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64#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16:06:00 | 只看该作者

《夏天也是好天气》课堂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
   (生大声齐说课题:《夏天也是好天气。》)
   师:如果有人说夏天不好,那么你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要读重一点?
   生:(齐说)“好”字。
   师:一起试一遍。(学生齐读课题,重读“好”字。)
   师:如果人们说春天、秋天都是好天气,而你要说夏天也是好天气,那么读这个标题时,应将哪个字的音读得长一点?
   生:(齐说)“也”字。
   师:请试读一次。(学生齐读课题,将“也”字读得长一点。)
   师:我们可以再来读一次,将上面两次读的体会结合起来。(学生齐读课题,“也”字拖长,“好”字读重。)
   〔这是极具匠心的开始,给人非常新鲜的感觉。在这里,没有动人的让学生和听课者赞叹的导语,没有任何套话。如此迅速的入题,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似乎每一秒钟都用在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上面。〕
   师:好,咱们下面就来领略一下夏天好在哪里。请大家朗读课文,大声地读起来。要求咬准字音,比如下面这些字:粘、闷、兀自、发酵、裹挟、熟稔、自省。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板书:朗读说“理解”的话
   师:夏天也是好天气,它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话。怎么说?这样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比如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各人自说自讲,并在书上作记号。
   (学生杂然地读课文,说“话”。)
   师:下面准备课堂发言,先预演一下。
   (学生按句式要求各说一句话。)
   师:刚开始说话的语调不好,像读书。要像讲话,再来一遍。(学生再说)
   还是像读书,再来。(学生再说)
   好,开始自由发言,请自己站起来讲。
   生1: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小女孩可以穿花裙子。
   师:多么秀美呀。
   生2:夏天也是好天气,它是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化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
   师:这是说,在很热的时候我们的心要静。
   生3: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男孩子可以跳入水池去游泳。
   师:对,潇洒得很
   生4: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有个借口,放下该做的工作。
   师:嗯,休息休息。
   生5: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在绝望中超脱。
   师:谁绝望啊?(生笑)
   生6: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往日很多必不可少的事物,都变成了多余。
   师:对,让自己轻松一下。
   生7: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你的思维、你的渴望、你的生活,全都脱离了往日的轨道。
   师:人们在夏天是一种别样的生活。
   生8: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找个通风僻静的地方,架一张竹藤凉椅,半躺半卧双眼微睁,超然地看世界,超然地看自己。
   师:对,很多大人都喜欢乘凉,你看见了吧。
   生9: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
   师:这时心静是最重要的,心不静,就会觉得天气更热。好,现在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
   生1:夏天也是好天气,因为我可以吃西瓜。
   师:消暑减热。
   生2: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买冰棍吃。
   师:清凉一下你的心境。
   生3: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去游泳。
   师:在水中解暑。
   生4: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在家吹空调。
   师:噢,享受生活。
   生5: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开车兜风。
   师:好多好多的好处,同学们都有很多话要说。你们看,通过说“理解”的话,咱们把课文读懂了。
   〔这是第一个教学板块。教师对课文进行了整体阅读教学,用“读”与“说”的方式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的说话方式让学生的视线进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它是一条线索,串起了课文内容,也串起了同学们丰富的说读活动。学生畅快的发言与教师精粹的评点语交融在一起,形成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
   师: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读什么呢?读你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告诉老师你记住了什么,你获得了什么。这一步骤就叫选读。选取你最喜欢的内容,然后说一句“积累”的话。看自己喜欢哪些句段,记住了哪些词语。
   (板书:选读说“积累”的话)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强调说,要边读边说,口中要念念有词:当学生读了一会儿停下来后,老师又说,不能浅尝辄止,要深人地记背。)
   师:现在准备说话。说什么?说“积累”的话。就是我记住了哪些词,记住了哪些句子,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1:我喜欢这样两段话: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女孩,扬起双眉,唱着童音说:我喜欢夏天,因为可以穿花裙子。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男孩,昂起头颅,扮作男子汉说:我喜欢不作准备,就扑通一声跳入清凉的水池。这两句话写得很形象,很真实,写出了自己对夏天的看法。
   师:很生动,很有生活气息。
   生2:我喜欢这么一句话: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手法。
   师:一个“闷”字用得特别好,写出了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生3:我喜欢课文最后一段:春夏秋冬,四季的旋律各有不同,而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因为它写出了四季的不同。
   师:它点出了夏天确实很好。
   生4:我喜欢这样一句话:整个黄梅时节,都是潮叽叽粘乎乎。暗沉沉的天空,泛出热烘烘的黄光,晃得人头晕目眩。“头晕目眩”用得很好。
   师:它写出了一种真实的感觉。
   生5:我喜欢“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它运用了比喻。
   师:嗯,比喻生动。
   师:下面我建议大家注意这几个词,在书上圈出来:领略,遥巡,沧桑,熟稔,真谛。请同学们先读几遍。
   (学生读这几个词)
   师:好,把你们的小手举起来,和老师一起写“稔”。
   (师生一起写“稔”字,老师强调说这个字很容易读错,写错,一定要记住它的偏旁。)
   师:好,这一步我们也做完了。
   〔这是第二个教学板块。教师注意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这儿强调、突出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自由地畅谈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内容。没有运用提问的手段,但课中的发言却同样话语纷纭,这既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技艺,又表现出教师教学的理念。〕
