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人教现行)第七册 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64#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之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
   2、懂得课文的记叙顺序是按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安排的。
   3、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生活习性和小狮子和的“我”亲密关系。
   4、懂得“我”把小狮子放回大自然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圈点,勾画,摘录,自主阅读,相互  协作,大胆交流,独立体验。
   2、能把在当地了解到的动物的景况与文中的人、事、物、情结合起来,并发表独自的见解。
  (三)、情感与态度:
    理解“我”和小狮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培养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懂得课文的记叙顺序是按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安排的。
   2、懂得“我”把小狮子放回大自然的原因。
   3、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圈点,勾画,摘录,自主阅读,相互协作,大胆交流,独立体验。
  三、教学难点:
    能把在当地了解到的动物的景况与文中的人、事、物、情结合起来并发表独自的见解。
  四、自学建议: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2、收集、整理有关狮子的有关资料,并乐意与同学交流;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奥地利作家乔伊.亚当逊写的《野生的爱尔莎》这本书,并乐意把自己所喜欢的情节讲给同学听。
   3、收集、整理自己所喜欢猛兽的资料,并乐意与同学交流。
   4、做做调查,了解重庆地区保护动物的情况,并把了解到的情况做好记录。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一、激避导入、诱导探究:
   1、板书课题,自由提问。师挑出其中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2、揭示课题,简介作者。(将收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进行交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事  件      我爱小狮子的词、句    小狮子爱我的词、句
    出  生. .
    成长洗澡. .
    勇斗犀牛. .
    换牙. .
    远足. .
    送走后. .
    发高烧. .
    分  别. .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
   2、自学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把握脉络:
   1、默读课文,画出点明爱尔莎年龄的语句,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利用表格,协作学习。
  四、自读课文,交流体会;
    这篇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发动机(2分钟)
  1、出示课件1创设情景,引发学习动机。
  2、师:狮子被称为兽中之王,是一种凶猛的大型食肉动物,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狮子捕食的镜头。
  3、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狮子爱尔莎》这篇课文中的狮子爱尔莎却温柔、可爱、善解人意。这是为什么呢?以至于最后与作者达到了难以割舍的地步。
  二、自主阅读、独立探究(7分钟)
  为了帮助大家学习课文,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组研究课题,同学们可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两组课题中任选一组,进行研究。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读一读、勾一勾、议一议,还可以做批注。课件出示问题。
  三、协作交流、体验感悟(17分钟)
  1、研究第一组问题的同学,可以谈谈作者写了小狮子爱尔沙在成长中的哪些事例?从这些事例中你发现了小狮子爱尔莎怎样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文中的哪些段落、句子使你感动?为什么使你感动?
  2、研究第二组问题的同学,可以谈谈作者为什么要把小狮子爱尔莎送回大自然,为此,作者做出了哪些努力?文中的哪些段落、句子使你感动?为什么使你感动?
  3、示课件3。选择音乐,配乐朗读课文中最感动你的地方。
  四、交流争鸣、形成博爱。(8分钟)
  1、既然,爱尔莎与作者情同母子,分别时一个“莫大的痛苦”;一个“恋恋不舍”;那么,到底爱尔莎与作者分开好,还是爱尔莎留在作者身边好呢?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争论,向大家讲明你的理由。
  3、师总结:(3分钟)
  同学们说的两种理由都很合理,他们可以不分,但是爱尔莎还要生存,还要长大,它留在作者身边将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出示课件3。从这则镜头可以看出爱尔莎最宝贵的东西自由,最本质的东西兽性没有了。
  因此分别,让爱尔莎回归大自然更合理、更科学。出示课件4。爱尔莎是兽类,大自然才是它最适合生存的地方,它才可以在那儿生活得自由自在。同时,作者把狮子送回大自然也是在完成一项科学实验。
  出示课件6,大自然是广阔的,大自然有着许多狮子生活资源丰富的地区,把狮子送回大自然让它自由、让它发挥野兽的本性这是一种“博爱”,反之,把爱尔莎留在作者身边就是一种狭义的爱了。
  五、联系生活,升华主体(6分钟)
  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我们爱护动物,善待周围的动物,再凶猛的野兽也能和人类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动物和人都是有感情的,只要我们关心爱护小动物,小动物也会关心爱护你。
  那么,与本文作者相比,你们认为我们周围的人在保护动物方面做得怎么样? 或者建议咱们重庆人在保护动物方面还应做些什么?
  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2、师总结:我们身边的小动物太需要我们的关爱,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去关心这些小动物吧!因为,我们周围的环境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只有我们生存的环境才会和谐、美丽。

