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08:14:00 | 只看该作者

《为学》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

    《为学)选自       ,作者      。此篇文章的原题是         ,可见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         





二、给字注音

     1、逮(        )     

     2、庸(        )   

     3、迄(        )   

     4、屏(        )





三、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意思

     1、吾资之音,不逮人也。昏:

     2、吾材之庸,不迷人也。庸:

     3、旦旦而学之。旦旦:

     4、其与庸无以异也。无以:

     5、卒于鲁也传之。卒: 鲁:





四、文段阅读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①[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③[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下边句子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试解释它们,并注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读音。

      ⑴  蜀之鄙有二僧

      ⑵  贫者语于富者曰

      ⑶  于何恃而往

      ⑷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翻译句子。

      ⑴  吾欲之南海,何如?译:

      ⑵  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译:



     3、说一说下面两个“学”字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⑴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                     

      ⑵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学:                             



     4、试分析文段中划横线的两句话,为什么第①句用问号,而第②句则用感叹号呢?

        答:



     5、“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

      ⑴  天下事有难易乎(      )

      ⑵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⑶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

      ⑷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

      ⑸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6、讲蜀郡二僧的故事,目的是要阐明学习方面的一个道理:                        。(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

一、白鹤堂集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二、 (略)

三、 1、 胡涂,迟钝  

     2、 平常

     3、 天天  

     4、 没有什么  

     5、 终于迟钝

四、 1、 ⑴  边境

         ⑵  告诉

         ⑶  您

         ⑷  难道   

     2、 ⑴  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⑵  我多年来想买条船去(南海),还没能做到。  

