
生8:我看被减数是76,76减16算起来很方便的。
师:你真会动脑筋!
生9:我的办法与他(指前一个)的差不多的。我是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差是57。
师:你真行!你已发现自己的办法与××的是一类的。
生9: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
师:答案是对的。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10:比较难,不方便。
生11:一会儿加,一会儿减,容易弄错。
师:这个方法大家发现不太方便,那么就放在旁边(教师将此方法板书在黑板的不显眼的地方)。还有不同方法吗?……
(学生又交流了几种,教师一一介入引导)
课结束后,老师们感到很兴奋,恍然大悟:“交流中还有这么多学问。”反馈会议上老师们说了许多,各自表达的意思是:原以为课堂中只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就行了,现在知道了仅仅充分交流还是不够的,交流中还要引导学生彼此沟通和相互理解;还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其中不少老师说:“听了沈老师的课,我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