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课》练习设计三

一、下面每个词均有一个字的注音有错误,将错的改在括号里。
     1、膝头qī tóu( )   2、懊悔ào hǔi( )
     3、钥匙yào sī( )   4、字帖zì tiē( )
     5、惩罚chěng fá( ) 6、强迫qiáng pò( )
  
  二、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根据动词表示的意义,将下面动词分类填入表中。
    笑  有  爱护  打扫  出现  担心  相信  请  要求  能够  可以  出来  回去  喜欢  
    反对    发生      增加  是   应该  派  扩大  推选  命令  希望  就是
  表示动作行为 表存在变化 表心理活动 表示使令 表示可能意愿 表示趋向
  
  三、用横线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动词标出来。
    于是,一条大江低声吟唱着,不分时刻地向前奔流。他变得十分强壮,积蓄了巨大无比的精力。他眺望着远远隐在白云里的山峰,以洪亮而低沉的胸音向他们打招呼。
  
  四、下面这两个词既可以作名词,又可以作动词,用每个词分别造两个句子。 
  
  五、选择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A、表现小弗朗士对敌人的蔑视嘲讽。                   ( )
     B、表现小弗朗士对法语、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 )
     C、表现小弗朗士对敌人暴行的无比愤怒,对鸽子、对和平的无比热爱。    ( )
  
  六、韩麦尔先生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四十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下面简要回答问题。
     1、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有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这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 。
     2、从他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表现了 。
     3、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 。
     4、"法兰西万岁"这行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 。
  
  七、回答问题:小弗朗士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通过"最后一课"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变化。促使他完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八、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1、给下面黑体字注音。
     A、祈祷( ) B、惨白( ) C、哽住( )
    2、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3、下面这句话的语言停顿(用"/"表示)应该是( )
     A、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B、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D、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4、这段文字对人物的描写用了哪三种方法:  、  、  。
    5、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阅读徐健伟同学写的《最后一堂课》。
  最后一堂课  
    "这也许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了。"课前钱老师这么说。课上,同学们很安静。
    "这也许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了。"第二天钱老师还是来了,还是在课前这么说。同学们很诧异,但仍然很安静。
    "这也许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了。"第三天钱老师仍来了,仍在课前这么说。后面几位同学突然嘲讽地笑了起来。课上得很乱。
    第四天,来了个新老师,说是替钱老师代一天课。课上得很乱。
    第五天,仍是那新老师来,说是再替钱老师代一天课。课上得仍很乱。
    第六天,还是那新老师来,还是说再替钱老师代一天课。课堂突然安静了。
    第七天、第八天……钱老师再也没有来上课。据说他早就得了绝症,已是晚期,那几天是舍不得学生才冒着随时在课堂上失去生命的危险来上课。据说钱老师"走"的那天,还吩咐新老师向学生说明只再代一天课。   (徐建伟)
  讨论:
     1、《最后一堂课》这题目有什么含义?
     2、钱老师为什么总说"这也许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了"?为什么新老师来了,也总是说是"替钱老师代一天课"?
     3、许多老师常常带病上课,有的因为医治不及时导致病情加重,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十、细节描写:写你一位熟悉的老师的外貌或动作。
    辅导:那些极细微的表情、动作、物件等称为细节。生活中充满细节。有许多细节反映着人的某些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对这些细节加以描写,使之突出,对刻画人物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要使人物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立体感,细节描写是很必要的。
  十一、作文:《课堂上的笑声》、《课堂上的掌声》任选一题。
     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文字不少于500字,要中心突出。
     辅导:两个题目有共同之处,都选材于课堂。不同之处前者突出"笑声",后者突出"掌声"。教师讲课生动、活泼、有趣,常常会引起学生阵阵笑声;而教师讲课艺术高超,或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也常常博得学生的热烈掌声。当然,有时某个同学回答问题精采也会得到师生鼓励的掌声。认真回忆生活,选取其中的一个材料写。
     文章要注意师生的双方活动,要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
  十二、欣赏散文《老师──树根》。作者用象征手法热情赞美了人民教师的奉献精神。
  老师──树根  
    有人把老师比喻成红烛,有人把老师比喻成园丁,我却觉得老师更像树根。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却有种特有的朴实气质。然而有的树根经过艺术家的雕刻成为了上等工艺品,有的树根却甘愿埋在地下。我曾问过老师为什么选择了后者,她笑着回答说:"如果我们全都变成了‘工艺品’,那么谁来哺育参天大树呢?"多么质朴的语言,多么崇高的心灵!我们难道不为这种奉献精神所感动吗?树高一尺,根老一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望着在自己之上的大树,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坦然……
    我爱树根,爱它的朴素、正直、无私与默默无闻。
  