   师:下一步的学习更艰苦、更有趣味,而且更能表现我们语文学习的水平。那就是“寻读”。寻什么?寻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字词,说一说“发现”的话。比如刚才同学们说的那句“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句中就有几个字用得好,如“闷”
   “舒”。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再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同学们活动。板书:寻读说“发现”的话)
   师:有同学已经准备发言了,现在请前后两个座位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然后开始发言。
   生1:有一天,“嘟”的一声,天空裂了,太阳迸穿了乌云。这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
   师:“迸穿”用得好,多有力量。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得好:偶有一丝轻风擦过,必是裹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惧目。这里有很多词连用在一起,显得很紧密。
   师:排比的美。
   生3:这里写得好: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无聊得死不瞑目。
   师:你的回答好像不能一语中的。老师希望你找用得好的词语。
   生4:“昂起头颅”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孩的动作。
   师:对,写出了小孩的高兴、豪爽。
   生5:“那口憋在胸腔里许久的叹息”用得好,写出了被热气包裹的不舒服的感觉。
   师:你体会得很好。
   生6:“许久的叹息”用得好,“许久”说明夏天来得很不容易。
   师:对,黄梅时节太长了。
   生7: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这句中的“一串音符”“躁动”“自省的宁静”用得好。
   师:“一串音符”把夏天写得美。
   生8:我觉得“扬起双眉”的“扬”用得好,它形象写出了小女孩说话的表情。
   师:活泼的表情。
   生9:“世外人间”用得好,把夏天这种境界比喻成另一种人间。
   师:你的发现能力非常强。
   生10:“风花雪月”“世事沧桑”用得好,使文章的词汇显得很丰富。师:嗯,美词。看,你们发现了多少啊。还有吗?
   生11:“四季的旋律各有不同”中的“旋律”用得好,它写出了四季都很美。
   师:每一个季节都是一种旋律,每一个季节都是好天气。
   生12:“会发现一篇美文蓦然亮在你的眼底”中的“蓦然”用得好,表达出了一种喜出望外的感觉。
   师:她对这个词就体会到位了。说得多好啊。好,这位同学想改正他原来的弱点,再让你试一试,要简洁。
   生13:“忆及往昔的风云厮杀”中“厮杀”用得好。
   师:“厮杀”在这儿形象地指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看,这位同学通过学习有进步,知道怎样去找。
   〔这是第三个教学摄块。课文在这儿得到了有力的突破,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深谙课文的阅读教学不是老师的分析能够代替的,从而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倘律,让学生在“品析语言”“欣赏语言”这样高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习得语感,提高阅读水平。从学生发言的情况来看,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令人赞叹。〕
   师:下面继续进行我们的创造性学习。我们先把写夏天也是好天气的几点好处读一下,这一次读,要读出表情来。从“这样的时刻,是一种别样的生活”读起,读到小女孩、小男孩时,都要有表情,好不好?
   (生齐读“这样的时刻”以下五段)
   师:再来读最漂亮的两段,写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女孩子读女孩子的,男孩子读男孩子的,重音要读出来。(老师范读写女孩子的那一段)
   (女同学一齐试读第一段,男同学试读第二段)
   师:男同学读得确实像男孩子,“扑通”两字读得特别好,我觉得还可以夸张一点。下面女孩子、男孩子再一起来演读一遍。演读是什么?就是要有表情地读,声音也应该传达出感情。
   (女同学和男同学分别齐读这两段)
   师:刚才大家读的这两段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反复。
   师:反复出现“这样的时刻”,组成段首排比。后面三段没有,老师加上去了,是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加上去也可以,不加上去也可以。加上去有一种整齐的美,减下来有一种变化的美。下面我们用“这样的时刻”来说一句创造性的话。一定要是自己想出来的。话题是“当新年来到的时候”,每人以“这样的时刻……”领起,说出一段话。请拿起笔,开始思考。
   (板书:演读说“创造”的话)
   师:想一想新年的美,新年的快乐,新年的情景,新年的自己的家,新年的别人的家,新年的城市,新年的乡村等等。(学生思考,教师巡回、鼓励)
   师:下面我请这一组的同学来说。一个接一个,大声地朗读,这样连起来就是一篇小小的美美的短文。我先说,同学们接下去说。
   师:新年来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生1:这样的时刻,随处可以听见爆竹声。
   生2:这样的时刻,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生3:这样的时刻,到处都是欢歌笑语。
   生4:这样的时刻,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来庆视这美好的日子。
   生5:这样的时刻,人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说,终于可以过新年了。
   生6:这样的时刻,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生7:这样的时刻,我们正在过新年。
   生8:这样的时刻,就会很热闹(大声)!
   师:哟,把我吓一跳。(笑)你们都说得很好,但是老师要批评你们,你们说的都是大话。应该描写一下。那灯光呀,烟火呀,笑脸呀,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呀……咱们留着下次说,好不好?这一节课我们用的是非常有趣的学习方式——说读,边说边读,边读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说“发现”的话,充分表现了同学们语文学习的能力。说“创造”的话,也表现了同学们的调皮劲,老师很高兴。谢谢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下课。
   〔这是第四个教学板块。教师组织了学生的集体活动,组织起富有美感的语言实践活动口学语言、用语言、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等诸多内容,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得到了综合的体现。教学情境的明快、开朗、活泼,教学中愉快的高潮,如在我们的眼前。
   总评:这是一节富有韵味的具有鉴赏价值的好课。教师精练优美的教学语言,儒雅温和的教学凤度;教师所组织起的行云流水般的教学线条,所安排的细腻严密的教学细节……很多很多是值得我们品味的。然而更应该加以特别注意的是:第一,教师在此构筑了一道美丽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凤景;第二,教师在此创造了一种崭新的适用于大面积语文教学用的“说读”课型;第三,教师在此设计了老少咸宜简捷明晰的“板块式”教学思路;第四,教师巧妙地对传统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这一节课基本没有进行提间,基本没有教师的分析,连板书设计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附板书:
   朗读 说“理解”的话
   选读 说“积累”的话
   寻读 说“发现”的话
   演读 说“创造”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16:07:00 | 只看该作者

