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08:07:00 | 只看该作者

《背影》练习设计三

一、阅读课文,对照下面的时间表,给课文分段。


   1、本文大约写于1927年。



   2、“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指的是1925—1927年。



   3、“那年冬天”,指1917年冬,作者20岁。



   4、“近几年来”,从1927年往前推。



   5、“我北来后”,指作者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





二、给下列词语中的多音字注音,再按照另外的读音组词。



  差使 还了亏空 照应 奔丧 不禁





三、解词



  祸不单行 狼藉 惨淡 妥贴 警醒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四、讲解句子含义,选择正确答案画“√”。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a、 表现父亲很坚强         ( )

      b、 父亲体帖儿子,宽慰他      ( )

      c、 表现父亲的乐观精神       ( )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a、 恨自己太聪明了         ( )

      b、 反语,恨自己太笨        ( )

      c、 悔恨自己当时没体会到父亲的深情 ( )  



   3、我赶紧拭干了泪。

  

      a、 “我”为自己这么大还流泪而羞愧 ( )

      b、 “我”怕自己流泪引起父亲伤心  ( )

      c、 “我”怕父亲认为我不坚强    ( )



   4、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a、 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坏       ( )

      b、 父亲对我越来越亲        ( )

      c、 父亲对我越来越疏远       ( )





五、填空



   1、我和父亲分手时,家境越来越______________,彼此心情都很______________。 这些都表现在第_________段中,为下面车站别亲起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课文第4段,连用两个“再三”,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两个“踌躇”说明______________,又连用两个“终于”,反映了______________。



   3、文中________次提到父亲的背影,它是父子依依惜别时父亲留给儿子的印象,凝聚着_________,寄托着_________;在结构上,背影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六、解释“已、之、和”在句中的意思,并说出它们的词性。 





七、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桔子的过程,要求运用下列词语:



  蹒跚、探身、穿过、攀、缩、抱、放、爬下、一股脑儿





答案



一、本文为倒叙。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2至6段是第二部分,7段为第三部分。



二、chāi cī chā chà huán hái



  差使(参差、 差错、 差劲) 还了亏空(还有)照



  yìng yīng bēn bèn jīn jìn



应 ( 应 当) 奔丧 (奔向 ) 不 禁(禁止)



三、略



四、1、b 2、c 3、b 4、a



五、



   1、衰落 忧郁 2、3 渲染气氛



   2、父亲不必亲自送我 父亲还是不放心 父亲一片爱子深情



   3、四 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儿子对父亲的思念 贯穿全文



六、



已:1、已经,副词 2、控制,动词 3、停止,动词



之:1、代“情”、代词 2、的,助词



和:1、表并列的连词 2、跟,介词



七、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08:07:00 | 只看该作者

《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一

一. 教学目标:

1. 利用课内自读教材,训练学生正确地默读课文,速读课文。

2. 了解作者如何巧用角度来表现家庭生活的民主与和谐的。

3. 品味生动、形象、风趣的口语化语言。


二. 重点:了解文章大意,写作特点,掌握文中词语。


三. 教时:1教时

四. 过程:

一. 出示小黑板,检测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一摞luò书 窥kuī见 颓tuí然

面面相觑qù 奏效zòu xiào 磨磨蹭蹭mò mò cēng cēng

唏嘘xī xū 干涩sè 鼾hān声

揉róu碎 喜滋滋zī zī 衣冠guān

勉强qiǎng 血xiě淋淋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却不说话。

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学习,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收获。


二. 朗读课文,巩固读音。


三. 默读课文,了解文中的一家是幸福和谐的一家。


四. 妈妈是文中的核心人物,她是怎样一个人?抓住典型句子概括,速读课文在书上划出典型句,旁边概括。

(妈妈很谦虚,从不夸耀自己,也不希望儿子有虚荣心,她个性鲜明,喜欢与淳朴的人打交道,她爱儿子,她希望儿子成人后能独立,希望儿子有快乐的童年,她时常为儿忧虑)


五. 文章视角独特,语言轻松幽默,富有童趣。

分小组阅读体会。


六. 构思作文《我的一家》或《我爱我家》

(1)结构(2)怎样写出童真童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08:08:00 | 只看该作者

《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二

重点:

    1.体味理解“散”的材料通过“线”(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题)有机组合的方法。

    2.认真把握本文的线索。

 3.学习本文生动、风趣、口语化的语言。

难点:

    本文“人称错位”的写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并概括回答:本文共写了几件事?(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

  2.讨论哪些是详写?为什么要详写?

