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重情义轻钱财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

(l)学习掌握自读的方法。

(2)人物形象的分析。

2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边加点字的音:

犄角( )兜( )挽回( )逮着玩( )不禁( )寒

颤(zh n)反悔(hu )怦怦(p ng)树杈( )

2.解释下列生词:

(l)犄角: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本课指桌面的两个边沿相接

的地方。

(2)仗义:讲义气。仗:拿着,引申为主持、讲求。

(3)形影不离:成语。像物体跟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

密切。

(4)挽回: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为扭转。

( 5)寒颤:寒噤(jIn),本课指因受冷而身体颤动。【注意」也作“寒

战”。

(6)反悔:对以前允诺的事后侮而不承认。

(7)光彩:形容词。原指颜色和光泽,也用来比喻光荣。本课指后者。

3.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人

同学们,你们一定都爱你们的父母,尊敬你们的父母,但有时候,你

们会与你们的父母对某事认识不一致,思想上闹矛盾。在这种情况下,

你是怎样处理的?《羚羊木雕》中的“我”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下面我们

一齐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正课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应当怎样才能读懂课文呢?第一步:粗读课

文,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词典注音、解释,然后给文章分段、归纳段

意。第二步:细读课文,利用“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中的思考题,抓住

关键词语对文章进行质疑和设疑。质疑就是对课文不理解或有疑问的

地方提出问题,设疑对课文重点无疑中设疑,进行深入探讨。第三步;精

读课文,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下面,我们试给文章分段、归纳

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部分:从开头到“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写父母追问羚羊木雕的下落,并不同意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

第二部分:从“上幼儿园我们就在一起”到“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

小藏刀送给我。”

回顾“我”和万芳真挚的友情。

第三部分:从“不知什么时候”到“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写父母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

第四部分:从“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到完。

写“我”向万芳要回了羚羊木雕,虽然得到万芳的谅解。但是被逼的

反悔使“我”觉得“是世界是最伤心的人。”

2提问:课文描写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什么矛盾,反映了他们各自

的什么思想?

讨论并归纳:课文写我把爸爸给我的羚羊木雕转送给我最

好的朋友万芳,可是父母认为这木雕很贵,不该随便送人,并要“我”

向万芳讨回羚羊木雕。这件事反映了我重友情,重许诺,也反映

了父母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之间的感情。

3.提问: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给了“我”,“我”把羚羊木雕转送

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一

讨论并归纳:可以。羚羊木雕有价,情义无价。只知珍惜有价的羚

羊木雕,不知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重财轻义,只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

4.提问:爸爸妈妈执意让“我”要回羚羊木雕,奶奶却说“算了吧,

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同意奶奶的观点。奶奶更明事理。她也知道羚羊木雕

贵重,但是,她更懂得执意让孩子要回羚羊木雕,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影

响多不好,对孩子间的感情影响多不好,对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多不

好。她把情义看得重于财物是深明情理的。

5.提问:“我对朋友反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怎样理解

这两句话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这两句话的含义是:“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我,但

是,“我”是追不得已的,主要怪父母。怪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心,不懂得孩

子间的感情,只知道东西贵重,不知道还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道

尊重孩子的感情,不知道尊重孩子的人格,对孩子采取了简单生硬的态

度。

6.提问:如果你想把一件资重的东西送给别人,你要怎么做?

讨论并归纳:我会先征求大人们的意见。如果大人们不同意把贵重

的东西送给别人,我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跟他们讲友情重于一切的道

理,请他们尊重孩子之间的感情。

7.提问:访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

的思想矛盾,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经义的行径会怎样伤害孩子之间

的感情。

8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l)本文用插叙,回顾“我”和万芳真挚的友情,写出

“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的理由。这样也使全文故事情节集中紧凑。

(2)人物形象鲜明。妈妈、爸爸和万芳妈妈都是同一类型人,但写得个性

各异:妈妈严厉、爸爸冷酷,万芳妈妈泼辣。(3)“我”的心理描写、语言描

写细腻入微,哀怨动人。

四、小结

本文通过讨论,辨明事非,使学生懂得珍惜友情,重许诺。本章结构

上理解插叙的作用。

五、作业

课后练习第一、三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09:41:00 | 只看该作者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二

〖教学要点〗

  学会怎样尊重孩子情感。



一、课前演讲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杈    犄    逮    颤     怦



三、指导自读

   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练习二)。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

    (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

    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四、板书                          

               羚羊木雕

  起因:送木雕(插叙)————经过:要收木雕————结果:收回木雕

  万芳(理解、仗义)      爸爸(持重沉稳) 妈妈(固执生硬)  

  ↖送↘   羚羊木雕   ↙收↙

  (重义轻财)                                 (重财轻义)

  我 (珍惜友谊)