  答案:
  最后一课  
  一、1、xī 2、huǐ 3、shi(读轻声)4、tiè 5、chéng 6、qiǎng
  二、表示动作行为:笑、爱护、打扫、反对
    表存在变化:有、出现、发生、增加、扩大
    表心理活动:担心、相信、喜欢、 希望
    表示使令:请、要求、派、推选、命令
    表示可能意愿:能够 可以 应该
    表示趋向:出来、回去 表示判断:是、就是
  三、吟唱、奔流、变、积蓄、眺望、隐、打招呼
  四、 1、①我今天听了一个生动感人的报告。②他报告老师一个好消息。
     2、①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②我们要向雷锋学习。
  五、B
  六、 1、崇高的爱国感情。
     2、(表现了)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3、(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
     4、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必胜的坚定信心。
  七、 1、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2、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3、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成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八、 1、(1)qǐdǎo (2)cǎn (3)gěng
     2、"说"后边点逗号;"大字"后边点冒号;"手势"后边点冒号。
     3、B
     4、外貌、语言、动作
     5、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无比憎恨,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热爱及不屈的反抗精神。
  九、 1、"最后一堂课"是钱老师患重病之后坚持上课的一句话,而连续重复了三次,表现了钱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
     2、钱老师不顾个人身体有病,不肯离开课堂,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著态度。
     3、(略)
  十、
  例文1
  难忘的回忆  
    更难以忘怀的是那次,一天上午的第四节课,太阳暖暖地照着饥肠辘辘的我们──老师拖堂了。下课了,我们正准备向食堂冲刺。没想到,老师顾不上整理讲台上的课本,却匆匆赶到门前,忙不迭地拉开教室的门,伸手示意让我们先走,并且还十分歉意地说:"对不起,耽误你们吃饭了……"看到这情景,我的心不禁猛地一颤,一种难以形容的滋味涌上心头:多少年来,我们做学生的何曾为老师打开过门?老师身上沾满了白色粉笔灰,她没去拍,甚至连看都没有看一眼──她已经习以为常了。粉笔灰落在了老师头发上,不知从哪一天起,老师头上的白再也拍不下来了……她老了。
    如今,老师头上的白发数也数不清,但唯独为我们拉开教室门的情景,至今在我的记忆中清晰可见,她对学生的深厚情感,温柔的爱怜都包含在这个动作中,使我永远不会忘怀……
  十一、例文《课堂上的掌声》片段:
    一次课堂上做氧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效果不十分好。下课后,曹老师紧锁双眉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教室。下午刚要放学,只见曹老师拿着实验仪器歉意地出现在教室门口,"请大家晚走一步,上午的实验没做好,中午我想了想是因为玻璃管在作怪,我想了个弥补办法……"没等老师的话说完,同学们自动地回到座位上。教室静悄悄的,不知是哪位同学关上了灯,也不知是谁拉上了窗帘。苍白色的火焰"突"地燃起来了!在教室里,它显得格外明亮。火光一闪一闪地映着曹老师兴奋的脸庞,几滴汗珠滚过她额上浅浅的皱纹……蓦地,掌声响起来了,经久不息!哗哗的掌声仅仅是因为大家看到了与书上描述一样的火焰吗?不,不是的。它饱含着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深情和敬意。
  例文2
  课堂上的鸡声  
    早晨,阳光均匀地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还未散尽的一丝丝晨雾在空中漂泊无定地移动,初三118班的教室里和往常一样热闹但不喧哗。同学们有的三三两两在讨论数学和物理;有的在高声朗读A、B、C的各种组合;有的则默默地沉醉于朱自清的散文、鲁迅的小说中。
    忽然,一声清脆的小鸡叫声,把周围几位同学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小鸡!""鸡!"那几位同学又围了上来。
    "哪来的?"异口同声地问小鸡的主人朱冰。
    朱冰笑着答道:"昨天我家的老母鸡孵出来的,今天带出一只来玩玩。"
    课桌上的那只黄色的小家伙,此时正瞪大眼睛惊奇地望着这个陌生的世界。它一边走着,一边东张西望,一边发出"叽叽"的叫声,把我们这一伙人全逗乐了。
    上课铃声响了,朱冰问道:"第一节什么课?""数学。"有九个声音先后传来,朱冰听了一惊:"啊!"
    我们都明白他那一声是什么意思,数学老师可不是等闲之辈,尽管他上课生动有趣,可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况且他又是出了名的"眼睛好","耳朵灵",所以谁也不敢在他的课上搞小动作。朱冰的那一声是为小鸡的命运担忧,可他已顾不上细想,把小鸡往教室后面放清洁工具的小壁橱一塞,赶紧跳到座位上。
    数学老师抱着三角板、量角器和圆规走进了教室。"今天我们研究一下圆,首先你们说说什么是圆?"数学老师生动地开始了他的讲课,这时壁橱里传出了几声微弱的鸡叫声。后一排的同学不禁一惊,碰巧老师又停下了讲课。
    "咳咳!"何鹏的座位上响起一声咳嗽。等老师又响起那洪亮的嗓音时,他却又分秒不差地停下来,向最后一排同学会心地一笑。我们一下明白过来,同学也互相一笑,在这笑中,"统一战线"很快形成。于是每当老师一停下讲课,后排总有一两个同学咳嗽掩盖了小鸡那微弱的叫声。
    于是在讲课声中、咳嗽声中和因为老师的幽默使同学发出的笑声中,时间一点点的过去,后排同学的心情也由紧张变得松弛。
    离下课只有一分钟了。
    "哈哈!"随着老师又一次幽默的讲解,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爽朗的笑声。当笑声停止后。"叽叽!"又传出一声小鸡的叫声,虽然这声音很弱,但在安静的教室中却很响很响……
    数学教师果真名不虚传,他一下就听到了小鸡的叫声,并看到了朱冰脸色的突变。于是朱冰和他的那个小家伙被带到办公室。
    没两分钟,他又回来了。
    一见他,我们拥上去:"怎样处理的?"
    "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他叫我下次不要把鸡之类的东西带到学校来。"他带着一脸不可理解的表情回答。
    "那鸡呢?"大伙众口一辞。
    "他拿去了。"朱冰说,"叫我放学后到他家去拿。"
    放学后,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陪他去老师家,到了那儿,朱冰胆怯地问:"老师,鸡呢?""在那儿。"他指着一处说。我们顺着一望,只见一个鞋盒里,那小家伙正在悠闲地吃着小米呢。我们一哄而上,朱冰把它捉在手里,对老师说了声:"谢谢!"我们正准备走,老师减了一声:"回来拿盒子!"我们回头一望,见老师拿着那盒子。我接过盒子,并问了一句:"老师,你为什么不处罚一下朱冰呢?""因为我和你们一样,也有一颗未泯的童心-这是最宝贵的。"
    我们听后笑了,老师也孩子般地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老师(海伦·凯勒)》教学设计一

自读导言

海伦·凯勒(1880.6.27—1968.6.1),美国最为有名的女作家、教育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原名为Helen Adams keller,父亲亚瑟是位南方邦联老兵。她出生后19个月,由于急性充血丧失了视力、听力,而且不久变成哑巴。在波土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苏利文(Annie Sullivan)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利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Life)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本文就是从中节选出来。

此文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海伦以一个盲人的独特视角,通过触摸和感受,写出了人世间的美好生活,文章思维流畅,文字优美,表达清新自然,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这都是我们要在阅读时体会到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与其说我们学习此文的目的是体会海伦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还不如说,我们学习此文的目的是借海伦·凯勒的慧眼来学习观察世界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正是我们作为常人往往容易被忽视掉的。因而,它在文学上的价值更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阅读时可以从三个层面去把握:

一. 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前,作者是凭什么去接触世界的?

二. 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后,世界在她的心目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三. 在她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谁为她铺平了一条道路?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情是什么?

从这些问题入手,我们很快会发现,莎利文老师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

自读程序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莎利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心情。(我记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向我提示了一切。)

第二部分写老师对我的教育情况。(第二天早晨……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本部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莎利文老师和我的初步接触,本段初步写莎利文教师的教育能力。(第二天早晨……我热切地盼望着新的一天的来临)

(二)莎利文老师和我的日常生活,本段通过写莎利文老师和我的日常生活而体现莎利文老师教育的高超本领。(春天到了……我热切希望运用学到的东西)

(三)莎利文老师的特殊教育,本段通过具体整体进一步对莎利文老师的教育艺术加以赞扬。(我记得有一天早晨……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见的东西,跟别人的心,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第三部分写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我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涯的……她总是设法使我生活得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自读此文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逐句、逐行、逐段,乃至进行全文品读。

作者是一个盲人,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前,她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都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后,她认识世界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讲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盲人,聋哑人来说就显得不可思议了。无论从观察世界还是从认识世界的角度上讲,还是从莎利文老师教学的角度讲都是一曲感人的颂歌。

二.品味作者的师生真情。由于海伦年幼,又生残疾,因此失去了很多认识世界的机会。正是莎利文小姐,以一个教师的角色,使海伦完成了从一个残疾人到常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经历了十数年的时间,日久生情,那种特殊的师生情谊恐怕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在阅读时体会起来也才十分不易。而这一点,正是文章的的真情和价值所在。

三.品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末尾一段。

自读点拨

本文语意生动,文字浅显,宜于自读。自读时我们建议把握以下几点:

一.抓关键语段

如首段,“我记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这段文字三次强调了“某一天”的重要性。显然作者在此处是别有用心的。它特别强调了“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的特殊内涵:有一位老师要到她身边来了。也许有人要问“老师到身边来”有什么好奇怪的?可别忘了,作者是一个盲人和聋哑人。有了老师就意味着平常的生活将会发生大的改变。同时,这篇文章是作者后来写的,她对老师的一切仁爱之心有了切身的感受,她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因此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不同凡响的内容。

二.抓关键动作

对于海伦来说,她只有靠她有限的“能力”——靠触摸去感受世界。除此而外,世界是什么样子,她可能就不得而知了。因而,动作描写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在阅读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特色进行理解。

特别要注意的是,作者对动作的描写也是十分生动的。注意找出文中动作描写的句子,细心加以体会。

如下面的句子:

1. 我的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时,老师在我的手心中拼了“W-a-t-e-r”(水)这个字,开始她拼得慢,后来越拼越快……

2. 莎利文小姐挽着我的手,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

3. 她把我拉得更近,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就在这里”。

4. 我闻着她手上的花,一面讲一面打着手势问:“花的香味是‘爱’吗”?“不是”。我的老师说。

正是这些句子使我们认识到了海伦·凯勒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才使我们能感受到文章的优美与动人。因为,我们通常讲文章要进行仔细的观察,那是针对常人而言的,而常人容易忽视的问题也在于,他们的观察也容易泛泛不着边际。此文却能给打开我们写作的思路。

三.抓关键心理

作为一个常人,我们是如用五官来感受世界的,但是,对于一个仅凭触觉来感受世界的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就是为什么海伦·凯勒对世界那么敏感的原因。

