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1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等互动,读出一方新天地关于平等对话的体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22:0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平等互动,读出一方新天地关于平等对话的体验
中文摘要
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认为:教师、学生与文本各自进行平等充分对话是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只有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独立阅读,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才会折射出动人的光芒。只有各自充分进行“对访”,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才会成为现实。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如果说理解性阅读是给生命提供养料的话,那么阅读的感悟则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只有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独立阅读,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才会折射出动人的光芒。
关 键 词:平等,对话,体验,兴趣

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这句话怎么理解?我认为:教师、学生与文本各自进行平等充分对话是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只有各自充分进行“对访”,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才会成为现实。而几乎每一位教师在课前,都能做到和文本充分“对话”,即钻研好教材。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如今有的课堂却忽略了,“对话”不够,以至造成后来的生生、师生的对话老是出现“故障”,“对话”水平不高,效果不佳。因此,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教师“对话”的渠道上,即在读上面多下功夫。
一、充分地让学生读
  叶老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读书时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不读不背不记是学不好语言的。   
实践证明,读有多方面的功能。首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教材中一篇篇文字优美、精练而规范的课文,为学生发展口头和书面语言提供了典范的样本和丰富的材料。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但很长时间以来鲁迅描述的那种“人声鼎沸”的读书场面在学生中很难看到,沈德潜提倡的“密咏恬吟”的读书方式更不多见。阅读是一种内潜性的观念活动,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不但要读,而且要扩大阅读的范围,注重阅读的方法,通过指导小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积累性阅读、有体验的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传情达意的读”(崔峦语),有兴趣的读、创造性阅读等,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人说教师好像一个“婚姻介绍人”这点我是很赞同的,教师的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访”、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只有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介绍人才出面排除。有的教师刚上课时学生课文只读了一两遍,便让学生哇啦哇啦发议论,常常言不及义不说,还常常出现错误。这不能怪学生,只能怪老师没引导学生潜心地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说得不好,说得不正确,说到底是读得不够。师生、生生讨论交流只有在师生和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才能不断产生心灵碰撞,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凡是成功的课都重视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22:09:10 | 只看该作者
二、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他们的个体阅读中包括读、说、画、写、背、等多项活动,即使单纯的读,也有朗读、默读、跳读、扫读、问读等多种方式,作为教师不能过多要求学生。应该提倡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著名的教育家于永正老师最经常问学生这一句“你认为该怎么读?”我在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我采用了以读为主贯穿情感主线,抓住关键词“焦急而又耐心、无声的指挥、不约而同、眼睁睁、牵动……”,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感受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深切爱戴,并激发了学生对周总理的敬爱怀念之情。
        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如果说理解性阅读是给生命提供养料的话,那么阅读的感悟则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悟,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的理解、评价、读写结合的拓展、思想认识的同构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活动,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产生新认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该巧辟蹊径,指导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质量,领略生命之巅的秀丽风光。
三、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阅读练习的设计不仅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更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活动的渐进性来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即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设计层次练习,练习突出了层次性,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新知识很和谐地镶嵌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之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又使各类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充分让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并非一遍又一遍机械地读,而是每一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层次要求。一般地说教师既要做到尊重学生读的方式、内容,又要注意引导。如:《可爱的草塘》一课,我从课题入手,草塘可爱之处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让学生先初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正确。②接着,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想想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草塘的可爱。③品读。课文中哪些词句你觉得写得特别好,好在哪?读读背背。此时,学生在津津有味地读、在享受中读。
四、尊重学生读的独特体验