     3、 ⑴  学问

         ⑵  学习   

     4、 第①句问中带有怀疑的意味,第②句用肯定语气,表示富者对贫者的举动不以为然,是嘲笑对方。  

     5、 ⑴  疑问语气

         ⑵  感叹语气

         ⑶  肯定语气

         ⑷  加强语气

         ⑸  反问语气   

     6、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乎,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08:14:00 | 只看该作者
一、指出下列加黑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 (     )        A、不逮人(dài)   迄乎成(qì)    昏与庸(yōnɡ)    屏弃(bǐng)        B、蜀之鄙(bǐ)     何恃(shì)    饭钵(bō)        惭色(cán)        C、语于富者(yǔ)   僧人(sēng)  久而不怠(dài)   彭端淑(shū)     二、了解下边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1、下边句中加黑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词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在括号里加以说明。      蜀之鄙有二僧(     )    贫者语于富者曰(     )   子何恃而住(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2、“者”在文言中相当于“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试解释下边句子中的“者”字。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 富者有惭色(     ) 能者为师(     ) 普通劳动者(     )        3、“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先朗读下边的句子,然后说明加点词所表达的语气。     天下事有难易乎(     )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吾数年来欲舟而下,犹未能也(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三、默写:      1、贫者语于富者曰:“            ,           ?”富者曰:“            ?”曰:“           。”富者曰:“             ,            。           ?”        2、吾资之昏,           ;           ,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           ,           ,           迄乎成,而           。吾资之聪,            ;           ,倍人也;屏弃而不用,           。     四、下列句子与原文一致的是: (     )        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B、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C、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开轩面场园,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五、下面句子节奏与停顿错误的一组是: (     )        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D、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六、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孔子,名丘,字仲屁,战国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B、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是占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是其重要著作。(     )        C、彭端淑,清代四川人,著有《白鹤堂文集》。(    )        D、薄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        E、《归园田居》、《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书湖阴先生壁》、《游山西村》的作者分别为陶渊明、孟浩然、杜甫、王安石、辛弃疾。(     )     七、解释下边加黑的字: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2、迄乎成(     )       3、屏弃而不用(    )      4、岂有常哉(     )      5、犹未能也(     )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八、下面是一个文言小故事,请大家结合注释,看能不能把它译出来给朋友听:     买椟还珠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②,为木兰之柜③,薰以桂椒④,缀以珠玉⑤,饰以玫瑰⑥,辑以翡翠⑦。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⑧。     注释:① 买椟还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由于用心的本末倒置,造成了事与愿违的结果。椟(dú)——盒子、匣子。珠——宝珠。          ② 于——介词,相当于“到”。郑——郑国。          ③ 木兰——落叶小乔木,花大而鲜美,微香,木材珍贵。柜——匣子、盒子。          ④ 薰——薰蒸。以——介词,用。桂椒——用桂花和花椒花摄取的香料。          ⑤ 缀——点缀。          ⑥ 玫瑰——指玫瑰玉。          ⑦ 辑——同辑,连缀,镶嵌。翡翠——绿色的宝石。鬻(yù)——卖。      译文:     九、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试写下来,字数不限。     十、作文练习     请以“倾听 之诉说”为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篇作文。         答案一、 答案为C组。C组中“语”音应为“yù”。   二、 本题三个小题引导学生学习文言词和虚词。学习文言实词,注意古今比较;学习文言虚词,作了适当提示,对学习方法也有所启示。 1、 蜀之鄙有二僧(“鄙”是边境的意思,在现代语中,“卑鄙”的“鄙”是品质低劣的意,“鄙视”的“鄙”是轻蔑的意思,只有“边鄙”的“鄙”是边境的意思)贫者语于富者曰(“语”是“告诉”、“说”的意思,读yù。在现代语中,“语言”的“语”是“话”的意思,“不言不语”的“语”是“说”的意思,读yǔ)子何恃而往(“子”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在现代语中,最常用的意思指儿子)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是“反而”、“难道”的意思,在现代语中,“回顾”的“顾”是“看”的意思,“顾全大局”、“奋不顾身”的“顾”是“照管”、“注意”的意思)                   2、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的东西) 富者有惭色(的人)能者为师(的人) 普通劳动者(的人)                 3、 天下事有难易乎(表疑问语气)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表感叹语气)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表肯定语气)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表加强语气)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表反问语气)   三、 1、 “吾欲之南海,何如?” 、“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钵足矣。”、“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可恃而往?”       2、 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久而不怠焉、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倍人也、吾材之敏、其与昏庸无以异也   四、 答案为C组。A 组“难者亦易矣”后句号应为分号;                B 组“温”应写作“愠”;                D 组“场园”应为“场圃”。五、 C 组。C组停顿应为“蜀之鄙/有二僧”。六、 A (×)孔子为春秋时鲁国人。      B (×)韩非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E (×)《钱塘湖春行》、《游山西村》的作者分别为白居易、陆游。七、 1、 为:做       2、 迄:等到       3、 屏弃:摒弃       4、 常:常规,永远不变的       5、 犹:还,尚且      6、 顾:难道;哉;语气词,表反问   八、 译文:楚国有个到郑国卖宝珠的人,用珍贵的木兰木做成了盒子,又用桂椒香料加以薰蒸,用宝珠加以点缀,用玫瑰玉加以装饰,用翡翠玉加以镶嵌。郑国人买了他的盒子,而退还了他的珠子。这可以称作善一地卖盒子了,但不能称作善于卖珠子。   九、本题答案不求一律,只要谈出体会即可。提示:条件好的富者,并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条件不好的贫者反而实现了。可见理想的实现,不完全决定于条件的优劣。远行的条件有二:一是客观的条件,舟和车;二是主观的条件,双足和意志。前者要多年积钱去买;后者却就在自己的身上。意志坚定的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怕艰险,用自己的双足走路,终于实现了理想。意志薄弱的人,因怕艰苦,所以同样有双足,愿望却无法实现。学习也是这样,同样有头脑,有的人能刻苦努力,成了专家、学者,有的人不肯刻苦钻研,终于毫无收获。困难,在意志坚强的贫僧面前是老鼠;在意志薄弱的富僧面前却变成了老虎。   十、例文及简评:     倾听水之诉说水分子折射出太阳的七色光彩——很美,很美,但它们凝聚成的透明的水珠,却蕴含着另一种充满力量的美。这是水的哲理。记得一个清晨,我惊喜地发现,在吊兰纤细的花蕊上,凝聚着一个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放出奇异的光彩,含羞地笑着。“小露珠,你早!”我问它问好。“谁说我小,我都十几亿岁了!从地球诞生的那天起,我就存在了。”小水珠说。我目瞪口呆,只得洗耳恭听。“听我说,孩子。这个蓝色小球(它竟称地球是蓝色小球),最初是一片汪洋。这蔚蓝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无数小水珠汇集成大海,生命在海水中孕育,繁衍生息,然后有了陆地,直到一百多万年前才有了人类。”唉,它似乎在为地球立传呢。嘘!接着听它讲:“人同有多美,天空湛蓝如洗,云朵洁白似雪,地上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哪一个与水无关?我们以清澈的身影在自然中游历着,有时是涓涓细流,有时是烟云缥缈,有时又是玉骨冰心。”哦,我已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中了。小水珠眨着眼睛,又一个故事打断了我的思路:“我从大海的怀抱升到空中。我看着地上无垠的田地、山水,心里禁不住一阵喜悦,忽然,我看见一块干涸的稻田在向我们求助。我和伙伴们刚要降雨人间,云彩把拉住我们:‘何必呢,干嘛不与我舞蹈于天空呢?’