比如,作者是怎样知道有人要来到她家的?难道是没有人告诉她吗?当然不是。即使告诉了,海伦也不会懂。但是,聪明的海伦并没有放弃自己认识世界的机会,她紧紧地抓住了这一颗救命的稻草。她通过“母亲的动作”,(注意是“示意的”性的动作,而不是母亲的吩咐或通知)“人们进进出出地忙个不停的迹象”,等等,“猜到会有不寻常的事发生在我们家里”。注意这一个“猜”字,道出了海伦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根源。因为除了她的双手,就只剩下她的慧心了。在海伦面前,一切都只有由她的心灵去体会和感受,因此她的心理感应能力才无比发达。

而文章也正是通过心理描写实现了这一目的。课文里心理描写的句子相当多,阅读时认真体会。

四.抓关键感情

在没有老师之前,海伦认识世界的围绕是很小的。正是莎利文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什么是“爱”这样的抽象名词。也是老师教给她日常交往中使用的无数习惯用语。“就这样,我从生活中汲取知识,起初,我只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是莎利文小姐启发了我,教育了我。她的到来,使我周围的一切充满了爱和欢乐并富有意义。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使我了解世间一切事物的美,她每时每刻都在动脑筋、想办法,使我的生活美好和有意义”。

这样好的老师难道不值得令人尊崇吗?这份自传十分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一片深情.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中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文章贯用技巧。先写莎利文老师的不是,然后再托出老师的伟大与崇高。

自读思考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在文中划出莎利文小姐教“我”认识具体事物的句子。

2、简述莎利文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将此文和课文进行对比,谈谈记人的文章的一般写作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循循善诱,使我们每个人在中学时代就已经有了某些爱好,这几乎预先决定了我们这些学生将来的职业。

我依然记得从一年级到毕业一直教我们数学的老师安德烈·库兹米奇·戈卢布科夫,他是一位个子不高,戴着一副眼镜,上了点年纪的人,作风严谨而又从容不迫。他只有一条腿,靠拄着拐杖走路,走起来缓慢而又小心。我们都很尊敬安德烈·库兹米奇,甚至有点怕他,虽然他从未提高嗓门讲过话。他叫学生到黑板前算例题:

“你这是怎么啦,小兄弟,没有好好准备功课吧2这可不好。先生,你真让我发愁,唉,这可如何是好?”

于是他掏出小笔记本,在上面作了个秘密记号。他有个习惯,不马上打分。到学期末,他才解译他珍藏的小本子上的秘密记号,然后标出最后的分数填到学生成绩簿上。他要求很严,给我们这些学生养成一种很深蒂固的习惯,数学式的条理性,笔记书写准确,解习题时计算丝毫无误的学风。这在后来对我们多么有用啊!

地理老师维克托·奥克塔维安诺维奇·布拉热耶维奇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是这样开始的:

“我来给大家读一篇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马普伊的房子》,作为我们的见面礼吧。

这是一篇描写深色皮肤土著人的痛苦命运和白人殖民者专横残忍的故事。”

全班屏息静听老师饶有风趣的讲述。他读了整整一堂课的时间,一直到课间休息之后上第二堂课时才讲完。

从此我们便急不可待地等他上地理课。

(《我的老师》苏联,雅科夫列夫,叶学琼等译〕



答案提示:

一.1、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在课文中,写莎利文小姐教海伦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利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带她到室外接触大自然,通过体验大自然的不同变化,教她认识不同的事物,等等。正是莎利文小姐的努力,作为盲人,哑人和聋人的海伦对世界有了比较真实的感受。

在回答时注意有意识地进行语言信息的筛选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不要单纯地回答问题。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

因为“爱”本身是一个不容易解释清楚的问题。对于一个盲人,聋哑人来说,更是如此。但是莎利文小姐却很有办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她用的是什么办法呢?主要是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而使海伦从中去感受。

如文中的“莎利文小姐把她的手臂温存地围着我脖子,在我手上拼写了‘我爱海伦’”,“她把我拉得更近,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就在这里’”。“刹那间,我懂得了事物的名称是在人们的脑子里通过思考产生的。我第一次意识到某些东西的名称不一定都是我的手能摸到的。”“我花了长的时间在琢磨着‘爱’这个词。现在我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

二.写人的文章通常要注意几点:

1. 抓住人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2. 抓住符合文章题意的典型材料。

3. 写得有感情色彩。

4. 写出新意。

5. 语言优美.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只要能谈出几条理由,能自圆其说即可。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0.5pt">爱就在这里’”。“刹那间,我懂得了事物的名称是在人们的脑子里通过思考产生的。我第一次意识到某些东西的名称不一定都是我的手能摸到的。”“我花了长的时间在琢磨着‘爱’这个词。现在我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

二.写人的文章通常要注意几点:

1. 抓住人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2. 抓住符合文章题意的典型材料。

3. 写得有感情色彩。

4. 写出新意。

5. 语言优美.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只要能谈出几条理由,能自圆其说即可。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0.5pt">爱就在这里’”。“刹那间,我懂得了事物的名称是在人们的脑子里通过思考产生的。我第一次意识到某些东西的名称不一定都是我的手能摸到的。”“我花了长的时间在琢磨着‘爱’这个词。现在我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

二.写人的文章通常要注意几点:

1. 抓住人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2. 抓住符合文章题意的典型材料。

3. 写得有感情色彩。

4. 写出新意。

5. 语言优美.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只要能谈出几条理由,能自圆其说即可。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0.5pt">爱就在这里’”。“刹那间,我懂得了事物的名称是在人们的脑子里通过思考产生的。我第一次意识到某些东西的名称不一定都是我的手能摸到的。”“我花了长的时间在琢磨着‘爱’这个词。现在我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

二.写人的文章通常要注意几点:

1. 抓住人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2. 抓住符合文章题意的典型材料。

3. 写得有感情色彩。

4. 写出新意。

5. 语言优美.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只要能谈出几条理由,能自圆其说即可。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0.5pt">爱就在这里’”。“刹那间,我懂得了事物的名称是在人们的脑子里通过思考产生的。我第一次意识到某些东西的名称不一定都是我的手能摸到的。”“我花了长的时间在琢磨着‘爱’这个词。现在我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

二.写人的文章通常要注意几点:

1. 抓住人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2. 抓住符合文章题意的典型材料。

3. 写得有感情色彩。

4. 写出新意。

5. 语言优美.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只要能谈出几条理由,能自圆其说即可。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0.5pt">爱就在这里’”。“刹那间,我懂得了事物的名称是在人们的脑子里通过思考产生的。我第一次意识到某些东西的名称不一定都是我的手能摸到的。”“我花了长的时间在琢磨着‘爱’这个词。现在我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

二.写人的文章通常要注意几点:

1. 抓住人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2. 抓住符合文章题意的典型材料。

3. 写得有感情色彩。

4. 写出新意。

5. 语言优美.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只要能谈出几条理由,能自圆其说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07:22: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老师(海伦·凯勒)》教学设计二

[自读指导]     

  一、先通读一遍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题目《我的老师》,文中的“我”是谁?“老师”是谁?( 我”是海伦·凯勒,“老师”是安妮,莎利文。)

  2.文中的“我”和正常人有什么不同,她依靠什么感官认识世界?(她既是盲人,又是聋哑人。她认识世界只能用触觉和味觉。)

  3.她的教师和我们在学校见到的老师有什么不同?(她的教师是只教她一个人的家庭教师。)   

