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92#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7:41:00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十则》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    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     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   能力目标:

a.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   德育目标:

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         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 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         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    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    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         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

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         布置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7:42:00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十则》 综合资源

课文评点及说明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本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关于练习

一、背诵全文。

略。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恼恨,怨恨。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疑惑。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以……为耻辱。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诲。

6.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指优点。

三、说说下列各句的意思。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四、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并选择一些你喜欢的语句抄在笔记本上。

此题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识记和归纳的能力。难度不大,但要认真思考。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教学建议

理解内容,当堂背诵。

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着重弄清实词的含义,不必在虚词和翻译上面花太多的时间。学生粗知大意之后,即转入背诵。训练背诵的方式可以灵活。比如可以先是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读过几遍之后即可试着全班同学齐背,然后继之以分行背诵和个别背诵。也可以先由个别同学背诵,而后分行背诵,最后齐背。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总之要造成背诵的气氛。力争当堂解决背诵问题。练习可以放在课后做。

有关资料

一、关于《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二、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三、关于子贡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学生。善于辞令。

四、《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刘孟学)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五、《论语》六则欣赏(周振甫)

第一则讲的学习,不限于书本。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诗、书是学习书本知识,礼、乐、射、御都不限于书本知识,要求实习。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像礼、乐、射、御,不是学一下就会,要多次实习,所以需要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学习是自求长进,所以人家不了解我,也不必怨恨。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是这样的,所以称“不亦君子乎?”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第二则讲温习,温习旧的知识,却有新的体会,新的认识,可以做老师了。老师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启发,老师要自己“温故而知新”,自己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体会,才能使学生得到启发,所以要“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有的在新的社会里还有借鉴作用。那需要对新的社会有所了解,知道新社会里需要什么,才能分别哪些旧知识还有借鉴作用。

第三则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第四则孔子讲对于“文”的要求,要聪明灵活,爱好学问,不耻下问。下问有两方面,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请教,有学问的人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所谓有学问,可能指很有文化知识,但对于某一行专业知识,他还不如从事专业的人知道得多,所以有关专业知识,还得向从事专业的人请教。

第五则讲学和教,学习的知识要记住,对学习要不厌倦,教人也要不厌倦。学了不记住,学过忘了,等于不学。学习了有心得,引起对学习的爱好,就不会厌倦。教人发生厌倦,就不会好好教人了。孔子说“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自信的话。《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可见孟子称引孔子的话,说他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的。孔子对于学习不会厌倦,所以乐于学习。孔子对于教导不会厌倦,所以乐于教导。孔子在学习中有心得,在教导中和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所以乐于学习和教导。

第六则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随处都可以向人学习,对于人家的长处可以学习,对于人家的短处可以引以为戒,这也是一种学习。

孔子讲学习,有书本学习和技能实习的结合,像学习《诗经》《书经》是书本学习。《诗经》中的诗篇是当时外交上用的。在外交上,都要念《诗经》的句子,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不熟读《诗经》,不会用《诗经》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听不懂别人念《诗经》的话是什么意思,不能做外交工作。《书经》讲历史,不读《书经》,不懂得历史知识。所以要学习这两部书。还要实习礼、乐、射、御,要学会这几种技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成为有知识又有技能的人才。

孔子讲学习,又有温故和知新结合。学习古的知识是为了今用,知古不知今,学了古的知识不会今用,不行。知今而不知古,对于前人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不知道,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温故”与“知新”结合,做到古为今用,才符合要求。

孔子讲学,又是学和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孔子讲学,又是学与问的结合。学的中间有不明白的,有不能深入下去的,有疑问的,都需要向人请教,都要问。所以学跟问是不能分开的。只问而不学,不是从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来问,问的问题,一般恐不深入,问得浅。所以也不行。

孔子论学又提出学和教结合,教师对所学的东西要深入,有体会,才能教得好,这对学有帮助。教时要启发学生,学生受到启发,或提出疑问,或提出心得,对老师也有启发,对老师的教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学相长,教和学都有好处。

孔子论学不限于书本学习,随处可学,这就有善与不善的结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善与不善的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7:43:00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十则》同频练习一

一、字词知识

     1、给下面黑体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平(     )   

       默而识之(     )  

       不亦乐乎(     )  

       诲人不倦(     )  

       人不知而不愠(     )   

       诲女知之乎(     )



     2、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智”,聪明)人不知而不愠(愤恨)

       B、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危险)

       C、不亦说乎(也是、也)默而识之(标志)

       D、以谓之“文”也(叫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啊)



     3、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平?

