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皇帝的新装·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童话的想像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2.使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教学设想

  1.童话这种文学样式,通过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来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它叙述的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所实有,却比现实生活中所实有的更有代表性。因而能够让读者感到信服,受到作品表现的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的影响。《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就很有这种特点。这是这篇作品的艺术特点,也是学生阅读这篇作品的难点。引导学生阅读这篇作品,着重启发他们理解骗子骗术的针对性、狡毒性,和皇帝及其大臣们甘愿受骗,并且骗人的必然性,深刻体会作品的揭露力量,并在这基础上理解童话想像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2.本篇皇帝和大臣们的受骗、骗人,虽同属一种情况,因为作者紧密结合人物的不同身分而写他们的受骗、骗人,其表现形式却互有差异,写老百姓的受骗则更不相同,小孩子则更不受骗。引导学生阅读这篇作品,着重启发他们体会它的这个特点。

  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文章的篇章结构,皇帝癖好新衣,故事发生的铺垫。

教学过程

  1.由开始教学借助联想和想像的作品的教学单元,引出《皇帝的新装》(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作者安徒生和阅读本文应该注意之点;看注释,查字典,阅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辨析字形和它作为词素的意义。

  滑稽的稽:念jī,从“禾”,从“”。

  陛下的陛:念bì,从“阝”,从“”。

  头衔的衔:念xián,从“金”,从“行”。

  骇人听闻的骇:念hài,从“马”,从“亥”。

  钦差大臣的钦:念qīn,从“金”,从“欠”。

  更衣的更:念gēng,当“改换”讲。辨析与“更多”的“更”,念gèng,当“越发”讲,音、义都不相同。

  随声附和的和:念hè,当“跟着唱”、“跟着说”讲。辨析与“和好”中的“和”,念hé,当“和睦”讲,音义都不相同。

  自称的称:念chēng,当“说”讲。辨析与“相称”的“称”,念chèn,当“适合”、“配得上”讲,音、义都不相同。

  圈定的圈:念quān,当“画圆形”讲。辨析与“猪圈”的“圈”,念juàn,指养猪的棚栏,音、义都不相同。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清晰正确。

  5.引导学生划分本文为四个部分。

  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自写出了什么?

  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皇帝喜欢穿新衣服,写出故事发生的缘由。第二部分,第2至4段,叙述两个骗子向皇帝行骗,写出故事的发生。第三部分,第5至22段,叙述大臣和皇帝受骗、骗人,写出故事的发展。第四部分,第23段至末尾,叙述皇帝裸体参加游行大典,写出故事在高潮中结束。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写出这位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每个钟头都要换一套衣服”,整天都“在更衣室里”。表明了他的心思兴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为穿漂亮衣服,不惜花费,奢靡无度,穿漂亮衣服成了他特有的癖好(板书:皇帝 癖好新衣);他整天时光都消磨在穿漂亮衣服上,昏庸懒惰,荒废朝政(板书:昏庸荒政)。这就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故事的发生做好了铺垫(板书:故事铺垫)。他还喜欢“显耀一下他的新装”,这又为后文写他穿着那套“新装”——裸体游行预作了伏笔。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参照课后练习一、二、三,预习后文,准备下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骗子的骗术和关键语言;皇帝大臣受骗、骗人的描写。

教学过程

  1.课前写出上节课的板书。结合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内容,引到分析后文。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写骗子向皇帝行骗。骗子怎样诱使皇帝上当?他的 哪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骗子先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抓住了皇帝癖好新衣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行骗,投其所好(板书:骗子 投其所好);又说用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针对这种心理行骗,击中要害(板书:击中要害);因而能够诱使皇帝上当。

  “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又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针对着皇帝的上述心理,而且抓住了、针对着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2)皇帝听了骗子的话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皇帝听了骗子的话,觉得“那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对于自己的职位不相称: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以为这样就可以维持住他的专制统治。骗子的荒唐胡说,正中了这位昏庸荒政的皇帝的下怀。皇帝于是付了很多现款,让骗子马上开始工作。骗子行骗也就初步得逞。

  (1)课文写出骗子怎样进一步行骗?

  课文从骗子“织布”的情景,进一步写出他们的行骗。“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却“装作在工作的样子”,“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既可装满“自己的腰包”,又可表明他们确实在织布,用了很多原料。“忙忙碌碌,一直搞到深夜”,假戏真唱,煞有介事,作势骗人。骗子表演“织布”,故事也就正式发生(板书:故事发生)。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1)骗子在装模作样地“织布”,皇帝也一心惦记着那衣料。他为什么先派大臣去看衣料?

  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但“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表现出他很心虚,害怕自己看不见这布。这是由于“愚蠢”和“不称职”而产生的心虚。正是由于心虚,一心想知道布织得怎样的皇帝,才先派他那“诚实”的、“很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

  (2)课文怎样描写老大臣看衣料?这样描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课文写出老大臣看到骗子,“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他“把眼睛睁着特别大”,“惊骇万分;他虽然不承认自己“愚蠢”、“不称职”,但没敢说出“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这时,骗子请他走近一点,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这是先发制人:花纹这么美丽,色彩这么漂亮,如果竟然看不见,那你真是愚蠢透顶,一点儿都不称职。这一棒打出了老大臣的保官心理和严重顾虑。他经过考虑,决定“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骗子却又问他:“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这又是趁势一击,逼着老大臣表示意见。这一击逼得老大臣投降了。因为怕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位,他随骗子之声附和地说布料“美妙极了”,“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并且注意地听着骗子对布料的色彩和花纹的描述,“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他已经甘愿受骗,并且帮助骗子去骗皇帝。骗子行骗也就进一步得逞。这位老大臣哪 有一点儿诚实、理智、称职的味道?

  (3)课文描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看布料有什么异同?

  另一位官员在老大臣看过并对皇帝赞美了布料以后,又被皇帝派去看布料的。他的资格又比老大臣浅。所以他在听着骗子描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布料上“美丽的花纹”的时候,虽然觉得自己“并不愚蠢”,也产生了“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的想法,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不同之处。这表明老大臣已经帮助了骗子行骗。他也只想保住官位,决心“不能让人看出”自己没有看见布料。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相同之处。骗子行骗又进一步得逞。

  课文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写得远比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又写出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避免了描写同一事物的雷同。

  (4)课文写出皇帝怎样去看布料和看布料的情景?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皇帝想看布料的心情早已不能按捺,在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就“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隆重地亲自去看布料。他看到两个骗子“正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这一回用不着骗子谎言赞美布料,两位看过布料的“诚实”的官员就自动代劳了。这两位根本没有看见过布料的官员,“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就抢先对皇帝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以表示自己看见了布料,替骗子效了劳。

  皇帝听见两位官员这样说,心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为了保住皇位,维持统治,他于是赶紧说:“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的满意!”并且装模作样地“仔细地看着织布机”,表明他在观赏布料。这位皇帝为了保住尊严,维持专制统治,也只能这样受骗、骗人了。

  全体随员虽然连一个布丝也没有看见,也都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表明他们都看见布料了,并且建议皇帝穿着这美丽的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从皇帝到所有随员都各图保位(板书:君臣各图保位),在空织布机前作着受骗、骗人的表演(板书:受骗骗人)。骗子行骗已经完全得逞故事也进一步发展(板书:故事发展)。

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和3。

  2.参照课后练习一中的2、3和练习二,预习后文,准备下堂课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皇帝裸体游行的描写,丑剧高潮中结束;想象丰富大胆夸张,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教学过程

  1.课前写出前两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内容,引到分析第四部分。

  2.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1)课文写出骗子装模作样地忙了一个整夜,“缝好”了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服”以后,怎样写出皇帝换上“新衣”?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课文写出“皇帝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亲自来了”,表明皇帝要隆重地换穿新衣以后,先写骗子的骗人表演:“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并且指给皇帝和骑士们说:“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真像实有新衣。他们还让皇帝在镜子面前换上“新衣”,意思是让皇帝看看是否合身,是否好看;他们还让皇帝脱下所有的衣服,换上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的时候,“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皇帝系上了“后裙”,真像是细心地服侍皇帝换上了新衣。意在表明如果皇帝和骑士们看不见新衣,就是愚蠢和不称职。再写皇帝和骑士们甘愿受骗;皇帝在换上“新衣”以后,“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身裸体作出这又“转”又“扭”的丑态,意在表明他在端详那“新衣”是否合身、好看,确实看到了、穿上了“新衣”。骑士们都齐声赞美“新衣”,表明他们都看见皇帝穿上“新衣”了。君臣都在作着受骗、骗人的精彩表演。

  (2)皇帝在大群官员的陪同下,穿着“新衣”——赤裸全身游行起来了(板书:皇帝裸体游行),老百姓的反应如何?

