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2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陈述与落实的案例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学设计水平的提高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教师教学设计过程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教学设计。由于笔者自身是做教师培训工作的,工作对象只有两类,即参加工作三年以下的新手型教师和工作三年以上的经验型教师,从日常的接触与观察中,发现这两类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是不同的,因此,试图通过对这两类教师教学设计的过程进行对比,发现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的过程干预,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

二、 经验型、新手型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过程的对比

为了解新手型、经验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流程,我们对34名实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调查题目:你在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时,要做哪几方面的工作?(可多选。)


-1  教师教学设计行为统计表


项目

分析教材
分析学生
设计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活动
设计教学评价
人数
17
8
14
34
2
百分比
50%
23.5%
41.2%
100%
5.9%
访谈提纲:
1.你做教学设计的流程是什么?
2.你做教学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3.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点进行哪个部分的设计?
4.你在设计某项教学活动时关注的是什么?
5.你的设计在实施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

对教师的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表-2  经验型、新手型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过程对比表


项目

经验型

新手型

流程
看教材--想学生---借助经验---成稿
看教材---上网找---剪切粘
依据
以往经验
自我感觉
核心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关注点
学生状况
形式新颖
困惑
缺少跟进方法与策略
事与愿违

从上表可以看出,无论是新手型教师还是经验型教师,他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还是教学活动设计,没有真正将教学设计的核心转移到教学目标设计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陈述与落实的研究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如何促进教师将教学设计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目标设计上来,笔者进行了三方面的案例研究。



系统分析教材,引进教学目标陈述技术,准确陈述教学目标的案例研究


课例《角的初步认识》。


  1.对教学目标的五次表述、分析、干预及调整过程


第一次:教师提交的教学设计中,没有教学目标,只有教学过程。


干预:针对这种情况,请教师补写教学目标。


第二次:教师补写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角,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分析及干预:从知识目标来看,可操作、可检测的功能没有显现出来。如,“初步认识角”,学生达到哪些要求就可以认为他们“初步认识角”了?教师在教学目标中没有明确提出来。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多而空泛。如“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这些能力是否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就能完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有哪些表现?显然教师缺乏充分思考。


以下是该教师写出的有关“角的认识”各阶段主要任务和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课时





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角和直角本册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即可。(这是教师设计的第三次教学目标)
2





在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
4





教材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4

分析及干预:这次教师对所学内容应达到的程度有了明确的定位,但还不能准确的用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动词表述出来。因此,与教师共同学习了教学目标陈述技术的理论,并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及相应行为动词表”作为陈述教学目标的参考依据。


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教师的谈话,共同研究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干预谈话:


问:你怎样知道学生初步认识角了?


答:给出一些图形,学生能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问:还有吗?


答:能举出角的例子,会画角。


问:初步认识角,还包括哪些内容?


答:知道角的大小和角张开的大小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


问:这个目标怎样检测?


答:通过一些活动,我想引导学生说出来。


问:说出来就一定理解了吗?


答:不知道。


问:再看看四年级的教材,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以后,才明确提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的问题,为什么?


答:学习了度量,就能用具体的度数说明角的大小,自然就能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问:那本节课的目标怎样定位?


答:能利用教具开、合,知道角有大有小就行了。

这次谈话以后,教师进行了第四次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辨别什么是角,并能举出身边的例子。
2)能够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3)能借助活动角的教具,说明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学会直接、间接对角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分析:教师已能使用行为动词“辨别、举例、说出、说明”等进行目标陈述,但情感目标还是空泛,需要进一步明确。


第五次设计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辨别什么是角,并能举出身边角的例子;能够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能结合教具、学具说明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能直接、间接进行角的比较。
   
情感态度:感受角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

     2.进行教学评价设计,检测教学目标

《角的认识》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练习



判断下面图形哪个是角,是角的画“√”,不是的画“×”。

  
目的:检测学生能否辨认角。


请你画一个角。


目的:检测学生能否画角。



画一个比上面的角大的角。


目的:检测学生能否结合实例认识角的大小。


★课堂观察。

  
课堂上结合学生举出角的实例的过程,检测学生是否能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角,感受角的广泛存在性;让学生结合图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检测学生对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情况。

分析:从教学评价设计可以看出,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可操作、可检测的,每一项目标都可以得到落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3.反思与结论。

