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卖油翁》同步练习一

一、文段阅读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给加黑的字注音。       ⑴  睨(        )               ⑵  颔(        )              ⑶  忿(        )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⑴  自矜:       ⑵  但:       ⑶  轻:        4、比较下面三个“以”字的用法。       ⑴  公亦以此自矜       ⑵  以我酌油知之       ⑶  徐以杓酌油沥之        5、文中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词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答:        6、本文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     二、运用知识的能力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这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复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加黑的词。       ⑴  马无故亡而入胡(    )        ⑵  人皆吊之(     )       ⑶  此何遽不为福也(     )       ⑷  其子好骑,堕而折髀(     )       ⑸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2、翻译句子。       ⑴  马无故亡而入胡。译:       ⑵  此何这不为福也?译:       ⑶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译:       ⑷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译:       ⑸  丁壮引弦而战。译:        3、根据此故事写出一句成语来。         答:        4、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答案 一、 1、 《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欧阳修北宋人      2、 ⑴  nì          ⑵ hàn          ⑶ fén       3、 ⑴  自夸          ⑵  只是          ⑶  看不起        4、 ⑴  因为          ⑵  凭、靠          ⑶  用        5、 睨、颔。 无礼: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尔安敢轻吾射。      6、 熟能生巧,精益求精。二、 1、 ⑴  丢失          ⑵  慰问          ⑶  怎么          ⑷  大腿          ⑸  带着        2、 ⑴  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那里去了。           ⑵  这怎么就不(能)变为福呢?           ⑶  他的马带着胡人的好马回来了。          ⑷  这怎么就不(能)变为祸呢?          ⑸  壮年的男子都拿起了弓弦去作战。        3、 塞翁先马,焉知祸福。4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卖油翁》同步练习二

一、给加黑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1、谥号(a、shí  b、yì)          2、机杼(a、shū  b、zhù)         3、睨之(ɑ、ní  b、nì)            4、不愠(ɑ、yùn  b、wēn)          5、颔之(ɑ、hán  b、hàn)        6、眈眈(ɑ、dān b、shén)      7、金柝(ɑ、chè   b、tuò)         8、酌油(ɑ、zhuó b、sháo)       9、著装(ɑ、zháob、zhuó)         10、荒秽(ɑ、suì b、huì)         11、排闼(ɑ、tà   b、dá)          12、燕山(ɑ、yàn b、yān)   二、给下列加黑的词选择合适的义项:      1、陈康肃公善射(a擅长 b喜欢)                   2、自矜(a夸耀 b矜持)           3、但手熟尔(a你 b罢了)                         4、不耻下问(a认为……可耻b羞耻)           5、尔安敢轻吾射(a以为……轻 b看轻)              6、开轩面场圃(a对面、面向 b脸)            7、康肃笑而遣之(a派遣 b打发)                    8、惟手熟尔(a只,不过 b唯一)             9、西蜀之去南海(a距离 b到…去)                 10、赏赐百千强(a大 b有余)     三、墨写,填空: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出自(       )的《 》)      2、万里赴戎机,        。朔气传金柝,         。(出自(    )的《        》)      3、      ,浅草才能没马蹄。(出自(    )的《         》)      4、山重水复疑无路,          。(出自(     )的《           》)      5、          ,两山排闼送青来。(出自(     )的《           》)     四、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几组是: (     )      1、尝射于家圃——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尝试着射箭。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看见他射箭十支就中八九支,但是微微点点头。      3、康肃笑而遣之——康肃嘲笑他并打发他走了。      4、无他,但手熟尔——没有别的(奥秘),又不过比你手熟。      5、可汗差别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可汗问(木兰)要求什么,木兰不愿作尚书郎。      6、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那个有钱的和尚。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注释:京师:京城。          炼:锻炼,这里指反复思考,写诗的人叫“炼字”。          讶之:对贾岛的行为感到惊讶。韩退之权京兆尹:韩退之,就是韩愈,退之,是他的字。他是唐朝大文学家。权,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          俄:不久。          神游象外:感觉中好像亲自去某地游览。象外,现实生活、眼前事物之外。          立马良久:立马,使动用法,让马站住。久之,很长时间。          辔:缰绳。这里是“马”的借代。          留连:舍不得离开。          布衣之交:布衣,借代“普通老百姓”。布衣之交,不按照身分高低进行交往,做官的和老百姓像一般人那样交往。这时贾岛还没有做官,所以这样说。      1、“推敲”现在多比喻什么?是什么词性?加点的“布衣”当什么讲?         答:        2、这是一首诗中的有关典故,你能默写下来这首诗吗?         答:        3、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翻译这篇文章。         译文:        4、读懂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         答:     六、阅读下面文段: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①。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颖水之上②,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③,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节选自《六一居士传》)     注释:① “六一居士”二句:庆历六年欧阳修贬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于四十岁时自号醉翁。           ② 将退于颖水之上:熙宁元年,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县)修建房屋,准备退居。早在皇祐元年欧阳修知颍州时,称常颍州西湖的风景,就和梅尧臣相约,作为晚年退休之地。这里的“滁山”、“颍水”,都是表示要摆脱忧劳烦忧,寄情山水的意思。           ③ 金石遗文:即《集古录》中的金石拓本。      1、文段中的六一居士指(     ), 代文学家,字(     ),谥号(     ),有文集《        》。        2、六一居士缘何得名?        3、翻译:       ①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译:         ②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          译:     七、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愚人节里的“愚人”     上初二那年的3月底,我悠闲地坐在教室里看杂志,忽然想起明天就是愚人节了,便决定今年要弄出一个有水平的恶作剧来。我随手打开铅笔盒,了一眼课程有,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对,就这么办! 下午临放学前,我利用自己是英语课代表的有利条件,召集同学们发布了一个“通知”:“明天英语课测验。”大家听了这个消息,有的说:“那我可要晚上开夜车,好好复习复习。”有的说:“得,今晚上来本打算去看电影,这一下也别去了。”我心里暗自高兴:哈哈!都上当了。     第二天上早自习时,我手里拿着英语书,然而却心不在焉。看看左边,瞧瞧右边,只见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啃”书本,我得意极了。上课铃声响了。刘老师抱着一累卷子走进来,清了清嗓子说:“今天临时进行一次小测验,大家不要紧张。”同学们拿到卷子,个个胸有成竹,我却傻了眼。昨晚我看了一晚电视节目,英语书翻也没翻一下。没有想到昨日的戏言,今天成了真言。下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表示感射。我却只能苦笑。      1、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     )        A、说明文                 B、记叙文               C、议论文                D、散文        2、愚人节里的“愚人”这两个画线的词语意思是一样的吗?         答:        3、为什么结果“我却只能苦笑”?         答:        4、你有过类似的情况吗?         答:         答案一、 1、 a        2、 b        3、 b        4、 a       5、 b         6、 a       7、 b        8、 a        9、 b      10、 a       11、 a       12、 b 二、 1、 a        2、 a        3、 b        4、 a        5、 b        6、 a        7、 b       8、 a        9、 a       10、 b 三、 1、 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卖》)       2、 关山度若飞 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       3、 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5、 一水护田将绿绕(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四、正确的两组 5组和6。 1、 组“尝”是“曾”意。                        2、 组“但”是“仅,只”意。                        3、组“笑”是“笑着”,非“嘲笑”意。                        4、 组“尔”意为“罢了”,只不过手熟罢了。五、 1、 这是两个动词,现在常用来比喻对词句的反复锤炼。“布衣”意为“普通百姓”。      2、 这是贾岛写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3、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这样一下不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谁”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4、 这个故事是贾岛写的《题李凝幽居》诗中的颔联两句,表现了诗人用词造句的良苦用心,历来为人所称颂。同时也表现了韩愈以诗会友平等待人的精神。贾岛为诗中的两个字而煞费苦心,也正为此结识了韩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作诗炼字的严谨认真,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若我们的作文也能像他们一样讲求用词准确,那么写作水平定会有较快的提高。六、 1、 欧阳修 宋 永叔 文忠 《欧阳文忠文集》        2、 因为家有藏书一万卷,金石拓本一千卷,有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自己这一个老头,共有六个“一”,故称“六一居士”。        3、 ① 六一居士当初被贬谪做滁山太守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取了个号,叫“醉翁”          ② 客人问:“这才是五个一,怎么办?” 七、 这篇文章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回答难度不大。它属于记叙文。两个愚人意思不一样,前一个愚人指愚人节,后一个愚人带有双引号,表明它的意思已经发生变化。带有自嘲的意思,说明自己是愚人。因为“我”想开玩笑,搞个恶作剧,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当然只能苦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卖油翁》翻译

正文:陈康肃公尧咨(zī)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以我酌( zhuó)油知之。”乃取一个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qiǎn)之。



  翻译:陈康肃先生(名)尧咨擅长射箭,当代没有第二个,陈康肃公也以善射自夸。曾经在家中的园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者放下担子站着斜眼看他,很久不离去。看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稍稍对此点点头。



  陈康肃问道:“你也懂得射术吗?我的射术不也精熟吗?”卖油翁说:“没有别的,不过手熟罢了。”康肃所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术! ”卖油翁说:“凭我打油便知道这个。”于是拿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钱盖着它的口,慢慢地用油提打油注进它里面,油从钱孔进入而钱却不淋湿。因而说:“我也没有别的,只不过手熟罢了。”陈康肃笑着打发了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宋定伯捉鬼》教学设计一

〖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借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出人民机智勇敢的主题思想。   2、积累并扩大理解一些文言词,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表达能力。〖难点、重点分析〗   1、宋定伯为什么能捉鬼?    分析:他不怕鬼,胆大;其次他善于消除鬼的怀疑,随机应变;最后他能巧妙探知鬼的弱点,利用鬼的弱点抓住鬼。   2、这个故事有什么积极意义?    分析:它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破除迷信,战胜形形色色的"鬼"(包括遇到的各种困难)。   3、本文是什么体裁?     分析:文言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起于魏晋,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其中也保留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虽然作者常常是要通过这类作品阐明“神道之不诬”,但其中的不少优秀作品,也借助了神怪题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清人杨光仪有句云:“事有难言聊志怪,人非吾与更搜神。”    4、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分别构成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第1自然段:写宋定伯夜行通鬼,与鬼同行,展开了故事的开端。这一开端看似乎乎,但细细体味,却写得有情有境、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开篇第一句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夜行”。