  老百姓起先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说了假话。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说的是实话。老百姓私自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

  (3)为什么小孩子能说实话,老百姓先说假话最后也能说出实话?

  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所以能说实话。官员也有顾虑,怕显出不称职、太愚蠢,故而先说了假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们那样严重,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所以终究说出实话。

  (4)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真话以后的反应如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皇帝听到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以后:既“有点儿发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意识到受了骗,为在老百姓面前裸体游行、大出其丑而“有点儿发抖”;却又心中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在已经识破骗局的老百姓面前,装作确实穿着美丽的新衣,硬把裸体游行的丑剧表演下去(板书:硬演丑剧),来保住皇帝的尊严,维持住专制统治。这篇童话也就在皇帝裸体游行的丑剧高潮中结束(板书:高潮结束)。

  3.引导学生概括人物特点。

  本文刻画了皇帝、官员和两个骗子。主要表现什么人物?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主要表现皇帝和官员。表现了皇帝奢靡愚蠢(板书:皇帝奢靡愚蠢),官员阿谀逢迎(板书:官员阿谀逢迎),全都虚伪透顶(板书:全都虚伪透顶)。

  4.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理解童话的艺术特点。

  (1)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本文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板书:丰富想象 大胆夸张)。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板书:曲折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2)本文想象丰富而且奇特,夸张大胆而且合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为什么却又能够令人信服?

  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穷奢极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作出逾乎常理、骇人听闻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高官巨宦一味阿谀逢迎皇帝,只求保住官位,更是非常普通的现象。童话家安徒生在这样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想象,展开大胆夸张,叙述出这样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形象,既有现实生活的充分依据,又表达了对这样的皇帝和大臣的强烈憎恶感情。文中描写皇帝、大臣甘愿受骗、并且骗人,直到皇帝在游行中听到老百姓都道出了他在裸体游行的真象以后,还硬撑着把那丑剧扮演下去,都是人物特点的逻辑发展。因而能够让读者信服,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

  (3)本文是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从中可以看出童话这种文学样式具有什么艺术特点?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丰富想象、大胆夸张。这也正是童话这种文学样式的艺术特点。童话,正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驰骋想象,大胆夸张,来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童话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非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更有代表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童话不但可以想象、夸张地叙写人间的故事,刻画人物的形象,还可以拟人化地描写动植物或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它们以人的生活经验和性格特点,通过描写他们的思想行为,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这种童话,就更充满丰富想象和大胆夸张了。

  5.按照课后练习六的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2、3和练习二。这样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想象,展开大胆夸张,叙述出这样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形象,既有现实生活的充分依据,又表达了对这样的皇帝和大臣的强烈憎恶感情。文中描写皇帝、大臣甘愿受骗、并且骗人,直到皇帝在游行中听到老百姓都道出了他在裸体游行的真象以后,还硬撑着把那丑剧扮演下去,都是人物特点的逻辑发展。因而能够让读者信服,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

  (3)本文是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从中可以看出童话这种文学样式具有什么艺术特点?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丰富想象、大胆夸张。这也正是童话这种文学样式的艺术特点。童话,正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驰骋想象,大胆夸张,来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童话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非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更有代表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童话不但可以想象、夸张地叙写人间的故事,刻画人物的形象,还可以拟人化地描写动植物或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它们以人的生活经验和性格特点,通过描写他们的思想行为,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这种童话,就更充满丰富想象和大胆夸张了。

  5.按照课后练习六的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2、3和练习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人性的悲哀 ——《皇帝的新装》主题新解

《皇帝的新装》写了一个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滑稽故事。对其主题的解读,人教社的教材、教参,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强调其政治批判性,认为其主题是: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这种单一化的阐释,淡化甚至忽视了文章其他文化底蕴的开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多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文章解读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学术潮流,正如接受美学所描述的那样,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着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文本的真正价值和生命,在于读者对其作出的永无止境的多元解读。从这样的理念出发,《皇帝的新装》又能在政治批判意义的基础之外,解读出对人性的弱点——虚伪进行批判的新意义,这也是这篇课文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切人点。

    我们先从童话嘲讽的对象来看。在注重政治批判意义的解读时,我们以为童话嘲讽的对象仅仅只是“皇帝”、“大臣”这些统治阶级。其实,童话嘲讽的对象除了这些“统治阶级”之外,还有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普通百姓(这是社会学解读所忽视的)。童话里是这样描述的: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笔者以为,童话在浓墨重彩地嘲讽了皇帝和大臣的极端虚伪之后,又描写了普通百姓的虚伪,实际上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贪图虚荣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不仅“统治阶级”有,“被统治阶级”也有。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一点,童话对“皇帝”、“大臣”和普通百姓的嘲讽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对前者是尖刻的,对后者则是善意的,因为百姓们毕竟在小孩道出真情后,态度一步一步转变过来,课文很传神地描述了这个艰难的转变过程: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所有的百姓都说。

    其次,童话为什么要安排一个知无畏的特定的“小孩”来揭穿皇帝”、“大臣”和普通百姓的虚伪呢?笔者以为,童话是把无知天畏的“小孩”作为有知有畏的“皇帝”“大臣”和普通百姓这些“成人”对立面来描述的,从而形成鲜明艺术对比。其真正的目的并非仅像人教社1992年11月版的《教教学用书》所阐述的那样,是说一个人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贞,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而是为揭示受社会浸染的成人们虚伪性格弱点。

