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人教现行)第七册 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8:09:00 | 只看该作者

《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使学生弄清空间方位和室内陈设。
  2、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三味书屋及鲁迅,导入课文。
  1、课前,我们满怀兴趣的查找与课文有关的的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介绍自己的资料?
  2、学生介绍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1936年逝世。他是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他用笔做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被人们称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私塾里读书。)
  3、教师导语: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私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说一说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是几笔写成的?指出笔顺笔划。
  (3)用生字组词。(注意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不同的位置组词。)
  2、重点指导。
  (1)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绍()馆()段()厉()弛()
  招()管()断()历()驰()
  (2)区别字义:在比较以上几组字形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字义的比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3、归纳多音字。
    
  4、理解词语的含义。
  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木板或竹板。形状象尺子,所以叫戒尺。
  料理--办理,处理。
  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
  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给钱。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来。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想法。文中是指鲁迅先生自己认为不该迟到,要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纪律、制度)执行不严格。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默读课文,结合图画内容,理解文章。
  1、思考: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
  2、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自然段:概述三味书屋。
  第二自然段: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当年的学习情况。
  第三自然段:“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指导朗读;继续指导学生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学习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且概括本段的段意;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学习分层,概括层意和段意。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书塾”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讲了几个意思?
  3、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汇报学习效果。
  (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这个场所也可以称之为教室。
  (2)这段讲了三个意思:
  A.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
  B.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三味书屋有密切的关系。
  C.三味书屋现在是绍兴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
  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理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按照顺序说说这段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顺序是怎样的?(从中间到四周)
  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
  (3)根据这种记叙的顺序和课文中对三味书屋内部陈设的介绍,简单画出草图。(使学生由抽象印象变为具体的认识)
  (4)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绘制的草图,与课文的插图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
  2、图文对照,品味词句。
  (1)理解“照从前的样子”、“分列”等词语。
  (2)请学生在插图中找出鲁迅的书桌,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出示多媒体投影:(书中插图彩色版)请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三味书屋的样子。
  4、通过学习,你对三味书屋有怎样的印象?(古朴,整洁)
  四、品味词句,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组学习:
  (1)交待学习任务:小组自学,想想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组自学。
  (3)交流汇报。(先写了“早”字的形状,再写“早”字的来历,最后写“早”字的作用。)
  2、抓住重点进行理解。。
  (1)投影出示: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学讨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当时家境十分困难,也体现了鲁迅一面读书,一面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不易。进而理解“料理”“一面……一面”等词语的含义。这是鲁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3)继续读文体会:鲁迅在受到寿老先生的批评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虚心接受先生的批评,后悔不应该迟到。)
  (4)鲁迅刻“早”时,心情如何?(既后悔不应该迟到,又痛下决心,今后永远不迟到。)
  (5)他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要时时刻刻用它来要求自己。)
  (6)他“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是“早”)这个“早” 对他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7)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理解“时时”“ 事事”“ 毫不松懈”。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展开讨论。
  “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他时时早,事事早。”难道他再也不需要给父亲买药吗?  不需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吗?在这之中,鲁迅克服了多少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8)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和对鲁迅的了解。具体理解“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建议学生引用实例。)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指导练习给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
  第一层:(1--2)“早”字是谁刻的以及“早”字的样子。
  第二层:(3--6)介绍“早”字的来历。
  第三层:(7)从那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过到,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5、在分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早”字的来历以及这件事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早”字的来历,使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鲁迅坚持不懈奋斗一生,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习了课文,应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从小把坚定的信念刻在自己的心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8:09:00 | 只看该作者