她似乎很自在。我们不愿意,她就用软绵绵的身体包住我们,我们好像吃了迷魂药,越来越沉。云彩继续在跳她的舞,自我陶醉呢。可她哪里知道,我们正团结在一起,手挽手,肩并肩。终于摆脱了云彩,降落到稻田里。胜利了,云彩的得意舞姿早变作一个空影了。“有时,我们变成的冰晶,像玉屑似的,往下飘落。遇到了地面温暖的气息就又融化成原来的样子为人间降甘霖了。人们在雨中歌唱,花儿绽开笑脸,新绿亮出光泽……他们在迎接我哪!雨过天晴,一道彩虹挂在天边,你一定以为是仙女晾丝带呢,其实是我们折射成的七色光。它美,是吗?可总这样怎么能滋润万物呢?于是我们一闪身就又变成原来的样子了。我们水更爱自己凝聚成的纯洁的外表和透亮的心灵、这样更美。”啊,水的故事多美,水的声音多美。听,每一个露珠都在诉说,整个自然都在回响:七色光很美——很美,凝聚的水珠更美——更美。赞美这水的哲理吧! [简评]    想象奇特是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生活中,人们对水的了解很多;文坛上,人们对水的想象非常丰富。这篇文章是赞美水的纯洁自然的美和凝结成水珠的力量的美。通过白露珠问好,引出了故事。小水珠述说了水发展的历史,讲述了自己在美丽的自然中的各种形态,还重点讲了自己冲破重重困难为人民造福的故事。文章新奇而真实,读者如穿行在行云流水之中,感到清新、亮丽、亲切、自然。文章不用科学术语,也不照本宣科,而是用“形象”传情达意。如“我们以清澈的身形在大自然中游历着,有时是涓涓细流,有时是烟云缥缈,有时是玉骨冰心”。在帮助干涸的稻田时,作者设计了一个情节:云要邀水珠跳舞,并用软绵绵的身体包围了它们,使它们“像吃了迷魂药”,身体越来越往下沉。终于,小水珠们手拉手团结一心,摆脱了云的纠缠,来到了稻田。这故事多么美妙,多么耐人寻味呀。还有彩虹是仙女晾丝带的想象,也足见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奇特大胆的想象加上生动的描写、适当的抒情,是这篇习作成功的主要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6:58:00 | 只看该作者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须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rl,坐我西阁床”)。  四、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搞一点鉴赏。   A(适用于一般水平)   一、解题。  〔说明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①这是~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④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苑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⑤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⑥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见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正音解词。  以下的词语(加点字要求正音)可抄出来,让学生在预习中看注释或查字典,到课上再作检查。下面只注注释中无注音及释义者。  ⑴卿卿   ⑵军帖   ⑶鞯   ⑷辔头   ⑸溅溅   ⑹戎    ⑦柝   ⑻策勋   ⑼转    ⑽可汗  ⑾红妆   ⑿裳():裙   ⒀云鬓   ⒁贴花黄  ⒂扑朔迷离       ⒃安能:怎么能   三、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下面讲几个要点,供教师参考。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调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五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秒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本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四、诵读练习。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    ⑴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    ⑵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    ⑶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l、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4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说明:以上内容也可以设问让学生回答。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五、总结全课。  1、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人: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代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2、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 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按:故事本身的写法,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        ——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①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③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须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关于对假,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工整,系后来文人所加)、“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机“雄兔”两句(以上均不够工整)。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①“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②“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过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③“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④“将军”两句,前面已说过,无须重复。   六、留作业;背诵这首诗。   B(适用于较高水平)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见A式“解题”②③④⑤条)。   二、正音、解词。  见A式。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     ⑴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⑵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⑶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将学生点滴认识加以集中,必要时也可作补充。下面是讨论后小结的要点(加点的字可板书),仅供参考。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大于,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说明:以上关于修辞的说明,可能有争议,但不宜在课上争论,因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诵和了解民歌叙事的铺排手法,至于属何种修辞,可以放在课下讨论。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月D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说明:这个环节要着眼于诵读,知识不宜细讲,重点是讲铺排,因为它涉及全诗句数之半,熟悉了这些诗句,背诵的速度必能增快。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     ①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     ②每段光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     ③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总提示:叙事诗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诵读叙事诗应把握两点,一是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二是情节发展的节奏。关键在于感情的投入,视故事中的种种图景如在眼前。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化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鸡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批晰”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官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是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革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乙。      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沃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直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五、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①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田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②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切冈,俯身试事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 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五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③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胜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         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六、解释诗中的“互文”。  内容见A,可依次提出,让学生作答。   七、留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6:59:00 | 只看该作者