    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也选了这童话,并已开始关注到这篇童话多元解读。在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有这样一段导向性的话:“读完这童话,我们首先会嘲笑那个愚蠢皇帝,不过,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的思考也许能更深入一层。”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里提出了:“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这提示与提问,也是对《全日制九年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理念的具体落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打开书!(板书: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作者安徒生。下面默读“提示”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介绍作者这部分内容,应该抓住几个要点?   (生看书,片刻生举手)   生(1):我认为应该抓住五点:名,安徒生;时,19世纪;地,丹麦;评,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师:很好!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省略号什么意思?   生(齐):要填出来形容皇帝的词语。   师:对!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填,所以在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思考。下面按座次朗读课文。   (8名学生按座次朗读了课文,教师巡视,并不时在书上做记号。)   师:大家读得都比较好。有两个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对于自己职位不相———”什么?   生(齐):不相chèn。   师:正确!大家跟我读,不相chèn。   生(齐):不相chèn。   师:再读。   生(齐):不相chèn。   师:“这可hài人听闻了”中的“骇”,念h—ài—hài,标第四声。在书上注一下。跟我读,hài人听闻。   生(齐):hài人听闻。   师:再读。   生(齐):hài人听闻。   师:这两个字的读音今后要多加注意。下面再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众生翻书思考)   生(10):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作作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生(11):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11):当然是缺点。   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   生(11):爱美过度。   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12):臭美。   (众生笑)   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   生(13):我认为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师:这叫虚伪?老换衣服就是虚伪吗?   生(13)(未语)   生(14):这叫虚荣。   师:对!那么什么叫虚伪呢?   生(15):虚伪就是不实事求是,不暴露真面目、真思想,搞伪装,说假话。总之,是装出一副假相。   (师点头表示肯定)   生(16):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师:他不可救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   生(16):(似有所悟)噢!主要表现在课文的最后,当那个小孩儿的话已经普遍传开的时候,那皇帝不仅继续游行,而且表现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就表现了他的顽固不化,不可救药。   师:说得好!就是这样。   生(17):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生(18):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无能的皇帝”。他认为最诚实的、很有理智的、最称职的老大臣,却向他说假话,作假汇报,可见这个老大臣是不诚实的,没有理智的,不称职的。他连自己身边的最信任的大臣都没有认清,这说明他是十分无能的。   生(19):我添的副标题是“一个无知的皇帝”。我认为那两个骗子并不高明。他们的谎话,只要有点头脑的人便可识破。可是这个皇帝呢,当他在织布机前看不到布料时,竟然没有丝毫的怀疑,而是在想自己是否不够资格当皇帝。他真是连起码的知识也没有,他是一个无知的皇帝。   生(20):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我说他不称职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见布料,而是因为他不务正业,不明是非,不辨真伪。这样一个昏庸、虚伪、无能的皇帝是不称职的。   师:大家从现象到本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很好。刚才大家的发言绝大部分是对的,个别有点毛病的也纠正了。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给大家一分钟准备时间。   (生翻书、思考)   生(21):我认为用“蠢”字来概括。因为皇帝和那些大臣的言谈举止都特别蠢。   生(22):我认为用“骗”字概括。就是骗子的骗,因为开始是骗子骗皇帝,后来发展到皇帝、大臣、老百姓自己骗自己。   生(23):我认为用“伪”字,就是虚伪的伪。因为皇帝、大臣和老百姓谁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宁愿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也不愿讲真话,所有的一切都是虚伪的。   生(24):我认为用“假”字。因为根本没有什么美丽的布料、美丽的花纹,而且骗子、皇帝、大臣、骑士和老百姓对这件衣服全说了假话,所以我用“假”字概括。   生(25):我认为用“傻”字。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很容易识破,而皇帝等人却信以为真。骗子在给皇帝穿衣服时,其实什么也没穿,皇帝却说特别合身。大臣、骑士以及老百姓对皇帝所谓的衣服也大加赞扬。其实穿没穿衣服,只要用手挠一挠不就知道了吗?这个皇帝太傻了!   生(26):我认为应该用“装”字来概括。这个故事从始至终是围绕着那一套新装展开的,如果没有了新装,就没有了这个故事。   生(27):我认为不应该是“新装”的“装”,而应该是“新装”的“新”。因为,那个皇帝喜欢穿新装,关键是那个“新”字。那两个骗子胡说的那些特性,也是指的新织的布和用它做出的新装。大臣们称赞的,也是那新织的布和新缝制的衣服。   生(28):我也用一个“心”字来概括,不过不是新装的“新”,而是心脏的“心”。我认为骗子骗人是居心不良,大臣、骑士们说假话是心怀鬼胎,皇帝不说真话也是心里有鬼。因此,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心”字展开的。   师:大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你们分别用蠢、骗、伪、假、傻、装、新、心八个字概括这篇课文。那么,这八个字哪个是正确的呢?   (众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师:很好!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不过,如果请你们现在就发表意见,恐怕还是各抒己见,一时很难统一。那么,怎样才能比较迅速的把正确答案筛选出来呢?下面我就教给你们几种办法。   (众生活跃)   师:首先,大家使用“排除法”,把不切题的答案排除掉。我们先回忆一下,刚才我是怎么提出问题的。刚才我说的是: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四字语气加重)   生(29):既然题目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那么“蠢、伪、假、傻”这四个字是不对的,因为这四个字说的是皇帝这个人物,是不切题的。   (众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完全正确。咱们就把这四个字排除掉。现在还剩下“骗、装、新、心”四个字,咱们使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什么是“检验法”呢?就是把这四个字,一个一个的试用,进行检验,能够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留下,不能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去掉。   生(30):“新、装”这两个字都不能单独的用在课文中所有人物身上。因为一单独用就说不清是什么意思啦。所以,这两个字是经不住检验的,应该去掉。   生(31):“骗”和“心”这两个字都可以。我试了一下,这两个字用在哪个人物身上都说得通。   师:现在还剩下两个字了,咱们使用“比较法”来解决,作最后的筛眩怎样比较呢?就是用这两个字分别用于每个人物,比比看,看哪个字更准确,哪个字更能表现出这个故事的特点。   生(31):我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好。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和“骗”字有关系,有骗人的,有被骗的,还有不被骗的。总之,一个“骗”字说出了这篇课文的特色。   生(32):我也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心”指的是心理活动,就是思想。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想,用“心”字概括很好。可是再一想,哪一篇课文中的人物都是有思想的。这样一来,这个“心”字,用它概括这课可以,用它概括别的课也可以。所以,用“心”字概括这一课,不能说出这一课的特色。   师:还有不同意见没有?(众生摇头)   师:大家的看法是对的,本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师板书:骗)。请大家回忆一下,开始你们提出了八个字,我们为什么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统一了认识呢?这是因为我们采用了恰当的筛选方法,这就是排除法、检验法和比较法。希望大家记住这三种方法,并在今后注意学习运用。   师:这篇课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请同学们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   生(33):骗子骗人。   生(34):皇帝受骗。   生(35):那两个老大臣还有其他官员是既受骗又骗人。   师:对大臣官员们来说,他们在这个故事中的作用,受骗是主要的呢,还是骗人是主要的呢?   众生:骗人。师:对。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实际上是帮助骗子骗了皇帝。   生(36):老百姓也是既受骗又骗人。对他们来说,受骗是主要的。   师:你学了马上就用,很好。老百姓受骗,是那两个骗子直接骗的老百姓吗?   生(37):不是。是听别人说的,逐步就谈论开了。我明白了,是老百姓传播了骗子的谎话。   师:很好!你那个“传”字用得好。   生(38):那个小孩不受骗。   生(39):那个小孩把两个骗子的谎话说穿了。   师:那么,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生(40):小孩揭露了骗子。   师:很好!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总的看一下。(边说边板书)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骗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   (下课铃响)   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古代英雄的石像