      ②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 温故而知新

      ④ 学而不厌

      ⑤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 吾尝终日不食。





二、句子翻译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已成为人们习惯用的成语,请用现代汉语准确地表达下列成语的含义。

      1、温故而知新——

      2、诲人不倦——

      3、不耻下问一 ——

      4、学而不厌——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内容理解

    下列各句是谈学习态度的,还是谈学习方法的?将序号填入答案中。

     1、不耻下问   

     2、默而识之   

     3、学而不厌   

     4、温故而知新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谈学习态度的有              谈学习方法的有                 





四、文学常识,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

     2、《论语》中的“子”“先生”均指的是孔子。(    )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战国时代鲁国人。(    )

     4、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5、《论语》中所说的子贡是孔子的同学。(    )





五、运用知识的能力

    《论语》六则

      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 子贵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④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又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否化也。”

      ⑤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给文中加黑字注音。

       省更徙知传(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词。

      ⑴  见贤思齐焉(     )

       A、贤明         

       B、明的人               

       C、时敬词,用于平辈或晚辈

      ⑵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A、反省         

       B、节省           

       C、国家行政区域

      ⑶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

       A、拜访         

       B、犯过错               

       C、过错

      ⑷  更也,人皆仰之(    )

       A、更改仰望     

       B、改错仰望              

       C、改借敬仰

      ⑸  子在川上曰(    )

       A、河边        

       B、船上           

       C、四川境内

      ⑹  德之不修(    )

       A、助词,的      

       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它,代词

      ⑺  闻义不能徙(    )

       A、迁移,指向“义”靠拢         

       B、挪动                     

       C、运动

      ⑻  是吾忧也(    )

       A、表判断                       

       B、这                  

       C、实

      ⑼  知者不惑(    )

       A、知识                  

       B、知识分子            

       C、聪明

      ⑽  吾日三省吾身(    )

       A、太阳                  

       B、日子               

       C、每天

      ⑾  为人谋而不忠乎(    )

       A、忠心                  

       B、竭尽全力                    

       C、私

      ⑿  传不习平(    )

       A、老师的传授            

       B、传授                 

       C、传递



     3、“而”字有时表顺接,有时表转接,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敏而好学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⑤学而时习之 表顺接:                表转接                。



     4、文中的第①段谈的是什么意思?在课文的六则当中有一段和它类似,请你默写出来。

        答:



     5、本文中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相似观点的句子是                        



     6、文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成语,它是                      。



     7、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⑴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A、看见贤明的地方便想着与之对齐,看见不贤明的地方就检查自己。

       B、看无贤明的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便要检讨自己。

       C、见贤明的人思念齐国,看无不贤明的人就返回内地或自己所在的省。

       D、发现贤明的人思念开国,希克不贤明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⑵  子贡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其中画线部分可译为:(  )

       A、经过它的时候,人们都看见了它;夜晚的时候,人们都仰慕名。

       B、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得到;改正过错时,人人都敬慕着他。

       C、拜访的时候,人人都看见了它;换一种说法,人人都仰望着它。

       D、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得到;更不可理解的是,人人都仰望着他。

      ⑶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A、有知识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B、知识意味着没有疑惑,仁义意味着没有忧虑,勇敢意味着没有畏惧。

       C、聪明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D、聪明意味着没有疑惑,仁义意味着没有忧虑,勇敢意味着没有畏惧。









答案

一、 1、lún  

        yuè  

        zhì

        lè  

        huì   

        yùn  

        rǔ  

     2、 ⑴  同“悦”,愉快。

         ⑵  道德高尚的人。

         ⑶  温习旧的。

         ⑷  因过多而不喜欢。

         ⑸  舍弃。

         ⑹  曾经。

二、 1、 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2、 教别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3、 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4、 专心学习,没有厌倦、满足的时候。形容好学。  

     5、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能做我老师的人。

三、 学习态度: 1、 3、 5

     学习方法: 2、 4、 6

四、 1、 /

     2、 /

     3、 X

     4、 /

     5、 x

五、 1、xǐng

       gēng

       xǐ

       zhì

       chuín  

     2、 ⑴  B

         ⑵  A

         ⑶  c

         ⑷  B

         ⑸  A

         ⑹  B

         ⑺  A

         ⑻  B

         ⑼  C

         ⑽  C

         ⑾  B

         ⑿  A  

      3、 顺接:①④⑤ ⑹转接:②③   

      4、 通过对比别人的长处与缺点,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与修养。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6、 见贤思齐