《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从小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从中受到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15个,读准多音字“兴”、“几”,能给多音字“兴”、“几”据词定音;理解“来历、勤奋、默默”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的陈设。
   4、能理解“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这句话的意思。
   5、能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一个地方。
  教学重点:
    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的陈设。围绕“早”学,让学生了解鲁迅小时侯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第3自然段中第3、6、7三句话。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课前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参观三味书屋。
   3、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鲁迅先生和三味书屋。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三味书屋,揭题
  1、简介鲁迅
  在已经过去了的十月,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在古城绍兴,共同追忆和颂扬着一位伟大的先生,一位让所有绍兴人乃至所有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伟大的先生。他是谁?
  作为鲁迅故乡的后代谁能将自己对先生的了解简要告诉大家?
  2、简介三味书屋
  从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介绍中,自然地了解私塾,初步知道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侯读书的地方,先生叫寿镜吾。
  “三味书屋”是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家祖传的书屋,原来叫“三余书屋”。要想弄清“三味”的含义,先得看三味书屋的一副楹联:
  至乐无声唯孝悌,
  最美有味是诗书。
  由此可知:“味”是从“诗书”中来的。“诗书”是儒家经典的代称。而儒家经典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经”,第二类为“史”,第三类为“子”。古人以“味”取譬,认为“经”是谷物,“史”为菜肴,“子”则是点心。“经”“史”“子”,三“味”一体,配置出一道营养丰富的别致的中华文化大餐。这就是“三味”之所指,故寿镜吾之子寿洙邻说“三味”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ī)醢(haǐ)。”
  不久前,寿镜吾先生的孙子寿宇提出了通俗浅显的新解释:“三味就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它表达了读书人淡泊名利、甘于清贫、一心向学的高尚志向。
  二、朗读课文、说说大意
  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
  三、反馈,字词预习情况。
  ●认读15生字。
  (1)重点正音:绍、侧、墨、勤、奋
  (2)学习多音字:兴、几 根据不同读音扩词。
  (3)读读带读字:料、之、寿
  ●校对生字的音序、部首、结构、字典页码,重点说说查字典时自己对生字的新发现。
  ●说说15个生字中你认为易错、难写的字,提醒大家。这几个重点抄写3遍。
  ●校对《词语手册》上的作业,说说对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
  笔墨纸砚、来历、料理、几手、当铺、勤奋好学
  ●当堂听写生字、反馈,写错的字在完成《生字抄写本》作业时重点提醒自己。
  四、作业
  1、完成《生字抄写本》
  2、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的1、2、3题。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能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内的陈设,完成相关的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反馈在生字抄写和扩词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读第1段。
  2、谁去过三味书屋?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三、学习第2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对三味书屋的了解还真不少,但老师细细一听,你们在介绍三味书屋时没按一定的顺序说。
  1、复习:通过第19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物品。我们可以按什么顺序来说?课文第几段就是这样介绍三味书屋的?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要注意什么?
  2、带着这个方法朗读第2段。
  用“——”划出写了哪几个方位,用“△”标出每个方位写了什么。
  反馈,课件出示了三味书屋摆设图帮助理解。
  1、读第2段,哪几句话写三味书屋同一方位的摆设?(第1-2句:书屋东面的布置和摆设。第3—6句:书屋两侧的摆设。)
  2、结合自制课件,弄清每个方位写了什么。
  3、打乱课件中三味书屋内物品的摆放位置,请学生移动鼠标把物品按方位顺序放到原来的位置上,边放边说说自己是根据课文中哪个方位词来放的。(电脑即时反馈)
  4、结合课件做讲解员。
  把老师和同学当作前来参观三味书屋的中外游客,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注意引语和结束语的自然补充)。
  四、作业巩固。
  1、《课堂作业本》中的第5题。
  2、回家对着爸爸妈妈做做小讲解员。
  板书:
  20、三味书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早”字,了解鲁迅小时侯勤奋好学的事迹。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
  二、学习第3自然段。
  引语:同学们,了解三味书屋对我们鲁迅小学的同学来说很有必要,但这篇课文更必要让我们了解,更能使我们感动的是:这三味书屋里发生过的,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这是一件什么事?(板书“早”)。刻“早”是一件小事,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动呢?大家有没有兴趣去学学这个故事?是课文的第几段?
  1、请大家积极阅读这段话,自己去体味文中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意思。可以去看听计算机为你提供的“课文欣赏”的内容,一定能帮你更准确地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学生自由学习。)
  2、重点交流,反馈下面3个句子。
  (1)理解“害”、“于”、“当铺”的意思。
  (2)理解“一面……一面……”、“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与药铺之间”,体会到当时鲁迅一家生活艰难,鲁迅小小年纪就要担起生活的重任,非常懂事、孝顺。(板书:生活艰难)
  (3)把自己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
  ●勤奋好学的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书桌上刻下了一个小小的“早”字。
  ①理解“默默”。要是你是知道鲁迅迟到原因的一位同学,你会怎么跟寿老先生说?而鲁迅呢?他为什么不为自己解释?(板书:默默 刻:决心改正)他会暗暗对自己怎么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②范读:老师在哪个地方特别作了处理?为什么这样读?你想怎么读?
  ③练习用“默默“说话。
  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特别是理解了“默默”在中的丰富内涵,那么你能用“默默”来说一句话吗?
  鲁迅走在去当铺的路上,心里默默地想:(                  )。
  鲁迅走在去药铺的路上,心里默默地想:(                  )。鲁迅走在去三味书屋的路上,心里默默地想:(                )。
  任选一句完成,交流,师点拨。
  ●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
  ①为什么用“刻”不用“记”、“印”?
  ②为什么要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板书:深深、刻、时时提醒)
  3、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把勤奋好学的鲁迅刻“早”的故事也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里,用来勉励我们自己。齐读。
  三、拓展延伸
  1、小结:从这个刻“早”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2、小朋友们想更多地了解鲁迅爷爷吗?学校图书室里有很多介绍鲁迅的书,大家可以去借。课外大家还可以把自己在预习时搜集到的资料放到教室门口的“语文新知堂”里交流。今天课堂上老师向大家推荐一份电子读物。我们到介绍鲁迅爷爷的网页去看看。(让学生点击课件中“走近鲁迅”进入,自由浏览。)
  四、课堂小结
  相信同学们看了丰富的介绍后,一定更深地体会到了鲁迅爷爷确确实实把在三味书屋里刻的“早”字牢牢地记住了,并时时提醒自己,做什么事都争分夺秒。鲁迅先生一生不息地奋斗,终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作为鲁迅小学的学生,更应该向鲁迅爷爷学习,长大后也成为一个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五、作业巩固。
  完成《课堂作业本》的第6题。