  评价量规
  1、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梳理资料,并于同学交流、共享资料的。(2分)
  2、能在阅读中圈、点、勾、划,主动发现问题的。(2分)
  3、能大胆争取展示自己的见解、才能、特长、进步的。(2分)
  4、能欣赏同学见解、才能、特长、进步的;能够协助同学进步的。(2分)
  5、能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并有所发展、有所见解的。(2分)

  课件策划要求
  (一)技术要求:
  采用Authorware 6.0系统进行开发集成,用Flash制作功画。
  (二)显示要求:
  主页面:制作者独立创意、制作。
  课件1:随着声声咆哮,出现雄狮头动态近景;出现狮子围猎捕食动态画面。
  课件2:展示两组问题:
  1组:作者写了小狮子爱尔沙在成长中的哪些事例?从这些事例中你发现了小狮子爱尔沙怎样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文中的哪些段落、句子使你感动?为什么使你感动?
  2组:作者为什么要把小狮子爱尔沙送回大自然,为此,作者做出了哪些努力?文中的哪些段落、句子使你感动?为什么使你感动?
  课件3:根据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情感,选择钢琴曲、小提琴曲、小号曲、二胡曲各一段,备学生选用。当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种时,在即时播放该乐曲情况下,画面只出现该乐器静态。
  课件4:动物囚于铁笼供人赏玩实景。
  课件5:动物自由自在在大自然巾生活的实景。
  课件6:在大自然壮丽背景下,随着嘹亮的小号乐曲,出现两个词:“博爱”“狭爱”。随着乐曲,两个词对比着变色:“博爱”鲜红;“狭爱”苍白;两个词对比着变大和变小:“博爱”越来越大;“狭爱”越来越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小狮子爱尔莎》教学策略浅析

 老师们,下面,我代表我校四年组,对我校青年教师崔艳所执教的《小狮子爱尔莎》一课,从教学策略方面作一个简单的分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请各位同行指正。

  首先谈谈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
  2、懂得课文记述顺序是按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安排的。
  3、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生活习性和小狮子和“我”的亲密关系。
  4、懂得“我”把小狮子放回大自然的原因。
  目标(2)的指定为的是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提出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目标(3)的制定要完成的是培养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目标(4)的制定着眼于培养学生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圈点,勾画,摘录,自己阅读,互相协作,大胆交流,独立体验。
  2、把在当地了解到的动物的情况与文中的人、事、物、情结合起来,并发表独自的见解。
  这两条目标,一方面从协作学习技巧、方式、态度提出了要求,一方面从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创新性学习做出了规定。这两条目标都包含着这样一个信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情感与态度
  1、理解“我”和小石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培养爱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这一条目标比较忠实的反映了教材编撰者要求从小培养人们爱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意图。

  接下来我谈谈自学建议。
  自学建议:
  1、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2、收集、整理狮子的有关资料,并乐意与同学交流;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奥地利作家乔伊·亚当逊写的《野生的爱尔莎》这本书,并乐意把自己所喜欢的情节讲给同学听。
  3、收集、整理自己所喜欢猛兽的资料,并乐意与同学交流。
  4、做做调查,了解重庆地区保护动物的情况,并把了解到的情况做好记录。这所有的自学建议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的能力。