  奶奶(明白事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09:41:00 | 只看该作者

《羚羊木雕》综合资源

〖抛砖引玉〗
   1、本文与其他几篇不同之处是本文重在叙事,且故事情节非常完整。一般记叙文的结构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本文打破了常规。它是怎样安排这几个步骤的呢?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弄清文章的脉络。
本文的结构脉络是:
    发展——父母逼索木雕(倒叙);
    开端——赠送木雕(顺序);
    高潮——索要木雕(顺序);
    结局——归还木雕(顺序)。
  2、本文问题的焦点是:
    父母逼“我”索要木雕,“我”不愿意索要木雕。
   3、本文问题的实质是:
    在金钱与友情发生冲突时,是舍财取义,还是舍义取财。“我”轻财重义,父母重财轻义。
  4、本文反映的主题是:
    通过“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因而遭到父母的指责,并强令“我”从好朋友手里要回羚羊木雕事情的记述,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在儿女们身上,他们充满友情,珍惜友情。而在父母眼里,财比义更重要。本文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主题:父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怎样正确地引导子女具有健康、积极、向上、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在分析文章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时,应该以这个主题为线索,因为“要”还是“不要”回这个羚羊木雕,是两种思想观念的矛盾斗争,矛盾在斗争中产生、发展解决。
   5、本文情节发展具有戏剧性,可在原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⑴如果妈妈与“我”一块儿去索要木雕,结果会怎么样?
    ⑵如果“我”坚决不去索要木雕,结果又会怎么样?可联系当前社会实际,进行讨论、联想。
   6、本文人物形象生动,它主要通过:
    ⑴“我”的心理描写——细腻入微;
    ⑵“我”的语言描写——哀怨动人;
    ⑶妈妈的语言描写——切合身份;
    ⑷妈妈的动态描写——字传神;
    ⑸其他人的语言、动作描写——形象丰满。
   7、以马克思的话作开头,导入对“友情”的理解,并展开一场讨论;当友谊与金钱发生冲突时,你选择什么?然后进入课文,这样会很生动。
    马克思的话:
    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好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自己的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高考验。

〖指点迷津〗


〖重点〗:
   1、情节结构紧凑,倒叙手法的运用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2、主题含蓄,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难点〗:
   1、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使形象丰满、生动。
   2、对于父母这种做法的认识。面对这种情况,自己如何正确选择,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周到。展开讨论,真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端正态度,正确认识,加强思想认识的提高。


〖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马克思说: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好的考验。这段话是说人生中真正的友谊是无价的,是金钱买不来的。在朋友面前,你是否能够讲信义,就是你是否具有美好的性格、高尚的品德的见证。首先,我们来讨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提示: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教师最后归纳总结,统一认识。友谊是朋友之间的一种没有任何私利和斤斤计较的纯真的感情和交往。真正的友谊是无价的,永恒的。
   2、那么,当友谊与金钱发生冲突时,你选择什么?同学们可进行讨论。提示:达成共识:选择友谊。
  3、《羚羊木雕》一文,记叙的就是这样一个关于金钱与友谊的故事。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4、阅读课文(5分钟)思考并回答:
    ⑴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本文的故事情节。
     提示:爸爸从非洲给我带回一个价值昂贵的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羚羊木雕,我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妈妈和爸爸知道后很生气,逼我去把这个雕要回来,我心里非常难过,我不愿意把已送人的东西再要回来,那太不够朋友、不讲信义了。但是,万般无奈,我只得去把那只木雕要了回来。虽然万芳体谅了我,但我感到自己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这到底该怪谁呢?
    ⑵故事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是什么,并在文中找到它们各自的位置。
     提示:开端——我和万芳非常要好,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她。
     发展——爸妈知道后,逼我去要回羚羊木雕;
     高潮——万般无奈,我来到万芳家里要回木雕;
     结局——万芳把木雕还给了我,但我觉得自己做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
     从顺序看,开端在发展之后。
    ⑶讨论:文章为什么把开端放在发展之后?这种写法叫什么?
     提示:发展阶段,是矛盾冲突的小高潮,文章一开始就把小高潮摆在读者面前,这样能够引起读者兴趣,更加扣人心弦。如果把开端部分放在第一段,就难免平铺直叙,不那么吸引人了。这种写法叫倒叙,就是颠倒正常的写作顺序。倒叙的目的,常常是为了吸引读者,使文章故事有起伏波折之妙,更加生动感人。
    ⑷“我”为什么不愿意要回那个羚羊木雕?
     提示:因为万芳是我的好朋友,她为人仗义,关心体谅他人,对我的帮助太大了,送一个小小礼物只是表达作为一个朋友的心意。现在把已经送人的东西再要回,岂不是太不仗义,太伤人自尊了吗?木雕尽管价值昂贵,但我和万芳之间纯真的友谊却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送她这样一件礼物又算什么呢!
    ⑸请你揣摩一下父母的心理活动,看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
     提示:羚着木雕价值昂贵,绝对不能拿它轻易送人,别说是小朋友之间,就是大人之间送礼物也要看人而定,值不值得送这么昂贵的礼物。说白了,就是金钱有价,友谊也有价。
    ⑹父母的错误在哪里?
     提示:他们的错误就在于把纯真友谊的价值与钱财的价值相提并论,没有真正理解友谊的珍贵,友谊的无价。任何人如果友谊与金钱放在同一个天平上,那么他们都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5、速读课文(2分钟)思考并回答:
    ⑴文章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试给他们归类,并说一说哪几个是主要形象?
     提示:文章刻画了妈妈、爸爸、我、妈妈、万芳、万芳妈妈六个人物形象,其中妈妈、我、万芳三个人物是主要人物形象。
    ⑵文章通过哪些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试举例说明。
     提示:
     ①语言描写。
      例如妈妈追问我木雕的下落时,一连用了几句十分急促的话,反映了妈妈对钱财的看重和对女儿的极度不信任。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卖啦?”
      “送给谁了?告诉我。”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这一连串的问话把妈妈那种不理解、不信任女儿,看重钱财的惊慌神态和心理刻画了出来,反映了妈妈庸俗的心态。
       写万芳的仗义时,用了这些语言描写:
       当她看到“我”的运动衣被划破时,先是叹气,接着马上说:“咱俩先换起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当“我”听说她因为这事,被她妈罚站一个钟头时,我问她为什么不说裤子是“我”的,她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
       这些语言描写传神地刻画出了万芳的侠义性格。
       当我拿着羚羊木雕走在回家的路上时万芳追了上来,把小刀塞到“我”的手上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万芳的侠义善良、善于体谅、宽宏大度的形象真是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②动作描写:
      写妈妈看我时的眼光用“盯”,显示出妈妈的严厉;写妈妈极力想索回木雕,从柜子里“端”出一盒糖果;写“我”对妈妈行为反感,“推”开糖盒,“冒”雨飞快地跑出去;写“我”当时的矛盾心理,手里攥着小刀;写万芳与我亲密无间,见我来到她家,她一把“拉”了我进去;写万芳听我要拿回木雕,当时的反应是,“咬”着嘴唇。这些动词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人物不同性格和当时不同的心理活动。
   6、速读全文,合上课本,想象一下。
    ⑴假如当时妈妈跟我一起去要木雕,结果会如何?
    ⑵如果我坚决不去要回木雕,结果又会结何?
     提示:可联系当前中学生心理、行为续写文章,尽量发挥想象,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合情合理。想象越新颖越好。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