      7、 ⑴  B

          ⑵  B

          ⑶  C






答案

一、 1、lún  

        yuè  

        zhì

        lè  

        huì   

        yùn  

        rǔ  

     2、 ⑴  同“悦”,愉快。

         ⑵  道德高尚的人。

         ⑶  温习旧的。

         ⑷  因过多而不喜欢。

         ⑸  舍弃。

         ⑹  曾经。

二、 1、 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2、 教别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3、 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4、 专心学习,没有厌倦、满足的时候。形容好学。  

     5、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能做我老师的人。

三、 学习态度: 1、 3、 5

     学习方法: 2、 4、 6

四、 1、 /

     2、 /

     3、 X

     4、 /

     5、 x

五、 1、xǐng

       gēng

       xǐ

       zhì

       chuín  

     2、 ⑴  B

         ⑵  A

         ⑶  c

         ⑷  B

         ⑸  A

         ⑹  B

         ⑺  A

         ⑻  B

         ⑼  C

         ⑽  C

         ⑾  B

         ⑿  A  

      3、 顺接:①④⑤ ⑹转接:②③   

      4、 通过对比别人的长处与缺点,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与修养。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6、 见贤思齐

      7、 ⑴  B

          ⑵  B

          ⑶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7:43:00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十则》同频练习二

一、给括号旁边的字注音

     1、不亦(   )说(   )乎   

     2、人不知而不愠(   )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4、(   )女(   )知之乎   

     5、敏而好(   )学,不耻(   )下问   

     6、默而识(    )之

     7、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   

     8、逝(   )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  

     9、终夜不寝(    )

    10、何有于我哉(    )     

    11、必有我师焉(    )





二、解释下面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君子: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殆:

     3、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耻:                  

        是以 :

     4、默而识之   

        识: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            

        斯:            

        舍:

     6、吾尝终日而思   

        尝:





三、阅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①“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学而时习之”中的“而”是表 ,“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表 。②第一段中一共有三个问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中,第 句说的是学习方法,第二和 句说的是学习态度。③第三段告诉我们(                   )的道理。



     2、下面是一个文言小故事,请大家结合释并查工具书,看能不能翻译成现代汉语。

    揠苗助长①

    宋人有闵②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③然归,谓其人④曰:“今日病⑤矣!余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⑥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揠,读(yà),拔起。

         ②宋——宋国;闵——音(mǐn),忧伤,忧虑。

         ③茫茫——疲倦的样子。

         ④其人——他家里人。

         ⑤病——劳累,困顿。

         ⑥槁——音(gǎo),枯干。

     译文:





四、节奏与停顿练习,请读下面句子,用斜竖线在需停顿的地方画出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五、根据下面提示,默写《〈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 ? , ?”

     2、子曰:“ , 。”

     3、子曰:“学而 ; 。”

     4、子曰:“由, ? , , 。”

     5、子贡: :“ ?”子曰:“ , ,。”

     6、子曰:“ , , , !”

     7、子曰:“三人行, ; , 。”

     8、子曰:“ , 。”

     9、子在川上,曰:“ , 。”

    10、子曰:“ , , , , 。”





六、作文练习

    同学们,转眼间你们已经升入初中了,你们是不是感到自己在一天天地长大?在自己这十几年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静下心和妈妈谈谈心里话,谈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谈你的苦恼、喜悦和迷惘。请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答案

一、 1、 yì yuè 

     2、 yùn 

     3、 wǎng dài   

     4、 huì rǔ   

     5、 hào chǐ  

     6、 zhì  

     7、 hào  

     8、 shī shě   

     9、 qín  

    10、 zāi  

    11、 yān

二、(见课下的注释)

三、 1、 ① 顺接 反接

         ② 反问 第一、第三

         ③ 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

     2、 译文:宋国有个忧虚他的庄稼苗不长而拔苗的人,疲倦地回到家里,对他家里人说:“今天我劳累极了!我是在帮助庄稼苗生长了。”他的儿子跑向地里去察看,庄稼苗已经枯萎了。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是很少的。那种认为(教养)没有益处而抛弃它的人,属于不锄庄稼那一类人;那种(脱离客观实际)帮助他成长的人,属于拔苗那一类人,(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好处,而且还有害处。