年轻的来定伯是在漆黑的夜里意外地遇到了鬼的,因偶遇互不相知,自然“问之”,而对方答道:“我是鬼”,接下去宋定伯的言行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特征。当得知遇到了鬼,宋定伯不慌也不逃,而是随机应对,先是“班之”说“我亦鬼”,使鬼以为遇到了同类,以稳住对方,接着还与之同行。       第2自然段:是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写人鬼斗智。走了几里路,鬼提出“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两个人交替的背着走,就比两人共同步行走得快吗?显然不是。鬼为什么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鬼有疑心,要试一试宋定伯是否真是鬼,所以“先担定伯”。面对“鬼计”,宋定伯不慌不乱,一句“大善”,显出宋定伯的沉着大胆。鬼轻人重,一“担”,鬼就更加疑心,于是问:“卿太重,将非鬼也?”鬼的这一问使情节陡然紧张,宋定伯的人身似乎马上就被揭露出来。而此时宋定伯却说:“我新鬼,故身重耳。”这话说得平和自然,解释得合情合理,不由得鬼不信,紧张的情节也为之松弛。宋定伯的这一回答,进一步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鬼要试人,人也要探鬼。聪明的宋定伯与鬼同行,也想要探出鬼的弱点、为捉鬼做准备。于是宋定伯以请教的口吻问:“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这一问,不仅说明宋定伯大胆沉着,而且很有心计。与鬼同行,不仅要随机应变,与之周旋,还要设法战胜它。至此,表面看,情节似乎平稳发展,但实际上人鬼斗智却一步紧似一步。“道遇水”,宋定伯因为早有准备,所以“令鬼先渡”,而且“听之”,以查鬼情。鬼渡“了然无声音”,而“定伯自渡,作声”。这声音再度激起鬼的疑心,“鬼复言:‘何以有声?’”语气严厉,充满了警觉。情节也再度紧张:宋定伯已有准备,所以不慌不忙,沉着应对。“勿怪吾也”,语气谦和又略含歉意,起到了麻痹鬼的作用。这段人鬼斗智写得情节曲折,张弛有致,引人入胜。       第3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捉鬼、卖鬼。捉鬼,写得有形有声:人捉鬼,“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欲逃,则“大呼,声咋咋然”。场面紧张激烈。卖鬼,又交代得细致完整。“恐其变化,唾之”,照应前文,安排得一丝不漏。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本文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鬼卖鬼,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   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通观全篇,故事曲折离奇而又张弛有致,读之引人入胜。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形象。   7、难句译注。    ① 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共递:交替。相:互相。担:背。何如:怎么样。译: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慢,两人交替背着(走),怎么样?”(按:两人交替背着走,比各自步行快,这是不可思议的。)    ②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      令:让,叫。之:指渡河的水声。译:路上遇到一条河,宋定伯让鬼先(涉水)过河,听(鬼渡河的)声音,完全没有声响。    ③ 鬼复言:“何以有声?”       复:又。何以:以何,为什么。译:鬼又说:“为什么(你过河)有声音?”     ④ 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故:原因。耳:句本语气词,可译为“罢了”。怪:认为……奇怪。也:句本语气词。      译:宋定伯说:“(我)才死(不久),不熟悉渡河的原因罢了,不要觉得我奇怪呀。”     ⑤ 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      下:放下来。著:Zhuó,接触。化:变。之:它,代鬼变成的羊。      译:(宋定伯)径直来到宛市上(才)放鬼下地,(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卖了它。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于宝,字令升。东晋蔡(今河南新蔡县)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勤学博览,并好阴阳术数。元帝时,以佐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晋纪》,今已佚。又编集神怪灵异故事为《搜神记》,今已佚。现存本为后人辑录。本文便选自《搜神记》。   魏晋南北朝是大量产生志怪小说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一方面劳动人民渴求摆脱贫困、饥饿和死亡,把寻求安宁、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现实的空中楼阁。在极端困迫的生活里,广大人民把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腐朽的土族阶层不敢正视现实,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受,多信仙道数术之事,寻求精神麻醉。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巩固其社会地位,也编造了大量的鬼故事,宣传鬼的魔力以恐吓劳动人民。与此同时,在民间相应的产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鼓舞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机敏,勇敢地和鬼魁进行斗争。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南阳宋定伯如何机智勇敢地战胜鬼魅的故事。   (二)解题。   “宋定伯捉鬼”,标题醒目,概括了全文内容。通过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教育人们在邪恶势力面前,不要退缩,要勇敢机智地和它们进行斗争,最终一定能取得胜利。   (三)检查预习。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诳(kuáng)   宛(wǎn)  卿(qīng)  漕(cáo)  唾(tuó)  咋(zhā)   ②指定几位学生朗读,要求学牛读准率有,封师给予纠正。   (四)引导学生口译、分析课文。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1段重点词语:    诳:欺骗。欲:想。遂:于是,就。   3、让学生译出此段,教师补充纠正。   4、引导学生分析第1段。文章的第1段写南阳宋定伯夜行遇鬼,敢于诳鬼,并与鬼同行。这是故事的开端。    提问:当来定伯遇到鬼后,是采取什么态度对付鬼的?    宋定伯遇到鬼后,他不逃避,不慌张。敢于正视现实,设法和鬼进行斗争。特别是当鬼问他“汝复谁?”定伯敢于用“我亦鬼”诳之。充分表现了宋定伯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当得知鬼要和自己去同一地方时,也不惧怕、逃避,而是与鬼同行。这表明了宋定伯和鬼进行斗争的决心已定,而且通过“遂行”一句描写,表明已付诸行动。   5、让学生朗读第1段,加深理解。   (五)指导学习第2段:第2段写得有波折,有变化,曲折生动。   通过人物对话、动作的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宋定伯和鬼一同上路后,在这一段的开头描写了当鬼提出了“步行太迟,可并递相担”时,宋定伯的“大善”一句回答再次表现了其大胆、敢于面对面和鬼直接接触的无畏精神。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2段中的重点词语:    迟:缓慢。    卿:您。    将:或者。    再三:两次三次。    惟:只。    了然:完全。了,完全。    漕:趟水的声音。    听:听从。    径:一直。    去:离开。    3、指定学生翻译第2段,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4、引导学生分析第2段。    同行的路上,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定伯毫不惊慌,沉着应付,打消鬼的疑虑,还抓住了鬼的“畏忌”之处,这是故事的发展。    提问:这一段里有两处表现了鬼的奸诈和多疑,各在什么地方?       鬼背负定伯时,对定伯说:“卿太重,将非鬼也”;鬼听到宋定伯涉水时的“漕”声时,又说:“何以有声?”     提问: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是怎样应付的?       