  提示:(1)妈妈坐月子;(2)熄灯前与熄灯后;(3)“学玩”;(4)爸爸的鼾声是详写。这些之所以详写,是因为最能突出表现主题。

  3.速读课文(两分钟)回答:

  (1)写的是哪一类的事?这些事有哪些共同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得起来?请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提示:本文写的都是家庭生活琐事。这些事的共同特点是:充满情趣。反映了“我”的

家庭生活和谐的情趣。(具体事例略。)

     (2) 由(1)可以看出,这篇散文的“散”的材料,是通过一个什么线索贯患起来的?(参见教材分析~文章思路)

    (3) 想一想,除了“情趣”这条主线之外,还有没有另外一条线索,这篇文章记述的事件是谁观察到的?这是否有助于找到另外一条线索?

     提示:这篇文章的所有事件都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我”的亲闻亲见。所以“所闻所见”应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正是由于我的亲闻亲见,才使事件那样生动,真实可信。

     (4)“所闻所见”这条线索对于有机地组织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作者“剪辑”了十多个家庭生活“镜头”这些镜头都相对独立,作者在写作时有时,有时也没有着意安排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过渡。但我们读来并无割裂之感,而是很自然,很顺畅。这除了“情趣”主线的贯串作用外,“所闻所见”这条线索也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每件事都是通过“我”发生的,我是第一“证人”,所以真实可售。无论讲哪一件事,都无需着意过渡。

  4.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结合课文举例,并稍加分析说明。

    提示:因为文章以一个五岁孩子的眼光和身份写的,所以口语化,天真、生动、活泼、新颖是其重要特点。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当然这个世界就是清新的,美好的,纯真无邪的,而又天真有趣的。(具体事例略)

  5.文章作者是舒婷,儿子却成了第一人称,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教学难点:人称错位) 如果把人称改一改,让作者(文中的妈妈)做第一人称,儿子做第二人称,效果会如何?试改文章第3段,把改前与改后的表达效果比较一下,看哪一个更好。(让学生改写第三段,然后进行比较)

    提示:这样安排便于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因为孩子的眼光和笔法与成年人存在很大不同,孩子有孩子的特点和优势,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点和优势,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天真、风趣。

  6.归纳总结。

  ①文章线索  ②文章主题  ③文章语言特点  ④文章人称的妙换。

  提示:让学生归纳,不再赘述。

  手段

    阅读方法的训练与朗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可将下列13件事情用糖葫芦形状的图标串起来,如图示意。

  线索:情趣

  1.       妈妈坐月子:①妈妈好胃口 ②“胎”教  ③爸爸“嫌”我是男孩儿 ④起名字。

  2.       妈妈是灯泡厂的         

  3.       背作家姓名能得大奖

  4.       爸爸的鼾声              

  5.       家中来客

  6.       妈妈的“三怕”

  7.       脑袋与板车把手

  8.       熄灯前与熄灯后      

  9.       妈妈“怕”爸爸

  10.    一个孩子和五个孩子     

  11.    唐阿姨的猫死了

  12.    “学玩”              

  长大不讨老婆了

  点评

  本文的语言特点要通过多读来体会,而多读也应是讲授本节课的主线。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紧紧扣住原文,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要从课文出发,尽量读原文,然后做点分析。这样,既能练习朗诵,又能培养学生尊重文本不空谈的好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08:08:00 | 只看该作者

《我儿子一家》练习设计一

一、解释下列词语,比较词语的异同。

      ①奏效              生效

      ②警醒              警惕

      ③架势              姿势



二、仔细体会下列蓝色的动词的作用。

      ① 当作家整天趴在桌上多没意思。

     答:

      ② 她把碗底刮得干干净净,还问:“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吗?”