四、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7、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9、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五、(见课文)

六、参考例文:

    妈妈,我想对您说……

    妈妈,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静下心来跟您说心里话了,我真是好闷好闷。

    妈,每每独立窗前,想起您那瘦弱的身子天天在外忙碌奔波,回到家里,还要干一些家务,机械地重复着那单调乏味(做饭、上班)的生活,心底不禁涌起阵阵酸楚。然而您却毫无怨言,为了我的学业,为了爸爸的事业,您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为这个家耕耘着。还记得那一次,我放学回家晚了,进了家门,看见妈妈您才开始准备做饭。本来就不大高兴的我心里就更火了。于是我拉着一张丝瓜脸,走到您面前就是一通机关枪:“怎么还没把饭做好?

    我都快饿死了!今晚还要上晚自习,你现在才开始做,怎么能赶得上呢”“宁宁,妈也刚回来。”您心平气和地向我解释。任性的我根本就不想听,上去又是一句:“那你怎么不买点现成的呢?”您被我顶撞得无言以对。过了片刻,只听见大门“啪”的一声——是您出去了。我于是拿出了作业不耐烦地趴在写字台上应付了起来。当我写完了那几道教学题收拾书包时,忽然听见有人在开大门,我赶紧跑出去一看,原来是妈妈您!您手里捧着塑料纸包着的热腾腾的小笼包。看见我,您便把袋子递给我,说:“快趁热吃吧!吃完了赶紧去上学,别迟到了!”我望着您那和蔼的目光,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当我吃完包子,走进厨房时,却见您的左手在不住地捶腰,右手在不断地搅菜。此情此景,我的眼泪又来了……

    妈妈,在生活上您对我体贴入微。但是您对我的学习却不闻不问。您从来不问关于学校里的一些事情,对学校里的奇闻怪事更是不感兴趣。在饭桌上,每当我兴致勃勃地给您讲我的学校生活时,您总是转移话题:“还有作业吗?有就赶紧去做。”真是叫人万分扫兴,倍觉伤心。妈,俗话说得好,“心中有事,不吐不快”嘛!我真的希望您能给我一点说话的机会,让我对您倾吐心中的不快与欢乐。