  二、先看下列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依次到文中去找相关的答案。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利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你是从文中哪些段找到答案的?(阅读前三段和最后一段能找到答案。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她从人们进进出出忙个不停的迹象猜到会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她坐在大门边的石阶上等待。忽然,有一个人拉着她的手,然后紧紧把她搂在怀里,就是这位老师给她开了眼界,向她揭示了生活中的一切,给她带来爱,带来欢乐,给她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2.莎利文老师是怎样教她学会了词的具体含义并形成概念的?(莎利文老师从她身边的具体的物——旧的洋娃娃,让物和表示此物名称的字母建立起联系。为让她形成词的概念,老师又用新的洋娃娃和词再次联系。接着又用对水的触觉形成“水”这一词的概念,终于让她学会了母亲、父亲、姐妹、老师等词的概念。老师让她学会了语言的基础——词。)

    3.莎利文老师又是如何让她认识、了解大自然的,是什么事情使她有了正确理解事物的思想?(莎利文老师把她带到大自然中,运用她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使她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利文老师让她坐在树上等候老师回去取午饭,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她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帮她回到地上。这件事使她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这使她有了思想——运用词汇的思考。)

    4.海伦·凯勒又是怎样懂得抽象词语含义的呢?比如对“爱”的理解。(老师指给她“爱”在心里,她不理解;花香是“爱”吗?不是,“温暖”是爱吗?不是。当她穿错袜子的时候,老师请她“思考”。老师运用比喻:“你不能摸到云,但你会感觉到雨。”使她懂得了爱是一种情感。体会到她的心是和别人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写作指导]  

    一、这篇课文和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从内容上分析,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请你一一指出。(①都是对老师的怀念和赞美;②都是选择典型的事例;③都谈到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二、从海伦·凯勒的特点考虑,在写法上与魏巍写的《我的老师》有什么不同?(魏巍回忆蔡芸芝老师可以直接描写老师的外貌、动作……然而海伦·凯勒看不到老师的外貌,只能凭借她仅有的触觉去感受老师的关爱,接受老师的教导。)

    三、从海伦·凯勒的写法上,你受到什么启发?(一位好的老师能决定自己的成长道路,甚至影响自己一生。有时从自己的进步、成长过程来体现老师的辛勤培育,从侧面烘托老师的形象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注]以上括号内的答案,仅供老师教学时参考。在实际教学中,主要由学生谈体会,教师只起点拨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07:22: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老师》综合资源

课文说明

一、这篇文章系节选,原文有四千多字,写了三个教师。作者说过:该文“是《教师报》一个熟人热情索稿‘逼’出来的。然而,又不能说是‘逼’出来的,‘硬’写出来的。因为在动笔之前,我确实回到我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我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遨游。这样,童年时遇到的几个老师,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我写的那位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我的感情。可以说,那篇文章是真情实感。”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热爱、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作者是用童心回忆往事的,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

二、作者回忆了七件小事。即:蔡老师假装发怒;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教我们读诗;对老师的依恋;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梦中寻师。这七件小事的顺序是,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现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这七件小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这样安排,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三、本文开头、结尾简洁明快又蕴含深情。用“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开头,立即进入回忆。用“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结尾,充满了惋惜、依恋之情。开头、结尾不仅从内容上呼应,而且使爱老师的感情贯穿全文。

关于练习

一、作者一共选取几个典型事例?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这道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课文。

一共选取七个典型事例。前五个事例写蔡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感情。后两个事例,写“我”对蔡老师的依恋。后两个事例是在前五个事例的基础上写的,是爱戴、依恋蔡老师感情的步步加深。

综合起来:作者通过回忆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爱戴、依恋、思念之情,感情步步加深,使文章有巨大的感染力。

二、本文的感情波澜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含在平实的文字里,好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阅读下边几个句子,回答问题。

这道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领会本文充满情趣和极其委婉的语言。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划线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

“仅仅”限定“有一次”,说明是仅有一次。“好像”,意思是不过做做样子,不是真打。“落”的速度慢,手里有控制,与“抽”“挥”大不一样。“迎”与“落”相当,说明不是真打。“敲”,又是在“边上”,也说明不是真打,用词极有分寸。全句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它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3.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好处?)

一般的情况下,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三、联系上下文,比较下列各组的两个句子在语意、感情色彩、表达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哪个好?说出点道理来。

引导学生领会本文朴实、生动、准确的语言。

1.(1)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2)她对我的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第一句的词序是“接近”在先,“爱好”在后,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先接近,有了了解,才产生爱好。第二句违反了事物发展规律。

2.(1)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2)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并且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第一句连用了两个“怎么会不”,加强了语气,抒发了学生热爱自己老师的感情。第二句“并且”以下易发生歧义,表达效果不如第一句。

3.(1)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2)急于模仿她握铅笔的姿势。

第一句把宾语“她握铅笔的姿势”提到动词“模仿”前边,突出学生们急于模仿老师范围之广,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对老师的爱及乐于接近。第二句则只表达了模仿执笔姿势,没有第一句的表达效果好。

4.(1)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2)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第一句从孩子的眼光谈论老师给“我”的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第二句直接用“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来颂扬蔡老师当时的作法,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

5.(1)我很想再见到我的蔡老师。
    (2)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第二句感情深沉含蓄,第一句感情平直,联系课文前后的语气和感情,第二句表达效果更好。

四、介绍你的一位老师,要有生动事例,写二三百字。

略。

教学建议

一、这篇课文较为简单,可以指导学生先听朗读录音,然后凭借听的印象,用概括性语言写出蔡老师爱学生的五件事,以练习听、记能力。

二、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练习。

1.“温柔”一词形容蔡老师的__________,揭示了她的内心美;“美丽”一词形容蔡老师的__________,指出了她的外表美。

2.第三段中的“从来”“仅仅”“好像”“轻轻”,她也“笑”了,这些词语表现了蔡老师怎样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3.“狡猾”一词常形容人很不老实,作者却用它来形容“我”的目光,应该如何理解它的含义呢?

4.文中两次用了“默默地”,请你很快地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迷迷糊糊”和“模模糊糊”,两个叠用形容词的意思一样吗?在文中找出它们各自的用法,若把两个词调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

6.文中接连用了两个“才”字,请尽快找出来。“我才醒了”中的“才”,说明了什么?“我才睡熟了”中的“才”又说明了什么?联系“梦中寻师”的情景,说说两个“才”字饱含着怎样一种感情。

7.“我记忆中的珍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珍宝”与文章开头第一个字“最”有什么内在联系?

8.最后一段中的“可惜”一词和全文哪些内容有联系?

9.你能从本文中选一个词准确地形容“我”和蔡老师分别前的感情吗?

三、关于“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一句,老师可不必过多解释,告诉同学这是一个比喻句,它表示了孩子依恋老师的心情,就可以了。

四、教本文,不必划分段落,可从理清作者思路入手,分析各个片段间的联系和照应,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有关资料

一、关于本文的引诗

本文所引的诗,刊载在《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二期上,题目是《过印度洋》,作者是诗人周无,是他乘船去法国途经印度洋时写的。全诗如下:

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哪里是非洲,哪里是欧洲?