     答:



三、在文中找出两句语言生动风趣、富有情趣的句子。(老师提到的除外)

  答:



四、在横线上选择适当的词填空:

      ① 如果她只身去外地,一定要打长途电话回来     我有没有每天洗澡。

       A、追问     B、询问     C、查问

      ② 孩子小时候,你为他把心都     了。

       A、揉碎     B、操碎     C、付出

      ③ 我根本不失眠,他们却我     一起午睡。

       A、强迫     B、逼迫     C、要求



五、以《我的一家》为题,写一篇500左右的文章。

要求:语言生动风趣,写出家庭生活的情趣。





答案:

1、发生预期的效果。                 发生效率。

2、警戒、醒悟。                     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感觉。

3、显得威严的姿态。                 身体呈现的姿势。

二、1、“趴”表现出作家的伏案工作、辛勤写作的情态。

2、“刮”写出母亲因饥饿或因东西对口味而狼吞虎咽之态.

三、1、“我姐姐千心万苦,哪怕养出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

2、中午一个小时他们不过在床上继续失眠,爸爸有时制造一些鼾声,说是可以培养睡眠。

四、C、A、A

五、以《我的一家》为题,写一篇500左右的文章。

要求:语言生动风趣,写出家庭生活的情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08:09:00 | 只看该作者

《我儿子一家》练习设计二

一、生字词和解释



  一摞书(luo) 窥见(kui) 颓然应声(tui) 谐音(xie)



  面面相觑(qu) 告诫(jie ) 磨蹭(ceng) 忙不迭(die)



  干涩(se) 守株待兔(dai)鸡毛蒜皮(suan) 鼾声(han)



  窥见:看出来获觉察到。



  谐音: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获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蹭:慢吞吞的行动。



  唏嘘:哭泣后不由自主的急促呼吸。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经验,不知道变通。



  居高临下:处在高出,俯视下方,形容所出的地方极为有利。





二、指导学生初步朗读课文,品味蕴含在文字中的家庭生活的和谐。



      ① 文章大体上可划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4)写我的出生。



     第二部分(5—16)写我的成长。



     第三部分(17—18)写我对未来的思考。



      ② 第一部分主要记叙那些事情?



     怀孕、生产、取名。



      ③ 外公送饭、父亲为母亲借书,说明了什么?



     家人对母亲的爱。



      ④ “我”出声时父亲失声说“糟了”,姨姨怎样说的?



      “……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



      ⑤ 姨姨是个怎样的人?



     泼辣、快人快语、很爱母亲。



      ⑥ 父亲是不是不喜欢我?



     不是。



      ⑦ 从哪里看出来?



     辛辛苦苦翻字典为我查名字。



      ⑧ 名字被奶奶否决后,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互相安慰?



     虽不喜欢,但为了老人的心愿,依然同意。



      ⑨ 从上面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家庭成员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家庭成员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体谅。



     ⑩ 自读课文后面两部分,试举例说明文章颇具情趣的语言特色。同学互相交流,讨论。



      a、当得知我在海滩向人宣布舒婷的儿子时,父母面面相觑的神态。



      b、对不喜欢的客人。妈妈闷坐在椅子上,以她自己形容的叫眼睛看鼻子,鼻子看嘴巴。用单音节回答一切问题。如果还不奏效,就看手表。



      c、我争着和妈妈说话,直到我双手将妈妈的脸扳向我为止。



      d 、妈妈不服气,说她这是休息,她这叫“守桌待诗”。我说妈妈错了,是 “守株待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金盒子》教学设计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下列词语:

    玲珑  噩耗  恸哭  愤怒  恍惚  突如其来  晴天霹雳  变幻无常

    小心翼翼   支离破碎  与日俱增  踽踽独行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可贵。





〖重点难点〗

     1、重点:理清文章的结构,会分析文章的线索。

     2、难点:体会语句背后的深层含义;会分析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手足深情是如何贴切的表达出来的。

