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人教现行)第七册 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8:45:00 | 只看该作者

《科利亚的木匣》综合资料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
  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段落结构 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讲科利亚埋木匣。第一节先讲挖坑。第二节科利亚埋木匣。第三节主要回答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第二段(4—12自然段)讲科利亚挖木匣。先讲科利亚离家与回家。这里写得很简略。接着讲妈妈挖出了大箱子而科利亚挖不到他的木匣子。最后讲科利亚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第三段。讲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悟出的道理。他懂得,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
  写作方法
  1.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篇末点明中心。读后引人深思。
  2.前后呼应,结构严密。
  课文第一段几次写到科利亚年龄小,“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与后面科利亚四年后回到家乡时“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相呼应,为科利亚因人长大,步子变大而找不到木匣埋下了伏笔。
  教材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重点。
  教材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二、教学建议
  1.要抓好预习。预习要求可以是:仔细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句,提出问题。在学生预习后,可做必要的检查。看看是不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写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提出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看看他们是不是真正地读进去了,对学生提出的的疑难词句应留心记下,以便结合讲读逐步加以解决。
  2.要抓住课文重点部分启发思考,求得理解。课文重点在“挖木匣”这一部分,科利亚按埋木匣子时量的步数找,结果挖不到,后来经过冥思苦想悟到情况的变化,结果挖到了木匣。由此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结论。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读懂课文内容,可着重提醒学生注意埋东西或挖东西各在什么时候,时间变化了周围事物起了变化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考虑,为什么用了同样的方法,妈妈能找到箱子,而科利亚却找不到木匣子?可以通过板书帮助学生弄清事物在变化,在对比中加深理解:
  埋木匣 四年前 5岁 步子小     量了十步
  挖木匣 四年后 9岁 步子大了一倍  量了五步
  课文最后一节讲科利亚的体会。要求把它和上文联系起来理解,使学生懂得,这是在挖木匣的思考中得出的认识,时间过去,人长大,步子变大,由此认识到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使学生在对具体事例的感受中懂得这个道理。
  3.要给学生提供练习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机会。可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按“思考·练习2”的提示,练习给课文分段,在逐段理解后让学生练习归纳段意。
  4.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是继续运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遇事要动脑筋,要全面地看问题的教育。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一说,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亚爱动脑筋,发现问题,告诉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去看问题,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5.理解妈妈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亚却挖不到木匣时可以对比着分析。妈妈的话强调了这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按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找不到——算术不管事。问题出在哪里?让学生体会,科利亚记忆没有错误;十步,已经尽力去挖;挖得深,挖的范围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能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子不可能不在。这里记录科利亚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的收获便是“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的判断。
  6.本课应注意的字词
   生字中“德”容易写错,右面部分的笔顺是“十古西”。
   木匣:木盒。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躲避:隐蔽、离开的意思。
  练习用“仍然、果然、不光……还、如果……就”造句。必须先弄清这些词语的意思。“仍然、果然”的区别。“仍然”是“还是、仍旧”的意思。句子内容应该是说原来怎么样,后来还是怎么样。用“果然”的时候,句子后面的意思和前面是顺着说的,表示事实与所说的或所想的相符合。“不光……还”表示更进一步的关系,“如果……就”表示假设一种情况会有这种结果。教师要在学生造句过程中酌情加以指导,使学生从语言实践中体会这几个词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背景材料】
  课文中提到的“战争”指原苏联的卫国战争,是原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欧亚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努力,于1944年收复全部被占领土,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课文中讲的差不多四个年头,即指这段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8:45:00 | 只看该作者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实录