我美丽亲爱的故乡却在脑后!
    怕回头,怕回头,
    一阵大风,雪浪上船头,
    飕飕,吹散一天云雾一天愁。

二、作者简介

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三、《怀念我的母亲蔡芸芝》(节选)

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节选了魏巍同志《我的老师》一文。我看了以后惊喜万分,因为文中的蔡芸芝先生是我的母亲。遗憾的是,母亲已经去世8年了。作为她的儿子,我想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和母亲平生的点滴事迹作一回忆,以表示我怀念母亲的心愿,或者也可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有所裨益。

《我的老师》全文最早发表在1956年10月1日的《教师报》上。那时偃师高中有位韩老师(我们住在一个村子里)看到了这篇文章,酌度再三,最后他从文中“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中,认为确实是我母亲。于是,他就把这篇文章给我母亲看,母亲默认了。后来,设法询到了魏巍同志的地址,从此,阔别了30年的师生又重新恢复了联系,以后就经常书信往来。从魏巍同志的信中,看到了作为当代的著名作家对于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记得,每次信来,母亲都要念给我听,还教我模仿他的笔体,练习写字。

后来,我才慢慢地知道了不少关于母亲的往事:母亲在洛阳女小附设的一年制师范班毕业后,由于外祖父的工作由洛阳转到了郑州,1928年秋,母亲也来到了郑州。外祖父微薄的收入支撑不了这个七口之家,母亲想要继续求学的愿望便无法实现。强烈的求知欲使她下决心自谋职业,筹集些钱后好继续读书,就托人介绍,到一所平民小学任教。那时,她才十七八岁。1928~1930年的三年中,魏巍同志在平民小学读二、三、四年级。1938年8月,我母亲考上开封女师离开平民小学,魏巍同志也由平民小学转到城西的县立五小读完最后一个学期。

平民小学设立在郑州城东门外的一座古庙里。上这个学校,一是不收学费,二是不做制服。在当时,这对贫家子女确是一个福音。对于这些无钱上正规学校的学生,母亲特别地同情爱护。她一生喜爱文学,性格温和,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学生们都能同她畅所欲言,她也不断地为学生排除忧苦。像课文中叙述的教学生读诗、跳舞,领学生看蜜蜂,吃蜂蜜,还写信给学生排难解忧,都是确有其事的,这些都给学生以有益的影响。可见,教师这种职业,除了具备相当高的文化知识外,还应有一颗真诚热爱儿童的心。

母亲一生的际遇千变万化,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经历了人间的风霜。在开封女师上了五年,因外祖父病逝,只得第二次休学教书。1936年又复学,到第二年毕业,毕业后在洛阳教书。后来,由于生活的逼迫以及孩子和家务的拖累,不得不离开教育事业。母亲一生酷爱文学,并在这方面有较高的修养。学生时代,曾发表过《断鸿声里》等作品,但母亲在这方面的才华始终没有得到发挥。

……

当她44岁那年,即1956年,司马私立中学聘请她任教。记得,那时她非常高兴,精神焕发,感到能为国家培养人才而欢欣鼓舞,魏巍同志的《我的老师》又给了她极大的力量。对于魏巍同志给她的评价,她很自谦,认为自己只是做了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一个教师就应该具有爱生的品德。

(选自1983年《中学语文教学》第6期,有删节)

四、《我的老师》原文简介

1.《我的老师》系节选,原文有四千多字。开头是这样写的:“‘教师报’增加了副刊,编辑同志嘱咐我给教师朋友们写篇文章,写些什么好呢,想了好半天,也没有一点儿进展……”“我想来想去,记忆解救了我。我想起了一同和我度过童年的几位老师。他们的样子甚至他们的衣服样式和颜色,都是这样清晰地浮在眼前。童年的记忆是多么珍奇!愿这些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我愿永远地感念他们。当然,在我想起他们的时候,也不免回想起我自己当时一个孩子的一些甘苦。而这些甘苦,却未必是他们能够知道的。因为这些是存留在距成人很近又很遥远的另外一个世界。今天让这个二十多年前的孩子来谈谈心吧,这对许多教师朋友,虽然无益,也会是有趣的。”

2.在节选的课文前,写了柴老师,原文如下。

在我八岁那年,我们县城的一个古庙里开办了“平民小学”。这所小学有两个好处,一是不收学费,二是可以不做制服。这对县城里的贫家子弟是一个福音。也就在这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变成了学生。我们新领到了石板、石笔,真是新鲜得很,整日在上边乱画。新领的课本,上学下学都小心地用手帕包起。回家吃饭,也觉得忽然高了一头,有了十足的理由。我们非常爱自己的学校,日子过得非常快乐,而且自满。可是过了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事情,我们班上换来了一个姓柴的老师。这位柴老师是一个瘦瘦的高高的个子。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有下面三点:一是他那条扁起裤管的灰色的西装裤子,这也许是在小县城里还很少见的缘故;二是他那张没有出现过笑容的脸孔;三就是他手里拿着的那支实心竹子做的教鞭。终于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座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不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一下。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头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当然,今天也并没有影响我的工作!)我当时哭着说:“我再也不上学了。”妈妈也在心疼的情况下对我采取了妥协。可是呆了不几天,我就又跳跳蹦蹦地跟同伴们一起回到学校里去,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然而今天我愿意揭开当年儿童世界里的一件秘密:我之所以又重新走进学校,实在是因为我舍不得另一个程老师,舍不得那些小伙伴,特别是舍不得学校里的那个足球!

3.在“可惜我没有上完初小,就和我们的蔡老师分别了”之后,还写了一位宋老师,原文是这样的。

我转到城西的县立五小去上完最后一个学期。虽然这时候我同样具有鲜明而坚定的“立场”,就是说,谁要说“五小”一个“不”字,那就要怒目而过,或者拳脚相见。可是实际上我却失去了以前的很多欢乐。例如学校要做一律的制服,家里又做不起,这多么使一个孩子伤心啊!例如,画画儿的时候,自己偏偏没有色笔,脸上是多么无光啊!这些也都不必再讲,这里我还想讲讲我的另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姓宋,是一个严厉的人。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走不整齐,那就要像旧军队的士兵一样遭到严厉的斥责。尽管如此,我的小心眼儿里仍然很佩服他,因为我们确实比其他学校走得整齐,这使我和许多“敌人”进行舌战的时候,有着显而易见的理由。引起我忧虑的,只是下面一件事。这就是上算术课。在平民小学里,我的“国语”(现在叫“语文”)比较好,因而跳过一次班,算术也就这样跟不上了。来到这里,“国语”仍然没问题,不管作文题是“春日郊游”或者是“早婚之害”,我都能争一个“清通”或者“尚佳”。只是宋老师的算术课,一响起铃声,就带来一阵隐隐的恐惧。上课往往先发算草本子,每喊一个名字,下面有人应一声“到”,然后到前面把本子领回来。可是一喊到我,我刚刚从座位上立起,那个算草本就像瓦片一样向我脸上飞来,有时候就落到别人的椅子底下,我连忙爬着去拾。也许宋老师以为一个孩子不懂得什么叫做羞惭!从这时起,我就开始抄别人的算草。也是从这时起,我认为算术这是一门最没有味道的也是最难的学科,像我这样的智力是不能学到的。一直到高小和后来的师范,我都以这一门功课为最糟。我没有勇气,也从来没有敢设想我可以弄通什么“鸡兔同笼”!