     3、解决办法:对于文章的重点通过指导学生分段来解决。难点通过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重点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教学导入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各种各样,总的说可以概括为:友情、亲情、爱情。亲情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情感,她是人世间纯天然的情感。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名为“金盒子”。本文所写的事虽然发生在很久以前,但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手足之情,至今仍使人为之泪下。



二、指导研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自读提示”中的词语从文中找出来画上,查字典注好拼音,并根据上下文掌握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记在生字本上。

    玲珑:精巧细致。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恸哭:极悲哀的大哭。 教师备注

    愤怒:非常气愤。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神志不清。

    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到来。(事情发生在突然之间)

    晴天霹雳:比喻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

    变幻无常:变化很多,无法掌握,难以预测。

    小心翼翼:本是严肃虔敬的意思,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

    支离破碎:形容零散破碎,不成整体。

    与日俱增:一天天增长,形容增长快。

    踽踽独行:形容一个人走路孤零零的样子。

     2、解题:题目“金盒子”与文章是什么关系?

    题目“金盒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3、划分层次: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全文可分为几部分?为什么这么分?

    明确:文章围绕金盒子写了作者与早逝的哥哥和弟弟之间曾发生过的事,表现了作者与兄弟之间深深的手足之情。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8)记叙了金盒子的来历和“我”与哥哥的交往与哥哥的去世后金盒子对我们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第二部分:(9—14)记叙了“我”与弟弟围绕金盒子所发生的故事。

    第三部分:(15)当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孤独的我一人,金盒子成为了“我”痛悼手足深情寄托之物。

    分段的根据:是按时间顺序来分的。

     4、阅读课文你最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说明受感动的理由。





〖教师备注〗

布置作业

    同学们,你有类似的金盒子这样的玩具吗?它的背后是否也有一些故事呢?它引起你哪些联想和感受呢?写下来,一二百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金盒子》综合资源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至情文,可以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相提并论。

作者在本文中倾诉痛悼之情,寄托哀思。这种痛悼之情,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深情。作者与哥哥一起,自小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一起玩、一起听故事,手足情深自不必多说。作者与弟弟间的感情后来也与日俱增,作者把思念哥哥的心,完全寄托于弟弟了。这样感情深厚的哥哥、弟弟先后离作者而去,作者的彻心之痛是可以想见的。二是突出哥哥、弟弟之死实乃晴天霹雳。哥哥、弟弟之死都是一个电报传来噩耗,作者毫无精神准备,意外的打击使作者分外悲痛。尤其是,事后知道哥哥在病中想念作者,希望作者和妈妈一起去看望他;知道弟弟在临死时忽然清醒,“问姊姊可曾回家”。作者为哥哥、弟弟去世时,自己没能在他们身边而追悔莫及,痛彻心肺。三是表达自身踽踽独行之苦和世路茫茫之感,以此深化哀情。作者本来一家四口,兄妹两人,后哥哥不幸早逝,父母领养一个弟弟,弟弟又不幸夭折,后来父母相继去世,一家只丢下作者一人,孤苦伶仃,形影相吊,倍增哀痛之情。

作者的痛悼之情,是通过一只金盒子表现出来的。正如文中所说:“金盒子对于我不仅是一种纪念,而且是骨肉情爱之所系了。”作者五岁到八岁时,金盒子是作者和哥哥共有的玩具,是他们兄妹情深的见证。哥哥去世后,金盒子是怀念哥哥的纪念品。作者12岁时,金盒子又把作者与弟弟联系在一起,弟弟从毁坏金盒子到爱护金盒子,姊弟间感情与日俱增。后来作者外出求学,把金盒子带在身边,金盒子凝结着手足深情。以至作者“如今”打开金盒子,痛悼哥哥与弟弟的心“与日俱增”。金盒子是一样实物,也是一种象征。

从全文结构看,文章所写内容的时间跨度很大,从作者五岁一直到现在;从空间上说,从家乡一直到好多地方,所写事情的范围也很广。然而,因为有金盒子作为线索一贯到底,全文结构严谨、周密,层次清晰,首尾圆合。