读《夏天也是好天气》有感

夏天,在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感觉与地位。感觉、地位都让人难以抓摸。无奈的人们只能通过写夏景让人感觉夏天的给予人的感受与地位。但《夏天也是好天气》这篇文章却与众不同。它写的完全是夏给予人美好的感觉与给予人烦燥的感觉,但始终是烦燥胜于美好。你尽管试试细细领略它,那滋味可是别具特别,仿佛你就是作者。

    它的开幕词可以称是普通到极点,却令人深思熟虑。“整个黄梅季节都是嘲叽叽粘乎乎。”虽然句式普通,但却把人们眼中的夏天的特点用两个词充分过土以无不及地表现出来,那你眼中的夏天是这样的吗?

    太阳不愧为夏天的标志。太阳是怎样成为标志呢?那可不容易。太阳原先是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它非常辛苦,拼命争扎着想舒一口气。太阳突在闷得无聊,终于爆发了“嘭”的一声,天空裂了,太阳迸穿了乌云。沉默许久的太阳一触即发,一鸣惊人。它以高温向人们发泄往日的闷。难得迸穿乌云,在沉默中逃脱出的太阳会甘心踏上归途吗?这本是一件非常悲惨的事,但在作者笔下却截然不同,但又令人有同感。你喜欢它吗?