木兰诗》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2 〖教学重点〗: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èi(缰绳 )  燕山:yān        胡骑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安能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6:59:00 | 只看该作者

《木兰诗》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抒: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 há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 hàn。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助n。     辔头:Pè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ó,穿。与“著作”中的“著”,念 Zhù,     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             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① 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② 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① 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② 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木兰诗》综合资源

课文评点及说明

这首古代叙事诗,叙述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全诗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从木兰停机叹息引出母女对话,表明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从中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亲年老无力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于是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第三段,写木兰从准备出征到奔赴前线。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

第二部分(第四段):概写木兰的十年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两句夸张地描写木兰的矫健雄姿。她身跨战马,随着出征大军穿过一道道关口,飞越一座座高山,万里迢迢向前线进发。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描写边塞夜景。凛冽的北风传送着刁斗的更声,将士军中宿营;冷森森的月光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星夜巡逻。这星夜哨兵正是为战场上的木兰所做的一幅剪影。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在有幸生存归来的将士中,英勇善战的木兰就是一个。

这一部分总共六句,以极其凝练和谐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木兰从离家出征直至凯旋回朝的全过程。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公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对战场和战争只用六句做了最高程度的概括。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用夸张的语言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由此再说到辞官不就,才更突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木兰依然眷恋着家园的耕织生活,依然是她爹娘的纯真的女儿。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是通过父母姊弟各自符合性别、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然后通过木兰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她归来后喜不自禁的激情。最后作为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来见伙伴的喜剧性场面。

第四部分(第七段)是一段附文,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的吟唱者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唧唧声和叹息声相对应,内涵丰富。“不闻”“惟闻”二句,对偶。

停机叹息,异乎寻常。

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木兰从军前的复杂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

“阿爷”“木兰”二句,对偶。当机立断。





承“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西、南、北,四句排比。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既迫不得已,又暗下决心。