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面对危险,毫不惊慌,沉着应付。用“我新鬼,故身重耳”,“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巧妙地进行解释,打消了鬼的疑虑。这表明了鬼的无知和愚蠢,鬼不是不可战胜的。    提问:课文如何描写宋定伯寻求制鬼的办法的?       首先,宋定伯是通过“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问鬼的“畏忌”,了解鬼最害怕的东西。其次,通过观察掌握鬼的行为特点,“令鬼先渡,听之”,对鬼进行观察,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任何意外,为宋定伯渡河时发出的“港催”声的解释做好准备。       宋定伯在寻求制服鬼的办法时,并不盲目行事,而是运用正确的斗争策略,深入了解敌情,掌握了鬼“惟不喜人唾”的薄弱地方,达到知己知彼,准备进一步和鬼斗争。   (六)指导学生学习第3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3段中的词语:     著:附着,加在。执:持,捉住。咋咋:惊叫的声音。   3、指定学生译出第3段,教师给予纠正、补充。   4、引导学生分析第3段。     宋定伯最终战胜了鬼,并得"钱千五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提问:宋定伯是怎样制服鬼的?        首先,宋定伯把制服鬼的地点选在宛市附近,因为这里人群集中,正义力量雄厚。在快到宛市时,定伯把握时机,“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迅速果断地向鬼发起了进攻,使鬼措手不及。“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表现了鬼在正义力量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怯弱。直到宛市,定伯才把鬼放在地上,最后鬼“化为一羊,便卖之”。终于战胜了鬼。     提问:宋定伯在制服了鬼以后,为什么要对鬼“唾之”?表明了什么?        “恐其变化”表明了家定伯与鬼斗争到底的精神和对待鬼魁疾恶如仇,决不姑息、纵容的态度。   (七)指导学生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勇敢。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是”字,文言文作“此”字解,但在本文中,有的地方同于现代汉语的“是”。请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来(不要“于是”)。     〖小资料〗   一、 点内容图示。    1、鬼: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宋:大善。(使鬼精神麻痹)   2、鬼:卿太重,将非鬼也?    宋:我新鬼,故身重耳。(机智消除怀疑)   3、宋: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    鬼:惟不喜人唾。(掌握制鬼之术)   4、鬼:何以有声?    宋: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我也。(再次消除鬼疑)   二、作者简介。  干宝(生卒年不详),字令升,东晋蔡(现在河南省新蔡县)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曾任著作郎、散骑常侍等官。学问渊博,著述很多,有《晋纪》二十卷,时称"良史",可惜没有传下来。  《搜神记》是千宝撰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原书二十卷,早已散佚。今本系后人从《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辑录而成。书中大部分故事带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鲁迅的有关论述。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这段话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任小说大量涌现的社会原因。当道教、佛教大量编造鬼故事,宣传鬼的魔力以恐吓人民的时候,在民间却针锋相对地产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   四、译文。  南阳的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走路遇见鬼。问鬼,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定伯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想到什么地方去?”回答说:“想到宛县的市上。”鬼说:“我也想到宛市。”便上路。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缓慢,两人交替的背着,怎么样?”定伯说:“很好。”鬼使先背定伯走了几里地。鬼说:“您太重,也许不是鬼吧?”定伯说:“我是新鬼,所以身体重。”定伯于是又背鬼,鬼几乎没有重量。这样两次三次轮着背。定伯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路上遇到河水,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听,完全没有声音。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定伯说:"我是新死的,不熟悉渡水的缘故,切莫奇怪。“快要走到宛市,定伯便把鬼扛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叫,声音嘴啃的,要求放开让他下来,定伯不听他的。一直到宛市上才放他下地,鬼变成了一只羊。便把他卖掉,恐怕鬼有变化,吐他唾沫。得到一千五百钱,于是离开宛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宋定伯捉鬼》教学设计二

〖教法建议〗〖抛砖引玉〗  (一)本文拟用诵法法进行教学,理由如下:    1、本文是一篇古代笔记小说,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很浓;又是用当时的口语写的,也容易读懂,用不着逐句讲解。个别难词难句可以略作解释,或让学生据上下文进行判断,然后在复述和诵读中进一步加以领会。这样,就可以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诵读。    2、本文的故事情节是通过人物对话(在带有寓言性质的作品中,凡能说话的事物如狐、仙人、鬼等,也可视为“人物”)展开的,因此,读好对话,应是教学的重点。对话的语调一般比较容易辨析,按语调反复诵读,读到如出己口,就会成为学 生语言储备的一个部门,这是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重要方法。从长远观点看问题,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二)要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产生在科学知识贫乏、迷信思想盛行的古代,是不足为奇的。按其原因作一个粗略的划分,大约有两类:“一类是先有民间传说,而后在流传过程中经许多口述者的加工改造,最后由作者写成,其中一部分成为美丽动人的故事,一部分被赋予怪诞的内容,另一类则纯属作者虚构或据别人的虚构写成,其内容不外乎借神道说教或有所寄托,其中不少有积极意义的作品。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    这种情形,学生必然不会很清楚,不善于区分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更不懂得怎样透过它们的“怪诞外壳”看到那“合理的内核”。这就要求教师把分析内容的工作做得细致一些,要启发学生从故事的全过程来认识这篇课文的积极内容,而不要被某些细节(如鬼无重、渡河无声等)纠缠住。    为达到这个目的,还可以适当地补充一点教学内容。例如讲一侧与这篇课文有关的故事。      (三)初中一年级接触的文言文还不算多,从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入手,积累必要的文言文知识,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先抓实词,不妨把初次接触的实词摘出来,记在笔记本上,注明它的意思,再附上一个例句。过去接触过的实词,如意思与本课的不同,可看作多义词,也把它记在笔记本上,列出不同的解释,各举一个例句。例句能够帮助理解和记忆。虚词和数量并不多,常见的也就那么十几个,关键在于理解它的不同用法及所表示的不同意思。可以从课文中进行归纳整理,把同一个虚词的几个不同用法列出来,同样也要附上例句。这样会便于辨别比较。文言句式主要是判断句——以判断语言词“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指点迷津〗  (一)对主人公宋定伯的形象分析应是本课学习重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个重点呢?