教学目的
1.理解骄傲自大的危害,培养谦虚谨慎的美德。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3.培养分角色朗读童话的能力。
4.学习本文用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的特点。
5.揣摩词语,学作词语卡片。
重点难点1.重点:(l)分角色朗读童话。
(2)学习本文的对话描写及其作用。
2.难点:(l)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2)揣摩词语并作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雕刻(diao1)气概(gai4)崇拜(chong2)模型(mo2) 钢凿(zao2)砌成(qi4)膝盖(xi1)鞠躬(ju1 gong1) 荣耀(yao4)瞟(Piao3)不屑(xie4)吆喊(yao1) 囚犯(qiu2)讥笑(ji1)哪叱(ne2 zha)
2.解释下列的生词; (1)崇拜:尊敬钦佩。
(2)模型;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来展览或实验。
(3)鞠躬:弯身行礼。
(4)不屑:轻视,认为不值得。
(5)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6)伶俐:聪明、灵活。
(7)讥笑:讥讽和嘲笑。
3.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五四”前夕开始写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叶圣陶的童话,跟的他的小说、散文一样,是主张“为人生”而创作的。
2.导语
叶圣陶先生说:“这些童话还可以给现在的少年们阅读。阅读这些童话可以认识一些过去时代的生活,而认识过去时代的生活,是跟更深切地认识当前的生活有关联的。”我们学习这篇童话,要从中悟出道理。
三、正课
l.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正同雕刻家心里想的一模一样。”
叙述一个雕刻家雕成一位古代英雄的石像,为市民们所敬仰。(雕成石像)
第二部分:从“这石像抬着头”到“堆在地上。”
写被雕成英雄像的大石块由于骄傲自大,被小石头们摔得粉碎。
(石像倒塌)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早晨”到完。
写大大小小的石块铺成了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
(铺成石路)
3.提问:大家请雕刻家雕刻古代英雄的石像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纪念一位古代的英雄,让看见石像的人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因而崇拜这位英雄。
4.提问:“石像的整个姿态应该怎样,而且应该怎样,小到一个手指头应该怎样,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他都想好了。”联系上下文,说说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这句话说明雕刻家雕刻石像时的认真态度,为下文英雄石像的雕刻成功“正同雕刻家心里想的一模一样”作了铺垫。
5.提问:对石像的外貌描写表现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志向远大、坚强有力、不可侵犯。
6.提问:“为了石像成功曾经开一个盛大的纪念会”这一段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夸张,表现市民对石像落成的欣喜之情以及对英雄的崇拜。
7提问:“人是最容易骄傲的,除非圣人或傻子。”这句话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用富有哲理的俗语,写出石像骄傲自大的社会根源。
8.提问:“看我多荣耀!”这一段石像的话,写出石像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骄傲狂妄、自高自大。
9.提问:“他这话不是向浮游的白云说,白云无精打来的,没有心思听他的话”这一句写的好,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说明别人对石像狂妄自大不感兴趣,都在忙着干自己的事情。”骄傲的架子要在伙伴面前摆,也是世间的老规矩。”这句话也是俗语,写出石像骄傲自大的方式。
10.提问:石像和小石头对话中讲到了“从前”和“现在”,“从前”怎么样?“现在”怎么样?
讨论并归纳:“从前”是一整块,大家是平等的。“现在”石像高高在上,成了光荣尊贵的、受全体市民崇拜的对象。
11.小石头对狂妄自大,看不起自己的伙伴的石像采取了什么态度?从小石头的对话中找出这些句子。
讨论并归纳:
(l)批评:“从前你不是跟我们混在一起吗?也没有你,也没有我们,咱们是一整块。”
(2)谴责:“你不但忘了从前,也忘了现在!”。。
(3)警告:“正因为改成现在的样式,你的地位倒不安稳了。你在我们身上站着,只要我们一摇动,你就不能高高地……”
(4)吓唬:“用不着费心再找别的石块了!那时候就没有你了,一跤摔下去,碎成千块万块,跟我们毫无分别。”
(5)威胁:“他不信,马上给他看看,把他扔下去!”
12面对小石头的威胁,石像是什么态度?表现石像的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上面那石头吓了一跳,顾不得生气了,也暂时忘了自己的尊严,急忙哀求。表现了石像的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
四、小结
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性格,并通过对话发展故事情节。因此,要细心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五、板书 (-)雕成石像
(二)石像倒塌 外表:志向远大,坚强有力,不可侵犯
性格:骄傲狂妄,自高自大,外强中干 (三)铺成石路
小石头:批评、谴责、警告、吓唬、威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三1、2、五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下列各组词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祸不当行各得其所高枕而卧形影不离 B.忙忙碌碌无精打来恭恭敬敬随声附会 C.弱不禁风自我陶醉五彩缤纷抖擞精神 D.通幽屈径迷惑不解倾盆大雨心清如水
(二)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他这话不是向浮游的白云说,白云无精打采的,没有心思听他的话;也不是向摇摆的树林说,树林忙忙碌碌的,没有工夫听他的话。 ()
2.市民都聚集到市中心的空场,在石像下行礼,欢呼,唱歌,跳舞;还喝干了几千坛酒,挤破了几百身衣裳,摔伤了很多人的膝盖。 ()()
3.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一.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到石像由于自高自大,骄傲狂妄受到小石头的批评、谴责、警告、吓唬、威胁,最后以石像哀求告终。危险算是过去了。石像有没有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呢?我们再往下研究课文。
三、正课
1.提问:“危险算是过去了。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这句话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写出石像骄傲的旧病重犯。
2.提问:上面那石头为什么“故意让语声柔和一些,用商量的口气 说话产 讨论并归纳:因为他的狂妄骄傲受到小石头的批评以至威胁,仍然心有余悸,但还不肯放下骄傲的架子,只好在语声、语气上缓和一些,希望得到小石头的认可。
3.提问:找出石像说的话,想想石像具有什么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浅薄、无知、空虚。
4.提问:小石头如何反驳石像的话?表现小石头什么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小石头指出:历史是会被颠倒的,不能全信;英雄也是很平常的人,英雄也是人们塑造出来的;市民最大的本领就是纪念空虚,崇拜空虚。表现小石头有见识。
5.提问:“大家不再说话了,像是都在想事情。”他们在想什么?(只要言之有理,符合下文情节的发展,答案不限)
6.提问:石像忽然倒下来。石像为什么倒了?(答案不限)
7.提问:石像倒了以后,如何结局?。
讨论并归纳:
(l)市民无精打采地走了。。
(2)雕刻家大哭了一场,从此不再雕刻。
(3)乱石块被用作铺路。
8.提问:如何理解最后四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讨论并归纳:“无论大石块、小石块,彼此集会在一块儿,铺成实实在在的路,让人们在上边走,这是石块的最有意义的生活。”(叶圣陶语)
9.提问:最后四段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揭示中心的作用。说明只有踏踏实实地为人们做点有益的工作,谦逊平等待人,生活才有意义,才能快乐。,
10.表演课本剧。
四、小结
这篇童话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形象栩栩如生。通过被雕成英雄像的大石块和台基石子的对话,批评了大石块虚荣自傲的表现。告诉人们:只有和群众结合在一起,甘当铺路石子,人的生命才有价值。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三.3、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代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①这石像抬着头,眼睛直盯着远方,表示他的志向远大无边。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啊!”左胳膊圈向里,坚强有力,仿佛扰着他下面的千百万群众。右手握着拳,向前方伸着,筋骨突出像老树干,意思是谁敢侵犯他一丝一毫,他就不客气给他一下子。
政看我多荣耀!我有特殊的地位,站得比一切都高。所有的市民都在下面给我鞠躬行利。我知道他们都是诚心诚意的。这种荣耀最难得,没有一个神圣仙佛能够比得上!”
③“不错,从前咱们是一整块。但是,经过雕刻家的手,咱们分开了。
钢凿一下一下地凿,刀子一下一下地刻,你们都掉下去了。独有我,成了光荣尊贵的、受全体市民崇拜的雕像。我高高在上是应当的,你们在我下面垫底,就你们的身份说也是应当的。难道你们想跟我平等吗?如果你们想跟我平等,就先得叫地跟天平等!”
④上面那石头吓了一跳,顾不得生气了,也暂时忘了自己的尊严,就用哀求的口气说:“别这样!彼此是朋友,连在一起粘在一起的朋友,何必故意为难呢!你们说的一点儿也不错,我相信,千万不要把我扔下去!”
⑤危险算是过去了。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上面那石头故意让语声柔和一些,用商量的口气说:“我想,我总比你们高贵一些吧?因为我代表一位英雄,这位英雄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
1.第①段是对石像的描写,表现石像、的性格特征。
2·第②③段对石像的一描写,表现石像一、的性格特征。
3.第③段中“难道你们想跟我平等吗?”意思是
4.第④段中上面那石头为什么要用哀求的口气说话?表现他_____ 的性格特征。
5.第⑤段中“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石像的___ 。这句话会使你记起哪句唐诗 6.第③段中石像为什么“故意让语声柔和一些,用商量的口气说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07:17:00 | 只看该作者