  板书:
                 三味书屋  
       奔走于……之间         (生活艰难)
  早    默默   刻          (决心改正)  
       深深   刻          (时时提醒)
              争分夺秒 一生奋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8:09:00 | 只看该作者

《三味书屋》练习设计之一

 【题旨说明】
  1.第1题,培养仔细观察、认真阅读的习惯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让学生积累表示方位的词语。做题前要看图,弄清“画”、“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鲁迅的书桌”所在的位置,然后看书,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想象,可从画的内容、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的样子展开,还可想到其他可能有的事物。
  2.第二题,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鲁迅先生的好品质,同时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理解词语要联系前后文,同时结合少年时代的鲁迅生活艰难的情境去思考。第1小题,要让学生想象小时候的鲁迅既要料理家务,又要去当铺、采药,还要上学,因而必须急急忙忙、焦虑万分地赶路的情形。第2小题,有三个问题。可先弄清“坚定的信念”指什么,然后再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早”字,最后再从“坚定”、“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一生”去思考为什么要用“刻”而不用“印”。
  3.第3题,比较字形,不仅要弄清两个字的不同之处,而且要尽可能地联系字义去分析。写词语的括号要拉长一些,最好改成一条横线,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写一些词语。
  4.第4题,朗读第三自然段,要把鲁迅刻“早”字时的坚定决心表达出来。背诵第三自然段,先要理清段落的层次,然后逐层背诵。

