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数学评课 听朱国荣老师《数和认识(总复习)》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3:0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主要流程描述】
一、        导入:
1、        揭题:复习《数的认识》
2、        读一读下列各数?你读到了哪些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正数      
               整数(自然数)   分数   百分数     小数
负数
3、怎么复习?你有办法吗?
二、展开:
1、活动: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2,-2,2/5

(1)一位学生上台试画,其余学生在练习纸上表示;
(2)师:静静看,他们表示的对吗?(用尺将一格平均分成5份)2/5表示什么?
(3)在数轴上表示20。除了延长外,还有其他办法吗?

这里的四个“2”表示的意思一样吗?“2”还能表示2个什么?“2135.792”中2个“2”分别表示什么?它们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出示数位顺序表)其余各数分别在什么位上?分别表示什么?2/3,3/4,5/7,11/8,B/A(A≠0)的分数单位是什么?
(4)小结:在数轴上复习数。
(5)



这个点除了用2/5表示外,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在纸上写下来。分数还有吗?小数除了0.4,还有吗?(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小数的性质,出示小数的性质,读一读)
生:  4/10,40/1000,20/50,6/15
      0.4,0.40,0.400
      40%
简单地说一说,为什么这个点可以用这些数表示?这些数有什么不一样吗?
(6)由2想到了哪些数?(200%、4/2,6/3,10/5,2.0,2.00……)11/5在哪里?(师现场画)比较1/5,10/5,11/5,分母一样,哪儿不一样?
2、小结:今天我们是怎么复习的?是不是所有的数都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三、应用:
1、将下面的数填在适当的(    )里:
1.65    -15.7    2340     96
(1)哈尔滨一月份平均气温(    )°C。
(2)六(2)班(     )的同学喜欢运动。
(3)我国农村家庭电视机拥有率高达(     )%。
(4)杨老师身高(     )米。
(5)今年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数是(     )人。
2、解读上面数的意义:-15.7表示什么意义?
四、拓展:
1、“110”,你对这个数有什么认识?(代码)
2、老师说“110”表示6,知道是什么含义吗?(二进制的秘密)

【感想】
郑毓信教授提出:基础知识贵在求联,基本技能贵在求通。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在不断地变化,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检查不再是教科书上相关内容的简单翻版,而侧重考查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考察知识与知识相互关联过程中衍生出的一些知识。为此,朱国荣老师对教材中割裂的、相互封闭的知识进行合理整合,在整合中让知识富有灵性,让知识得以贯通。
由2,-2,2/5、20联想到2在不同数位所表达的意义,引出数位顺序表;由2/5联想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小数的性质;由数联想到代码,再延伸至二进制……知识在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中不断延伸,通过这样的延伸,知识与知识之间得到了最自然的连结,连接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生成出许多新授过程中难以独立触及到的知识,这样的连接,不再是直线式的,而是围绕一个中心点,从圆心不断向四周拓展,形成一个个知识的同心圆,一个个同心圆在不断地交叉、关联,实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知识链,大大提高了知识的融合程度,提升了知识的生长能力。
按朱老师自己的说法,他认为复习课的教学,教师不能以“自主复习”去推卸自己的引领责任;复习课教学,教师要有所作为。在这节课中,教师首先梳理了知识点,并努力从学生角度思考:学生的困难到底在哪里?面对那么多的知识点,面对学生典型困惑,老师找到了数轴这个工具,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形之间的关系,使得数的意义更加直观,从而把整节课串成了一个整体。综观整节课,学生多次出现了磕磕碰碰,但这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才是以生为本的课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3:06:16 | 只看该作者
完整版下载 评课稿.doc (34.5 KB, 下载次数: 26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05: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