《古代英雄的石像》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这篇童话的寓意  2、学习对话描写  3、词语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  学习对话描写  〖教学设想〗  石像的骄傲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更深一层的寓意就较为难理解一些,因此,要在让学生把握了情节之后,引导学生去联想现实生活,体会作者想借助这个童话故事所表达的思想。当然,也要适可而止,对开头的关于雕刻家的描写以及中间小石头关于历史的一段议论则不展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上一课时续写《皇帝的新装》的结局写得好的同学说一说他们的续写,以此导入新课,导入点为想象是否合理。 二、简介童话特点及作者。 童话特点1、有丰富的联想和幻想,。 2、情节曲折生动。 3、语言通俗易懂 4、多用拟人手法。 叶圣陶,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  三、速读全文,勾划词语,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1、划分这个故事的层次,列出简要的提纲  2、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可看提纲,但不能看课本  三、分角色朗读后两部分(人是最容易骄傲的)  先讨论分配角色,揣摩语气与感情,教师指导朗读的步骤、程序与注意事项  其它同学注意听,看看朗读的同学读得好不好,分别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读才好?为什么?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讨论分角色朗读的情况,教师注意鼓励学生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点拨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石像和小石头之间是什么关系?  2、石像为什么会骄傲,他的骄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值得骄傲吗?  3、石像为什么会摔碎? 4、从故事的结局来看,作者认为怎么样的人生才值得骄傲? 二、讨论这篇童话的寓意  1、从石像和小石头们的谈话,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事?  2、如何理解结尾的几句话?有怎样的感悟?归纳本文的寓意。 三、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 运用了丰富的想象。 2、 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3、 语言富于感情色彩,采用了拟人手法。  四、片断作文训练 (一)想象石像在“失踪”前跟小石子说了些什么?  (二)请把下列想法用童话来表现:  1骄兵必败 2做人要诚实 3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纪律,最终害的是自己 例文: 一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家门口的草地上玩,小鸡们玩得很高兴,这时,天空中出现了一只老鹰的影子,母鸡大喊了一声,“赶快跑回笼子!”小鸡们都跑了回去。  老鹰飞到半空时,发现小鸡们都跑进了鸡笼,他一边失望地飞走,一边恶狠狠地想,我就不相信你的小鸡们会这么听话,现在他们还小,他们当然听你老母鸡的话,再过几天,他们长大一点,他们一定会想,你老母鸡怎么这么烦,整天的唠叨,然道我们这么大了,还不知道什么是危险吗?我们都已经是青少年的了,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们有自己的性格了。  到那时,“嘿嘿!老鹰不禁得意地笑了声来,好像有一只小鸡已经到了他的嘴里,他甚至感觉到了小鸡的嫩嫩的肉的美妙。      这边,老母鸡和小鸡们屏住呼吸等了好一阵子,母鸡才先走出笼子,看了看周围,确信老鹰已经飞走了,她才叫小鸡们出来,她叫小鸡们围成一圈,然后对小鸡们说:老鹰经常会抓小鸡吃,所以大家平常一定要小心,不要走得离家太远,不要玩疯了,一旦出现危险,大家要赶快跑回家。你们的小姨,也就是我的妹妹就是因为贪玩,来不及跑回家,就被老鹰抓去吃掉了,你们可一定要吸取教训啊,说着,鸡妈妈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五、讨论同学们的写作,突出三点  1、想象是否合理  2、是否有心理与对话描写  3、情节是否曲折  六、简单讲述词语的感情色彩后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五(各找了五个)  2、将课堂上写的片断作文修改成一篇练笔     板书                                  古代英雄的石像            叶圣陶 童话特点1、有丰富的联想和幻想,。 2、情节曲折生动。 3、语言通俗易懂 4、多用拟人手法。 故事情节                  纪念英雄,刻成石像(开端) (通过对话展开)          崇拜英雄,开始骄傲(发展) 再度骄傲,开始反思(进一步发展)}反对骄傲自大,提倡平等,团结,做实事 醒悟过来,摔成碎片(高潮) 发挥作用,铺成新路(结局)   人物特点             人们:极度崇拜——十分讨厌(盲目崇拜空虚)                      石像:骄傲自大,轻视同类,前倨后恭                      石子:务实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童话。 教学难点:了解铺垫的写法  教学过程: [预习指导]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不明白的查字典解决:  雕刻  气概  崇拜 模型  钢凿 砌成  膝盖  鞠躬   荣耀  瞟   不屑  吆喊   囚犯  讥笑     哪叱    2 2.解释下列的生词,自查词典:  (1)崇拜:尊敬钦佩。(2)模型;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来展览或实验。 (3)鞠躬:弯身行礼。(4)不屑:轻视,认为不值得。(5)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6)伶俐:聪明、灵活。(7)讥笑:讥讽和嘲笑。 3.熟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课前演讲] 一、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请两位同学即兴讲两则骄傲失败的事例。以此导入新课)今天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看看它是如果讲这一道理的。 二、检查预习: 1.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分别给课前的生字注音并解释(完成后师生共评) 2.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片段,了解预习识字及朗读熟练程度(完成后由一学生点评) 三、作家作品简介  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五四”前夕开始写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叶圣陶的童话,跟的他的小说、散文一样,是主张“为人生”而创作的。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15分) 1.教师讲解分角色朗读的要求: A.对课文熟练B.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C.处理好语气、音调的轻重强弱 2.学生自己试着自读有关的对话,琢磨技巧的处理。 3.四人分角色朗读第9段至末尾,一人大石,一人连贯,二人小石。 其他学生听读,准备评价 4.抽查几个学生评价,教师小结,教师范读片段,再抽学生朗读对话的片段。 四、理清结构 教师给课文分段学生归纳段意。(学生先动笔写后教师提问,括号内的教师板书)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正同雕刻家心里想的一模一样。” 叙述一个雕刻家雕成一位古代英雄的石像,为市民们所敬仰。(雕成石像) 第二部分:从“这石像抬着头”到“堆在地上。” 写被雕成英雄像的大石块由于骄傲自大,被小石头们摔得粉碎。 (石像倒塌)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早晨”到完。 写大大小小的石块铺成了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 (铺成石路) 五、思考下列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采用个提问的方式进行) 1、大家请雕刻家雕刻古代英雄的石像目的是什么? (为了纪念一位古代的英雄,让看见石像的人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因而崇拜这位英雄。) 2.“石像的整个姿态应该怎样,而且应该怎样,小到一个手指头应该怎样,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他都想好了。”联系上下文,说说好在哪里? (这句话说明雕刻家雕刻石像时的认真态度,为下文英雄石像的雕刻成功“正同雕刻家心里想的一模一样”作了铺垫。)(此题难度稍大,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3.提问:对石像的外貌描写表现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志向远大、坚强有力、不可侵犯。) 4“为了石像成功曾经开一个盛大的纪念会”这一段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运用排比、夸张,表现市民对石像落成的欣喜之情以及对英雄的崇拜。此处教师简要讲解童话想象夸张手法的运用) 5提问:“人是最容易骄傲的,除非圣人或傻子。”这句话好在哪里? (用富有哲理的俗语,写出石像骄傲自大的社会根源。) 6.“看我多荣耀!”这一段石像的话,写出石像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骄傲狂妄、自高自大。) 7.“他这话不是向浮游的白云说,白云无精打来的,没有心思听他的话”这一句写的好,好在哪里? (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说明别人对石像狂妄自大不感兴趣,都在忙着干自己的事情。”骄傲的架子要在伙伴面前摆,也是世间的老规矩。”这句话也是俗语,写出石像骄傲自大的方式。) 8.石像和小石头对话中讲到了“从前”和“现在”,“从前”怎么样?“现在”怎么样? (“从前”是一整块,大家是平等的。“现在”石像高高在上,成了光荣尊贵的、受全体市民崇拜的对象。) 9.小石头对狂妄自大,看不起自己的伙伴的石像采取了什么态度?从小石头的对话中找出这些句子。 (l)批评:“从前你不是跟我们混在一起吗?也没有你,也没有我们,咱们是一整块。” (2)谴责:“你不但忘了从前,也忘了现在!”。。 (3)警告:“正因为改成现在的样式,你的地位倒不安稳了。你在我们身上站着,只要我们一摇动,你就不能高高地……” (4)吓唬:“用不着费心再找别的石块了!那时候就没有你了,一跤摔下去,碎成千块万块,跟我们毫无分别。” (5)威胁:“他不信,马上给他看看,把他扔下去!” 10.面对小石头的威胁,石像是什么态度?表现石像的什么性格? (上面那石头吓了一跳,顾不得生气了,也暂时忘了自己的尊严,急忙哀求。表现了石像的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 六、小结  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性格,并通过对话发展故事情节。石像的结果完全是他自高自大的骄傲所还带来的,所以我们应该要谦虚不要骄傲。 七、板书  (-)雕成石像  (二)石像倒塌 (三)铺成石路  小石头:批评、谴责、警告、吓唬、威胁  八、作业 课后练习第三1、2(A类) [说课精要]本课时主要通过分角色的朗读指导来帮助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再通过一些问题的解答来理解课文的大意,从而明白文章的中心。 [教学后记] 古代英雄的石像 (第二课时 ) 教学目的 1.学习正确处理好骄傲与自信的关系,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 2.练习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并练习用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 4.揣摩词语,学作词语卡片。 教学重点:(2)学习本文的对话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l)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2)揣摩词语并作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石像由于自高自大,骄傲狂妄受到小石头的批评、谴责、警告、吓唬、威胁,最后以石像哀求告终。危险算是过去了。石像有没有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呢?我们再往下研究课文。 二、思考下列问题,继续理解课文内容 (采用个别提问的方式)10分钟 1.提问:“危险算是过去了。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这句话好在哪里? (运用比喻,写出石像骄傲的旧病重犯。) 2.上面那石头为什么“故意让语声柔和一些,用商量的口气 说话”? (因为他的狂妄骄傲受到小石头的批评以至威胁,仍然心有余悸,但还不肯放下骄傲的架子,只好在语声、语气上缓和一些,希望得到小石头的认可。) 3.找出石像说的话,想想石像具有什么性格特征? (浅薄、无知、空虚。) 4.小石头如何反驳石像的话?表现小石头什么性格特征? (小石头指出:历史是会被颠倒的,不能全信;英雄也是很平常的人,英雄也是人们塑造出来的;市民最大的本领就是纪念空虚,崇拜空虚。表现小石头有见识。) 5.“大家不再说话了,像是都在想事情。”他们在想什么?(只要言之有理,符合下文情节的发展,答案不限) 6.石像忽然倒下来。石像为什么倒了?(答案不限)  7.石像倒了以后,如何结局?。 (l)市民无精打采地走了。(2)雕刻家大哭了一场,从此不再雕刻。(3)乱石块被用作铺路。 三、讨论:如何理解最后四段文字的深刻含义?(7分钟) 说明只有踏踏实实地为人们做点有益的工作,谦逊平等待人,生活才有意义,才能快乐。,  四、课堂讨论(先拟发言稿,再发言):15分钟 谈谈你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骄傲与自信的关系) (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但必须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引导学生培养发散思维) 五、堂上练习:A类(10分钟) 课后练习四:(学习使用对话描写,从而深刻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六、小结  这篇童话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形象栩栩如生。通过被雕成英雄像的大石块和台基石子的对话,批评了大石块虚荣自傲的表现。告诉人们:只有和群众结合在一起,甘当铺路石子,人的生命才有价值。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三.3、四题。(摘录词语) 2.预习《寓言三则》 [说课精要]本课时主要在进一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讨论,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再动笔进行实践写作,从而更好体会作者的技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07:17:00 | 只看该作者