    我想现在仍有人不喜欢夏天。因为夏天那一丝轻工轻风,必裹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但如果你超然地看自己,那轻风送来几许清爽、几许快慰。讨厌夏天,何苦来哉?喜欢夏天,何乐来哉?何以乐?对于小女孩则是可以穿花裙子,对于小男孩就是可以不做准备就扑通跳入清凉的水池;对于大人不就是可以找个借口超然地看世界,超然地看自己。仅是这样的人以夏天为乐吗?那当然不是啦。任何人都有喜欢夏天的理由,相对夏天也给予话多理由让人喜欢。事情总是相对的,夏天的形为有人乐有人厌。例如台风暴雨,农民的收成大受破坏,春天下的工夫像空气一样飞走了,一无所得。相反,上课的学生却欣喜若狂,红色暴雨就放假一天,不用上课了。

    记住,你喜欢夏天的同时,也有人在讨厌存夏天。喜欢与讨厌就看你在什么角度什么时候看夏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秋魂》教学设计一

〖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秋魂》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其内容富含很深的哲理性。教学中,老师要在指导学生“读”上下功夫,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来达到理解文中蕴含的深意。
  2、针对本课教学中需要反复“读”的特点,教学过程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1)粗读课文。学生接触课文后即要求他们出声粗读全文,总体把握课文中秋的特点。
   (2)细读课文。在学生粗读全文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对文中的“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逐板块细读,品味蕴含于各板块中的深意。
   (3)精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细读课文,对于文字中所表现出来的含义,已基本理解掌握。但对于蕴含哲理性较深的语段如“秋实”“秋叶”“秋土”还要细细品味,以达到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意。
   (4)复读课文。通过以上三步读课文,学生已经理解掌握了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站在一定高度,老师要求学生再次回读课文,以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3、《秋魂》一文的教学,可以与本单元前两篇《春》、《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进行比照阅读,看看本文与前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写景特点上等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指点迷津〗
   1、创设语境,导入课堂。
    秋是收获的季节,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大地的枯黄,落叶的飘零。所以很多作者描写秋天,常常写它的肃杀与凄凉,这篇文章带给读者的是一个全新的秋的概念。刘增山笔下的《秋魂》中秋天是怎样的呢?他所歌咏的秋魂又是怎样的呢?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秋魂》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2、通过阅读课文内容理解“秋魂”的具体含义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采取让学生逐板块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含义,然后进行综合分析的办法进行教学。
   3、精读某些段落,领会文章语言特点。
   4、贯患启发式诱导教学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秋魂》是一篇哲理性很深的抒情散文,共有“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七个板块组成。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达到启迪生活,开启智慧的功效。此外,通过本文的学习要学会积累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的语言文学表达的能力。
   1、秋,是一个极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春秋的颂歌,刘增山先生更是技高一筹写下了《秋魂》这篇文章,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抓住了秋的哪几个方面写作的?
    提示:作者是抓住了“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去写的。
   2、作者在写秋时采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提示:作者在写作时,对组成秋的七个板块给以人格化了,即采取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这样读起来给人以亲切感,使读者更易理解蕴含于文中的深意。
   3、明确以上两个问题以后,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必须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干瘪biě:干而收缩,不丰满。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吞噬shì:吞食;并吞。             殷实:富裕。
    归宿: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温馨xīn:温和芳香;温暖。本文指温暖。
    宠爱chǒng:喜爱;娇纵偏爱。    殷勤:热情而周到。
    谄媚chǎn: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青睐lài:比喻对人的喜爱或重视。
    亲昵nì:十分亲密。
   4、学生默读文中“秋实”的内容,思考:果实是怎样成熟的呢?
    提示:果实是经过了风吹雨打、光射日晒才成熟的。
   5、学生反复读“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和“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两句话,联系上文思考这两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寓意又是什么?这两句话能颠倒顺序吗?
    提示:果实的成熟必须经过风吹雨打、经过光射日晒。从拟人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话寄寓着人的成熟离不开坎坷与磨难。这两句话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这两句话的内容是与上文四个短句“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相照应的。
   6、快速默读“秋色”一部分内容,思考:秋天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会是如此?请用原文语句回答。提示:秋天是五彩缤纷的。如果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是多么的单调啊!
   7、在“秋味”一部分中“你品味过秋吗?它是什么滋味?”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品味”是什么意思?
    提示:联系上下文来看,作者在下文告诉了我们秋有“酸、甜、苦、辣各种味道”,因此这两句话在此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品味”在这里就是品尝的意思。
   8、仔细阅读“秋味”的第二、第三两段内容,说说二、三两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提示:第二、三两段之间是相互照应的关系。“秋是香的,不信你闻闻;……连山里的石头都晓得”与“我是香的,又不单是香的;……更不尽是酸的”相照应。
   9、“在我的收获里,充满着酸、甜、苦、辣各种味道,不信,就请去问问那饱经忧患的庄稼人吧!”一句中“饱经忧患”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这句话?
    提示:“饱经忧患”在此意为“形容经历过许多苦难”。此句意为在丰收的果实里,包含着播种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丰收的果实来之不易。
   10、默读“秋风”一部分内容,体会“秋风保护生命的慈母般的心肠。”
     提示:秋风将树叶吹落消失,免得被严冬撕碎;秋风把叶子价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延续生命的母体;秋风把果实卸下高枝,免得果实被冰雪天噬;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萌生春天的温床;秋风将种子吹下茎秆,免得种子被酷寒冻僵;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个温暖的家,使它保存了生命的胚胎。
   11、学生出声朗读“秋叶”的内容,思考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在行文处理上有哪些特点?
     提示:第二自然段中,在内容上作者采取了一问一答形式,句式上采取了长短句相结合的方式,读起来使人感到朗朗上口,句式活泼富于变幻,使人情趣倍增。
   12、如何理解“秋叶呀,你是惦记那失去叶的枝头会被冰霜所冻煞吗?不会的,它在你的养育下,早已不是昨日那弱不禁风的娇儿女,而长成了铁干虬枝的大丈夫”?
     提示:枝头在秋叶的关怀养育下,经过春的萌发,夏的洗礼,如今到了秋天已经走向成熟,变成了铁干虬枝的伟丈夫。
   13、反复品味“既然生命已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应当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一句话,说说这“不寻常的开头”和“不寻常的结尾”指的是什么?
    提示: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需要将“秋叶”中二、三两自然段的内容结合起来体会。“不寻常的开头”即是指秋叶的苦累劳作的奉献。为夏日献出的绿荫,为秋天献出的收获。“不寻常的结尾”指秋叶生命结束的豪迈气概,生命的延续。秋叶的灿烂一生并不会随着秋的到来而结束,殷实的种子已带着你的希望,向春天奔去,失去秋叶的枝头已长成了铁干虬枝的大丈夫。
   14、怎样理解“秋天的土地是诚实的,它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
     提示:民谚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是一位不务正业者,你就将收获“杂草”、“糟糠”、“空白”。如果你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勤劳的务实者,你收获的就是“一片金黄”、“蜜糖”,这就是秋土的诚实。
   15、“人们啊,在你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吧!”这句话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提示:为了秋天的丰收,在下种之始,就应当辛勤耕耘。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了获取成功就应当认真对待生活,精心耕耘生活。
   16、在“秋景”之中,哪句话体现出了大地是位头脑成熟者?
    提示:大地淡然地一笑答道:如果那样,我不也变得一样薄情了吗?
   17、将课文内容再次出声朗读一遍,联系以上所学内容,谈谈你对“秋魂”的理解。
    提示:秋拥有成熟的果实,五彩缤纷的秋色,酸、甜、苦、辣俱全的秋味,慈母般心肠的秋风,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秋叶,诚实的秋土,头脑成熟,心胸阔达的大地。富有的、成熟的、奉献的,这就是秋的内涵,这就是秋的灵魂。
   1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19、摘录本文中的成语,并弄懂意思,丰富自己的词汇。
     五彩缤纷    众说绘纭    各抒己见    饱经忧患    勃勃生机    弱不禁风