可设计讨论题展开讨论:    1、宋定伯夜行遇鬼后怎样对付的?     2、宋定伯和鬼去宛市途中,鬼提出了解决“步行太迟”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是什么现象使鬼发现了宋定伯“将非鬼”?宋定伯怎样消除了鬼的疑惑?     3、宋定伯怎样巧妙地掌握了鬼的“畏忌”?     4、夜行遇水,鬼与宋定伯渡水时,其不同之处是什么?宋定伯是如何掩饰其“非鬼”的破绽的?     5、到达目的地后宋定伯如何对付鬼的?     6、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宋定伯是一个怎样的人?     7、将鬼和宋定伯的形象引申,我们又可以发现什么?     8、作者塑造宋定伯这一形象的意义何在?   明确讨论要点:         1、“我亦鬼”,“欲至宛市”,“遂行”。         2、鬼认为“步行太迟”,提出“共递相担”,发现宋定伯身体太重,因而产生了宋定伯“将非鬼”的疑惑。宋定伯巧言:“我新鬼,故身重耳。”消除了鬼的怀疑。         3、宋定伯以“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为由,机智地套出了鬼的“畏忌”,从而掌握了制鬼之         道。         4、鬼“了然无声音”,而宋定伯“漕漼作声”,露出了他“非鬼”的破绽,引起了鬼的怀疑,宋定伯以“新鬼,不习渡         水故耳”为自己巧辩,掩饰了“非鬼”的破绽。         5、到达目的地后,“担鬼肩上,急执之”,“索下,不复听之”,一直到宛市上才把鬼放下,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用掌握的“鬼忌”将鬼制住,“卖之”而“去”。         6、宋定伯是一个胆大、沉着、随机应变和相智聪明的人。         7、“鬼”是邪恶的化身。宋定伯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化身。         8、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鬼神,正气制邪的积极思想。   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话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从而塑造了一个胆大、沉着、随机应变和机智聪明的“人”的形象,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在当进封建迷信盛行、科学知识水平较为低下的社会里,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讲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出自干宝的《搜神记》)来导入新课;通过补充材料(如《姜三莽寻鬼》)来比较阅读,探究思想内容。     〖学海导航学法指要〗  (一) 你知道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出自干宝的《搜神记》,《搜神记》是怎样的一部书?       提示及答案:《搜神记》是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民间传说中关于神奇怪异故事的书,保存了我国古代许多有价值的民间传说,如《白衣素女》、《李寄杀蛇》、《韩凭夫妇》、《干将莫邪》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和自然斗争的状况。其中也有一些怪异情节如韩凭夫妇死后精魂化为鸳鸯,干将莫邪之子头煮三日三夜而不烂,等等,都是人民美好愿望的反映。  (二)基础知识积累整理:    1、生字词注释:     诳(kuáng):欺骗。卿(qīng):对人的敬称,你。惟(wéi):只是。     漕漼(cāo cuǐ):拟声词,趟水的声音,可译为水哗哗地响。     咋咋(zé zé):拟声词,惊叫的声音。    2、常用文言实词释义:     少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  形容词,年轻,音shào。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少时:一会儿,音shǎo。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中(《口技》)  少顷:一会儿。音shǎo。     递  可共递相担  交替,顺次。     欲  欲至何所  动词,想要,打算。     欲至宛市  同上。     利欲熏心(成语)  名词,欲望。     唾  惟不喜人唾  名词,人的唾沫。音tuò。     恐其变化,唾之  动词,用力吐唾沫。音tuò。     故  新死,不习渡水故耳  名词,原因,缘故。     我新鬼,故身重耳  连词,因此,所以。     明知故犯(成语)  副词,故意。     无缘无故(成语)  名词,原因,缘故。     著  定伯便担鬼著肩上  动词,附着,加在。音zhuó。     径至宛市中下著地  动词,接触。音zhuó。     索  索下,不复听之  动词,要求。音suǒ。     数  鬼便先担定伯数里  数词。几,表示概数。音shù。    3、常用文言虚词释义:     之  问之,鬼言:“我是鬼。”代词,他,指鬼。     急执之  同上。     不复听之  同上。     化为一羊,卖之  同上。     恐其变化,唾之  同上。     乃  得钱千五百,乃去  副词,于是。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将  卿太重,将非鬼也  副词,或者,抑或,表推测。     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  副词,将要。     所  欲至何所  名词,处所。     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  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 的人”、“……的事物”、“……的地方”。     可汗(hán)问所欲(《木兰诗》)  同上。     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同上。     何  鬼问:“欲至何所?”凝问代词,什么。     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  同上。     可共递相担,何如?   “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鬼复言:“何以有声?”  “何以”即“为何”,为什么。    4、古今异义词     我是鬼  古今同义:判断动词,是。     如是再三  古义:“是”即“此”,代词,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如果再三  古义:两次三次。今义:一次又一次。     新死,不习渡水故耳  古义:刚刚。今义:与“旧”相对。     于是共行  此时古今同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注意“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中“于是”意为“在这件事情上”。欲至宛市  注意句中“宛”是地名,指宛县,“市”为集市之意。不要把“宛市”理解为一个城市名。    5、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              我是鬼。              我亦鬼。              我新鬼。倒装句。              鬼复言:“何以有声?”(疑问代词“何”“作”“以”的宾语,前置。)      6、古代文化常识       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          卿,古代高级官名、爵位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同时也是古代帝王对臣下的一种爱称。卿,还是古人对别人表示亲热或尊敬的称呼。本文即此义,即对人的敬称您。     7、节奏与停顿       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     (三)你能根据注释翻译全文吗?     提示:文言文翻译,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译,另一种是意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一个词都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意译就是翻译文章的大体意思。初学文言文,要提倡直译(古诗词除外),做到字字落实。翻译时要做到两点:一是准确,就是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语意;二是通顺,就是要通畅连贯。在翻译时要注意方法:      第一,将单音节词变为现代汉语的双节音词。