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让生活化了的数学走进学习和练习中,加强学习的自主性。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才能让孩子们自觉、主动的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及表面积时,我直接把教室作为教具,让学生观察它的面及顶点、棱等,这样学生非常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在表面积的练习中,对于解答某教室或游泳池等需要粉刷的面积这类题时,学生比较茫然不知究竟该算哪几面时,我也通过教室直观的让学生弄清了要粉刷的是四个面还是五个面,以及分别是哪些面,同时还让学生带上牙膏盒、香皂盒等,把这些实物拆开,直观的弄清楚这些立体图形的平面形状,从而降低了对表面积理解的难度,也掌握了有关贴包装纸的题型的做法。这样的学习和练习,学生便于掌握。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从而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如,学习镜子中的事物时,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掌握起来难度也比较大,我采用了学生直接参与的方法,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站到学校的大镜子前,观察自己举右手和左手时,镜子里的情况,同时,还把一个钟也放到镜子前,拨不同的时间,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时间。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的难度也降低了。在学习了简单的排列与组合后,有这样的练习,几个小朋友握手或打电话,一共握了几次手或打了几次电话。对于这样的练习,我让孩子们在家里与自己的家人演练握手或打电话,在课堂中学习小组里的4~6名同学互相握手,从中发现握手或打电话的次数,从而总结这类题的规律。这样完成的作业,效果也比较好,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经常把生活化了的数学用在学习和练习中,学习的自主性就慢慢加强了。
最后,让生活化了的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加强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大家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循序渐进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放任自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更好的把握教材,创设更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带学生走进数学的王国,自己去体会数学的乐趣,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走进自己的生活,为生活服务。怎么样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再现生活中的情景,给枯燥的数学赋予生命,这样学生才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如,学习小数加减法时,我用学生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创设了一个买东西的情景,学生充当售货员和卖货的,通过买卖东西的过程学习了新课内容,学生非常兴奋,不停的说,“再来一次,再来一次……”除了课堂中时时处处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外,同时还要交会学生怎样让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怎样才能在生活中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以后,我启发学生想想这个特点在生活中是怎么运用的?学生慢慢想到了拉闸门、窗,自动门等就是运用了这个特点。每当学习完一个新内容,我就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怎么运用,同时也经常了解学生在生活中是怎样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如,学习了乘法的估算后,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知道了:有些学生与妈妈一起去买菜,帮妈妈估算需要付给的钱数,还有些学生和家长去超市,帮家长估算所买东西需要的钱……我想,只要这样长期坚持,学生就会自觉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不过,要实现上面的目标,难度确实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教师要经常更新知识,认真备课,考虑问题要周到、全面;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课前预习,课中专心听讲,最关键还在课后,一定要去思考,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总之,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目标,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和截取生活中适用的例子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只有这样,生活化了的数学问题才会真正的为生活服务,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用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