妙文赏析
                      旅人之行
  约略七年前的初春,我写过一篇《新芽》,如今又是早春三月了,我作为一个旅人重来这南国。经过了几年东奔西走,我真不晓得我的春天将会在哪里到来,而且给我以怎样的花朵。但又不妨说我的春天另有一番富丽,以前的春天,我常常是因了一个人,一棵树,一种花,甚至是一个空的院落感到丰富和美满。现在在我心头的,却似乎是过去许许多多春天的总和,所谓芳菲次第常相续,原是从一刹那间看也。
  且说我是在一个出名的岩前,这里十分闹杂,却真是一个逢着仙人莫看棋的所在,因为我就看不出谁这么有闲。倒也许是一个抗战的士兵,还会欣赏到一枝绿叶,回想他上一次春天的战绩。另有人却在盘算着下一次飞机会给他带来什么货物,这又自然是一刻千金了。
  这岩前是水,它已被不断在扩张的城市吞噬了进来,成了替城市排除污秽的静脉,也顿时浊重而沉滞了。本来熟识的一节都换了陌生的面目,连山岩也有改变。可是这许多变迁,在我一丝也不感觉到时间的推移,因为这些好像都是一天可以改换的事,所以我也看不出我在时间上走了多远。
  住在这一间房屋被另一间房屋挤得更小了的街上,阴沉的天气又是这样的多,我常常怀想美丽的落日。朋友曾说,只有西山的落日同你打一个招呼,说它明天又要从东方起来,一点也不开玩笑。但目前招呼我的却是那一排古木上的新芽,它们永远是守时的,从不忘记在春天来提醒我,播种的时间到了。然而此刻我是个旅人呵,我没有了我所爱的土地,它们是圣洁的同时是卑污的,但即使是最污浊的土地,也从不使人失望地生长出洁白的花朵。这一颗颗绿珠似的新芽,是土地发出的号召,是召集人们工作的旗帜,而我是一个旅人呵。我在这里那里开展了我的工作,我是个耕作者却过着游牧的生活,我去年垦的地也许还有点痕迹,前年的或者更远的怕已完全荒芜了吧。我遗留下的种子今年还有发芽的吗?是未来的时间在唤着我迁徙,还是过去的时间在迫着我流浪呢?我将不追悔也没有惋惜,我愿像一棵树定居下来,我不敢希望有丰富的果子,让我在春天萌发,在夏天生长,在秋天落下一些叶子吧。