“旦辞”八句,对偶中含对偶,反复咏叹。从军之切和思念之深,形成矛盾,写出了儿女深情和英雄气概。

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征程、军情。

两组“不闻……但闻……”,写景象、心情。


  这两句概括上文“旦辞”以下八句的内容。

略得恰到好处,虽然寥寥数语,但并不妨碍全诗的丰富内容和人物刻画。










对偶,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


















  
  承“壮士十年归”,“归”字顶针。十二转,百千强,夸张。

“不用尚书郎”,自有秘密在。天子

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同时也把木兰的思想境界表现出来了。

“爷娘”“阿姊”“小弟”六句排比。

“开我”“坐我”“脱我”“著我”四句排比。

连用四个“我”字,兴奋亲切。

连用六个动词,情态宛然。

“惊忙”,惊奇,也是赞叹。







  结尾几句令人玩味不尽。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分明、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关于练习

一、默写这首诗。

略。

二、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一题是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体会详略的合理运用。

详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的心理活动和回家后家人的迎接,以及木兰的行为描写,写得都很详细。

略写:如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写得比较简略。

这样写,突出了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她的英雄性格,使得木兰的形象真实感人;从剪裁上说,当详则详,该略则略,详略安排巧妙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三、体会下列诗句的含义。

见“课文评点及说明”。

四、△复述这个故事,可以作点适当的发挥。

略。

教学建议

一、强调背诵。本诗诗韵婉转,朗朗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行背诵。

二、分析课文可围绕下列重点进行: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有关资料

一、《木兰诗》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1.唧唧复唧唧

(1)叹息声

以“唧唧”为叹声,在古人作品里是可以找到不少例证的,如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张祜《捉搦歌》:“窗中女子声唧唧。”孙樵《兴元新路记》:“朝廷有窃窃之议,道路有唧唧之叹。”但有人觉得,“唧唧”不像叹息声。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怀疑。古汉语的叹词在声理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噫”“猗”“嘻”“呜呼”“于乎”“吁”“唉”“吓”诸词,声音都比较高;另一类是“咨”“”“咨”“嗟”“嗟嗟”“啧啧”“唧唧”诸词,声音都比较低。后一类的字都是一声之转,而“唧”和“咨”古音尤其相近。我们对于“咨”“嗟”是叹息声从无疑问,那么对于“唧唧”作叹息声也就用不着怀疑了。

(鲍幼文《谈〈木兰诗〉的“唧唧复唧唧”》,《语文教学》1957年2月)

(2)起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石声淮《关于〈木兰诗〉》,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2.“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3.“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几句中的“十二”与“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上的法则。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窗”和“对镜”是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6.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

(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中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3)《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其实在诗歌里面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刘彬荣、华雪《须知木兰是女郎》,《河南师大学报》1979年第6期)

(4)《木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不过,《木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身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比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地位的,它只能算是诗所包含的一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主题。

(钱文辉《〈木兰诗〉主题刍议》,《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6期)

二、《〈木兰诗〉的思想倾向》(王淑珍)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中的一个代表而已。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倾向呢?

这首诗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平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场秋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的抉择。

木兰从军,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当她一旦做出“从军”的抉择,她的态度则是积极的,这从她四处购置行装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现出她的主动性和坚决性。木兰初次远离家园,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的思亲之情。诗中对此的描写是真挚的,也是非常感人的。从军,使木兰得到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机,十年的战火考验,使她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环境变了,木兰何去何从?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论功行赏的大典礼中,由于她是一个女子,不配得到自己应有的荣誉。她只有辞受封爵,走上解甲还乡的惟一道路。无名氏作者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用欢快的笔调描写木兰骨肉团聚的欢乐,让她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现在同伴的面前。作者可贵的是,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辨雌雄的隐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这样描写木兰的从军与还乡,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的思想倾向。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去分析作者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社会现象。有人认为,木兰还乡是她不慕功名富贵,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本色。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作男儿”,除了木兰,还有一个黄崇嘏。谢枋得在《碧湖杂记》中把她俩的事迹当做奇闻逸事加以记叙。木兰是在战场上杀出来的女英雄,她“不受封爵而归”;黄崇嘏是五代时期蜀国的女子,她女扮男装,在蜀相周庠的府中做掾属。因她“吏事明敏,胥吏畏服”,而被周庠看中,“欲妻以女”。弄得黄崇嘏啼笑皆非,只好讲明自己是个女子,一走了之。