4.原文还有一个结尾。

上面就是和我一起度过童年的几位老师。今天,当我回忆着他们并且叙述着他们的时候,更加深了我对于教师这种职业的理解。这种职业,据我想并不仅仅依靠丰富的学识,也不仅仅是依靠这种或那种的教学法,这只不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也许正因为这样,教师这才被称作高尚的职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老师(魏巍)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记述了哪几个片段?这几个片段的写作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分析:全文记叙了七个片段:①老师假装发怒;②老师教我们跳舞;③老师让我们观察蜜蜂;④老师教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老师写字;⑥老师排除我们的小纠纷;⑦我梦中寻找老师。这七个片段,是按照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感情步步加深的顺序安排的。
2.课文中有哪几处传神的细节描写?具体说说这些描写是如何传神的。
分析:课文中传神的细节描写有:①老师佯怒时;②老师写字时;③梦里寻师时。以①为例,四句话写四个细节:“我……一迎”,写出了儿童特有的狡猾;教鞭“轻轻”敲在石板“边上”,刻画出老师的温柔慈爱;“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两句,写出了师生之间感情的融洽,这也是“我”敢于“一迎”的原因。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假怒”的全过程。
3.课文中有哪几处真切动人的心理描写?试讨论分析。
分析:课文中真切动人的心理描写有:①老师佯怒后;②“我”被小“反对派们”咒骂父亲死了后;③放假前看老师收拾行李时;④回忆梦里寻师时。以①为例,“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狡猾”的语境义是调皮、机灵,它真切地表现出;个天真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和爱戴。
4.作者在第九节开头这样写道:“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
为什么前头说是“小事”,后面又讲“占据”过我的心灵?“占据”是强行占有的意思,对一件小事“却占据过我的心灵”该怎样理解?分析:所谓“小事”,指的是孩子们之间常常有的一些纠纷,在老师或别的孩子们看来不过是小事,可是从作者当时所处的境地来看,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遭遇:父亲背井离乡,生死不明;母亲抑郁忧伤,时刻牵挂;那些不大懂事的同学还时常对“我”幸灾乐祸,使“我”更感到孤独悲伤,辛酸痛苦。在这最困难的时候,蔡老师常常理解“我”的心情,重视同学之间的纠纷,细致地处理了问题,批评了那些小“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劝”,劝说;“慰”,安慰。又劝说又安慰,蔡老师如此同情、关怀和爱护一个处于困境的学生,使“我”那弱小的心灵充满对她的感激和爱,所以把这看作为“占据心灵”的事。“占据”是军用术语,用在一般场合就特别形象有力。
5.蔡老师哪些爱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分析:蔡老师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学生们读诗,给学生,尤其给作者以有益的影响 。作者说,“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她对我的接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作者后来走上文学道路,而且一开始就从事诗歌创作,不能不说是由于儿时受到蔡老师有益的文学熏陶。
蔡老师教育学生就好像是春天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上面所讲的几件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无一不是以自己的行为给学生以有益的影响。有的是教育学生对他人的尊重,有的是启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有的是激起学生对文艺的兴趣。
写到这儿,作者禁不住这样表述自己的感情:“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儿用了反员诘语气来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与崇敬。
6.《我的老师》为什么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分析:刘踞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这种“情”就是真情实感。真情实感绝不是靠火爆的词句、多情的绮语,它必须深植于事实的土壤中。作者魏巍谈到《我的老师》的写作感受时说:“在动笔之前,我确实回到我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我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邀游。这样,童年时遇到的几个老师,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的那位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我的感情。可以说,那篇文章是真情实感。”作者以“她爱我们”,“我是多么思念我的蔡老师啊”为感情线索,穿起一颗颗孩子记忆中的珍宝:蔡老师“温柔”的性格;“美丽”的心灵;课内课外对学生的爱护和培育;对“我”生活的关怀和影响,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深深思念。这些虽然都是儿童生活的琐事,但因为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那些事情无不染上浓重的抒情色调,使我们触及蔡老师跳动的脉博,窥及她慈母般的心地。仅有的一次,“从来不打骂我们”的蔡老师举起了教鞭,但就在教鞭将要落下的时候, 轻轻敲在“我”举起的石板边上,从儿童敏感的觉察中,“我知道她并没有存心打的意思”。这俗行又止的一瞬,透视出蔡老师的热忱与厚爱,她是假装生气。“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令人气恼的事情反而引起双方会意的笑,师生的感情又是何等的融洽。以心发现心,以爱换取爱,蔡老师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不愿意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一个副词“默默地”,两个动词“站”、“看”,静态的描写胜过千汇言万语,缕缕情思尽在不言之中。至于在漫长的暑假里,由于思念老师之切,睡梦中迷迷糊糊地往屋外走,去找蔡老师,直到母亲“喊”、“拉”、“劝”才又熟睡,可见对蔡老师的情感之深。正是这真情实感,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7.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合理的选材。
本文以人物为中心,以深情为线索组织事例,寓情于事,以事传情。开篇第一句揭示全文之旨,点明了作者的情——“使我最难忘”,叙写的人——蔡芸芝先生。紧接着围绕“老师爱孩子,孩子更爱老师”这一中心,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期,从学校到家庭,从各个方面选取典型具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突出“最难忘”。例如“仅仅有一次”的假打真爱,“现在还记得”的扮女跳舞,“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的观蜂,“占据过我的心灵”的排解纠纷等,事事紧扣难忘。其材料安排由略到详(前五件事略,后两件事详),记叙节奏由快到慢,情感也越来越浓大军区、越来越深。其次,全文紧扣“我”而选材,蔡老师固然是“我们”的老师,课文中的每一个事例也都写到她对“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对她的热爱,但每件事都只是从“我们”起笔,简单带过,而又都落笔在“我”身上,详细地写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和“我”对老师的热爱与怀念,其落脚点正如题目所写,是“我的老师”的“我”。此外,由于是儿时的回忆,作者以儿童的口吻记叙全文,用了类似”现在回想起来”等十三处回忆性语言提示回忆童年,仿佛又“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邀游”。从那时孩子的眼睛写老师,紧紧抓住了儿童特点进行选材。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终身难忘。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成全文。如“扮女跳舞”、“排解纠纷”,等等。
(2)质朴的语言。
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成段的抒情议论,只将浓郁的感情熔铸在娓娓动人的叙述之中,将老师的美德寓于素淡平实的描写之中,惟其无华,更见情意的真挚;惟其质朴,更显出亲切感人。另外,作者还以儿童的目光观察事物,以儿童的心理评判事物,用儿童的语言叙述事物,虽显稚嫩,但真实可信。比如“排解纠纷”一事,蔡老师在“我”心灵痛苦时写了一封信安慰“我”,当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有一段抒情性的议论,“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入网。”这里用“慈爱”、“公平”是可以的,用“伟大”则显得大词小用,而这却是具有儿童特点的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们真挚的感情,这比用成年人的心理去评价过去老师的写法更加亲切,更能顺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因为儿童还不能准确地评价人和事物,如果不这样说,反倒有“成人腔”之嫌了。
(3)传神、细腻的描写。
作者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如“假打真爱”的场面,“从来不”“仅仅有一次”“好像要”“轻轻地敲”这词语说明蔡老师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并没有真打我们的意思。这仅有的一次假装生气,写出了老师的“严”与“爱”,也表明了蔡老师最理解小孩子伯打的心理,表现了蔡老师的温柔、热情、酷爱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再如假期惜别时的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干言万语。还有‘‘梦中寻师”的动作,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 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解题。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 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教师范读课文。
(有条件的,可放录音。)
(四)指导预习。
请同学仟瓜真研读课文,完成下列预习思考题(可出示小黑板或印发)。
1.查工具书,辨析下列各组字的音、形、义。
即 (j ①就、立刻;②就是;③当时、当地;④靠近;⑤<古>假如)
既 (j ①已经;②既然;③尽、完;④跟“且”、“又”、“也”等词连用,表并列)
孤 ( g ①单独;②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③古帝王的自称)
弧 (h ①古代指木弓;②圆周的任何一段)
卷 (ju n①大多当名词用:画卷、试卷、案卷等;
ju n 大多当动词用:卷行李、卷入浪潮)
券 (qu n①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②su n拱券,指门宙、桥梁等
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
蜜 (m ①蜂蜜;②甜美)
密 (m ①距离近、空隙小;②细致、精致;③关系近、感情深,
④不公平、不能泄露的)
2.简要回答下列各题。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口头复迟“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研习新课。
1.检查“预习题”1。
2.引导学生讨论“预习题”2、3。
3.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学生充分讨论。
教师归纳: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六)继续研习新课。
 1.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提问: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凭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
教师归纳: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提问: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记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悦真爱”。
“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提问: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2.分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
提问:蔡老师是教的什么学科?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证明?
学生快速阅读,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蔡老师是教语文(当时称国文) 的。文中有几处可以说明:①“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②“让我们观察蜜蜂”;③“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④“我用石板一迎”(注:“石板”,是旧时私塾和50年代小学生练习毛笔字、听写生字词用的学习用品。有的地方称之为“粉板”。用石片或木板制成)。
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都认为蔡老师是一位好老师。请大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蔡老师的性格特点。
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概括: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3.赏析写作特色。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预习提示,引导学生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详略得当、疏密相间的结构。
(2)自然朴素的语言,深沉丰富的感情。
(3)神态及心理的逼真描写。
(4)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附:

重点内容图示:
从不打骂我们
教我们跳舞
温柔、美丽的人 让我们观察蜜蜂
蔡老师 教我们读诗
我们对老师的依恋
慈爱、公平、援助我、劝慰我
伟大的人

难忘、依恋、思念——暑假的梦(记忆中的珍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老师(魏巍)》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领会记叙的要素。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用几件事去表现人物的写法。
3、词义的辨析与词语所蕴含的情意的品味。
4、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要点:
1、领会记叙的要素  
2、理解本文用哪几件事表现蔡芸芝先生,各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或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词义辨析
教学课时:2
教学难点:准确的概括五件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事线索,记叙顺序,材料安排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用“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引入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及长篇小说《东方》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后收入散文集《春天漫笔》。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
二正字音:补充:
1.查工具书,辨析下列各组字的音、形、义。
即 (jì ①就、立刻;②就是;③当时、当地;④靠近;⑤<古>假如)
既 (jí①已经;②既然;③尽、完;④跟“且”、“又”、“也”等词连用,表并列)
孤 ( gū ①单独;②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③古帝王的自称)
弧 (hú①古代指木弓;②圆周的任何一段)
卷 (juàn①大多当名词用:画卷、试卷、案卷等;juǎn 大多当动词用:卷行李、卷入浪潮)
券 (quàn①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②su n拱券,指门宙、桥梁等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
蜜 (mì ①蜂蜜;②甜美)
密 (mì ①距离近、空隙小;②细致、精致;③关系近、感情深,④不公平、不能泄露的)
褪色 tuì  磕头  kē   卜问 bǔ   纠纷jiū    心清如水——纯洁无杂念。      
三、回忆与总结  
关于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快速阅读全文,听录音并思考:
(一)(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二)蔡芸芝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文中用了哪些事来表现蔡芸芝先生?分别用简短的话概括并找出每件事的要素?讨论填写下表:  
事件 ?人物? 时间? 地点?起因? 经过? 结果? 表现的内容?  
1老师假装发怒  
(老师、我 / 有一次 / 教室 /她的教鞭··· /大伙笑了 /表现温柔、慈爱 )
2老师教我们跳舞  
(老师、我们 /课外 / 表现善于丰富课外生活,和对我的喜爱 )
3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假日里 /她女友家 /认识了蜂王··· /表现善于丰富课外知识,是朋友)  
4老师教我们读诗  
(还记得,还能背 。表现老师善于教学,培养我的文学兴趣。)  
5我们看老师写字,依恋老师  
(写字的时候 /都急于模仿 /表现老师受学生喜欢 )
6老师排除小纠纷  
(老师、我、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 /我读初小时/学校/我的父亲当兵,不知死活,我和母亲很牵挂他/我的“反对派们”嘲笑我/老师援助了我,排除了纠纷 /表现老师的公正慈爱,对我的理解、同情与鼓励)  
7梦里寻师  
(我、母亲、老师 /一个夏季的夜晚 /我家当屋 /老师放假离开了我们,我思念老师 /夜里我起身找老师 /母亲把我拉住了,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 。/表现我对老师的依恋、热爱 )
注:  
A、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  
B、让学生明确记叙要素的交代与否要视中心的需要。
四、总结讨论 :蔡老师教什么学科?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证明? 蔡老师是怎样一个人?我对她的感情是怎样的?本文线索?  
——蔡老师是教语文(当时称国文) 的。文中有几处可以说明:①“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②“让我们观察蜜蜂”;③“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④“我用石板一迎”(注:“石板”,是旧时私塾和50年代小学生练习毛笔字、听写生字词用的学习用品。有的地方称之为“粉板”。
——蔡老师: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我的感情:喜爱、难忘、依恋、思念  
——线索:我回忆、喜爱、依恋、思念蔡老师。
五具体分析
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起全文,引入全文,“最”字突出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  
2、第二段说“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温柔是针对什么说的,美丽又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写出老师的心灵美和外貌美。
3、第三段那些词语体现了老师是假装打我?
——仅仅,好像,落,轻轻,敲,笑 。“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4、“狡猾”的意思是什么?它的感情色彩是怎样的?用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
——贬义褒用,写出了我机灵与调皮。
5、她教我们读诗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接近文学”与“爱好文学”两个词语位置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影响深远,从我到现在仍能背诗可见。接近是爱好的前提,只有接近了,了解了,才能喜爱。  
6、在看老师写字这一件事中,“不由得围了上”、“默默地看”、“连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等语句表现了我们对老师的怎样的感情?
——深切的喜爱、崇拜之情。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体会记叙的详略  
          2、词义的辨析与词语所蕴含的情意的品味  
教学过程:
一、复述第六、七件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讨论第六、七件事
1、第十段开头说,“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到底是值还是不值?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前头说是“小事”,后面又讲“占据”过我的心灵?  
——值得。在老师而言是平常小事,但在我心中却影响深刻。我对老师的感情也加深了。 “占据”是强行占有的意思,对一件小事“却占据过我的心灵”该怎样理解?分析:所谓“小事”,指的是孩子们之间常常有的一些纠纷,在老师或别的孩子们看来不过是小事,可是从作者当时所处的境地来看,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遭遇:父亲背井离乡,生死不明;母亲抑郁忧伤,时刻牵挂;那些不大懂事的同学还时常对“我”幸灾乐祸,使“我”更感到孤独悲伤,辛酸痛苦。在这最困难的时候,蔡老师常常理解“我”的心情,重视同学之间的纠纷,细致地处理了问题,批评了那些小“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劝”,劝说;“慰”,安慰。又劝说又安慰,蔡老师如此同情、关怀和爱护一个处于困境的学生,使“我”那弱小的心灵充满对她的感激和爱,所以把这看作为“占据心灵”的事。“占据”是军用术语,用在一般场合就特别形象有力。
三、朗读写最后一件事的文段  
1、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旁”表现了我对老师的什么感情?还有哪处描写同样表现出这种感情?
——深切的依恋之情。我觉得暑假漫长的反常心理。  
2、“迷迷糊糊”的往外走改成“模模糊糊”,可不可以,为什么?
——迷迷糊糊是指说话口齿含糊不清,“模模糊糊”是指视线朦,看不清楚。不能调。  
3、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呼应开头,表达深切惋惜、依恋、怀念之情。  
四、总结讨论  
1、文章一共写了七件事,哪些事写得详细,为什么详写?
——其材料安排由略到详(前五件事略,后两件事详),记叙节奏由快到慢,情感也越来越浓、越来越深,后2件事是我感情的深化。
2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
——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2、这些事是从哪些方面去选择的?
——围绕“老师爱孩子,孩子更爱老师”这一中心,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期,从学校到家庭,从各个方面选取典型具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突出“最难忘”。全文紧扣“我”而选材,蔡老师固然是“我们”的老师,课文中的每一个事例也都写到她对“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对她的热爱,但每件事都只是从“我们”起笔,简单带过,而又都落笔在“我”身上,详细地写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和“我”对老师的热爱与怀念,其落脚点正如题目所写,是“我的老师”的“我”。  
3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4、讨论课后练习三、四  
五、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中有哪几处传神的细节描写?具体说说这些描写是如何传神的。
——①老师佯怒时;②老师写字时;③梦里寻师时。以①为例,四句话写四个细节:“我……一迎”,写出了儿童特有的狡猾;教鞭“轻轻”敲在石板“边上”,刻画出老师的温柔慈爱;“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两句,写出了师生之间感情的融洽,这也是“我”敢于“一迎”的原因。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假怒”的全过程。
2.课文中有哪几处真切动人的心理描写?试讨论分析。
——课文中真切动人的心理描写有:①老师佯怒后;②“我”被小“反对派们”咒骂父亲死了后;③放假前看老师收拾行李时;④回忆梦里寻师时。以①为例,“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狡猾”的语境义是调皮、机灵,它真切地表现出;个天真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和爱戴。  
3.蔡老师哪些爱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蔡老师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学生们读诗,给学生,尤其给作者以有益的影响 。作者后来走上文学道路,而且一开始就从事诗歌创作,不能不说是由于儿时受到蔡老师有益的文学熏陶。蔡老师教育学生就好像是春天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上面所讲的几件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无一不是以自己的行为给学生以有益的影响。有的是教育学生对他人的尊重,有的是启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有的是激起学生对文艺的兴趣。写到这儿,作者禁不住这样表述自己的感情:“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儿用了反诘语气来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与崇敬。
4、《我的老师》为什么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刘踞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这种“情”就是真情实感。真情实感绝不是靠火爆的词句、多情的绮语,它必须深植于事实的土壤中。作者魏巍谈到《我的老师》的写作感受时说:“在动笔之前,我确实回到我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我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邀游。这样,童年时遇到的几个老师,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的那位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我的感情。可以说,那篇文章是真情实感。”作者以“她爱我们”,“我是多么思念我的蔡老师啊”为感情线索,穿起一颗颗孩子记忆中的珍宝:蔡老师“温柔”的性格;“美丽”的心灵;课内课外对学生的爱护和培育;对“我”生活的关怀和影响,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深深思念。这些虽然都是儿童生活的琐事,但因为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那些事情无不染上浓重的抒情色调,使我们触及蔡老师跳动的脉博,窥及她慈母般的心地。仅有的一次,“从来不打骂我们”的蔡老师举起了教鞭,但就在教鞭将要落下的时候, 轻轻敲在“我”举起的石板边上,从儿童敏感的觉察中,“我知道她并没有存心打的意思”。这欲行又止的一瞬,透视出蔡老师的热忱与厚爱,她是假装生气。“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令人气恼的事情反而引起双方会意的笑,师生的感情又是何等的融洽。以心发现心,以爱换取爱,蔡老师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不愿意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一个副词“默默地”,两个动词“站”、“看”,静态的描写胜过千汇言万语,缕缕情思尽在不言之中。至于在漫长的暑假里,由于思念老师之切,睡梦中迷迷糊糊地往屋外走,去找蔡老师,直到母亲“喊”、“拉”、“劝”才又熟睡,可见对蔡老师的情感之深。正是这真情实感,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7.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合理的选材。
本文以人物为中心,以深情为线索组织事例,寓情于事,以事传情。开篇第一句揭示全文之旨,点明了作者的情——“使我最难忘”,叙写的人——蔡芸芝先生。紧接着围绕“老师爱孩子,孩子更爱老师”这一中心,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期,从学校到家庭,从各个方面选取典型具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突出“最难忘”。其材料安排由略到详(前五件事略,后两件事详),记叙节奏由快到慢,情感也越来越浓、越来越深。其次,全文紧扣“我”而选材,蔡老师固然是“我们”的老师,课文中的每一个事例也都写到她对“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对她的热爱,但每件事都只是从“我们”起笔,简单带过,而又都落笔在“我”身上,详细地写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和“我”对老师的热爱与怀念,其落脚点正如题目所写,是“我的老师”的“我”。此外,由于是儿时的回忆,作者以儿童的口吻记叙全文,用了类似”现在回想起来”等十三处回忆性语言提示回忆童年,仿佛又“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邀游”。从那时孩子的眼睛写老师,紧紧抓住了儿童特点进行选材。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终身难忘。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成全文。如“扮女跳舞”、“排解纠纷”等等。
(2)质朴的语言。
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成段的抒情议论,只将浓郁的感情熔铸在娓娓动人的叙述之中,将老师的美德寓于素淡平实的描写之中,惟其无华,更见情意的真挚;惟其质朴,更显出亲切感人。另外,作者还以儿童的目光观察事物,以儿童的心理评判事物,用儿童的语言叙述事物,虽显稚嫩,但真实可信。比如“排解纠纷”一事,蔡老师在“我”心灵痛苦时写了一封信安慰“我”,当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有一段抒情性的议论,“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入网。”这里用“慈爱”、“公平”是可以的,用“伟大”则显得大词小用,而这却是具有儿童特点的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们真挚的感情,这比用成年人的心理去评价过去老师的写法更加亲切,更能顺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因为儿童还不能准确地评价人和事物,如果不这样说,反倒有“成人腔”之嫌了。
(3)传神、细腻的描写。
作者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如假期惜别时的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干言万语。还有“梦中寻师”的动作,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五、作业布置  
1、列提纲,思考是否还可以从其它方面补充一些事件,如何安排详写与略写,重拟一个题纲,为修改本单元作文做好准备。
2课外练笔:写你最……的一位老师。