赏析:
  写春的文章,古往今来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不同的时代人们对春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本文作者就是在往昔“烽火连三月”的特定时节,写出了一个羁旅之人对春的种种体验,但他的人生感悟也不无发人深思之处。
  旅人的世界是在路途中。所逢着的春天自然也因地点不同而感触颇有差异。正如作者最初的体会:“因了一个人,一棵树,一种花,甚至是一个空的院落感到丰富和美满。”而世事沧桑,作者终于体会出了春天的真正涵义所在。
  其实,人的一生就像是在旅行。在生命的年轮里,每年都有四季更替,整个人生的季节里也有春夏秋冬。也需要有春天的萌芽和夏天的耕耘、酝酿,才能有秋天的累累硕果。作者匆忙的脚步正是他奋斗的历程,他体会到了“旅人”的艰辛,但在绿色生命力(“新芽”)的感召下,仍然努力着、拼搏着。他渴望着一个安定的生活,但他更在自迁徙的奋斗中感到了生活的原来意义。
  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天,我们将怎样去面对这个春天呢?是竭尽合力地去奋斗拼搏,还是在消极等中将青春的光彩消褪?
路,正在我们的脚下……

思维体操
   1、腓特烈是如何破案的?
    在一个冬天夜里,少年腓特烈从王宫的后门溜了出来,到警察局去。局长见到了腓特烈,立刻敬礼说:“王子殿下,怎么你一个人出来呢?万一出了什么差错,我们如何向国王交差呢?”“嘘!你小声一点,”王子说,“局长,你今天有点愁眉不展,是否发生了什么大案件使你头痛呢?”
   “是的,在城外一座没有近邻的房子里,一个单独居住的富家女子被杀害了。发现的人是住在100米以外的独身画家,他是昨天下午7时左右要去借书时发现的,正好有警察列队经过,画家就这样呼喊报警。死亡时间推定为下午5时左右。昨天从早上就下雪,到了下午4时才停止,雪积了有30公分厚,所以,这间房子等于被雪包围的密室,更奇怪的是雪地上只有画家去借书时的脚印,并没有其他的痕迹。”
    王子沉思一下,说:“凶手是画家。不要被他的足迹所迷惑。”局长听了王子的话,高兴地喊:“警员们!有人帮我们破案了。”警员们很惊讶地问局长:“就是这个小孩能帮我们破案吗?他叫什么?”王子忙抢着说:“我是住在王宫附近的少年朋友!”
    看看腓特烈王子是如何破案的?
   2、蔡小军说得对吗?
    蔡小军说:“湿的东西总比干的东西重。”哥哥说;“你再想想,恐怕不够全面吧!”小军说:“没错儿,你看湿衣服,湿的棉花……不都比干的重嘛!”可哥哥就是说他讲得不完全。你来评评看,他俩谁说得对?
    参考答案:
    1、画家在5时左右将富家女子杀害后到了自己家中,7时左右又踏着原来雪地上的脚印进去。他知道这个时候有警案列队会从这里经过,就以发现者的身份报警,企图消除嫌疑,转移视线。
    2、哥哥说得对。例如湿空气就比干燥空气轻。