     教师在进行某一课时教学设计时,需要将这一部分知识放在整个单元甚至更大的范围内去思考,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陈述既需要有关理论的培训,同时也要将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紧密结合,以评价促教学目标的制定,才能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㈡ 深入调研学生,分析前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目标的案例研究

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除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还需要对学生的深入调研,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包括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以此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案例“100以内数的认识”。

在第一次设计的教学目标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目标,即“学生能一个一个正确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个数”。

为了了解学生能否达到此目标,对一年级中四位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了数数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在这个活动中,发现学生虽然都能唱数100以内的数,但由于受注意力、记忆力、所数物品的材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很难真正数对100个物品。这种状况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这个目标制定得是否得当?为什么学生无法达到这个目标的要求呢?回顾人类的计数过程,由最初的一个一个计数,到后来随着所数物品数量的增多,人们难以一个一个正确计数,才产生按群计数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计数单位和进制。因此,数数活动的目标不应定位在正确计数上,而是应该定位在感受数数的十进规则,感受一个一个计数所带来的不便,从而产生按群计数的需要上,再让学生十个十个数数,既体会了这样数数的简洁性,又突出了计数单位“十”的概念。这样的过程也体现了数学发展的过程。有了对学生的深入调研,有了充分的思考,该教学目标调整为:

经历一个一个和十个十个地数100以内物体个数的过程,知道“一”和“十”是计数单位,对100个物体的多少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体验按群计数的优越性。

这次目标的调整,决定了教学活动中需要让学生经历两次数数的过程,教师也不再追求一个一个计数的正确性。从实际教学情况看,这次修改是完全必要的。

从这个案例的研究得出,准确的教学目标不是来源于教参,对学生的研究与分析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㈢ 教学活动设计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案例研究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真正起到指导教学活动的作用。如何使每个环节的活动紧密围绕并服务于教学目标,结合“5的乘法口诀”,进行了案例研究。

课例:、“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说出5的乘法口诀的含义,能记住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学生能自己尝试根据乘法算式编乘法口诀。

了解口诀的文化背景,知道用汉字书写口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口诀的重要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教学活动设计:

l活动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自己动手摆图形吗?老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一捆小棒。请你用5根小棒摆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看看用这些小棒能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摆完之后马上坐好,看谁摆得又快又好。(生用小棒摆图形。)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首先表现为茫然,不知道自己要摆什么图形。在思索了很久以后,开始摆图形,这时学生关注的不是用了几根小棒,而是自己的图形是否漂亮,是否与众不同。)

汇报:

生1:我摆出的图形是小房子。

师:用了几根小棒?

生1:5根。

师:有和他摆的不一样的吗?

(教师原本想通过这个活动,为学生归纳5 的乘法口诀积累感性经验,能从操作活动中,得出1个5、2个5、3个5、4个5和5个5分别是多少。但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关注图形的形状,而忽视了所用小棒的数量,对于后面要学习和归纳5的口诀,没有起到积累数据经验的作用。)

课后反思:

该教师以为,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的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课改所提倡的新的教育理念,这本没有错,但为什么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呢?原因在于,本环节的目标是积累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不在于形状的多样化,目标过于多和庞杂,反而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对这个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次教学活动设计:

l摆小棒活动。

1.同学们喜欢摆图形吗?

2.教师出示图形,请学生数数摆这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看图数小棒根数。)

3.提问:摆这样的2个图形要用几根小棒?



请学生动手摆一摆,想一想。(学生进行摆图形活动,并思考用多少小棒。)

4.提问:摆这样的3个图形要用几根小棒?请学生动手摆一摆,想一想。(学生进行摆图形活动,并思考用多少小棒。)

5.反馈。

想一想,摆这样的4个、5个图形各需要多少根小棒呢?(学生不用摆,思考后回答,教师顺次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及结果。)

这样设计表面上看比前面的设计封闭了,但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关注的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摆这些图形用多少根小棒,对图形个数与所用小棒数量有了充分的感知,为编制5的乘法口诀积累了感性经验,达到了教学目标中所提出的“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的目的。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案例研究与分析,教师对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关系有了清晰的了解,图示如下::

      

这种认识对于改变教师以往的教学设计过程,实现“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案例研究笔者发现,引导教师进行整个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系统把握教材,找准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核心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整体规划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进行单元式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研究,是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8: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