〖妙文赏析〗

                    感动是一种养分
  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
  譬如看见果实坠地,从一棵以树的手腕上,一枚青涩的苹果或一只熟透的蜜桃,冷不丁地跳到地上,在尘土中灼下一道轻痕,打下一个水印,或者连一点蛛丝马迹也不曾留下,可就在这瞬间,它已经深深地感动了我。譬如看见一只鸟尕(gǎ),在我的窗台上跳跃盼顾,抖动漂亮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而后又匆匆飞走。譬如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被风摔碎之前的最后一次闪耀,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密蜂在大地上缓缓进进时所表出的那种小心谨慎与肃穆庄严……总之,感动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幻象的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重、负载了诸多感情信息的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一种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略的场景,正如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的残骸亦惨亦烈地向前移动,最终,它们几乎全部进了我的内心,默化成一典悲壮的挽歌和一场永久的仪式。更有时候,感动我的仿佛什么也不是,即使是,也仅仅只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而已。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若是没有感动,我想我就会于不痛于痒中丢弃自己。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连一朵花一茎草一湖水一尾鱼和一条狗,都那么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离不开感动。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也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呢?
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漾溢,一尾鱼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
  许多时候,我就是这样不可抗拒地被一些小的事物感动着,被极小的感动润泽着。只是,我好像从来没有留心将每一次感动的具体根由进行仔细的探究,一条一款地罗列起来,为诱发下一次感动埋下伏笔。我想,谁如果真这么愚蠢地对待感动的话,那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感动了。感动是不能提前准备的,如同做梦一样,因此也没有必要的事后对它做一番精彩的归纳、总结或者赏析。
  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
  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我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我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钟情于它们。而这些美好的事物也仿佛是我的朋友和亲人,也同样爱着、留意着、钟情着我。我们永远保持着那种和谐友善、亲密真挚的联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交流、关怀和给予。每一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折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我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对于我,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对于感动,我则始终都是一个爱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母乳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与激情。
  因此我敢说,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你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你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生俱来的发言权。


〖作品赏析〗

                     一种做的养分
  做人也是需要养分的,而这种做人的养分便是“感动”。没有这种做人的养分,人可能丧失良知和天性,没有这种做人的养分,人可能丧失人格,即使他有发达的四肢,强壮的体魄,也难为世人所容。这篇散文《感动是一种养分》表达的便是这样一个主题。感动是“一种崇高的养分”,是一种做人的养分。感动能洗净人灵魂中的“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感动能斩断人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感动能使人“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感动能使人“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作者从“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说起,大千世界,声、色、形、情、景无不给人以感动。果实的坠地,鸟尕的叫声,朋友的眼神和手势,露珠被风摔碎前的最后一次闪耀……都能给人深深的感动,尽管有的“仅仅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虽然很小很小,然而它们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时时处处给我们以感动,当我们深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时候,作者娓娓道来的这些事例分明是在告诉我们,只有把身边的美好事物全部移进自己的内心,感动才能油然而生。
  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顿,“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引导读者去深思。世界是美好的世界,世界上的万物万事都“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生命离不开感动。没有感动,人就没有激情;没有感动,人就会沉沦;没有感动,人就是一具行尸走肉。花儿鲜艳妩媚,草儿遥曳多姿,湖水清波漾溢,鱼儿跃出河面,如果不是行尸走肉,岂能不为之生情,岂能不为之感动,美好的事物感动着我们,我们被美好的事物感动着。因为我们生活在美好的事物之中。作者的用意也就不显山不露水地传达给读者了。
  篇末点题,卒章显志,在叙述、议论的基础上,思想感情进一步升华。“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这是一种做人的养分。在感到中,我们改变自我,赢得新我;在感动中,我们保持着良知和天性;在感动中,我们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因为感动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润泽着我们,教我们热爱生活,学会感动,学会做人。