这篇文章的文笔自然开朗,平淡简朴,却不使人感到琐细无味。读这篇文章,好像跟着她一同“走过从前”,一片童心赤诚,她所引介给我们的“处处是爱,时时有情”的天地充满了悲剧美。

关于练习

一、感悟全文,并画出写金盒子的部分,把全文连贯起来思考,看金盒子在表情达意上和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本题意在帮助学生通过理清文章线索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

答案见“课文说明”。

二、下边两题中,任选一题。

1.你有过类似金盒子这样的玩具吗?如果有,它引起你哪些联想和感受?写下来,一二百字。

2.亲人去世,令人悲痛。但对死去的亲人的最好悼念,是活着的人继续奋斗。试给作者写一封信,表示慰问。

本题是拓展性练习,要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建议

一、本文写的是解放以前的事,有必要对时代背景作适当介绍。例如,文中说“战时交通不便”,是指抗日战争中,作者在外地念书,回家乡浙江永嘉不方便。又如,“有一次,父亲要出发打仗了”,作者的父亲是旧军官,打仗时间在作者五岁(1922年)至八岁(1925年)之间,估计是军阀之间的战争(这一点不必多说)。

二、这篇文章写的是好几十年以前的事,似乎很遥远了;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现在医疗条件好,生活水平高,孩子夭折已大大减少了。文中所写的,与学生生活似乎有一定距离。对此,教师不妨通过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来作一些弥补。不过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小时候的事,因此不妨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童年生活时的经验,去体会、感悟这篇文章。

三、作者在文章中写到,“人事的变幻无常”,“暗淡的人间,茫茫的世路,就只丢下我踽踽独行”等比较消极的话,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

四、不妨引导学生学习以某一物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写法。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

琦君(1917—),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著有散文集《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溪边琐语》及散文、小说合集《琴心》《琦君自选集》等。她的散文,或叙在台生活感受,或述海外游踪,或抒思乡情怀,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但最为感人的还是怀乡思亲之作。由于海峡两岸同胞长时间往来隔绝,乡愁亲情萦绕着一代人的情怀。琦君以真挚之情、素雅之笔写了大量倾诉乡愁亲情的感人之作。她的家乡山清水秀,她在那里度过了美好的年华。家乡的风貌,时刻浮现于她的脑际:“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情上又何能一日忘怀于故乡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甜,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的明。”(《细雨灯花落·家乡味》)一场秋雨,一片落叶,一袭花香,一声乡音,无不扣动作者善感的心扉,使她想起西湖的美景(《西湖忆旧》)、碧绿的稻田和桂花丝雨(《桂花雨》)。她渴望早日实现回乡的心愿:“最后的心愿就是回故乡。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琦君自选集·代序》)她思念母亲、姐妹、朋友和老师:“每回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写作回顾》)母亲的慈爱和教诲(《髻》),姐妹的亲密与别离(《一对金手镯》),恩师夏承焘的“乐读”与熏陶(《三更有梦书当枕》),使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琦君一想起来就愁肠百结,魂牵梦萦。

琦君的散文不粉饰,不雕琢,文笔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具有自然淡雅、布局严谨、清丽委婉的特色。她写人物有敦厚的人情味,写风景有明丽的诗意,平易近人,真挚自然,读来甚觉亲切。如《三更有梦书当枕》叙述夏承焘先生教她作文作诗、为人为学的情景,在老师循循善诱的教诲和春风化雨的沐浴下,“领会到人生的乐趣,不在争名逐利,而在读书写作以及工作过程中那一份欢愉的感受”。款款叙来,情深意浓。《西湖忆旧》先写西湖美景的诗情画意,再勾起思恋情怀,最后梦回江南“细雨轻舟,垂钓于西湖之畔”,一景一情,一盼一梦,如潺潺溪水,自然成章。她的散文常有过去、现在两个时空,但衔接自然,布局严谨,没有割裂之感。有的从现在身边的生活事物,引导人们回到过去的乡愁中;有的则由过去故乡的人事风光,带领人们进入现在台湾的浮华世界。如《灯景旧情怀》由台湾的春节灯景,回溯家乡的新年灯景,再翻回眼前冷清的春节,泛起一片淡淡的惆怅;《不再是兰花手》由自己想在黑绸背心上绣花,忆及母亲的巧如兰花手,勾起阵阵温馨的亲情,时空的交替浮现清晰完整。