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魏巍

线索:我回忆、喜爱、依恋、思念蔡老师。
顺序:
按师生间     1 从不打骂我们(温柔慈爱)        老         学          回忆——难忘)
感情逐步     2教我们跳舞(丰富课外生活)       师         生         喜欢——笑
加深顺序     3让我们观察蜜蜂(丰富课外知识)   爱         爱         爱戴——公平伟大
             4教我们读诗(善于教学)           学         老         依恋——默默地、站、围
             5我们看老师写字(依恋老师)       生         师         思念——寻师、可惜
             6排除小纠纷(公平慈爱)
             7梦里寻师(依恋挚爱)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疏密相间的结构。
(2)自然朴素的语言,深沉丰富的感情。
(3)神态及心理的逼真描写。
(4)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我的老师
海伦 凯勒

一、第一天相见: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深深地爱着我,向我揭示了一切。

二、对我的教育
1、认识事物都有名称:洋娃娃、水——联系实际、启发诱导      
2、体验大自然——情感体验                             }深沉的爱、科学的教学方法
3、认识抽象名词——情感体验、对比、比喻                             
三、感激之情
开了眼界给我爱、欢乐与美
使我生活更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老师(魏巍)》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二、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三、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设想

一、这篇文章字面并不难懂,但作者流露于笔端的感情不易把握。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本文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蔡芸芝老师美好的心灵。

三、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介绍作者;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有哪些是终生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也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的。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加黑字板书,下同)

二、介绍作者、解题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教师范读课文

(有条件的,可放录音。)

四、指导预习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完成下列预习思考题(可出示小黑板或印发)。

1.查工具书,辨析下列各组字的音、形、义。 

2.简要回答下列各题: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参考答案:本文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口头复述“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研习新课

1.检查“预习题”1。

2.引导学生讨论“预习题”2、3。

3.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学生充分讨论。

  教师归纳: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找出本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思考这些词语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

2.完成“揣摩·运用”八(选择题)。

3.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理清作者感情线索;赏析写作特色;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

1.“揣摩·运用”八。

参考答案:1.C;2.D ;3.A ;4.C。

2.指名朗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有:“难忘”、“温柔和美丽”、“慈爱”、“公平”、“伟大”、“依恋”、“想念”、“可惜”等等。

二、继续研习新课

1.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提问: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从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

  教师归纳: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提问: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忆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愠真爱”。“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提问: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2.分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

提问:蔡老师是教的什么学科?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证明?

学生快速读书,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蔡教师是教语文(当时称国文)学科的。文中有这几处地方可以说明:(1)“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2)“让我们观察蜜蜂”。(3)“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4)“我用石板一迎”(注:“石板”,是旧时私塾和50年代小学生练习毛笔字、听写生字词用的学习用品。有的地方称之为“粉板”。用石片或木板制成)。

提问: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都认为蔡老师是一位好老师。请大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蔡老师的性格特点。

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概括: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3.赏析写作特色。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预习提示,引导学生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详略得当、疏密相间的结构。

(2)自然朴素的语言,深沉丰富的感情。

(3)神态及心理的逼真描写。

(4)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三、总结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的诗。

2.记忆·联想十:以“以心发现心,以爱博得爱”为题,精心选材,介绍一位小学或中学的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03: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