    妈妈,我还想对您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08:57:00 | 只看该作者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读音及含义。例如:扁、桓、腠、应、还、汤、齐、索、是以等。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弄懂每句话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3.弄懂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的“寓理于事”的写法,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4.背诵课文。   5.写一篇读后感。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分析: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立有间”,他站着看了桓公一会儿,经过细心观察,准确断出病情以后,才对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说桓公“有疾”,有点小病,实事求是,毫不夸张。“不治将恐深”,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发展。“将恐深”,语气和缓,劝告桓公及早医治,以免小病发展成大病。   桓公的反应:先是说“寡人无疾”,否认有病,拒绝扁鹊的劝告;再是在扁鹊离开后又对左右的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更表现出对扁鹊说他“有疾”、劝他医治的反感,毫无治病之意。   2.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分析: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先后指出“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准确地断出了桓公病情的发展;两次说出“不治将益深”,表明了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越发严重;“将益深”,语气肯定,劝告之中更包含有警告的意味。桓侯的反应;先是在扁鹊两次警告之下,“不应”,“又不应”,都不回答扁鹊,不理睬扁鹊的警告;后是在扁鹊离开后,两次“又不悦”,更表现出对扁鹊警告他务必医治疾病的不高兴,固执地毫无治病之意。   3.课文怎样描写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景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分析: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先是“望桓侯而还走”,远远一望,转身就跑,断定桓公的病已经恶化到了不可救药,即使桓公此时让他医治,也已无法可施,只好赶快离开。后是对桓公派去问他的人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这不但说明了桓公已经病入骨髓,无法医治——自己所以“还走”、不再警告医治的原因,而且表明了有病必须及早医治的道理。   桓侯的反应:虽然“故使人问之”,也只是由于不明白扁鹊为什么“还走”,而派人去问;而在派去的人回报扁鹊的答话(课文此处虚写派去的人的回报)以后,却毫无反应。他仍然没有动心,始终没有醒悟。   4.课文写出了故事什么样的结局?全文表现了两个人物的什么特点?   分析:扁鹊在桓公病发、派人寻找他时,“已逃秦矣”,表明他在第四次进见桓公“还走”后,就逃出了蔡国,以免被桓公叫去治那已经没法医治的病,还有得罪的可能。全文表现出他医术高明,为人机警。   桓公直到病已不可救药,浑身剧烈疼痛起来,才派人寻找扁鹊,终致丧命。全文表现出他讳疾忌医,终致丧命。   5.本文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表现了什么中心意思?   分析: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对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渐,为人更要善听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这都是学习本文应该获得的有益启示,也正是本文表现出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它就出自于《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二)题解。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指名学生读一遍。教师作如下补充:1.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与李斯同学于荀子,韩非为人口吃,不善言辞,但善于著书立说,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文章逻辑严密,说理清楚,又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很有说服力,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2.“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即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做大事业,要着手于它细微的时候)这一观点的。3.“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些故事很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生哲理。寓言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和游说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这类民间故事,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一种手段,他们进而创作新的寓言故事,以便说理生动、通俗易懂。韩非子是当时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先秦寓言故事,《韩非子》一书中不仅多而且精彩。如大家熟悉的《滥竽充数》、《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等。4.扁鹊为什么又叫秦越人?扁鹊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名医,而战国时代秦越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扁鹊称呼他。(余见课文后黑框内“古人的名、字、号”)   (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并与现代汉语中的该词进行比较。   间:在“立有间”中,当“一会儿”讲;用在表动作的词语之后,表示动作的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中间”义项,表示两者之间,如同志间、两山间。   居:在“居十日”中,当“过了”讲;用在表时间的词语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义项,如同居,故居。   复:在“扁鹊复见”中,当“再”、“又”讲。现代汉语“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常用词语中的“复”,与此义同。   益:在“不治将益深”中,当“更加”讲。现代汉语“精益求精”、“老当益壮”等常用词语中的“益”,与此义同。   应:在“桓侯不应”中,当“回答”讲。现代汉语“应答”、“应声”等常用词语的“应”与此义同。   还走:在“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还,同“旋”,当“回转”、“转身”讲;现代汉语中的还,无此用法。走,当“跑”讲;现代汉语“奔走”、“走马灯”等常用词语中的“走”,与此义同;但一般单用一个“走”字,不同此义。   及:在“汤熨之所及也”等句中,当“达到”讲。现代汉语“及格”、“及龄”等常用词语中的“及”,与此同义。   是以:在“臣是以无请也”句中,当“因此”讲;是以,即“以是”;以,因为、由于;是,这,此。现代汉语说“因此”,而不说“是以”。   索:在“使人索扁鹊”句中,当“寻找”讲。现代汉语“搜索”中的“索”,与此义同。   简谈古代汉语中的通假:通假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通假字。   “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句中的“还”,念xuán当“回转”、“转身”讲,是“旋”的通假字。   “汤熨之所及也”句中的“汤”,念tàng当“用热水悟”讲,是“烫”的通假字。   “火齐之所及也”句中的“齐”,念jì,当“药剂”讲,是“剂”的通假字。   (四)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开头译至第二句“桓侯又不应”。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蔡桓公)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还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只好又)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译至末尾。过了十天,扁鹊(进见时)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热水悟,药剂敷,可以达到、治好;肌肉里的病,针灸,可以达到、治好;肠胃里的病,火剂汤药,可以达到、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的,(医生)没办法了。(桓侯的病)现在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五)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1.请两名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其余学生对讲的有讹错或疏漏的词句加以纠正或补充,教师注意及时肯定或指正。)   2.提问: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找出有关的词句来说明。是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安排故事情节的。