女扮男装,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视为反常的现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内”是封建礼法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出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留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新的贡献。不然的话,所谓“牝鸡司晨”的恶名就会落在她的身上。木兰和《木兰诗》的作者都无法改变这种命运。

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清代的女词人王筠在《鹧鸪天》中痛感自己不能像木兰、崇嘏那样一显身手(“木兰崇嘏事无缘”),只好在她的弹词《繁华梦》里让女主人公登上艺术舞台(“好将心事付梦诠”),来抒发她那埋藏在胸中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见,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木兰诗》的作者不可能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从木兰所走过的和平战争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觉地反映了木兰在特殊条件下所创造的奇迹,并热情地歌颂了它。这正是作者忠于现实生活的表现,也是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它对于普通女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而且也要看到,这种态度是寓于烘托(“火伴皆惊忙”)、隐喻(“双兔傍地走”)等描写中自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人们才能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人”这类明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但是,在《木兰诗》中,却没有明朝人那种明显的尊女卑男、矫枉过正的倾向。而明朝人对于妇女潜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样大胆的估计,除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外,从历史思想源流来看,《木兰诗》是有启蒙作用的。

三、《木兰诗》语言繁简(蔡厚示)

文学作品的语言要繁简得当,既不可贪多务得,也不能一味求简。我们细读《木兰诗》,便可以悟出这个道理。

《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它有时“惜墨似金”,写得极简;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显得何等简练!其中两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此情此景,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多么耐人寻味!真可谓字字千金,一字减它不得。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凡二十字,仅复述了上文“市鞍马”三字的内容,骤看觉得何等呆板和累赘!但仔细品味一番,又觉得它十分灵活和简洁。因为这么一渲染,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便完全烘托出来。正如刘大白在《旧诗新话》中所说:“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实其间层次分明。因为有骏马而无鞍鞯,不可以骑坐,所以还得买鞍鞯;有鞍鞯而无辔头,不可以控御,所以还得买辔头;有辔头而无长鞭,不可以驱策,所以还得买长鞭。”这种东、西、南、北循序铺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属常见,但是《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活。如“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爷娘闻女来”以下六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或依时间(旦、暮),或依辈分(父母、姊、弟),或依性别(雄、雌),都采用循序铺排的方式。正是在这种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铺叙中,《木兰诗》却写得风趣横生,兴味淋漓,使情事如见,景物若画。从这方面说,它又像是“泼墨如水”了。

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很少写她在战斗中的英雄业绩。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幅少女思亲图,真是呼之欲出。木兰以一女身,在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中,能乔扮男装而不被察觉,已显得异常聪明和机警;在万里关山的殊死争夺中,又能屡建战功而奏凯归来,更显出无比英勇和豪健。在这里,儿女情与英雄气不是相得益彰了么?

四、《木兰诗》赏析(王运熙)

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接下来本该说明为什么内心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诗一开始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明代谭元春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疑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这里的十二转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谢榛说:“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确实如此。

此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对后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木兰诗》同步练习一