琦君的古典诗词修养较深厚,大学时代跟夏承焘学习词学,对李清照、李后主的词甚为喜爱,因此,她的散文语言有扎实的旧诗词根基,清丽雅洁,委婉多姿,耐人品味。《下雨天,真好》写出了童稚,写出了爱心,写出了情思。且看写雨中游西湖的一段:“雨中游人稀少,静谧的湖山,都由爱雨的人管领了。衣衫渐湿,我们才同撑一把伞绕西泠印社由白堤归来。湖水湖风,寒意袭人。站在湖滨公园,彼此默默相对,‘明亮阳光下的西湖,宜于高歌,而烟雨迷中的西湖,宜于吹笛’,我幽幽地说。于是笛声又起,与潇潇雨声相和。二十年了,那笛声低沉而遥远,然而我,仍能依稀听见,在雨中……”景致、人事、心情融成一幅动人的画面,而画面的渲染全在有功力的清丽委婉的文字。即便是标题,像《三更有梦书当枕》《留予他年说梦痕》《千里怀人月在峰》《当时年少春衫薄》《鲈鱼无骨海棠香》等,也富于诗意。

摘自潘亚暾主编《台港文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长沟流月去无声》序(喻丽清)

《长沟流月去无声》,原是琦君所写一篇小说的题目。我拿它来作为选集的名字,理由有二:

一是因为琦君文章的题材大多以童年生活与往日情怀为主。“长沟流月”,那些“烟愁”般已然流失的陈年旧事却在她的笔下给一一留了下来。而在她所留下来的一片美好之中,那种隐藏在背后的“伤逝”的惆怅与惘然,却是淡淡的。这词里“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我觉得用来形容琦君的风格,再恰当不过。

二是在琦君出过的书和用过的题目当中,“七字一句”者俯拾皆是《千里怀人月在峰》《三更有梦书当枕》《留予他年说梦痕》《青灯有味似儿时》等等。她的诗心词意,在现代散文家当中大概无人能及。以一个保守的书名来衬托她功力深潜的内容,岂不是更能彰显她的温柔敦厚?

琦君的文章,可谓“佳评如潮,老少咸宜”。隐地编了一本《琦君的世界》(尔雅出版),里头收集的有关评介将近五十篇。她的文字朴实,感情真挚,所以小的读友情,老的读乡愁,每一书出,无不畅销。叫好又叫座的作家,在今日文坛是难得一见的。琦君的魅力究竟在哪儿?评论,我是没资格写的(并且,有兴趣的可自查《琦君的世界》一书),现在,只想略说多年来作为“琦君迷”我的几点感想:

一、笔下功力。琦君的文笔自然开朗,平淡简朴,却不会使人觉得细琐无味。读她的文章,好像跟着一个胖胖矮矮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到她住的乡下农村跟她一同“走过从前”,一片童心赤诚,她所引介给我们的“处处是爱,时时有情”的天地充满了纯稚之美。

二、书外功夫。除了诗词的化境,菩萨心肠也是琦君的修养。她并不说玄谈禅,而佛理自现。她虽是个到城里上过大学的新女性,基本上却保留并向往着农业时代的传统思想。可是因为她不褒贬的修养,却使我们不生反感。

三、心灵有光辉。我认识琦君很晚,还是她到美国来之后的事。可是她的平易近人,朴实中有深情;如行云流水般的谈话,款款中有智慧;立刻叫人觉得“文如其人”。她对人真诚,对物爱惜,小女孩儿似的最喜欢“亮晶晶闪闪发光”的东西……其实,她那颗“永远的童心”才是天底下最有光辉的东西,一如她笔下的灵性。

四、散文式的小说,小说化的散文。琦君的散文里常有个呼之欲出的人物,而她的小说里也总有她自己跟前跟后,忙忙的要替你解说的样子。这种手法,于文体不知有无大害?然而,无论散文或小说,她的确已经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叫做“琦君式”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11: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