师:昨天,教师已经请大家预习了第18课,大家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下面老师写课题,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写。
  (师板书课题,边写边讲解)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很好,今天,老师把科利亚了带来了,你们来问问他吧?
  生:你为什么要埋那个木匣?
  生:为什么你迈的五步有大有小?
  生:为什么不选其他东西,而选木匣?
  生:你是怎么想到埋木匣的?
  师:同学真会提问,而且还很有礼貌,科利亚可愿意回答了。请大家打开课文第96页,答案都在课文里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了些什么?
  (生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听到的是朗朗的书声,你们真是爱学习的孩子。
  师:说说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了什么?
  生:法西斯打到他们村子里了。
  生:因为科利亚把埋在地下,所以用小匣子里。
  生:我懂得科利亚的木匣里装着许多小玩意儿。
  生:他告诉我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生:我明白他不服气小伙伴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师:你真细心。
  生:我知道科利亚是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你真会读书。我们知道了很多,那你想对科利亚说些什么?
  生:你很聪明。
  生:你很爱动脑筋。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是从哪里看出科利亚爱动脑筋,很聪明的。从课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段,老师建议你们默读。
  (生默读)
  师:谁能把找到的读给听一听?勇敢点!
  生:……小斧头、小手锯……
  生:从铺上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生:……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科利亚看见了妈妈的做法,就学着做,真聪明。
  生:他会学妈妈,做得比妈妈还好。
  师:我们来读一读,把科利亚的聪明读出来。
  (生读课文)
  师:科利亚很聪明,你们也找到相关的句段,也很聪明。还有吗?
  生:……现在我9岁了,……应该走五步。因为旁边的伙伴都没想到,他想到了。
  生:他用手摸着脑门想,而没有去问妈妈,说明他爱动脑筋。
  师:为什么科利亚一想就想到挖不出木匣的原因,看来,想是很重要的。那么,他到底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读第五到十八自然段,假如你就是科利亚,你会想什么?
  (生读课文)
  师:现在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是科利亚,我想,这个小盒子是四年前埋的,现在已经是九岁了,步子也大了,就不应该是十步了。
  生:我想,这个木匣是四年前埋的,每个人都会长大的,我的步子也会长大的,会比以前大两倍。
  师:咱们班的科利亚真会想,那么想的对不对呀,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科利亚找到木匣子看出来,(读句子)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已经告诉我们了,从哪个词语看出来。
  生:果然。
  师:作者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师:科利亚的想法,你们明白了吗?
  师:我们用学具把它埋木匣——挖木匣——找到了的过程摆出来。
  (在黑板上摆学具,先摆上四年前埋的过程)
  师:那么四年后挖木匣还能不能用这样的一个小方块做为一步呢?大家来摆一摆第一次和第二次挖的过程。
  (学生在自己座位上试摆)
  (一学生上台摆,摆得不对)
  师:刚才我发现有一组同学摆得和别人组不一样,现在看黑板,有没有不同意见?
  师:读第八到第十二自然段,他这种摆法对吗?(出示词语:仍然一倍不是……而是……果然)
  (学生自由读)
  师:他们这种摆法对吗?
  生:第一次还应该再加上十块,第二次还应该加上五块。
  生:我认为不对。
  生:我认为是对的。第一次还应该再加上十块,因为他步子大了一倍。第二次还应该加上五块,因为他的五步比原来大了一倍。
  师:谁还有疑问?
  师:那第一次挖木匣和第二次挖木匣的想法变了没有?
  师:他找到了木匣,也就挖到他的宝贝了,他高兴吗?同学们笑一笑,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师:还能从哪儿看出来他聪明?
  生: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我留给同学们作业:思考科利亚的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你是科利亚,你第三次会说些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说明你读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9课:陶罐和铁罐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勾画出不懂的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名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3.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介绍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各在哪些自然段。
    4.学生讨论后明确:
     (1)铁罐看不起陶罐(1~9)。
     (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10~17)。
  (三)精读课文
    1.自读1~9段,思考:铁罐看不起陶罐,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对比,陶罐是怎样的态度,试着把你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课文体现出来。
    2.再读10~17段,请用简单的字和词语概括出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3.学生自学,组织讨论,全班交流,此时,教师恰当点、拨、抓重点词语和感情朗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陶罐的宽厚谦虚。
  (四)品味含义
    1.说一说,你喜欢铁罐还是陶罐,为什么?
    2.你想对铁罐(或陶罐)说些什么?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重编故事
     重新编一个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故事,编之前,一定想好,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围绕这个意思去选材。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整体感知课文时通过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讨论后找出陶罐、铁罐之间发生的两件事:1、铁罐看不起陶罐;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边读边思考,析词品意中教师恰当点拨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陶罐的宽厚谦虚,从而理解寓意。
   培养学生围绕中心编童话故事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的:
   1、认识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御厨、奚落、懦弱,轻蔑、和睦相处、覆灭”等词语。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陶罐和铁罐
   2、提问:什么叫罐?(口大肚子小的器皿)
   3、谈话:今天我们学习这则寓言,就是发生在这两个罐之间的小故事。通过他们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下面我们就带着一种探究的心里去读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自悟课文
   1、读下列词语:奚落谦虚傲慢懦弱轻蔑争辩恼怒
     相提并论和睦相处羞耻渣滓氧化无影无踪
   2、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3、思考:
    (1)从铁罐对陶罐所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陶罐听了铁罐的话之后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当陶罐被人们擦洗干净后他说了什么?这说明什么?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5、全班讨论,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6、分角色朗读课文,同学评议,再选一组朗读。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知道了陶罐自始至终谦虚大度,宽容自尊,铁罐是傲慢轻蔑怒不可遏。我们应该向陶罐学习。思考: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全班讨论。结合自己的理解或生活实践回答这个问题。
  (五)提问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国王御厨里自恃坚硬的铁罐看不起陶罐。许多年后,被埋在土里的陶罐依旧光洁如新,而当年坚硬的铁罐却不复存在了。完全氧化掉了。)

