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后记 明天,要上课请薛老师诊断。经过几天的“洗礼”,新的观点冲击着原有的观点,今天中午吃饭时和薛老师交流时,我坦言:薛老师,您的思想我很认同,但是还没有时间完全消化。等我真正消化了,那就不单单是上课那点儿事要改头换面,从钻研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这整个流程都将经历一场大变革。薛老师赞同我的观点……
一个人要改变自己,要推翻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一个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一个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老师。薛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疑虑,对我说:我就是一个不断推翻自己的人!是啊,薛老师是特级,他都敢于否定自己,推翻自己,我又有什么顾虑呢?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不都是很美丽的吗?
明天我要上的,就是前年我在区首届网络教研活动中上的《邮票齿孔的故事》一文。确定这个教学内容,是因为那次研讨,都是赞美之声,几乎没有听到什么意见。那么,薛老师听了,又会给出怎样的意见呢?我仿佛是一个等待判决的人,感觉痛楚,但又仿佛是一个等待新生的婴儿,有种期盼的快乐。这种“痛并快乐的感觉”,这几天一直萦绕着我。
先自我诊断一下吧,用上我通过这几天学习获得的粗浅的认识来诊断: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必须是有价值的东西,是能增长学生言语智慧的东西,要让我们的孩子越学越聪明。”这是最近听薛老师说得最多的。于是,我把整个教学过程梳理了一遍:字词教学、量词积累、重点段的理解、体会观察和发现的乐趣……嗯,都还是有价值的,是必须教的东西。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薛老师说:“我们上课,不是为展示自己,也不是为听课老师上的,而是为学生上的,所以,教学的目标一定要清楚。”
的确如此啊,有时,我们为了自己的展示课能“亮起来”,往往忽略了教学目标。曾经一度,我还觉得“教学目标”的制定只是一种形式,可有可无呢。所以,很多公开课,都是只关注流程和手段,对于目标根本就没有仔细琢磨。或者说是先想流程,再定目标,只是为了让一份教案看起来是完整的。
于是,我又思索了《邮票齿孔的故事》这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一二三四,还算清晰。
三、教学活动的安排。
“教学活动的安排,是技术的问题。”薛老师的意思是怎样实现教学目标,是要靠技术的。因为这节课曾是一节展示课,所以在“术”上,我是做足了功夫的。比如,识字环节,我采用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式,多次呈现,最后又是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巩固等。比如,怎样切入课文最精彩的部分,还有在带领学生理解第三段时,我采用的是“动手做一做”的方式……这些“点”,应该都可以“亮”的。
现在,我再从这些教学活动“有没有价值”方面来思索一下,整合了几个细碎的环节。比如,在出示课题前,教学了“枚”这个量词。因为后面有个专门的“量词积累”板块了,所以被我删去了。
尽管我有想推翻,想突破的想法,但是整个教案改动得不是很多。我为自己找了个美丽的理由:或许我对课堂早有了潜在的,一些和薛老师的思想吻合的理念,只是没有提炼?不知道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其他什么,我有些窃喜,也有了几分自信,但关键要看明天的教学效果如何?看薛老师又是如何评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