  【自主性练习设计】
  1.按照课文原文填好前两空,然后展开联想,把句子补充完整。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还像______________。
  2.想象鲁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情形:他怎么赶路的,他的神情是什么样的,他心里想些什么。想好后跟同学交流交流,然后扮演鲁迅,把具体情形表现出来。

  【评价指导】
  1.独立思考:根据第一题中两句话展开的想象是否具体?背诵课文是不是用了较好的方法,比如,是否先读懂内容,然后大声朗读,最后才背诵?
  2.小组评议:第二题,难度较大,无论是谈“体会”,还是谈理解,不同的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宜一刀切,也不必一律要求“深刻”。比如,为什要刻“早”字,有同学能说“为了时时提醒自己上课不迟到”,也是值得肯定的。组成的词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括号外的字可以在组成词语的前、中、后。

  人物故事--顾恺之为母画像

  顾恺之是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他善于画人物,尤其擅长画女人,这与他的孝心有关。
  顾恺之一出世,母亲就离开了人间。他父亲原是朝廷命官,因不满官场的腐败,辞官回家写诗作文。顾恺之经常冲进书房问父亲:“人家都有妈妈,我的妈妈在哪里?”禁不住儿子的一再询问,父亲只好以实相告。
  顾恺之大哭了一场,从此变得沉默寡言了。心中只是想着母亲生得什么模样,一次又一次地询问父亲,母亲的脸庞、身材长得如何。听了父亲的回答后,他心中有了母亲的身影、脸型。他发誓要把母亲的像画出来。
  他画了一张又一张,可是父亲见了总是摇头:“不像。”他毫不气馁,继续作画。画到第十张时,父亲说:“身材手足有点像。”他欣喜若狂,更加用心画像。不久,他画得像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像了,像了,只是眼神还不大像。”他继续潜心画眼睛,画了改,改了画,当他又一次把画像送到父亲面前时,父亲大喜过望:“这是你的母亲。”
  这一年他才八岁。到二十岁时,顾恺之已经是著名的画家了。当同行问他曾经拜谁为师时,他回答说:“我的母亲是我心中一直活着的老师。
  阅读提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顾恺之是怎样成为著名画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8:10:00 | 只看该作者

《三味书屋》练习设计之二

【应知应会】
   1.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2.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3.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4.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来历”、“料理”、“信念”、“毫不松弛”等词。

  【重点难点例析】
   了解“早”字来历,学习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例析:
    课文第三自然段是讲“早”字的来历和这件事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这一自然段共有七句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讲“早”字是谁刻的及“早”字的样子。“很像……,又像”采用了打比方的写法。像“没开放的花骨朵”,说明字写得很单纯,显得幼稚,却很美;像“小小的火把”,说明“早”字不寻常,催人奋进。第二层共四句话,集中交待了“早”字的来历。第一句讲了当时鲁迅的家境,间接地交待了写“早”字的外部原因;第二句讲有一天鲁迅迟到了;第三句讲鲁迅受到老师的批评。这是促成鲁迅刻写“早”字的直接原因。第四句讲鲁迅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同时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刻在心里。这句话是指鲁迅下定决心不再迟到了。第三层是最后一句话。是讲“早”字对他一生的影响。