  附:板书设计
              19 陶罐和铁罐
           陶罐          铁罐
           谦虚          傲慢
           光洁朴素    美观不复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陶罐和铁罐》说课设计

《陶罐和铁罐》说课设计

工作单位:山东省郯城县胜利乡中心小学教研室
邮编:276131              作者:成利
摘要: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寓言故事,教学时要“以读为本”,摒弃对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给学生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读、思、悟、议”的学习方法渗透其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努力做到课堂40分钟“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建构。
     关键词:合作探究   对话交流   拓展延伸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七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仍光洁如新,铁罐却完全氧化,不复存在了。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根据课标要求,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 认识六个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涵的道理。
其中,教学重点是能通过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寓意。
熟悉了教材,把握了教学重难点,我有了这样的设计理念: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制作课件辅助教学,“以读为本”,摒弃对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给学生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读、思、悟、议”的学习方法渗透其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努力做到课堂40分钟“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建构。
为体现这一思想,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合作探究,精读理解
四、对话交流,领悟道理
五、运用技巧,创造表达
六、总结全篇,拓展延伸
下面我就依据这六步 ,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得以落实: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刺激物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因此,上课开始,我就播放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课件,并配以课文的范读,让学生对本文的故事情节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这样,既为全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师生谈谈刚才观看课件的感受,对陶罐和铁罐特点形成共识,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这样设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默读、大声读、小声读),读时注意:读准音、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同桌互读课文,听后评一评,教一教对方,也可以同桌开展朗读比赛来检查读的情况。
这“评”与“教”,“比”与“赛”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教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能力。同时,检查了生字和课文的朗读。
3、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介绍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各在哪些自然段?学生读后交流,明确:介绍了两件事:
(1)铁罐看不起陶罐。
(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精读理解
1、通过初读,明白了本文讲的事情是铁罐看不起陶罐以及他们各自的命运,那么铁罐是怎样看不起陶罐的?他们各自的命运又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我就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明确分工:小组长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记录员”记录小组学习的结果;“报告员”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的结果;“检察员”检查小组成员学习的情况。这样组内成员都能“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尽所能”。让他们在组内充分读书,重点讨论这两个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参与小组的讨论,给予引导和点拨。
这样,组内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启发,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小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
2、讨论后,分组汇报结果,其他同学给予补充或纠正,老师相机引导、归纳或组织评价。
例如,在汇报1)铁罐是怎样看不起陶罐时,学生可能会抓住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以及写他俩神态的词语来说,这时,我就在他们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应用什么语气读好对话,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出铁罐的傲慢;“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要读出轻蔑的神气;               “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要读出铁罐的恼怒;“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要读出铁罐的怒不可遏。而陶罐始终是谦虚和自尊的,如:“不敢,铁罐兄弟。”;“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2)各自的命运:
学生可能会抓住课文第15小节:“多美的陶罐!”;“小心点,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要指导学生读出人们惊讶、兴奋的语气。
而铁罐的命运则体现在第17小节,即最后一句:“它,不知道在什么年代完全氧化,早已无踪无影了。”
第四环节:对话交流,领悟道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我这样安排这一步的教学: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空旁处。?
这种边读边作批注的方式是落实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有效形式。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这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2、把自己的感受在全班交流,也可以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全班交流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珍视他们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允许提出不同意见,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的倾听者和对话者,与学生同悲同乐。
这样,在对话的场景中,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第五环节:运用技巧,创造表达
通过以上的品读,文中那优美、鲜明的词句已不知不觉地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仓库中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积累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表达。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环节:1、你想对陶罐和铁罐说些什么?写一写。
2、分角色朗读课文,分组表演课本剧。
第六环节: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紧急仅仅以本为本,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所以,有必要依托教材,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因此,总结全文后,我又布置学生课下收集寓言故事,开个交流会。
这样,又把学生从阅读教学的小课堂引向了社会生活的大课堂,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板书设计:


        19、陶  罐  和  铁  罐
            谦  虚      傲  慢
              ↓ 许多年后 ↓
           光洁如新     无踪无影
         
板书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交流的情况和老师引导的情况完成的。抓住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和感悟,又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可谓“一石三鸟”。
当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能与课前预设的完全一样,要随着学情的变化而即时调整。只有把握学情,教服务于学,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双基同步训练】
  一、读读写写。
    jiāo àonuò xī miè
    (   )  (   )弱(   )落轻( )
    nǎoxiū chǐ shì fù
    (   )怒(   ) 流(   ) (   )灭
  二、多音字组词。?
     chǔ(   )   shèng(   )   xīng(   )
    处       盛          兴
     chù(   )   chéng(   )   xìng(   )
     liáng(   )   pū(   )   háo(   )
    量         铺       号
     liàng(   )   pù(   )   hào(   )
     shǔ(   )   zhǎng(   )   cān(   )    céng(   )
    数        长          参         曾
     shù(   )   cháng(   )   shēn(   )   zēng(   )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1)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提示:从课文中铁罐的4段话去理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
    陶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比一比,组成词语。
    骄(   )  虚(   )  恼(   )  奚(   )?
    桥(   )  虑(   )  脑(   )  溪(   )?
  六、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骄傲——    懦弱——    恼怒——?
    轻蔑——    羞耻——    美观——?
  七、读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字(词)。
    例:一块(板)
      一扇(   )   一顶(   )   一门(   )   一列(   )   一担(   )
      一棵(   )   一场(   )   一团(   )   一阵(   )   一颗(   )
  九、讲解下列词语。
    奚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懦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恼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羞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提并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睦相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能力训练】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谦虚——    羞耻——    朴素——
    懦弱——    覆灭——    兴奋——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从________可知铁罐看不起陶罐,铁罐瞧不起陶罐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年过去了,陶罐____________________,而铁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能力训练】
    表演活动:利用活动课时间,表演《陶罐和铁罐》的课本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8:48:00 | 只看该作者

备《陶罐和铁罐》有感

 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围绕“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颇佳。

  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听一听,画一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我让学生听完课文后,让学生添画表情后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画?”一个学生说:“铁罐在说话时十分生气,后来还恼怒成怒,大发雷霆,所以我要画出它双眉竖起,两眼圆瞪的样子。一位学生画完陶罐的表情后说:“我想表现陶罐当时的谦虚,说话时心情的平静。”所以它的表情应该是笑眯眯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把握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

  2、让学生画一画,抓住“人物”的特点。阅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再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的神气、“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学生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现得淋漓尽致。3、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学生表演。学生先选定自己乐于表演的角色,再戴好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教师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是绘声绘色,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上述画、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思考练习”的问题: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读课文后,我先引导学生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学生能很快找出,铁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学生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在设计教学中,我尝试了放手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学生更主动参与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6: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