        有体验的读,就是指导小学生在阅读时能感受体验到阅读过程带来的愉悦和乐趣,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新世纪的阅读教学的学习活动不仅着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注重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实现经验的再创造。有体验的读,就是引向自“悟”,发展个性;就是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体验,我们应去重视、去珍惜,让学生固守内心原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人们对作品的理解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读法,但都觉得入情入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真正懂得与文本对话。如我在教《田忌赛马》这课时,让学生读题后质疑:田忌跟谁赛马?是怎样赛马的?结果怎样?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读课文,学生从阅读实践中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有的说,田忌做事没有信心;有的说,齐威王第二场失败的原因在于骄傲自大、轻敌;有的说,孙膑是个观察仔细、分析认真、胸有成竹、肯帮助弱者的人……这一悟的阅读理解过程,学生不仅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揣摩,体察他们的境遇,还读出许多个性化的感悟,探究的活力充盈着整个课堂。
五、以问促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22:09:15 | 只看该作者
        以问促读并不等于“满堂问”。“满堂问”不仅不能促读,反而连读书的时间也给挤掉了。我们主张带着思考题来读书,读一遍有一遍的目的。提问是手段,促读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受到启发,得到锻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以问促读的关键是要精心设计思考题。所谓“精心”就是思考题要有一定的力度、深度,但又不能过于深奥,否则将失去思考题的作用。学生带着思考题,通过读书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如设计的思考题无需思考,就难以达到促读的目的;思考题过难,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劲头。因此,思考题要深度适中,问法适当。
     一般课堂阅读教学可分为初读、细读、思读三个环节,初读环节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给你的最初的感觉,并且解决字词,使其读通读顺,但要保证读的时间,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细读环节主要是探究、思考、理解,培养深入阅读的能力。教材处理上从让学生读、思、悟、说入手册,板书设计可以是突破口,也可以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如:教学《诚实与信任》一文,初读后让学生质疑:诚实是什么?小红车的主人为什么信任我?解疑的过程正是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的思路。提出问题,研究探讨,解决问题,都在读中落实,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细读和思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启发受到熏陶,进而思考自己如何做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六、教授方法,使学生会读
        读的层次可分为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在“读好”中有读的情感上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主要形式有追踪指导、情境诱导、推进式引导等。“读的有感情”首先要对课文有理解,有体悟,有感受,然后愿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自我体验,愿意听自己的朗读的声音、语调,愿意被自己的朗读所感动。教材处理中。应抓住值得品味、诵读的语言,让学生好好地读,充分地读。教材中许多课文意境优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结合图象来想象体会。如《雾凇》中关于雾凇的描写。“清晨,松花江两岸十里长堤到处琼枝玉树,银松雪柳。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找出自己认为特别美的句子,接着用投影机出这几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在句子旁边打出图像,要学生看、听老师朗读;最后关掉投影,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用头脑去“看”这幅图。这样经过几番读、听、想,学生渐入佳境,置身一幅银装素裹的世界。这样,不仅对文中这几句话有了真切的理解,而且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朗读情感已到位时,还有必要在朗读的技巧上进行指导,比如要依据情感抒发的需要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语句的重音、停顿,当然不同的学生朗读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让学生读到哪一个层次,教师处理教材时心中有数。
七、多给鼓励,促学生爱读
        新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以情感激发情感,以情趣激发情趣,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课文,让心灵与课文亲密无间!只凭老师的压力而强迫学生多读,往往事与愿违,南辕北辙。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读书的活动中。以往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在评价他人朗读时总是非常机械单调的几句:“有感情”、“读出重音”等等,缺乏的是在聆听他人朗读后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正确抒发,或是在听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理解后的深一层次的表达,所以课堂朗读导向意识非常重要。朗读评价形式有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主要导向通过读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感悟、体会,导向个人头脑中的“放电影”,即谈谈自己的眼前浮现了什么。如:读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语段时,引导学生评;听了他的读,我好像觉得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五壮士就站在我的面前。他读得好,我听出了五壮士潇洒豪迈的英雄气概等等。
        培养阅读的兴趣,应该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应该积极倡导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儿童在学习语文时口、耳、手、脑并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一是指根据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学习课文,即实现现代文阅读教学活动化。如探究活动、评点、活动、改编活动等。二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为全体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或动口、或动手、或动脑;或实践、或模仿;或个体活动、或小组活动、或师生共同活动;或观察、或辩论、或创新……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情趣,习得知识,训练能力,开发潜能。     
有人说:“有读书声的课堂不一定就是好课堂,但没有读书声的课堂一定不是好的课堂。”只有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独立阅读,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才会折射出动人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11: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