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6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析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22:3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析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摘 要】近年来历史选择题在历史试题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研究发现:中考历史试题中选择题占了70%,江苏高考历史选择题占了50%。由此可见,做好选择题对于历史成绩的取得至关重要,那如何才能做好选择题呢?在此,我将就其中一些类型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历史  选择题  解题技巧
一.数据、图表类选择题
数据图表主要指有关历史的统计图、统计表等。最常见的形式有单项表、双向表、向量图、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等。数据图表是定量分析的载体,定量分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不同的图表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适合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优势。在提取信息时应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取信息。
﹙一﹚、根据问题要求与问题指向确定观察重点
根据问题要求与问题指向确定观察重点,关注特定信息,这是解答数据、图表类选择题的第一步,其方法和思路与从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中提取信息类似。数据图表与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不同,通常有与自身相关的特定信息。
例如: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
读正确的是(    )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破题:题目要求结合“国民政府发行法币数额图”解读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信息,首先读取历史年代判断历史时期,即属于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再解读柱状图,观察出解放战争初期发行法币的数额大幅增加;最后得出完整的信息:国民政府通过大量发行纸币,聚敛社会财富,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巨大压力,故选择C项。
﹙二﹚、重点观察数据变化的轨迹,从静态的数据看出动态的走向,突出分析峰值变化部分。
例如:如图所示的曲线反应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破题:本题通过曲线图来考察罗斯福新政。解答时首先要准确观察图中曲线数据变化的轨迹: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迅速攀升,但到罗斯福新政实施之后迅速减少甚至归零,然后再通过这些静态的数据,科学解读出动态的走向,把握这一重大变化的根源在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最后再结合罗斯福新政中整顿金融的措施作出判断:在A、B、C、D四个选项中能够实现这一巨大变化的只有C项,故选择C项。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影响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反映的实质问题。
例如: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破题:解答本题需要准确提取表格基本信息,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分析出到表格数据反映的实质问题。表格中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能作为支付手段的生活资料只是少数几种(谷、布);D项可以由表格数据排除。通过解读表格中宝钞由减少到消失这一现象,能够得出“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这一结论。选择A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22:31:33 | 只看该作者
﹙四﹚、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有机结合。
数据分析试题往往偏重于经济史,是历史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整合,对广大文科考生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由于这一试题形式引入高考历史试题的时间相对较短,事实上就近年来数据图表分析试题大多比较重视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定量分析固然很重要,但定性判断决不可忽视。定量分析的基础在于定性判断,定量分析的工夫往往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数字之外。因此,这一方法不可忽视。
例如: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破题:解答本题需要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定性判断。表格所列出的1914年的国家平均关税率,英国最低,美国、俄国高,此时第一经济大国是美国,排除D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到自由贸易政策的放弃和争夺世界市场矛盾的加剧。英国关税率最低,体现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故选择A项。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科最突出的学习方法,是历史研究与历史学习的基础。此外,在历史研究中,还有许多特殊的研究方法,需要针对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二.组合式选择题
组合式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设计而成的选择题。试题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式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
组合式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程度深,角度多,考查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与其它类型选择题一样,作答组合式单项选择题要求正确理解教材基本概念与基本观点,思维方法上强调抓住关键信息。同时,组合式选择题又有其特殊的解题方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排除法。
排除法又称归谬法。它以题干为条件,对备选项进行逐一筛选,排除那些错误的或者是与题干无关的选项。这类题目有的一次筛选即可成功,有的需要几次筛选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应该提醒的是排除法又分为正向排除和反向排除。正向排除即把不应该选而选了的选项排除。这是我们通常使用的一种排除法,特别适用于四选三的组合式选择题。
例如: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①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破题:解答本题时可以运用排除法。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这比前面的“烂秀才”,埋头攻读四书五经,只知“之乎者也”,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 因此②选项“文化教育日渐衰落”表述错误,予以排除。本题选择D项。
﹙二﹚、肯定法
肯定法,顾名思义,就是在解题时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与理解,直接得出正确答案。
例如:《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公社委员