〖思维体操〗
  下面是五段名人的箴言:
   1、人生就像一本教科书,傻瓜们走马看花似地随着翻阅它,聪明的人却用心地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让·保罗)
   2、当你最后登上顶峰时,你将羞愧地发现,如果当初你具有找到达正确道路的智慧,本有一条阳关大道可以直达顶巅。(赫尔姆霍兹)
   3、跛足而不迷路的人,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弗兰西斯·培根)
   4、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牛顿)
   5、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最容易钻透的地方钻许多孔。(爱因斯坦)
  请你把以上的箴言从头到尾再读一遍,然后把它遮住,接着,请你填空。
   A、牛顿说:“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 ;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 。”
   B、让·保罗说:“人生就像一本教科书,傻瓜们 似地随着翻阅它。”
   C、说:“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最容易钻透的地方 。”
   D、说:“当你最后登上顶峰时,你将 地发现,如果……。”
   E、弗壮西斯·培根说:“跛足而不迷路的人,能赶过虽 但误入歧途的人。”


〖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1、通过生活中的典型小事反映大的思想观念问题,这种写作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中考作文试题大都需要通过这种手法表现主题,不容忽视。
   2、本文情节结构紧凑,矛盾冲突剧烈,结尾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写作中应吸取借鉴的。
   3、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动作、情态。课文中关于妈妈和我的动作、情态、心理描写,都很符合人物身份。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势必牵涉到这类题目。


〖动脑动手〗
  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上星期一次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衣。跳完山羊,我们围着小树逮着玩。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我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眼泪,又心疼裤子,又怕回家挨说。万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地叹气。忽然,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当时,我觉得自己得救了,我把裤子和万芳换了。后来,我听说为了这件事,她妈妈让她对着墙站了一个钟头。
“为什么你不说裤子是我的?”
  她嘿嘿地笑着:“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直到现在,我身上还穿着他的运动裤。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的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1、这一段话主要用的是 描写, 表达方式。
   2、这一段话与上下文的关系是 。
   3、表现了万芳侠义行为的动作是 。
   4、万芳的行为与“我”妈妈的行为构成了 。


〖创新园地〗
  仿照下面托物寓意的写法分别给飞蛾、蝉、金鱼、狗、苍蝇写两句话。

  喇叭花
  嘴马张得再大
  也难掩盖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爬山虎
  只要攀附
  就会失去自己的刚直

  梧桐
  因为心灵的空虚
  所以与栋染无缘

  稗草
  没有
  永远不会露出马脚的骗术

  谷子
  花无香艳
  也能垂出甸甸金穗

  萤火虫
  光虽微弱
  但于挑战黑夜

  猫头鹰
  撇开人们的偏见
  依旧睁大眼睛工作。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妈妈好象看出我在撒谎。
   B、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C、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塘果,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D、看见她裤子上的那条长长的伤巴,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犄角:角落。在此指桌子的一角。
   B、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颓唐:精神不振作。句中形容父亲到了晚年心情不好,情绪低落。
   C、厅内屋顶和回廊圆柱的艺术装饰最引人注意,它把整个大厅美化了,给人一种雍容典雅的感觉。雍容典雅:文雅大方,优美不粗俗。句中说明宴会厅屋顶和回廊圆柱艺术装饰高雅不俗。
   D、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小心翼翼: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句中用来形容无名战士数火柴时的郑重和庄严的样子。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建高楼大厦,是为了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更理想的空间。
   B、就乒乓球项目来说,世界各国男队员的技战术水平都已有了很大改善,所以中国乒球男队夺冠有一定困难。
   C、城市建设的重大项目都要采取招标、投标的方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D、一个人如果获得了理解,就等于拥有了一切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4、标点符号运用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B、“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C、“没有……”我慢慢从口袋的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D、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5、说法得体的一项是:( )
   A、假如你已交了作业,课代表在追要的情况下,你对课代表说:“难道你让我交两遍不成?”
   B、对一位因学习好而获奖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经验向我介绍介绍,好吗?”
   C、同学邀你到他家去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D、对夜深仍在大声说话、喧闹的邻居说:“不要说话了!我们要休息了!”
   6、下面文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A、他 地点燃一支烟, 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要看什么样的东西。”
   B、我坐在树底下 地抹眼泪,又心疼裤了,又怕回家挨说。
   C、我 地敲了敲门。
   D、我 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A、慢慢 静静 呆呆 偷偷 轻轻 B、静静 慢慢 偷偷 轻轻 呆呆
    C、呆呆 偷偷 轻轻 慢慢 静静 D、轻轻 偷偷 呆呆 静静 慢慢
   7、对下列同音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包含——里边含有。如:这段话包含好几层意思。包涵——请人原谅。如:请多包涵。
   B、反映——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名词。如:反映十分强烈。反应——把客观情况告知上级或有关部门,动词。如:把情况反应到县里。
   C、及时——①正赶上时候。如:及时雨。②不拖延。如:及时解决问题。即时——立即。如:即时投入战斗。
   D、交待——把错误或罪行坦白出来。如:请把问题交待清楚。交代——移交,嘱咐。如:交代工作。
   8、下列句子空白处应填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 从繁华、喧嚣的市中心来到这山清水秀的避暑胜地,我们感到 。
   ② 周瑜之所以被诸葛亮“气死”,归根到底在于周瑜气量狭小,不肯 。
   A、心旷神怡 唯命是从  B、心安理得 甘拜下风  C、心安理得 唯命是从  D、心旷神怡 甘拜下风