  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先简单谈谈第一课时安排的内容。
  一、激趣导入、诱导探究:
  1、板书课题,自由提问。师挑出其中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2、揭示课题,简介作者。(将收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进行交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得地方。
  2、自学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把握脉络:
  1、默读课文,画出点名爱尔莎年龄的语句,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利用表格,小组协作学习:
  事  件我爱小狮子的词、句小狮子爱我的词、句
  出  生. .
  成长洗澡. .
  勇斗犀牛. .
  换牙. .
  远足. .
  送走后. .
  发高烧. .
  分  别. .
  四、自读课文,交流体会:
  1、这篇课文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全文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下面谈第二课时。
  第一步:创设情景,引发动机
  我们首先出示课件1:随着声音咆哮,出现雄师动态近景,接着出现了狮子围猎捕食动态画面。这一些镜头,在教学的第一时间,一下子就调动起同学们的充分注意与高度兴趣,顿时使通学生的学习状态极度兴奋?紧接着,老师提出问题:狮子本是野兽,是大型肉食动物,但小狮子爱尔莎为什么这么温柔、可爱、善解人意呢?以至与最后与作者达到了难以割舍的地步。这一问题利用当前场景,用数学划归原理,把学生的未知转化为生活经验已知,把书本的未知与生活经验的已知琏接起来,为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学习搭建好了支架。
  接着,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两组问题,让学生选择阅读、协作探究。
  这样做,是引导学生作个性化的选择性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的高涨。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研究专题,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作初步的自主的理解。当然,我们应当承认,学生此时的探研还是较粗浅的,对问题实质的把握还不够准确,但更主要的是,学生已把问题当作了自己的真实的任务,有完成任务的冲动、愿望与阅读的期待。
  第三步:协作交流,体验感悟。
  1、研究第一组问提的同学,可以谈谈作者写小狮子爱尔沙在成长中的哪些事例?从这些事例中你发现了小狮子爱尔沙怎样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文中的哪些段落、句子使你感动?为什么使你感动?
  2、研究第二组问题的同学,可以谈谈作者为什么要把小狮子爱尔沙送回大自然,为此,作者做出了哪些努力?文中的哪些段落,句子使你感动?为什么使你感动?
  3、出示课件3。选择音乐,配乐朗读课文中最感动你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充分利用课件资源,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示,享受审美乐趣。
  第四步:交流争鸣、形成博爱。
  教师先提出问题:同学们讨论一下,为维护自己的观点激烈的辩论也很好:爱尔莎与作者情同母子,分别时一个“莫大的痛苦”;一个“恋恋不舍”;那么,到底是回到大自然好?还是留在作者身边好呢?
  这一步是文本阅读的深化和发展。是学生、教师、文本的激烈对话。在整个对活中,教师在非常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作潜移默化的引导。
  最后,联系生活,升华主题。
  在最后一环节,我们将书本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着眼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发展,着眼于学生观察生活与分析生活现象能力的培养。联系生活,生成并升华主体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的意识。
  以上,是我作的关于《小狮子爱尔莎》的教学策略浅析。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朱鹮飞回来了》教学设计之一