如: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   3.从课题看,本文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扁鹊和蔡桓公。课文一共写了几次扁鹊见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根据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为哪几个层次?本文写人叙事为阐明什么道理?(学生深入读课文,整理答案,教师请2~3名学生交流自己整理的答案,然后归纳分析: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形象。一共写了扁鹊四次见桓公的情形。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指出不治的后果。而桓侯答曰“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是对医生的反唇相讥。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可是桓侯仍然“不应”,“不悦”,冷冰冰的拒医生于千里之外。可见桓公讳疾忌医已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由于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疗法的机会,所以桓公的病拖延了治疗的良机,最终“在骨髓”,“无奈何也”。难怪扁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不可救药的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桓侯使人问扁鹊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理解,桓公临死才“索”扁鹊,当然无济于事了。“桓侯遂死”这是讳疾忌医的必然结果。   这个寓言故事可分三层。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至“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不听扁鹊忠告;第二层(“桓公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第三层(“居五日”至末句)桓公病死。   本文写人叙事是为了阐明道理的。桓公园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4.本文的写作特色。(1)鲜明的对比。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2)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如:扁鹊一见桓公“立有间”,“有间”即有一会儿,写出扁鹊留心仔细“望诊”的情形。“不治将恐深”、“不治将益深”,前者为和缓的规劝语气,后者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寡人无疾”传神地写出了桓公的固执、自信,“不应”,“不悦”又写出了桓公的傲慢自恃、讳疾忌医的神态。“还走”写出了扁鹊的机警,从侧面反衬了他的诊断的准确;“索”勾画出桓侯病入膏盲时怕死着急的心态。   (六)练习(课文后练习可在课堂上结合讲读时完成,也可印发讲义)。读本文或下列寓言故事,写一篇读后感,600字左右。   自相矛盾                                    韩非子   人有鬻(卖)矛与楯(同“盾”)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刺破、刺穿)也。”俄而(不久,一会儿)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以为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这则寓言揭示了哗众取宠,任意夸大其辞,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会陷入思维混乱、自相矛盾、不能自拔的可笑境地。   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鞋子)者,先自度(量)其足,而置之其坐(座位),至之市(集市),而忘操(拿)之。已得履,乃曰:“吾忘其度。”反(同“返”)归取之。及反,市罢(散),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宁可)信度,无自信也。”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注重实际,把事物的本身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弄出“宁信度,无信足”的笑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08:58:00 | 只看该作者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掌握“间”、“将”、“疾”、“益”、“故”、“遂”等实词的词意。  2、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3、训练复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二、听读,正字音,朗读 què    huán         jiàn   còu      yìng  xuán       tàng  wèi    j ì         su ĭ      suì  扁鹊   蔡桓公    立有间   腠理   不应  还 (=旋) 走  汤 (=烫) 熨  火齐(= 剂)   骨髓    遂死 四、解决字词,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让学生理解大致意思,结合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在第一课时解决)  五、理解文意  1、 扁鹊一共见了几次蔡桓公,每次见面有什么不同,扁鹊怎么说,而桓公的神态、语言怎样?本文是按什么线索记事的? 2、 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 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怎样的启发? 4、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5、 扮演课文剧 五、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见课后练习二 ) (二)解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3、臣是以无请也  六、朗读背诵  七、板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 (按桓侯病情由轻到重的时间顺序)           一见           在腠理        将恐深(汤熨)          无疾  居十日    二见           在肌肤        将益深(针石)          不应,不悦  居十日    三见           在肠胃        将益深(火齐)          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    四见望而还走   在骨髓        无奈何也                 居五日    逃秦                                                 体痛,遂死 医术高明                                          盲目自信 扁鹊  高度负责                                 桓侯     固执主观 为人机警                                          刚愎自用   病       { 讳疾忌医——日益恶化,最终身亡 要防微杜渐,及时医治。 ↓  缺点错误  {不听劝告——越陷越深,铸成大错要正视问题,改正错误。 要接受批评帮助和忠告。寓意——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 启示:1 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勇于正视,及时改正。 3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4不可主观猜测,切勿拒绝忠告。 5见微而知著,小患易酿大祸,要及早提防。    6谨慎对待,避免困难。 7不可盲目自信,要多点听从他人劝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08:58:00 | 只看该作者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掌握“间”、“将”、“疾”、“益”、“故”、“遂”等实词的词意。   2、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3、训练复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韩非子。   二、听读   三、朗读   四、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让学生理解大致意思,结合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扁鹊一共见了几次蔡桓公,每次见面有什么不同,扁鹊怎么说,而桓公的神态、语言怎样?(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点拨字词)   2、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怎样的启发?   总结:见板书   五、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见课后练习二   (二)解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3、臣是以无请也   六、朗读背诵   七、板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   一见    在腠理      将恐深 (汤熨)     无疾   居十日  二见    在肌肤      将益深 (针石)    不应,不悦   居十日  三见    在肠胃      将益深 (火齐)   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  四见    在骨髓      无奈何也           体痛,遂死  ——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5: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