二、阅读
  ①不知什么时侯,妈妈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果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②我再也爱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③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他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么?一定不会了。
   1、与我一段中“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相照应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2、“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想一想,“妈妈的眼睛”是什么样的眼神?
   3、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妈回羚羊,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4、课文与第③段文字相照应的是哪一段?


〖参考答案〗


〖思维体操〗
  能够正确写出—— 6个——优 5个——良 4个——普通


〖动脑动手〗
   1、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记叙的表达方式
   2、对故事发生原因的一个交代,强调了“我”赠送木雕的充足理由,体现了“我”对父母行为的不满,为下文深化主题作了铺垫。
   3、“坐在一边叹气,“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嘿嘿地“笑”着。
   4、对比。


〖创新园地〗
  飞蛾
  玩火
  往往遭到自焚的下场

  蝉
  因为知道黑暗
  所以永远歌唱光明

  金鱼
  博得人们欣赏的时候
  却永远失去了自由

  狗
  好处面前
  容易丧失分辨是非的理智

  苍蝇
  恶习不改
  永远是文明殿堂的黑客


〖同步题库答案〗
一、 1、B  2、D  3、C  4、D  5、B  6、(2)  7、(2)  8、D
二、阅读
   1、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应该是有恐慌、焦急、气恼和期盼的眼神。
   3、同意奶奶的观点。奶奶更懂道理。她也知道羚羊贵重,但是,她更懂得执意让孩子取回羚羊,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多不好,对孩子间的感情影响多不好,对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多不好。她把情义看得重于财物的深明情理的。
   4、课文倒数第3段:“第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咱俩还是好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09:42:00 | 只看该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一

目的要求

一、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二、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三、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要点难点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 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写作背景


本文的发表、结集和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
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序言》中所说:“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此前在北京期间写的前五篇回忆性散文有:《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写作特点


课文说的是“我家”后面的一个“很大的园”,里面植物、动物很多,在童年鲁迅来说,有趣的事情很多,如果不能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来安排材料,势必写得杂乱无章,百草园为什么说是“乐园”,读者也就很难从记叙中获得清晰的感受了。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文章像是一位精明热心的导游,引导我们对百草园的环境和童年时代鲁迅在这里充满情趣的活动,一步步地有了深切的了解。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作业练习


1.选出下面字形、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竹筛zhú sāi 签赏jiàn shǎng
绣像xiù xiàng
B.菜畦cài wā 渊博yuān bó
脑髓nǎo suí
C.确凿què záo 盔甲huī jiǎ
蝉锐chán tuì
D.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 tǎng
2.选出下面加黑字注音、解释不全对的一项:
A.人迹罕至(hàn稀少)
人声鼎沸(fèi水开)
B.拗过去(ǎo用力弯曲)
敛在盒里(liǎn放)
C.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
高枕而卧(wò睡)
D.总而言之(yán说)
无处觅食(mì寻找)
3.选出下面全是形声字的一项:
A.拥肿 轻捷 木莲 珊瑚
B.机关 斑蝥 消释 戒尺
C.和蔼 绅士 宿儒 方正
D.油蛉 蟋蟀 莲房 弹琴
4.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5.“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6.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阅读文段,回答7—8题。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7.选择最准确的动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A.撑 放 系 拉 B.支 撒 绑 拿
C.支 撒 系 牵 D.顶 放 连 牵
8.选出对此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段中用了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描绘出捕鸟全过程,表现了儿童爱玩的心理。
B.文段中用了一系列动词来写捕鸟的过程,体现了儿童捕鸟时兴奋、惊喜之情。
C.捕鸟是在“拍雪人”和“塑罗汉”都不相宜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不能从中得到什么乐趣。
D.写捕鸟的过程,文段中没有出现一个“乐”字,但可以看出,捕鸟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9.选出修辞手法和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C.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D.鸣蝉在树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10.选出默写正确的一项。
A.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股烟雾。
B.何首乌藤和木莲藤互相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样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C.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穷的趣味。
D.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11.选出对课文第二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该段运用了准确的形容词、动词描绘百草园中的静物、动物,充分体现了百草园之乐。
B.该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所写事物的喜爱之情。
C.该段从形、声、色、味、感等几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D.该段写了许多事物,对“我”来说,除了蜈蚣和桑椹,其它事物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09:42:00 | 只看该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文的第2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的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应引导学生通过对留点词语的揣摩而理解、掌握。

    本文的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是融汇在这种学习生活的描述中的,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3.关干长妈妈讲的故事、私塾先生读的文章,并非重点内容,点到即可。

    4.本文是学生进入中学所接触的鲁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文章篇幅又较长,词汇丰富,需用一课时来简介作者和作品,正字音,释词义。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注字音、释词义,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1.简介什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

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确凿zuo  菜畦qi   桑椹shen   油蛉  ling

    斑蝥mao  缠络chan 相互缠绕在一起   攒cuan

    珊瑚shan 蟋蟀shuai 豁huo  此处状声 敛lian 不同的感受?