以问启思,讨论交流的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引发疑问
    教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朱鹮飞回来了。课前已经知道朱鹮的同学请举手,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展示朱鹮图片,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或是查找的资料介绍朱鹮。
    教师:很好。根据这个题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可能的问题是:朱鹮为什么飞走?又为什么飞回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1、学习生字词。教师:我们先将本课的生词读一读,看看大家能不能结合课文认识它们。齐读生词。
   2、初读课文。教师:请同学们按阅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上一些记号,与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谁能告诉大家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写小朋友配合科考队发现并保护朱鹮的事。)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并板书。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小光与科考队员相遇,得知科考队员此行的目的和保护朱鹮的重要性;科考队员在小光等的协助下发现朱鹮;大家一起为保护朱鹮做了很多努力;洋县成了朱鹮生活的乐园。
    教师:在这些内容当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呢?
  三、根据问题,阅读课文
   1、教师:根据阅读提示和前面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请大家再一次快速阅读课文,读完以后,在小组上交流交流。
     学生快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
   2、教师:同学们,朱鹮是飞走了吗?(不是)请大家讨论一下:课文为什么要说朱鹮“飞回来”呢?
     学生发言,课文中的第四自然段能够找到答案,请学生读一读。飞走,其实是指濒临灭绝,也是朱鹮非常珍贵的原因。
   3、教师:那么,又是什么让朱鹮“飞回来”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与同桌同学讨论讨论,为了朱鹮能够“飞回来”,小光和小伙伴配合科考队做了哪些努力呢?
     学生读课文,讨论,教师巡视参与。
     请学生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或段落,找出小光和小伙伴所做的努力。教师归纳并板书。
    (1)帮助宣传,和小伙伴一起寻找线索。学生找到这些地方的时候,组织感情朗读:谁来读一读小光与小胖子的对话,表现出童趣和喜悦?全班齐读。
    (2)为科考队带路并协助寻找。这里是重点:你能从课文的叙述中体会到什么?你对哪里的体会最深刻,和全班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可能体会到守候的辛苦和发现朱鹮的惊喜,都请他们用感情朗读的方式加深理解。
    (3)保护朱鹮,挖田螺泥鳅、抓小鱼小虾喂养体弱的小朱鹮。也请学生读一读13自然段。
       教师:现在,谁能说说朱鹮为什么能够“飞回来”?(有科考队员的努力,还有像小光这样热爱野生动物的小朋友的帮助,使洋县成为了朱鹮生活的乐园。)
       教师有感情朗读解焱《失而复得的朱鹮》节选:“朱鹮近几年数量的迅速发展增加了我们恢复该物种的信心。但是回想拯救这一物种的经历,不禁令人心悸。如果考察队晚两年组织,如果这7只朱鹮未能成功地繁育,……。幸运的是这个物种被成功地保存下来,扩大其分布区天然湿地和其他的保护努力仍在继续,希望这种几遭绝灭的物种能够永远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欣赏到这种美丽的动物,并与他们相伴成长。”同学们,小光为拯救朱鹮所做的努力能够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
       请学生发言,注意总结,比如: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四、课堂练习
    选做。
    1、据文中描写画一幅朱鹮的画,旁边写上自己想说的话。
    2、写文中或课外收集的描写朱鹮的有关句子。

  板书设计:
               16、朱鹮飞回来了
             飞走    飞回    启示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朱鹮飞回来了》教学设计之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2.了解科考队员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鹤的经过,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在指导朗读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科考队员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鹩的经过,培养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请看一组数字:1=1;1=8760;1=?
      1=l,表示每一小时就有一种生物灭绝。1=8760,告诉我们一年里有8760种物种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消失。l=?你们知道一只熊猫的价格吗?猜猜?(学生自由发言)熊猫是无价的。在我国陕西秦岭一带,有一种鸟,它的数量比熊猫还要少,它比熊猫还要珍贵,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板书课题)
  (二)、读懂“阅读提示”,把握学习目标。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要在一节课中读懂、学会,有什么好办法?(学生谈办法)
      我们可以根据阅读提示中的要求来进行阅读,也可以使用自己习惯的学习方法。
    2.引导朗读阅读提示。
    3.提示告诉我们可以怎么读?(投影出示)
     (1)读读想想,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叙述的。
     (2)在课文中找一找小光和小伙伴们为了寻找、保护朱鹩都做了哪些事。
     (3)想想他们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发。
  (三)、自读课文,弄清课文的记叙顺序,了解文幸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不熟练、不通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认读生字。
    2.讨论: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提醒学生可以找有关时间的词语。)
      先介绍了小光巧遇科考队员,并得知他们此行是为了寻找珍稀的朱鹩;再讲在小朋友的热心帮助下,科考队员发现了朱鹩,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最后讲陕西省洋县被列为自然保护区,成群的朱期在那里快乐地生活。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1.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
    2.讨论:小光和小伙伴为了寻找、保护朱鹩都做了哪些事?用简要的词句概括。(板书)
     (1)积极发动
     (2)耐心寻找
     (3)全力保护
    3.小光和他的小伙伴们为保护朱鹩立了大功,我们应该好好把他们的事迹宣传一下,也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队伍中来。谁把他们的事迹读一谈?
      指导朗读。
     (1)“积极发动”部分要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抓住小光和小胖子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们的天真可爱和热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还可以分角色朗读。
     (2)“耐心寻找”部分要读出他们的“忍耐”和发现朱朝后的喜悦,体会他们对朱鹩的珍爱。
     (3)“全力保护”部分,品味描写他们对小朱鹩悉心照顾的句子,体会他们对朱鹊无比珍爱的感情。
  (五)、创设情境,激发谈话,进一步理解课文。
    1.如果小光和他的小伙伴们今天来到我们班,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会向他们提出什么问题?
    2.选两位同学扮演小光和小胖子。其他同学谈自已的体会,或向他们提问。
  (六)、交流查找的资料。
      学生汇报交流他们找到的有关资料。
  (七)、小结。
      同学们,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让我们向小光他们学习,从现在开始,保护身边的动物,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地球永远生机勃勃,永远多姿多彩!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巩同生字。
    2.把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朱鹮简介