因为文言文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      第二,要注意调整好语序,注意添上省略的部分,注意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之间和表述习惯的差异,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翻译。      总的原则是三个字:“信”、“达”、“雅”。“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雅”是对文言文翻译的最高要求,作为中学生要做到“信”和“达”。   参考译文     南阳的宋定伯年轻时候,夜里走路遇见鬼。问鬼,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定伯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您到什么地方去?”回答说:“想到宛县的市上。”鬼说:“我也想到宛市。”便上路。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缓慢,两人交替的背着,怎么样?”定伯说:“很好。”鬼便先背定定伯走了几里地。鬼说:“你太重,也许不是鬼吧!”定伯说:“我是新鬼,所以身体重。”定伯于是又背鬼,鬼几乎没有重量。这样轮着背。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于是一起走。路上遇到河水,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听,完全没有声音。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定伯说:“我是新死的,不熟悉渡水的缘故,切莫奇怪。”     快要走到宛市,定伯便把鬼扛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叫,声音嗬嗬的,要求放他下来。定伯不听他的。一直到宛市上才放他下地,鬼变成一只羊。宋定伯便把他卖掉,恐怕鬼有变化,吐他唾沫。得到一千五百钱,于是离开宛市。  (四)分析课文思想内容:   1、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否含有严肃的意义?     提示:故事的结局带有喜剧意味,惹人发笑。鬼被执而不得脱,无奈而变羊,变后更受唾,结果只能送上屠场,任人宰割。这个结局说明鬼是可以制服的。   2、宋定伯为什么能够制服鬼?鬼落得后来的下场,是否也有自身的原因?     提示:首先因为宋定伯不怕鬼,所以知道对方是鬼后,才敢自称是鬼,这跟《聊斋志慢·青凤传》中的耿去病面对厉鬼以黑涂脸相视,如出一辙。其次,他又善于消除鬼的怀疑,“新鬼”自居来解释“自重”和渡河有声的现象,说明他很机智。最后,他早已想好制服鬼的计划,所以先问鬼“有何所畏忌”;将到宛市时,又“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曾两度怀疑定伯非鬼,但一听定伯解释就不再怀疑,说明它很轻信。没有觉察对方的意图,暴露了鬼的弱点,说明它很愚蠢。   3、作者这样来描绘宋定伯和鬼的形象有什么用意?     提示:这样写说明鬼不仅不可怕,而且可欺、可捉、可卖,人只要勇敢机智就一定能战而胜之。在迷信盛行的时代,因鬼道而设教的文章为数不少,本文对鬼极尽揶揄之能事,这种态度是可取的。   妙文赏析   课文争鸣:   《宋定伯捉鬼》新探      多次研读《宋定伯捉鬼》之后,觉得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兹提出就教于方家。一、“鬼”即“邪恶”吗?   编者认为:“这个故事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鬼卖鬼,寄寓着人能胜邪恶的思想。”由此,自不难看出编者的一种看法:文中这个鬼是“邪恶”的。但笔者在文中却找不到一点这个鬼之“邪恶”处;在与宋定伯的相处过程中,他既无害人之心,亦无骗人之“智”,有的只是言行一致,以诚待人——他之所言“我是鬼”、“我亦欲至宛市”、“惟不喜人唾” 等等皆句句是真,提出“共递相担”,后亦是“先担定伯数里”,如此善良、诚实之鬼,能说其“邪恶”吗?不妨假设一下:如果这个鬼是“人”,那么,能说这个人“人”“邪恶”吗?想必不会。  问题的症结或许就在于此:仅仅因为他是个鬼,便认为他是“邪恶”的。由此,不难看出在编者的思想中,存在着一个“鬼即邪恶”这样的简单判断。而这,又显然是错误的!    “鬼”,《辞海》(缩印本2023页)中收有7个义项,兹照抄于下:     ①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精灵不灭,称之为鬼。     ②指万物的精怪。     ③喻称人心的阴险、狡诈或不光明。     ④称沉溺于不良嗜好的人。     ⑤敏慧。     ⑥表示爱昵的称呼。     ⑦星缩名,即鬼宿。        这7个义项中,①(本义)、②、⑦为中性,③、④属贬义,⑤、⑥为褒义。就褒贬而言,可谓半斤八两、不分上下,由此,显然不能得出“鬼即邪恶”之结论。        以上说的是“鬼”之释义,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文人笔下的“鬼”。        俗话说:“人有人性,鬼有鬼格。”文人笔下的“鬼”亦如其笔下的“人”,也是好坏兼有的。为说明问题,笔者只说“好鬼”。先请看下面这则短文:        近世有人得一小给便,频求还家,未遂。后日久,此吏在南窗下眠。此人见门中有一妇人,年五六十,肥大,步行艰难。吏眼失覆,妇人至床边取被以覆之,回复出门去。吏转衣落,妇人复如初。此人心怪,明问吏以何事求归,吏云:“母病。”次问状貌及年,皆如所见,惟云形瘦不同。又问:“母何患?”答云:“病肿耳。”乃即遣吏假使出,便得家信,云母丧。追计所见之肥,乃是其肿状也。(引自刘义庆(幽明录·亡母顾儿》)        这个鬼母多么舐犊情深:虽然病肿而难于行步,却还是一而再地为儿子捡被覆盖,唯恐其睡眠时着凉,一如人间之慈母。        这只是“好鬼”中的一个。其实,在文人笔下,“好鬼”之形象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在被迫分手之时仍心系其夫的忠贞型,如《搜神记·汉谈生》中的王女;有挣脱封建礼教束缚、争取婚姻自由的叛逆型,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有坚韧执著、心系朝延的效忠型,如《霍光鬼谏》中的霍光;有力伸冤屈、大解冤恨的复仇型,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凡此种种,似足以证明“鬼即邪恶”之说的武断。既然“鬼”非“邪恶”的代名词,文中“鬼”又无一丝一毫“邪恶”之迹象,那么,我们能否可以说,这个故事“寄寓着人能胜邪恶的思想”云云是编者的主观臆断呢? 二、宋定伯“令人喜爱”吗?   编者还认为:“作品逆造了宋定伯这个形象,是很成功的。他胆大、沉着,随机应变,很有智慧,读来令人喜爱。”(同上)对此说,笔者亦不敢苟同。  我们知道,语言行动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综观全文,宋定伯的言行似能用四字予以概括:“①骗——“定伯诳之,言:‘我亦鬼。”②诱——“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③狠——趁鬼不备时,“急执之”,对鬼之哀求“不复听之”,因“恐其变化”便“唾”之。④贪——“得钱千五百,乃去。”面对一个善良、诚实甚至还有些懦弱的衰鬼,宋定伯仅仅是为了一己之私利,便如此“表演”,这样的人能“令人喜爱”吧?果真,天下还会有多少不“令人喜爱”之人?故而,笔者以为,宋定伯这个形象是令人厌恶的,因为他奸诈、狡猾、凶狠、贪婪。  还想指出的是,如果笔者对宋定伯形象的分析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这更可证编者的“人能胜邪恶”这说的错误。  综上所述,笔者试作如下小结:  这个故事写宋定伯寓鬼,骗鬼,最后捉鬼卖鬼,旨在讽刺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们,连 个衰鬼也不放过,也要骗来赚钱图利。故事是虚构的,离奇、曲折,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活泼,有借鉴意义。作品塑造了宋定伯这个年轻人形象,是很成功的。他奸诈、狡猾、 凶狠、贪婪,读来令人厌恶。本文可当小小说来读。  如再简洁些,则可将郭沫若为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所题的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删去四字后来评此文,这就是:“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入木三分。”笔者以为这是非常贴切的,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思维体操      生命是什么?请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把你所理解的生命同一个具体的事物作一番求同类比,注意二者的相似性。     〖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学习本文应注意掌握以下内容:(一) 基础知识   1、了解作者干宝的简况,知道文章的出处《搜神记》是怎样的一部书。   2、记住“诳、卿、忌、親、著、咋”等字的形、音、义。   3、结合注释,查工具书,理解“复、欲、至、善、道、了、习、执、如是、何所”等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了解“之、将、故”等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5、理解“担、是”的古今异义。   