    脑髓sui  陌mo   人迹罕至han  竹筛Shai

    觅食mi  找食  秕谷bi  系ji  传授shou  书塾shu

    渊博yuan  学识深广  宿儒ru  蝉蜕tui  人声鼎

    沸ding  窦dou  厥士jue   拗ao  倜傥ti tang

    金叵罗po  盔甲kui   绣像xiu  锡箔Xi  bo

    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教师小结: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布置作业

    1.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2.解词要再理解巩固。

    3、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草园的感情。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请同学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怎样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

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2)请同学朗读第2段,引导同学迸行分析。

    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回答,写了十四种动榕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水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回答:莱畦,石井栏。

    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那么生动、美好呢?

学生回答。(出示投影或小黑板,老师板演)

投影或小黑板的板书设计:




    提问: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不被大人看得匕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足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

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

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入?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积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终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

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教师小结:第2段最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3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4)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两段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得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

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犯“乐园”写得那么实在,那么具体。

    (5)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个“也许是因力……”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

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勺己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

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一厂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

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会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布置作业

    l。背诵默写课文第2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四、五、七

    3.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三味书屋的单调陈设、枯燥生活、失败教育;和百草图中情景构成的鲜明对比。

    教学过程

    1.检查背诵、默写第2段。

    2.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的陈

设就更单调了,只有扁和画儿,不象百草园中生机勃勃。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悉。寥寥几笔,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使读者有如目睹。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下面两点说明,供教师参考,不一定给学生讲)

    方正、质朴,有两件事可以证明。他的儿子沫邻做了黑龙江省的一个县官,差人绘他父亲送来银子,他当着来人大骂儿子是“畜生,不听话!”因为他反对清政狩,不叫儿子做这个政府的官。他也很爱国,一生不买洋货,也不照像,认为那是洋玩意儿,他就是这样“方正”而不“圆通”。

    博学:在清朝,一个私塾先生能铭不查秘本、空手点完《四书》就算。一位大学者了,而寿镜吾老先生教《四书》、《五经》是得心应手的事情,要求学生又严格,当然是闻名遐迩了。

    (2)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教师提示: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

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

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说“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十分不满。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要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第二个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老师“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命令下读的。读的又是什么内容呢?有的宣传“仁”这个虚伪的封建道德。有的低级趣昧地取笑别人;有的宣传迷信风水;有的拼凑起讲古代税法的话;这些令人难懂而又无用的书,读不戍句,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学生怎能感兴趣呢?这和百草园中的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庭!

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限”,大声遣;“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又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象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饱也没有象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池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也正囚为他是比较慈祥的。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所以鲁迅先生在“恭

敬”饱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教育的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④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结论是肯定的,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

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土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⑤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括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3)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昧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祥的中心意思?

讨论,回答。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对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儿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一、二、九。

    2.命题作文“童年趣事”。

    附:有关注解

    三味书屋名称的内涵:

    三味书屋是绍兴城内新台门寿怀鉴(字镜吾)先生寓所内的一问房子,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其中的“三味”之意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予百家味如醯醢(xi hai)”。(引自寿镜吾之于寿洙邻写的《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句中的醯是醋,酸是用鱼肉做成的酱,醯醢泛指佐餐的凋料。书屋柱子上还有一幅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09:43:00 | 只看该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三



一、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同时巧妙地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二、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探求各种知识;也揭示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身心健康。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教时。

二、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情趣,写得具体、生动,是教学重点,应当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反复朗读成诵。对非重点内容,例如“美女蛇”的故事,只需略讲,至于私塾先生所念的书的内容,艰深难懂,要求学生读时分清句逗就行,不必多作解释。

三、文章词汇丰富、篇幅较长,要布置课前预习。词语教学可以分散在两教时内完成。

四、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一项体育活动,课后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作者和《朝花夕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小节)并掌握这部分课文中的词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简介和题解:在纪念鲁迅先生(板书有着重号词语,下同,排列格式见板书设计总表)诞生一百 周年的日子里,同学们都从报纸、电视、电影中看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请同学们参照课文注①,具体了解一下鲁迅的生平。(学生读注①)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二、检查预习,给小黑板上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轻捷,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

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

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陌生mò。

三、学习新课。

1.启发学生分段。这篇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两个片断,即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文章可以自然地分成两部分,怎样分?回答,归纳:第一部分(第1—9节)写“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第10—24节)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的读书生活。

2.集体朗读课文第1节。

提问: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回答,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