  【课课练】
                A组
  一、用音序查字法查出下面加粗的字,并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解释。
  二、看拼音,填字组词。
    shào     lǔ     jiè      guǎn
    ( )兴   ()迅   ()尺   纪念()
     chí    sh^u    shǘ       yàn
    松()   ()命   书()   笔墨纸()
  三、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四、比一比,再组词。
    弛(  )   毫(  )   熟(  )
    驰(  )   豪(  )   塾(  )
    刻(  )   座(  )   幅(  )
    克(  )   坐(  )   福(  )
  五、选择词语填空。
        严厉  严格
   1.寿镜吾老先生(  )地对鲁迅说:“以后要早到!”
   2.寿镜五老先生对鲁迅要求非常(  )。
  六、用下列词语造句。
   1.来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料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信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毫不松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二、理解下列词语。
    毫不松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料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文中找出一句比喻句写下来,并说说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照样子写句子。
    例句:我打开了教室的门。
       我把教室的门打开了。
       教室的门被我打开了。
    1.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他的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拿家里的东西到当铺去换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课文第二段,填空回答问题。
    作者描写三味书屋,先写____,再写____,然后写____,最后写____,是按着____的顺序写的。
  六、鲁迅为什么要刻一个“早”字?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8:11:00 | 只看该作者

“三味书屋”中的“三味”

 “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指三种味道。宋代李淑的《邯郸书目》一书写道“诗书,味之太羹(gēng),史为折俎(zǔ)子为醯(xī)醢(hǎi),是为书三味。”这里是用三种味道的食物比喻古代的三类书,即经书、史书和诸子百家的书。如果从字面上说,那“三味”是指:肉汁的味道、肉的味道和肉酱的味道。

  “诗书,味之太羹”,意思是说经书像是食物里的太羹。太羹是不加佐料的原汁肉汤,是我国古代最初祭祀时用的食物。因为经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书,故把它比作太羹。“史为折俎”,意思是说史书佐食物里的折俎。折俎,即大块肉。大块肉比起不加佐料的原汁肉汤,味道当然浓多了。因为史书包括的内容非常多(如“四史”、《资治通鉴》等),故把它比作折俎。“子为醯醢”,意思是说诸子百家的书像食物里的醯醢。醯醢,即肉浆。肉浆的制作花样很多。诸子百家的书体栽不同,风格各异,故把“子”比作醯醢。

  三味书屋有一副对联就是基于上面的意思写的: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这对联佐证了前面的分析。
  也有人认为三味书屋原来叫“三余书屋”,后来书屋的主人将“三余”改成了“三味”。它的原意是在鼓励人们多读书。故事来源于三国时魏国人董遇常。据说董遇常常常教导他的学生注意利用“三余”的时间读书。哪“三余”呢?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意思是说,要利用冬天、晚上和阴雨天的空闲时间多读书。

  《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大致由此而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三味书屋》说课设计之一

一、教材分析
  我说的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第二课《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全文共3段。第1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第2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第3段从鲁迅书桌上的“早”字引出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这篇课文文字精炼、条理清楚,是本册教材中培养学生言之有序、连句成段能力的重要课文,目的是继续运用读课文、划方位、找事物的方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逐步形成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学到作者观察事物,连句成段的方法,为本单元习作打下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三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理解课后题3两个句于的含义。
  2.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4.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进一步落实单元训练项目,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教学难点有两个:
  1.课后题3两个句子含义较深,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2.课文第2段除了“正中墙上”、“画前面正中”、“周围”、“东北角上”四个大方位外,还具体写了“画上”、“桌上”两个小方位,与上一课介绍方法不同,学生不易区分。
  四、教学过程