6、了解文言判断句的特点。  阅读理解   1、概括各段大意,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2、从文章所选的材料和语言、行为描写,分析宋定伯是怎样的一个人。   3、领会本文的积极意义。  能力训练  背诵全文。   2、用现代汉语口头复述宋定伯捉鬼的故事。    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动脑动手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并指出其词性。    1、大善  意思        词性                   2、乃去  意思        词性          3、如是再三    意思        词性           4、捉鬼著肩上  意思        词性             5、不习度水故耳      意思        词性          (二)阅读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1、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两段的段意。    第一段:                    。    第二段: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共可递相担,何如?     (2)卿太重,将非鬼也?     (3)如是再三              (4)惟不喜人唾     (5)道遇水                (6)索下,不复听之    (7)何以有声?     3、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恐其变化,唾之     译:                (2)鬼言:“步行太迟,可供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      译:                        4、面对鬼的多疑,宋定伯是怎样巧妙回答的:    (1)                                        (2)                                        5、宋定伯机智地从鬼的嘴里知制服鬼的决窍,这个诀窍是:            。   创新园地     (甲)一位工人野外作业时被电击而心脏停止跳动,做人工呼吸无效。在旁的一位医生身边只有一把水果刀,情急之中用这把小刀切开他的胸腔,以手折断肋骨数根,将手伸入胸膛捏动心脏使之恢复跳动。工人“死”而复生。所有的人,尤其是医界人士闻后都惊叹,惊叹之后又很疑惑地说,这个人也许不太懂医,他这么做,难道不怕病人感染吗?    (乙)驴子背了两袋盐渡河,过桥时不小心一滑,跌倒在水里,那盐沉水溶化,驴站起来,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很高兴。第二天,它又背了一大袋棉花跑到河边。它想,跌倒了再站起来不是也可以如昨天一样变得轻些吗?便故意一滑,可是棉花吸足了水,它再也站不起来,淹死在河里了。    生活中,能审时度势,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问题做出及时而恰当的处置,这是灵活性思维品质的基本特征。一般来说,思维灵活的人,应变能力比较强。当今时代,社会飞速发展,要求我们一代新人,不仅能根据一物的一般规律做出正确的判断决策,还能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机动灵活的策略。材料中的医生和驴子正是我们的两面镜子。一次,卓别林身带巨款,半途杀出一个强盗,拿着手枪逼他交钱。卓别林答应了,但恳求:“帮个小忙,在我帽子上打两枪,我回去好向主人交待……”请同学们根据上文的提示及材料续写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宋定伯捉鬼》同步练习一

一、选出下面加黑的字读音全对的一项。(     )     诳之   漼   咋咋然   著肩        A、kuáng  cuī  zè  zhuó                    B、kuāng  cuī  zé  zháo        C、kuáng  cuī  zè  zháo                    D、kuáng  cuǐ  zé  zhuó     二、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不同含义      1、我新鬼,故身重耳。(          )         新死,不习渡水故耳(          )      2、我是鬼(          )         如是再三(          )      3、欲至何所(          )        共递相担,何如(          )        何以有声?(           )      4、行欲至宛市(            )         我亦欲至宛市(            )     5、惟不喜人唾(            )      恐其变化,唾之(            )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       ① 将非鬼也(       )         ② 我新鬼,故身重耳 (       )       ③ 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      )       ④ 如是再三(       )         ⑤ 不习渡水故耳(        )            ⑥ 欲至何所(        )       ⑦ 不知有何所畏忌(       )       ⑧ 何以有声(         )     四、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错误的一组是: (      )       ① 可/共递/相担                ② 鬼/略无重       ③ 惟不喜/人唾                ④ 定伯令/鬼先/渡     五、宋定伯夜行遇鬼,为什么还敢装鬼并与之同行? (      )        A、宋定伯爱出风头,又胆大心细。        B、宋定伯不怕鬼,所以无所畏惧。        C、宋定伯狂妄,自信,胆子很大。        D、宋定伯爱开玩笑并胆大心细。     六、宋定伯敢骗鬼并探鬼的弱点以战胜之,可见宋定伯具有以下哪种性格特点? (      )        A、机智勇敢,轻视鬼。                         B、胆子很大,轻视鬼。        C、大胆沉着,能随机应变,充满智慧             D、胆大心细,什么都不怕。     七、世上本无鬼,作者笔下的“鬼”象征的是:(     )        A、社会上的地痞流氓。                 B、专干坏事的车匪、路霸。        C、暗藏的土匪、恶霸。                 D、专搞迷信活动、装神弄鬼的人。        E、泛指坏人与邪恶势力。     八、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A、鬼可骗、可探、可捉、可卖,它在勇敢的人面前,不单被牵着鼻子走而毫无所知,且束手就擒,可见,鬼并不可怕。        B、世上本无鬼,即使有鬼也不可怕,只要你敢和它周旋,就一定可以战胜它。        C、面对坏人、邪恶势力,只要无所畏惧,机智勇敢,就一定能战胜它。        D、鬼没有人的思维,没有人的聪明和智慧,只要你能骗住它,就能战胜它。     九、阅读题     ①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②索下,不复听之。③径至宛市中下著地①,化为一羊。④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⑤得钱千五百,乃去。② 1.原文在 句后边还有一句话,这句话是 。      2、将下边句子中省略的内容补在括号里。     (     )索下,(     )不复听之。        3、下边句子的翻译,正确的是       ⑴  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羊。(      )        A、一直到宛市中间才下地,变成一只羊。        B、直接走到宛市的中心坐到地下,变成一只羊。        C、一直到宛市上才放他下地,鬼变成了一只羊。        D、直接走到宛市的著名地区,鬼变成了一只羊。         ⑵  得钱千五百,乃去。(      )        A、得到一千五百元钱,就去了。                    B、得到一千五百元钱,就走了。        C、得到一千五百元钱,于是离开了宛市。              D、得到一千五百元钱,还是去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⑴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           翻译:         ⑵  恐其变化,唾之。           翻译:        5、用一句话概括段意(不超过10个字)。     