怎样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一句。“似乎”、“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怀恋的深情。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因此用“确凿”,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也许还不那么确实,因此,“确凿”前面又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尽管可能有不确凿的地方,那是“我的乐园”倒是确凿的,“但……却……”表示语气的急转。

第1节是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百草园是“我”童年时代的乐园。

3.默读课文第2节(或听录音),思考:(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2)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3)为什么作者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4)读了这段文章,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学生可在书上划线作记号,准备回答。)

提问: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回答: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的?(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上黑板在括号里填上确切的词语。)

板书设计(写在小黑板上) 

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季(写在小黑板上)。作者描写春季百花园景物的方位是由低处到高处,写的是静物。

在百草园里听到鸣蝉长吟声,这是什么季节?夏季。作者描写夏季百草园写的是动景,方位是由高处写到低处。

在百草园里能听到蟋蟀弹琴,该是什么季节了?秋季。

记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条,但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作者是用什么句式把它们联系起来的?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用了两个“不必说 ”,这撇开的说法已经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紧接着用“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那儿还有惊险的蜈蚣,有趣的斑蝥,(动物)还有何首乌、木莲、色味比桑椹好,形如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植物)。

提问: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回答: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齐读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齐读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回答,小结:这是作者对百草园景物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

齐读课文第2节,读后说说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回答:百草园有美好的景色,无穷的乐趣。

教师小结:第2节里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百草园景色(写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指名学生朗读第2节。(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要能表现儿童的情趣。)

学生轻声读课文第2节,加深印象,迅速记忆,争取背诵。

学生试背课文第3—6节并思考:这儿写了什么事?回答:写了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三层。

这故事是带有神怪色彩的民间传说,结局是美女蛇被制服了。听讲这个故事,符合儿童喜爱惊险故事的心理,是儿时的一种乐趣。也是百草园是“乐园”的一个原因。(另一说法可供参考:作者写美女蛇的故事是要人们理解“我觉得做人之险”的道理。处在1926年的黑暗时代,要时时防备暗中有人算计;更要善于识破“美女蛇”那样伪善狡猾的敌人。这里作者横刺一枪,以“旧事”讽刺“时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做“思考和练习五”。

3.预习课文(第7节到末尾)的词语。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7—24节)

二、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二、检查预习。(给小黑板上加黑的词注音,正音,然后释义。)

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

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渊博yāun,消释,

宿儒rú,蝉蜕tuì,人声鼎沸dǐng,窦dòu,

厥土jué,倜傥tìtǎng,金叵罗pǒ,盔甲kuī,

绣像xiù。

三、指导学生学习新课。

1.齐读课文(第7—8节)。

提问:这几节主要写了些什么?回答:写雪天捕鸟,这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默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

文章第8节又描绘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童年时代对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钦佩的心情。

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四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用哪段话过渡的?

2.轻声齐读课文第9节。

提问: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回答,归纳:这儿用了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补叙园中孩子气的活动——毁泥墙,抛砖头等等,同时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深刻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依依惜别的心情。

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五层,写离别百草园。由这段文章过渡,转入描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我”离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儿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第二部分写的就是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3.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我”对先生的印象又怎样?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0—14节)后回答。

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这些呆板的陈设给人以单调、沉闷的感觉。这种环境正好与百草园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提问:我对先生的印象又怎样?回答,小结:“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课文(第10—11节)是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一层,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

4.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24节)(一人当“我”,一人当“先生”,一人读叙述部分。)朗读第20节时要注意引号里句子的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请同学们加上标点)

提问:“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是怎样的?回答,归纳:在三味书屋,学生正常的发问和游戏遭到禁止,因此他们只能偷偷地到后面一个园中去自寻乐趣——“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单调的:“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的教学方法:有“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教学内容:“有念……”“有念……”,“有念……”,是封建陈腐,艰深难懂、不适合儿童读的书籍。这里作者如实地描绘了一幅私塾生活的风俗画,一幅生动活泼的“闹学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当先生摇头晃脑读得入神时,学生做戏、画图,从中自找乐趣。这反映了孩子们的爱好同封建教育内容、方式不相容,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的厌恶和反抗。

这是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二层,写了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提问:你读了文章的第二部分(第10—24节)对三味书屋有怎样的印象?回答,归纳: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枯燥无味的。文章第二部分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

5.归纳主题。作者把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同欢乐有趣的百草园对比着写,突出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6.归纳写作特点。

(1)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2)用词准确、鲜明、生动,抓住并突出了景物的特点。(以课文第2自然段为例)

四、布置作业:

1.做“思考和练习四”。

2.抄写课文词语。

3.命题作文《童年趣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09:44:00 | 只看该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三

一、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同时巧妙地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二、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探求各种知识;也揭示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身心健康。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教时。

二、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情趣,写得具体、生动,是教学重点,应当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反复朗读成诵。对非重点内容,例如“美女蛇”的故事,只需略讲,至于私塾先生所念的书的内容,艰深难懂,要求学生读时分清句逗就行,不必多作解释。