  1.课时安排:本课我打算上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学习第1段。
  第二课时学习第2段。
  第三课时学习第3段,总结全文。
  2,课前准备:课前老师准备好录像带,小黑板,《少年鲁迅的故事》一书,话筒一只,三角旗一面,旅游帽一顶。每位学生准备一份拼贴三味书屋平面图的材料。
  3.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题,激兴趣。
  板书课题后,老师出示《少年鲁迅的故事》一书,把有关“三味”的典故告诉学生。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尽量增加信息密度,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量,用教师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外查阅资料也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第二环节:初读,提问题。
  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吃,学生不会主动求知,但当今社会知识激增,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自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因为读通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语言作铺垫。我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巡回指导,看看差生是否能将生字字音读正确,把长句读流畅。检查朗读时,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你喜欢读哪一节就站起来读哪一节,使枯燥的读书变得扎实有效,生动活泼。然后,请学生运用本册第一、第三单元学过的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并且汇报交流。但是,一篇新课文,学生通过自学不可能什么都懂,紧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而且学习由疑问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启发学生质疑,对于学生的积极探究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第三环节:细读,解疑难。
  1.学习第1段。
  教师简单介绍鲁迅后,让学生用“浙江”、“绍兴”、“三味书屋”、“鲁迅”说一句话。这种变换词序的训练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学习第2段。
  这段是按方位顺序写的,是本课教学重点。因为学生已学过《我们的教室》一课,初步掌握了用读课文、划方位、找事物的方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所以教学时我采用导学式教学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读写知识进行自学自悟,教师适当点拨讲解,在重点、难点上下一番功夫。
  具体分5步进行教学:
  第1步,复习学法,为迁移提供条件。
  第2步,运用学法,四人一组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从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在集体中取长补短、相互启发。
  第3步,检查自学,请学生拿出学具,按观察的先后顺序把这些东西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再叫一名学生上来贴,贴好后,大家对照课文有关句子讨论评价,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文,接着放三味书屋录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地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检查形式符合反馈原理,因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习者吸收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确与否的过程。
  第4步,了解写法。以第1句为例,把原句与“三味书屋正中的墙上有一幅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正中的墙上”写具体的,“正中的墙上”和“画上”是什么关系,然后请学生找出第二段中同样方法介绍的句子读一读,这段没有具体介绍鲁迅的书桌,最后让学生仿照第1句写法填空:()是迅的书桌,书桌上( )。这—步既有知识的理解积累,又有迁移运用,由扶到放,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第5步,游戏激趣,结合平面图做一个导游三味书屋的游戏,一个学生做导游,拿着三角旗和话筒,导游介绍要具体,其他同学做游客,可以向导游提问,通过游戏引导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他们的言语交际表达能力。
  总之,这5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把阅读理解,动手操作,口头表达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卓有成效的训练。
  3.学习第3段。
  本段是落实思想情感目标的重点段,教学时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揣摩语言、体会含义、陶冶情操。具体分3步:
  第1步,默读、引读,初步了解“早”字的来历和作用。
  第2步,抓住重点词句研读。本段最能体现鲁迅精神的有3句话。第1句“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课后题3第1句话中没有“几乎”两个字,我认为应该加上去,因为“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几乎天天”并不等于“天天”,如果省去了这两个字,句意就有变化。这句话中的“奔走”的“走”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意思:1,步行、走路。2.跑。“于.”、“之间”用找近义词方法理解。“当铺”离今天的生活较远,由教师讲解。这些词的意思弄懂了,整句话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第2句“他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这句话中的“刻”字看似平常,其实用得很传神,我引导学生把“刻”与“记”进行比较,通过反复推敲,使学生不仅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这两句就是课后习题3要求理解的两句话。教师力避结论性的讲解,引导学生参与理解句子的过程,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针对一些学生受批评时拼命强调理由的现象,教学时我还抓住“勤奋好学的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这句话做文章。先说说什么叫默默地?再说说鲁迅当时可能在想什么?通过填补情节空白,去感受鲁迅的内心世界,从而对他产生由衷的敬意。
  第3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第四环节:复读,谈感想。
  教师概括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巧用已营造的课堂氛围来个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上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把哪个字深深地刻在心里。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作业设计。
  本课作业除了分课时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外,第2课时让学生仿照第2段写写少先队队室,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做到读写结合。第3课时作、业是课外阅读《出入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孩子》一文(见《少年鲁迅的故事》第1—3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5.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图文结合,直观形象,突出了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让独特的情思和语言同构共生——《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人人读通课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展示收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设计理念——让独特的情思与语言共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文本后产生的独特的言语是他们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情思与独特的语言同构共生的产物。加强言语独特性的培养,既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对生活产生独特的视角,提高他们感受言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又要引导学生以独特的学习方式,对文本、对生活、对心灵进行自由的剖析和描述,以使他们的言语流光溢彩、五彩缤纷,还要使他们在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教学过程