④“新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破题:本题考查对巴黎公社概念的全面把握。从背景看①解读正确,从过程和性质看③④解读正确,建立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是俄国十月革命,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故答案为D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22:31:42 | 只看该作者
﹙三﹚、选基法
解答组合式选择题常采用选基法。即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依此为基础,逐个分析其他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例如: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
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破题:解答本题时可以运用选基法。②是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时孙中山概括的斗争纲领,是孙中山投身革命洪流的开始,在言论顺序中时间最早。将其确定为基点,据此可以判断正确答案应在C、D两项之中。然后再顺藤摸瓜,判断出①是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所说,表明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③是孙中山在1912年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致力于发展实业时提出的。据此排定①和③的顺序,最后选出正确答案C项。
﹙四﹚、背景切入法。
对于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类的选择题,我们必须把历史事件放在发生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从中找到各种原因。
例如:一位哲人说过:“这(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 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下列人物中属于这个时代的巨人有(    )
①但丁 ②马丁•路德 ③米开朗琪罗 ④达•芬奇 ⑤伏尔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破题:解答本题应注意考虑题干的背景。题干所描述的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即文艺复兴时代,但丁、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都是这时期的人物,而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人物,伏尔泰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人物,不符合文艺复兴这一背景的要求。所以选A项。
诚然,同一道组合式选择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解答方法。例如上述例2中我们可采用选基法或者列表法,二者均可得出正确答案。只要我们注意科学的步骤和正确的方法,并且灵活运用,就能化难为易,轻松解答好组合式选择题。
三.最佳选择题
最佳选择题,是多年来高考考查的一种重要题型。最佳选择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均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由于这一题型的题干与选项之间并非简单的对错、是否关系,而是主次、大小、整体与局部等相对复杂的程度关系,因此,此类题目的迷惑性较大,理论含量高,难度较大。
这一题型在阐述历史事件影响时往往用一些关键词加以强调,如“开端、标志、转折、最早、最大、最主要”等。复习时若能有意识地加以关注,适当进行训练,培养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则会起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从关键信息入手,首先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其次依据关键信息思考题干的前因后果,全面辩证地分析题干与题肢之间的关系。
这类题目,在设计时充分研究了各备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也没有明显错误,只是相对而言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思维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出“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具体说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22:31:48 | 只看该作者
(一)史论结合法。
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来判断题干与选项之间程度关系的方法,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主要运用唯物主义与辩证分析法,即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选用相关的基本理论观点作指导,确定最佳选项。
例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析题破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根据郡县制为何是“公天下之端 ”这一题目的设问指向,选用相关的理论观点并结合史实确定最佳选项。据此可以判断:分封制下,诸侯、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而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正是材料中所谓“公天下”的理由。本题选择D项。
(二)逻辑推理法。
即根据选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来推断题干与选项之间程度关系的方法。此类题目设计难度较大,必须充分理解题干,然后根据题干去认真推敲题肢,符合逻辑者即为最佳选项。
例题: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的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析题破解:本题以柳宗元对郡县制度的评论为切入点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在解题时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背景材料选用了三句言论,在逻辑关系方面前两句属于论据,第三句属于结论。 A、B两项只体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与D项也无明确的逻辑关系; “秦制之得亦明矣”表明柳宗元认为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故正确答案为C项。
(三)特征分析法。
即根据题干所界定的特定历史时期、历史阶段来分析判断题干与选项之间程度关系的解题方法。此类设计看似简单,但必须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根据基础知识进行特征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析题破解:本题考查甲午战后中国学习西学侧重点的变化, 适用于特征分析法。解答时要密切联系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初年这两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相关特征。甲午之役是近代中国由学习英德转向学习日本的转折点,这个可从甲午前后中国留学生的流向可以看出。且20世纪初大量“日本新词”传入中国,主要也是这些留日学生的功劳。因此 B项仅仅是浅层次的军事原因的分析,C项才是经济、政治等方面原因的总和,为决定性因素。所以正确答案是C项。
当然解题技巧是捷径,但不是万能药,要正确做好最佳选择题,除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外,更需要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判断与思辨能力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5: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