三、文章词汇丰富、篇幅较长,要布置课前预习。词语教学可以分散在两教时内完成。

四、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一项体育活动,课后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作者和《朝花夕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小节)并掌握这部分课文中的词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简介和题解:在纪念鲁迅先生(板书有着重号词语,下同,排列格式见板书设计总表)诞生一百 周年的日子里,同学们都从报纸、电视、电影中看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请同学们参照课文注①,具体了解一下鲁迅的生平。(学生读注①)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二、检查预习,给小黑板上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轻捷,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

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

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陌生mò。

三、学习新课。

1.启发学生分段。这篇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两个片断,即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文章可以自然地分成两部分,怎样分?回答,归纳:第一部分(第1—9节)写“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第10—24节)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的读书生活。

2.集体朗读课文第1节。

提问: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回答,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

怎样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一句。“似乎”、“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怀恋的深情。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因此用“确凿”,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也许还不那么确实,因此,“确凿”前面又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尽管可能有不确凿的地方,那是“我的乐园”倒是确凿的,“但……却……”表示语气的急转。

第1节是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百草园是“我”童年时代的乐园。

3.默读课文第2节(或听录音),思考:(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2)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3)为什么作者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4)读了这段文章,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学生可在书上划线作记号,准备回答。)

提问: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回答: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的?(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上黑板在括号里填上确切的词语。)

板书设计(写在小黑板上) 

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季(写在小黑板上)。作者描写春季百花园景物的方位是由低处到高处,写的是静物。

在百草园里听到鸣蝉长吟声,这是什么季节?夏季。作者描写夏季百草园写的是动景,方位是由高处写到低处。

在百草园里能听到蟋蟀弹琴,该是什么季节了?秋季。

记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条,但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作者是用什么句式把它们联系起来的?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用了两个“不必说 ”,这撇开的说法已经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紧接着用“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那儿还有惊险的蜈蚣,有趣的斑蝥,(动物)还有何首乌、木莲、色味比桑椹好,形如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植物)。

提问: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回答: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齐读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齐读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回答,小结:这是作者对百草园景物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

齐读课文第2节,读后说说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回答:百草园有美好的景色,无穷的乐趣。

教师小结:第2节里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百草园景色(写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指名学生朗读第2节。(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要能表现儿童的情趣。)

学生轻声读课文第2节,加深印象,迅速记忆,争取背诵。

学生试背课文第3—6节并思考:这儿写了什么事?回答:写了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三层。

这故事是带有神怪色彩的民间传说,结局是美女蛇被制服了。听讲这个故事,符合儿童喜爱惊险故事的心理,是儿时的一种乐趣。也是百草园是“乐园”的一个原因。(另一说法可供参考:作者写美女蛇的故事是要人们理解“我觉得做人之险”的道理。处在1926年的黑暗时代,要时时防备暗中有人算计;更要善于识破“美女蛇”那样伪善狡猾的敌人。这里作者横刺一枪,以“旧事”讽刺“时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做“思考和练习五”。

3.预习课文(第7节到末尾)的词语。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7—24节)

二、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二、检查预习。(给小黑板上加黑的词注音,正音,然后释义。)

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

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渊博yāun,消释,

宿儒rú,蝉蜕tuì,人声鼎沸dǐng,窦dòu,

厥土jué,倜傥tìtǎng,金叵罗pǒ,盔甲kuī,

绣像xiù。

三、指导学生学习新课。

1.齐读课文(第7—8节)。

提问:这几节主要写了些什么?回答:写雪天捕鸟,这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默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

文章第8节又描绘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童年时代对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钦佩的心情。

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四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用哪段话过渡的?

2.轻声齐读课文第9节。

提问: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回答,归纳:这儿用了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补叙园中孩子气的活动——毁泥墙,抛砖头等等,同时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深刻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依依惜别的心情。

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五层,写离别百草园。由这段文章过渡,转入描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我”离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儿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第二部分写的就是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3.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我”对先生的印象又怎样?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0—14节)后回答。

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这些呆板的陈设给人以单调、沉闷的感觉。这种环境正好与百草园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提问:我对先生的印象又怎样?回答,小结:“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课文(第10—11节)是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一层,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

4.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24节)(一人当“我”,一人当“先生”,一人读叙述部分。)朗读第20节时要注意引号里句子的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请同学们加上标点)

提问:“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是怎样的?回答,归纳:在三味书屋,学生正常的发问和游戏遭到禁止,因此他们只能偷偷地到后面一个园中去自寻乐趣——“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单调的:“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的教学方法:有“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教学内容:“有念……”“有念……”,“有念……”,是封建陈腐,艰深难懂、不适合儿童读的书籍。这里作者如实地描绘了一幅私塾生活的风俗画,一幅生动活泼的“闹学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当先生摇头晃脑读得入神时,学生做戏、画图,从中自找乐趣。这反映了孩子们的爱好同封建教育内容、方式不相容,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的厌恶和反抗。

这是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二层,写了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提问:你读了文章的第二部分(第10—24节)对三味书屋有怎样的印象?回答,归纳: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枯燥无味的。文章第二部分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

5.归纳主题。作者把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同欢乐有趣的百草园对比着写,突出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6.归纳写作特点。

(1)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2)用词准确、鲜明、生动,抓住并突出了景物的特点。(以课文第2自然段为例)

四、布置作业:

1.做“思考和练习四”。

2.抄写课文词语。

3.命题作文《童年趣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11: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