  一、名言引入
  1.师诵名言:“日月如穿行的飞梭,光阴似疾驰的箭矢,昨来又去,转眼即逝。一曲未终,白驹已过千里。岁月啊,你在我的额头上犁下深深的沟痕,可惜,可叹!来,干了这一杯!”
  (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老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获得了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
  2. 生诵名言。我听说你们积累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现在能不能背诵几句给我听。
  展示收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与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的“创编名言”相互呼应,使整堂课连成一个整体。
  3.师赠名言:
  (出示: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美文大师林清玄)
  4.生提问题。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为什么说“收益匪浅”) 人为什么跑不过时间?)
  刚才几个问题的答案都在一篇课文里,题目叫《和时间赛跑》。我们把课题写下。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读文。大声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一个记号,再回读一遍。
  2.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读。读给同桌听,同桌认为满意了,打上“√”。
  三、读好课文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板书:读通)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板书:读懂、读好)
  2.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位小朋友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读一读。
  3.指名接着读,你也来问一问。
  4.下面一句话不太好读,我们先练一练。请推荐两位高手读。我也来试一试。这样读可以吗?朗读其实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只要把心中的那份感受表现出来,你的朗读就成功了。请同桌合作一下,一位是爸爸,一位是孩子,站起来对话。可以根据感情表达需要改变课文中的个别字词。
  (追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5.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读。
  引读:a师:听了爸爸的话,——(生读)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把这种说不出的滋味读出来。
  b师:人真的是跑不过时间呀———& 生读’每天放学回家,我在院子里看到太阳一寸一寸地落下去,就知道这一天快要过去了……我看到小鸟向自己的巢飞去,飞得好快呀……
  c 师:我是跑不过时间,我还是要跟他比一比,放学了,我往家走———&生读’
  d 师:从那以后,我常常和时间赛跑——(生读)
  e师:童年养成和时间赛跑的习惯——(生读)
  (以读代讲,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了课始提
  出的有关问题。)
  f师:我最大的收获是——:(生读)童年养成了和时间赛跑的习惯,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我收益匪浅。(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美文大师林清玄)
  4.谁敢在讲台上来读这句话?
  现在,你占据着朗读冠军台,谁能读得比他更有味,让他离开冠军台。
  (为学生注入能充分激活身心的“兴奋剂”’读着读着,大家都已经会背诵这句话了,我们一起诵读。)
  (“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着是一种享受,而不看作是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叶圣陶语)。)
  四、创编名言
  1.学生谈感受,在刚才所谈的内容后面署上大名。
  2.师谈想法。老师读了这句话也很有感触,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出示:
  只要你在平常的业余时间里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就会出现一眼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未来的语文教学专家吉春亚
  (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满了乐趣。)
  3. 学生动笔创编名言。学生交流评价。
  4.相互交流自编的名言。
  5.学生在高度的亢奋之中能产生言语的欲望与冲动,其话语是现时感受和以往积累相互作用后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相信“每一个话语,每一个语体(风格),每一个发音的背后都蕴藏着(典型的、独特的)言说着活生生的个性。”且不同的认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心灵空间在交流中会不断扩大,语言的施展领域也同时得到拓展。)
  五、拓展积累
  让我们在诵读珍惜时间的名言中结束课吧+
  1.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刘秋娘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
  4.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关汉卿
  5.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6.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的时间。——德国贝纳姆
  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皆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文嘉《明日歌》
  (在扩散性阅读中,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的语言的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这样,语言和精神就能在广阔的心理空间建立最大的同构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20: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