十、找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他一生桃李满天下”中“桃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他们仿佛在开凿登天的梯子。               B、已经变成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        C、宛如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                 D、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十一、对“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定伯因为背的是鬼,鬼一点重量也没有。        B、定伯因此又挑着鬼,觉得鬼没有一点重量。        C、定伯于是又背鬼,鬼几乎没有重量。        D、定伯就重复背鬼,鬼没有一点重量。     十二、句中语序正确、表述无误的一句是:(      )        A、领导的任务就是调查情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B、只有制订了学习计划,持之以恒,明确学习要求,才能取得好成绩。        C、“天快下雨了,你就别走了吧,要不,你拿把伞去。”我又一次挽留他。        D、展览厅展出了出土的新唐代瓷器。     十三、选出描写角度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看着教室里摆得整整齐齐的桌椅,洒了水的干净地面,就可知值日生是起了一个大早的。        B、老师指着一本练习本说:“这个学生可不简单,不但学习努力,成绩优秀,而且小小年纪就懂得照顾妈妈。”(从描写学生角度鉴别)        C、他留着一绺小胡子,穿着破旧工作服,在山里一蹲就七八年。        D、这个歌手唱得真不错,你看,观众都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他一块唱起来了。     十四、对“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一句的正确解释是:(      )        A、我是新鬼,不知道害怕什么。        B、我是新鬼,不知道害怕。        C、我是新鬼,不知道鬼怕什么。     十五、到“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一句的正确解释是:(      )        A、直接到了宛市放在地上,变化成一只羊,便卖了。        B、直接到了宛市上才放他下地,鬼变成了一只羊,定伯便把它卖掉了。        C、一直到了宛市县的集市上才放下他,鬼变成了一只羊,定伯便把它卖掉了。     十六、把下面短文译成白话文,思考它的意义,而后写一篇认识文章。     金石为开     《搜神记》     楚熊渠子①夜行,见寝石②,以为伏虎,弯弓射之,没金锻羽③。下视,知其石也。因复射之,矢推无迹……     刘向④曰:“诚之至也⑤,而金石为之开⑥,况于人乎!”……     注解:①熊渠人:春秋时楚国人。 ②寝石:卧石,横躺着的石头。           ③没:射进。金:指金属的箭头。锻羽:《论衡·儒增》作“饮羽”,即吞没了箭尾的羽毛。           ④刘向:西汉文学家,经学家,字子政。           ⑤诚:精诚,诚心,指精力集中,一心一意。至:极、达到极点。 ⑥金石为之开:金属块和石头也能因此而开裂。     译文:        释义:     答案一、 D   二、 1、 所以;缘故       2、 判断动词“是”;代词, “此”       3、 什么地方;怎么样;为什么       4、 快要;想要       5、 唾液;吐唾液  三、 ① 将:或许      ② 故:所以      ③ 略:略微      ④ 是:这样      ⑤ 习:习惯      ⑥ 所:处所      ⑦ 所 :……的 忌:忌讳      ⑧ 何以:凭什么四、 ④ 五、 B   六、 C  七、 E 八、 C  九、 1、 ① 句后:鬼大呼,声咋咋然      2、 鬼、定伯      3、 ① C          ② C       4、 ① 将要走到宛市时,定伯就把鬼扛在肩上,迅速抓住它。          ② (定伯)恐怕鬼再变化,(就在)它身上吐唾沫。      5、 写宋定伯捉鬼、卖鬼。十、 D   十一、 C   十二、 A   十三、 C  十四、 C  十五、 C 译文:  楚国的熊渠子在夜里走路,见到一块横卧着的石头,误认为是卧着的老虎。(于是)拉满弓就射去,连金属箭头和箭尾的羽毛都射入这坚硬的石头。下去一看,才知道它是石头。因而又射,(这一回)箭也射折了,石上连痕迹都没有。     刘向说:“人的精诚专注到极点时,连金石都能为之启开,何况对于人呢?”     释义:     这段故事,我们可把它当寓言来看,它说明了精神和力量的关系。为什么同是一个人,用同样的弓箭,射同一块石头,第一次能射得那么深,连箭尾的羽毛都射入石中,而第二次连箭都被射折了竟射而不入呢?因为第一次他认为那是虎,不是石。这一箭是关系到你死我活的重大问题。所以,其用心尽力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极点。但是第二次射它时,已经知道是石不是虎了。再用心尽力,也不能像第一次那样精诚,所以射之不入。    刘向从政治的角度去理解,因而他认为对人(包括君王对臣民),只要精诚到极点,没有不被感化的。倘若推而广之,对于某一件事,只要充分认识它的重大意义,尽心竭力去办,精诚达到极点,就能排除万难,创造出奇迹。具有“诚之至也,金石为开”的信念,对于工作,对于学习,对于建设事业,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宋定伯捉鬼》同步练习二

一、基础知识(一)、阅读《宋定伯捉鬼》一文,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⑴  宋定伯年少时           少(      )       ⑵  伯诳之                诳(       )       ⑶  可共递相担            担(       )       ⑷  不知有何所畏忌         忌(      )       ⑸  经至宛市中下著地         经(      ) 著(      )       ⑹  唾之                    唾(     )        2、写出加黑的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  定伯诳之 (     )       ⑵  汝复谁? (     )       ⑶  如是再三?(     )       ⑷  听之,了然无声音 (     )       ⑸  不复听之 (     )       ⑹  恐其变化 (     )        3、根据上下文,在( )里补出省略的内容。       ⑴  夜型逢鬼。(     )问之,鬼言       ⑵  鬼问:“(     )欲至何所?”       ⑶  定伯曰:“(     )新死,不可渡水故耳。”       ⑷  (     )恐其变化,唾之。       ⑸  鬼答言:“(     )惟不喜人唾。”        4、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⑴  欲至何所?           译:       ⑵  可共递相担,何如?           译:       ⑶  何以有声?           译:        5、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⑴  再  古义:                   今义:       ⑵  递  古义:                   今义:       ⑶  水  古义:                   今义:       ⑷  去  古义:                   今义:     二、将下面的文言短语译成现代汉语。     余音绕梁     昔韩蛾东之升,匮粮,过壅门,(上粥下鬲)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里(左木右丽),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请参考课本117页的注释,或查阅工具书)         答案一、(一) 1、 略            2、 ⑴  它,指鬼。               ⑵  你,指宋定伯               ⑶  这,指轮流背着赶路。               ⑷  它、指鬼趟水这件事。               ⑸  它、指鬼。               ⑹  它,指化为羊的鬼。           3、 ⑴  宋定伯               ⑵  你               ⑶  我               ⑷  宋定伯               ⑸  鬼           4、 略           5、 ⑴  二,两次  又               ⑵  交替、轮流 传送                ⑶  河,小溪 水               ⑷  离开 到……去     (二)、 从前,韩蛾往东到齐国去,(因)缺少粮食,在过齐国城门时,卖唱乞食。她离去以后,余留的歌声回荡在梁株之间,以至三天不曾断绝。附近的人以为她还没有离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5: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