《古代英雄的石像》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丰富的想象和拟人的表现手法;对话对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认识童话的主题。二、教学设想:对话朗读,体会人物形象;模拟写作,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具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江苏省苏州人。出身贫寒,中学毕业后,曾在家乡做了10年小学教师。1919年初,参加新潮社,并为《新潮》写稿,从此走上新文学创作之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编过《文学周报》和《小说月报》,先后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等短篇小说集。1924年11月写的《潘先生在难中》是新文学史上的代表作之一。1927年的《夜》标志着他的思想的新高度。1928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叶圣陶是我国最早的童话作家,出版了著名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2、初读课文,划分层次。(1)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然后在走过去”):石像产生经过;(2)第二部分(从“人是最容易骄傲的”到“堆在地上”):石像倒 塌过程;(3)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早晨”到篇末) 3、学生找出对话,进行对话朗读,理解本文的主要意思和现实意义。这篇童话写了石块从被雕成英雄石像到最后被摔碎的故事。石像本来是被雕成了一位英雄,受到市民的敬仰和尊重,但它因此却骄傲起来,甚至看不起曾经和自己是一块石头的那些小石块,因为它们现在被凿成了小石块,铺在自己的底下做石基。它向小石块炫耀自己,却受到小石块的反唇相讥。石像醒悟了,摔成了碎石,铺成了一条小路。这个故事讽刺了那种骄傲自大、脱离群众的人,说明人们只有彼此平等地结合在一起,脚踏实地地作做事,生命才有意义。 3、作业第二课时找出想象的过程。石像的产生��石像受到的崇拜��石像的骄傲��石像的哀求��石像的醒悟��甘做铺路石。对话的巧妙运用表现人物的性格。模仿写作。参考题目:(1)五官争功 (2)五指争功 …… 当堂讲评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07:18:00 | 只看该作者

《古代英雄的石像》综合资源

课文说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关于选在这个本子里的几篇东西,我想特别说一说《古代英雄的石像》。这篇东西曾经选在语文课本,很有些老师和学生为了这篇东西写信来。他们依据各自的看法,问我是不是这样,是不是那样。我写回信老是这么说,我只能把写作当时的想法写一些。我当时认为主要的意思放在这篇东西的末了儿。无论大石块小石块,彼此集合在一块儿,铺成实实在在的路,让人们在上边走,这是石块的最有意义的生活。在铺路以前,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像,小石块垫在石像底下做台基,都没有多大意义。至于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就骄傲起来,自以为与众不同,瞧不起人:我这么写,只是揣摩大石块当时的‘心理’而已。这原是一种容易抵抗的毛病,过去时代犯这种毛病的挺多,当前时代也得好好地锻炼才能不犯。我写小石块看见大石块骄傲以后怎么想,也无非按照它们当时的‘心理’。”

这段话从三个方面对本文做了说明,一是童话的主要意思,一是情节的想象,一是童话的现实意义。这三个方面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这篇童话的一把钥匙。

一、本文的主要意思和现实意义

这篇童话写了石块从被雕成英雄石像到最后被摔碎的故事。石像本来是被雕成了一位英雄,受到市民的敬仰和尊重,但它却因此而骄傲起来,甚至看不起曾经和自己是一块石头的那些小石块,因为它们现在被凿成了小石块,铺在自己的底下做了石基。它向小石块们炫耀自己,却受到小石块的反唇相讥。是它自己醒悟了,还是小石块们不甘心被垫在底下了呢?作品没有说,但石像终归是倒了下来,摔成了碎石。市民们虽然有些惋惜,但很快就把它们收在一起,铺成了一条小路。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讽刺了那种骄傲自大、脱离群众的人,说明人们只有彼此平等地结合在一起,脚踏实地地做实事,生命才有意义。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旦地位变了,很多人都非常容易产生骄傲心理,本文就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的。文章所反对的骄傲自大,提倡团结一道做实事,在今天看来,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丰富的想象

