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点滴思考
【摘要】
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积极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与过去“教师+课本+板书”那种既花精力又花时间的“我讲你听”的注入式教育相比,更为先进,更为快捷,更能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的全方位发展。但在实际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该如何正视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尝试浅析一二。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课程 整合 思考
【正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给小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视野,新的天地。它对现如今的“以生为本”的教学核心、高效课堂的创建、凸显学生“真学真思真议”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等方面都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听课的机会相对而言就会多一些,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小语课堂上,尤其是年轻教师的课堂。多媒体手段的“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现象非常严重,信息技术被“滥用”、“误用”,这样的结果不仅不能有效地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反而使我们的语文课成了“四不像”,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进了不应该有的误区。
1.以课件演示代替文本阅读
语文课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带着学生潜心会文、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学习语文。可是,我们有些教师却剥夺了学生走进文本、深刻感悟从而形成能力的权利,把本应该是培养学生进行言语习得的好素材,加入自己的个人理解,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内容来了解文本的内容,没有自己的个体感悟。
比如说《鸟的天堂》一文,作者第二次经过大榕树发现它真的是“鸟的天堂”的段落,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学生进行“以点到面”场面描写的素材,让学生自己抓住关键词仔细品读,在读懂的基础之上,顺势引导学生关注到语言的表达形式,从而完成读写结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为学生的习作能力打下基础。可是,我们的好多老师在这个环节却用了多媒体视频,舒缓的音乐、百鸟齐鸣的欢腾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多媒体有了极大的兴趣,可是却缺少了学生品读文字,咀嚼文字的过程,语文学科特点荡然无存。
2.以直观画面代替学生想象
我们中国的汉字是表意文字,能很好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带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语文实践中,学生通过感受、品味语言,和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等进行有效嫁接,进而来感悟文本。我们小学语文所选取的美文,更是有利于学生反复品读、想象、感悟、体验,进而读懂文本。比如《桂林山水》中那令人神往“甲天下”的美景;《走进丽江》那蜿蜒盘旋的玉龙雪山;《五彩池》中那天堂般的仙境等等。学生可以在这些美文的品读中,放飞想象、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而多媒体的“误用”,以直观画面代替学生想象,降低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咀嚼能力,造成学生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缺失。比如《桂林山水》中山的“奇、秀、险”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了我们对美的憧憬。可是多媒体的图片的呈现,却把这些美的文字直观化、具体化,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定势,影响了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来解读文本。
语文不是因直观画面而形象,它和其他学科不同,要求想象、感悟的东西比较多。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描述,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并加以感受或表达,来培养语感,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体验。所以,教师不能以直观的画面代替学生的想象,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剥夺孩子们想象的空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