一、选择题。     (一)下列汉字的注音全对的两组是:(     )(     )        1、唧(jí)     杼(zhù)     鞯(jiàn)     辔(pèi)        2、鞍(ān)     啾(jiū)     溅(jiàn)     戎(róng)      3、(huò)     鬓(bìn)     妆(zhuāng)  朔(shuò)      4、柝(tuò)   傍(bàng)    赐(cì)         勋(xūn)       (二)下列各组词,字形注音有错误的两组是:(     )(     )      1、可汗kè hán   军帖jūn tiě   燕山yàn shān  将军jiāng jūn      2、将fú jiāng   胡骑hú qì   溅溅jiān jiān   金拆jin tuò      3、帖花黄tiē huā huáng     啾啾jiū jiū   鞍鞯ān jiān   著装zhuó zhuāng     4、扑朔pū shuò   迷离mí lí   策勋cè xūn   戎机róng ji       (三)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1、杼:织布梭子。 忆:思念。 惟:只。 军帖:军中的文告。     2、可汗: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日:早晨。     3、溅溅:马叫的声音。 啾啾:水流声。 戎机:军机,军事。 策勋:记功。     4、胡骑:胡人的战马。 度:过。 郭:外城。 扶将:扶持。     二、解释下列加黑的字词:      1、旦(    )辞爷(     )娘去(    ),暮(    )宿(    )黄河边   2、小弟闻(    )姊来,磨刀霍霍向(    )猪羊    3、双兔傍(    )地走(    ),安(    )能辨我是雄雌?     三、下面的诗句应该如何理解,请选出正确的一项,将其字母写入括号里。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      A、写征途遥远而辛苦,表现出不畏劳苦、无坚不摧的坚强意志。     B、描写征途艰辛,表现出不畏艰险,英勇杀敌的决心。     C、写不断频繁征战,表现出不畏艰险,英勇杀敌的豪情。     D、描写征途遥远,表现出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      A、形容北方苦寒,极言战地生活的艰辛,以环境来衬托主人公勇敢坚强的性格。     B、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描写北方的寒冷气候,衬托战地生活的艰辛。     C、每天夜里站岗放哨,听着打更的声音,受着严寒的袭击,突出北方战场的苦寒。     D、形容北方天气的严寒,战斗生活的艰苦,突出主人公的勇敢坚强。     四、古汉语有的动词(如“营”;经营)前边加上“所”字,就组成名词性词组(如“所营”:所经营的)按此语法规律翻译下列句子。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译:      2、可汗问所欲。         译:     五、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1、诗歌之所以有感染力是因为诗歌能表达作者炽烈的感情,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押韵并有节奏。                                      (     )    2、《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     )    3、诗歌,就其表达方式说有抒情诗,叙事诗,就体裁说有旧体诗(词、曲)和新体诗。《木兰诗》就其表达形式是抒情诗,就其体裁看是旧体诗。                   (      )    4、《木兰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她纯朴、勤劳、勇敢、坚强的高尚品质和爱祖国爱家乡的精神。                            (      )    5、《木兰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写得很详细,而对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很简略。                         (      )    6、中写恋别和还家,用的是反复咏叹的写法,逼真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态,体现了民歌的特点。(      )                                            六、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水流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溅溅。   1、在文中用“‖”画出层次,并写出层次大意。        2、中写木兰买骏马和马具时,为什么要分东、西、南、北反复来写呢?难道真的在一个地方置办不齐吗?      3、段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4、段有两处与原文不同,请改正过来。      ⑴         ⑵                              5、文中运用哪些词语高度概括了木兰这次出征的历程?      6、文中两次写“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七、认真阅读全文,深刻理解本文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显著特点。诗中对木兰的(       )、(       )、和(         )都写得比较详细,对(      )和(      )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写是因为 。              答案一、(一) 3  4     (二) 1  2     (三) 3 二、 1、 早晨 爹 离开 傍晚 宿营        2、 听说 朝向      3、靠近 跑  怎么三、 1、 D      2、 A 四、 1、 问女所想的是什么?问女所思念的是什么?      2、 可汗问(木兰)要求什么五、 1、 √       2、 √        3、 ×        4、 √       5、 ×        6、 √ 六、 1、 ……长鞭。‖ 旦辞……。一层叙述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 二层写踏上征途的情景    2、 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是虚指,用以渲染气氛,表明木兰的准备工作有秩序的进行,并不是在四个地方买    3、 比突出了木兰出征前井然有序的准备鞍马的情形 反覆 极言时间短促战争紧迫也形象地勾画了木兰对亲人思念的心理    4、 ① 水流鸣溅溅          ② 胡骑鸣啾啾    5、 “宿黄河”“至黑山”“闻燕山胡骑”等    6、 借用木兰的心理状态勾画了征途上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样写极大地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七、 从军缘由  恋别 辞官还家 征前准备和军旅生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木兰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20: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