这篇童话讲的是一尊石像的故事,因此石像是怎么雕成的,雕成的石像是什么样子,石像被雕成后都干了些什么,石像最后的结局等,便成了情节发展的脉络,而这一情节的发展则是靠作者的想象完成的。

首先是石像产生的经过。雕刻家接受了雕塑英雄石像的工作,他先是着手研究英雄的历史,想象英雄的形象,然后采石动工,精雕细刻,最后完成了石像的雕塑。石像高高地竖立在市中心,市民们对其顶礼膜拜。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雕刻石像,这在当时是比较多见的,但雕刻完成后会怎样呢?一般人不会多想,本文作者却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石块以生命,写成了这篇曲折离奇而又寓意深刻的童话。

石像雕成了,由于很多市民的崇拜,他渐渐骄傲起来。这种骄傲心理主要是通过与小石块的对话表现出来的。石像受到人们崇拜后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而清醒的石块们立即指出他“让什么东西给迷住了”,用以前大家本是一个整块的历史催它猛省。但是石像执迷不悟,石块们又指出现在双方的地位“不过改了个样式”,而由于样式的改变石像的地位反倒不安稳了,并向石像示威,要马上把他“扔下去”。看到这种情势,石像的态度开始软了下来,他也就暂时度过了这次“危险”。但是很快骄傲又抬起了头,石像又与石块对话了。这一次,石块明白指出过去的史实被写历史的人歪曲了,颠倒了,甚至变成了空虚,而市民的本领也只会纪念空虚,崇拜空虚。这就使石像不得不“自言自语”地怀疑自己是否“上了当”,石块们则不仅深感上当,而且认识到自己“受了罪……一辈子垫在空虚的底下……”双方的自言自语,都预示着他们要进行更深入的思索,石像的倒坍正是这种思索的结果。这一部分,作者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写石像的骄傲,写石块的思考,构成本文的主体。

石像倒坍后会怎样呢?作者先写了市民的反应:“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不出一句话,无精打采地走散了。”这正说明他们以前的崇拜本是盲目的,是在崇拜空虚。再写雕刻家的反应,雕刻家尽管为雕像的倒坍“大哭了一场”,但也只是为了“哀吊”自己的杰作,与英雄本身并无什么关系,否则,他完全可以再重塑一座。最后还写了石块们的反应:“我们真平等!”“我们一点儿也不空虚!”“我们集合在一块儿,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这正是本文的中心,也是作者的理想之所在。

三、对话的巧妙运用

本文的故事情节主要靠对话展开,人物的思想性格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也主要是通过对话揭示的,双方的对话在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石像的性格就是在与小石块的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他因为自己有“特殊的地位”而大摆其“骄傲的架子”:“我高高在上是应当的,你们在我下面垫底,就你们的身份说也是应当的。”他甚至狂妄地宣称:“如果你们想跟我平等,就先得叫地跟天平等。”真是不可一世,这是何等的狂妄。但是当他遭到小石块的还击,听到全体石块要把他扔下去时,他吓坏了,“暂时忘了自己的尊严”,“用哀求的口气”提出请求,前倨而后恭,暴露了石像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性格特征。

四、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

童话的主要读者是少年儿童,因此语言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孩子阅读的兴趣。本文就做到了这一点。文章语句简洁明快,大部分是短句,而且有很多口语化的句子,像“一丝也不多,一毫也不少”,“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等,既好懂又上口。特别是石像与石块的对话,就好像日常谈话,简明而通俗。

全文是用拟人手法写成的,其中还使用了贴切生动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使得文章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比如写雕刻的情况,说它“像黄昏时星星显现一样”,比喻雕像起初模糊、渐渐清晰;又如用“隔年的冬草”比喻石像再次骄傲起来,都非常生动。夸张的运用则增加了文章的幽默风趣,如写市民们的盲目崇拜,说他们“喝干了几千坛酒,挤破了几百身衣裳,摔伤了很多人的膝盖”,非常富于幽默。

关于练习

一、熟读课文,想想这篇童话表达的主要意思,并说说你对结尾几句话的理解。

“我们真平等!”

“我们一点儿也不空虚!”

“我们集合在一块儿,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

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关键语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可以要求学生在弄清全文结构的基础上,完成第一个问题。

这篇童话写一个大石块被雕刻成石像,后来逐渐骄傲起来,与垫在下面的小石子发生了冲突,然后终于倒了下来,最后和其他石子一起铺成了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讽刺了那种骄傲自大、个人英雄主义作风,提倡要人人平等,共同服务于社会。

结尾几句话,表达了石块们追求平等、真实、有意义的生活的理想,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表现出石像、石子各不相同的心理。

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把握石像和石子各不相同的心理。

石像先是很骄傲,等到石子们说要把它扔下去时,才有点收敛。没过多久,它又骄傲起来,怀着试探的心理,与小石子们开始了第二次对话。

小石子们先是不高兴,揭穿石像身世的秘密;石像再次骄傲起来后,它们又告诫石像,劝他不要生活在空虚里,可谓语重心长。朗读时要注意前后不同的心理。

三、下边这几句话写得很好,联系上下文,说说好在哪里。

1.石像的整个姿态应该怎样,面目应该怎样,小到一个手指头应该怎样,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他都想好了。

这句话写雕刻家想象石像应该是什么样子,从整个姿态想到面目表情,想到一个手指头甚至一根头发,突出了思考的周密、细致,强调了他对这个雕刻的认真和重视。

2.他这话不是向浮游的白云说,白云无精打采的,没有心思听他的话;也不是向摇摆的树林说,树林忙忙碌碌的,没有工夫听他的话。他这话是向垫在他下面的伙伴大大小小的石块说的。骄傲的架子要在伙伴面前摆,也是世间的老规矩。

先说两个“不是”,然后强调“是”,突出了石像在朋友面前骄傲自大、不可一世的心理。最后一句则把这种心理推而广之,讽刺了人世间的这种陋习。

3.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这个比喻十分新颖,说明石像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再度骄傲起来,生动而形象。

四、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主要是由对话展开的。试拟一段对话,设想石像“失踪”前跟小石子说了些什么。

本题是扩展训练,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

略。

五、根据下边的分类,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一组词,做成词语卡片。

褒义词:

贬义词:

成语、俗语:

重叠词语:

这一题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做卡片的习惯,通过做卡片积累有用的知识和语言材料。这是一种常规训练,可以要求学生随时随地去做。

本题将词语分为四组,四组之间可能有交叉,只要分得对就行。答案略。

教学建议

一、本文有做词语卡片的练习,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边预习边根据练习要求勾画出其中的词语,并弄懂其中的生字和生词,备用。

二、可以把朗读和复述结合起来。先自己读或听磁带录音,画出主要情节,然后请几位同学简单复述主要情节,复述之后再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各自的语气语调。复述时,要结合情节的发展让学生体会本文丰富的想象。

三、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重点体会对话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合练习,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写一段文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圣陶,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贫寒,中学毕业后,曾在家乡做了10年小学教师。1919年初,参加新潮社,并为《新潮》写稿,从此走上新文学创作之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编过《文学周报》和《小说月报》,先后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等短篇小说集。1924年11月写的《潘先生在难中》是新文学史上“反映着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茅盾语)的代表作品之一。1927年的《夜》标志着他的思想的新高度。1928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叶圣陶是我国最早的童话作家,出版了著名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他还写过很多语文教学方面的文章,与夏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叶圣陶的创作,描写冷静、客观,结构严谨完整,语言精练朴素,不少作品被选作大、中学语文教材。解放后,他担任过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等。他对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材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从〈古代英雄的石像〉说起》摘录(叶至善)