 别名 朱鹭
  学名 Nipponia nippon
  英文名crested ibis

  鹮科 Threskiornithidae

  分布 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末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

  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8:44:00 | 只看该作者

《柯里亚的木匣》三步教案设计

本文以“木匣”为故事发展的线索,课文后又有思考问题的提示,教学时,可以“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得到的启发”为思路,启导学生突破难点,独立分段,理清事物特点前后变化的内在联系,从而明晓事理搞好知识的迁移。在强化“双基”的训练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的能力。教学时,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教者可用类比情境演示引入,导出本课读写训练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上课时,先找一名学生与教师进行跨步比赛:两人同时演示由教室门口向室内跨三大步,再由学生上前检测两人所跨距离的差异。接着,教师提问:同样是跨三步,为什么距离会有差异?课文中的柯里亚是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的?让学生各自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问题引路,训练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记事顺序清楚,结构思路明白,可让学生根据文后思考题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描写柯里亚和妈妈“埋木匣”具体情景的语句,然后通过导读引思,讨论口说突破难点独立分段,弄清事情前后的内在联系。如:导读承上启下的第五自然段,可先让学生找出“就在那一天”和“住了差不多四年”表示时间的词语,启发提问这段侧重写了哪个时间?埋木匣和挖木匣前后相隔有几年?这几年中柯里亚会发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找出“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那时候还小”,“步子也小”,“我已经九岁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步子比那时候要大一倍呢!”等语句。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正确分段,又能在读思训练中弄清前后变化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周围一切都在变化”一句话的理解。

  3.设疑解难,训练分析表达能力
  本文训练重点突出,一些句子讲出了时间和周围事物的变化,导出了事物变化因果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可以紧扣训练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去寻找事物变化的因果联系,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将这种联系表达清楚,将学生的思维渗透到“双基”训练中。如设疑:①柯里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埋东西?又是相隔多少时间才去挖东西的?妈妈为什么一下子就能挖到木箱子?②当初,妈妈不是随随便便地埋箱子的,而柯里亚是因为随随便便地埋木匣,所以现在一下子是挖不到木匣的。这样说对吗?为什么?③文中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柯里亚埋木匣的情景,这样写与下文写挖木匣又有什么联系?④既然知道柯里亚埋木匣跟妈妈一样不是随随便便的,那么他妈妈为什么能一下子挖到木箱,而柯里亚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呢⑤如果他妈妈小时候就认认真真地离门口三十步的地方埋下箱子,到现在也数三十步能一下子挖到当时埋的木箱吗?⑥柯里亚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从不同角度设疑,层层深入地推进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8:44:00 | 只看该作者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0 柯里亚的木匣
                  时间变、年龄变、步子变
                  五步  四年后
                  埋   木匣  挖
                  十步  五步?
                    方法要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02: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