我觉得《古代英雄的石像》不是一篇难以理解的作品。我父亲是在1929年9月写这篇童话的,写完以后先让我读,把我当作检验他的作品的第一读者。那年我11岁,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读了之后跟父亲说了些什么,我早已忘记了,但是记得父亲对我的理解是满意的。而我呢,在我父亲的童话中最喜欢的就是这一篇《古代英雄的石像》,因为我第一次读就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还记得在解放前,有几种语文课本(那时候叫“国文教科书”)也选了这篇童话,却不记得当时有哪位老师向我父亲提出过问题,那么为什么到了解放以后,反而发生问题了呢?我想决不是老师的理解程度不如解放以前,而是那时(我指的是1956年我父亲写那篇《后记》之前)的语文课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就是离开了作品的本身,去刻意强求作品的思想性和政治意义。记得那时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问那个石像指的是谁,是不是蒋介石。认为石像肯定是蒋介石的,前几年我还见过一位。他不是语文老师,而是专门研究我父亲的作品的。他说这篇童话是在“四一二”事变之后两年多写的,不说蒋介石还能说谁呢?我说不是,他说一定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他大概想起了我是作者的儿子,才让步说:“那么我这样体会行不行呢?我认为我这样体会,作品的意义就深刻多了。”我只好说,怎么体会都可以,这是读者的自由和权利;但是读者的体会再深刻,仍旧是读者的,决不应该强加给作者,因为作者没有这样想过。

我这样说丝毫没有损人的意思。拿《红楼梦》作例子来说吧,现在有许许多多看法,有的说反映了阶级斗争,有的说塑造了叛逆性格,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体会大多很深刻。但是再深刻也是读者的体会,二百几十年前的曹雪芹决不可能具备这么些现代化的概念。但是不能说因为曹雪芹没有这样想过,现代的人就不能这样体会,因为怎么体会是读者的自由和权利。话虽这样说,但是这种自由和权利也不是没有边际的,总不能离开作品去随意臆想,总得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作出自己的体会。所以我认为在语文课上教文学作品,老师要用主要精力去引导同学们增进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还要随时启发他们发表自己的体会,鼓励他们说自己的话,说有根据的话,不要说套话,不要说空话。

要是同学们的体会互相不一致,怎么办呢?要是同学们的体会跟作者原来的想法不一致,又怎么办呢?我想:如果大家的体会都是以作品为依据的,就不会相差太远,也不至于跟作者的想法大相径庭。另一方面也不必求得完全一致,对文学作品有不同的体会本来是正常的事儿,是可以容许的;如果只能定于一,对《红楼梦》还有什么可研究的呢?而且我想,在语文课上还应该鼓励同学们尽量发表各自的体会。这样的自由讨论,让同学们互相补充互相纠正,正是使他们加深理解的好方法,正可以培养他们喜爱文学作品的习惯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合理幻想、巧示深意──浅谈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张光昌)

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叙述的是一块大石头在雕刻家手里被雕成一座英雄石像而后又变成一堆碎石的故事。当石头成为石像之后,由于它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礼拜, 禁不住骄傲起来了。 它和它昔日的伙伴, 如今垫在它脚下的大、小石块发生了两场饶有兴味的辩论。 第一场, 石像自觉高人一等, 惟我独尊, 伙伴们却提醒它不要忘了从前(“咱们是一整块”), 也不要忘了现在(“咱们还是一整块”);石像心中不服, 甚至指斥自己的同伴是“没有礼貌的东西!”而当全体石块一致回答“马上给他看看, 把他扔下去!”时, 骄傲的石像害怕了, 只得哀告求饶。 第二场, 石像傲气复生, 重又弹起“我总比你们高贵一些吧”的老调, 它倚仗的是“我代表一位英雄”的信条;众石头对它是这样进行驳诘的:“历史全靠得住吗?…… 尤其是英雄, 也许是个很平常的人, 甚至是个坏蛋, 让写历史的人那么一吹嘘, 就变成英雄了 ……还有更荒唐的, 本来没有这个人, 明明是空的, 经人一写, 也就成了英雄了。 ”这场舌战以“大家不再说话了, 像是都在想事情”而告一段落。 故事的结尾是, 半夜里, 石像忽然倒下来, 变成大大小小的石块, 堆在地上。

“我们真平等!”

“我们一点儿也不空虚!”

“我们集合在一块儿, 铺成真实的路, 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

当晴和的阳光照在新路上, 每一块铺在路上的石头不禁露出了笑脸, 对自身发出了以上欣慰的赞语, 这是全篇童话画龙点睛之笔。 借助一座古代英雄石像的兴衰际遇暗示出的脱离群众、盲目骄傲的人是空虚、可笑的这一主题思想, 在这里得到了深刻而生动的展现。

叶圣陶在回忆写作《古代英雄的石像》之后曾引起社会上好些误解时, 说起过有许多人来信问他:这个石像是不是影射某某某。 叶老的回答是:“我并无这个意思, 只是说就石头来说, 铺在路上让大家走, 比作一个偶像, 代表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英雄有意义得多。 ”如果我们无视文学的典型意义, 一味以“人物对号”式的机械方法去看待叶圣陶的童话, 那势必会对作品的基本精神有所曲解。

《古代英雄的石像》在艺术表现上, 有以下三个特色。

其一, 幻想的合理施展。

童话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幻想, 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生活, 是这一特殊文体惯用的主要手段。 文学作品中成功的幻想, 往往是既张开彩翼, 又顺乎情理。 试看本篇童话, 一块块石头具有了“人情”“人性”, 石头、石像居然讲起“人话”来了。 这儿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而它靠的是作者艺术的想象, 亦即合理的幻想。 篇中不论是对石像“抬着头, 眼睛直盯着远方”, “嘴张着, 好像在那里喊”的形象的描写, 还是对小石头对那高高在上的石像的批评和自言自语的内心的刻画, 都使人感到是那样的生动而真切。 童话创作中的幻想贵在新奇而又自然, 可惊而又可信。 这篇童话在合理施展艺术想象方面,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作的范例, 也表现出了叶圣陶童话创作的一贯风格。

其二, 对话的巧妙运用。

展读这篇童话, 我们不难发现对话的运用在其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它不像一般的作品, 介绍故事多靠客观的叙述, 以至大段的描写, 而是充分运用了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对话, 闻其声如见其人, 情节亦寓于其中。 如:

“喂, 在上面的朋友, 你让什么东西给迷住心了? 你忘了从前!”

“从前怎么样?”

……

“嘻!”另一块小石头忍不住, 出声笑了。

“笑什么!没有礼貌的东西!”

“你不但忘了从前, 也忘了现在!”

“现在又怎么样?”

这些富有个性而又简洁的对话, 不但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和面貌, 而且巧妙、经济地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有层次, 有波澜, 实在是写人记事的高明手笔。

其三, 议论的适当穿插。

作者为了加强童话的思想教育的力量, 增添其艺术的情趣, 常常在适当的地方, 穿插少许的议论, 夹叙夹议, 相得益彰。 如石像在自我炫耀之前, 作者特意插写了以下一节:“人是最容易骄傲的,除非圣人或傻子。 那块被雕成英雄像的石头既不是圣人, 又不是傻子, 只是一块石头, 看见人们这样尊敬他, 当然就禁不住要骄傲了。 ”又如写到石像骄气复又抬头之际,文中以形象的比喻,穿插议论:“骄傲像隔年的草根, 冬天刚过去, 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这些情文并茂的议论笔墨, 显然大大有助于读者对童话中人物形象特征的把握和理解, 同时也使作品平添了不少艺术光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5 08: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