〖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1、基础知识是考试中必定要涉及到的内容。《秋魂》是篇自读课文,其中词汇量较大,因此本课的字词要牢固掌   
    握:干瘪、憔悴、吞噬、殷实、归宿、温馨、宏爱、殷勤、谄媚、青睐、亲昵、理睬
   2、《秋魂》的内容含有很深的哲理性。在本课的考试中,一些重要语段、语句的含义也是常被涉及的对象。如:“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答案提示:果实的成熟必须经过风吹雨打、经过光射日晒。人的成熟离不开坎坷与磨难]。又如:“既然生命已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应当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这“不寻常的开头”和“不寻常结尾”指的是什么?[答案提示:“不寻常的开头”即是指秋叶的苦累劳作的奉献、为夏日献出的绿荫,为秋天献出的收获。“不寻常的结尾”指秋叶生命结束的豪迈气概,生命的延续。秋叶的灿烂一生并不会随着秋的到来而结束,殷实的种子已带着你的希望,向春天奔去,失去秋叶的枝头已长成了铁干虬枝的大丈夫。]再如“人们啊,在你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吧!”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答案提示:为了秋天的丰收,在下种之始,就应当辛勤耕耘。在人生之中,为了获取成功,就应当认真对待生活,精心耕耘生活。]
    3、“秋魂”的内涵是本课的核心,因此在考试本课的知识内容时,“秋魂”的含义也是被考查的对象。

动脑动手
   1、“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
   请模仿以上例句以“不是……不是……不是……不是……”造句。
   剖析:此题在于考察学生的排比造句能力。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语句,迎接香港回归的文艺晚会在哪儿举行?
   B、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哪儿是你的家?”
   C、老师,我这道语文题错在哪儿?
   D、我从来没有到过这里,哪儿知道这里的规矩。
剖析:此题考查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辨析。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义词性都会发生变化,本题中的四个“哪儿”,A、B、C三项的“哪儿”都是疑问代词,A项B项都是问地点,C项问部位,D项的“哪儿”则表示反问语气,所以正确的选项为D。
   1、核桃林散发出苹果般的清香,油润的叶子上,反射出点点灯光,警戒的战士游动着,剌刀尖上一明一暗的亮光          。
   A、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B、就像一只追绕他的萤火虫
   C、正是他那双明亮的眼睛              D、仿佛是天上闪烁的星星
    要完成这道题,只要紧紧抓住语境材料中对修辞内容的要求,围绕“一明一暗”、“游动”这两个特征去分析,就可以判断出恰当的选项B。(“萤火虫”对“一明一暗”,“追绕”对“游动”。)由此可见,完成这习题,恰当分析语境文字极为重要。

创新园地
                谁跑得最慢?
  爱迪生的一位朋友对他说:“我给你找一个助手吧,那个小伙子挺机灵的,保你满意!”爱迪生表示感谢。
  那位助手来了,爱迪生瞧他说话干脆利素,知识也挺扎实,心想:“不错,这个年轻人还差不多。”
  可是,没过几天,爱迪生就把这年轻人解雇了。
  朋友莫名其妙,跑来向爱迪生询问原因,爱迪生叹惜道:“可惜他只有知识和习惯,没有我要的那种……那种骑马思维。”
  “骑马?”朋友真如附入云雾一般。
  于是,爱迪生便讲了个故事:
  古代有个国王,觉得自己老了,想让儿子继承王位,但不知把王位传给两个儿子中的哪一个。于是,国王想出了个简单的问题,想考考两个儿子,看看谁较聪明,值得把自己的事业托付给他。一天,他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孩子们,我想给你们两匹马,一匹是黄骠马,给老大;另一匹是青骢马,这匹给老二。让你们骑马到十里外的清泉边饮水,谁的马走得慢,谁就是优胜者。”老大听后想,既然慢者为胜,那就骑上马慢悠悠地走,或者再睡个觉、洗个澡,让老二先骑马走吧。他这么想,动作也就慢条斯理,一点也不着急。他想用拖时间的办法,取得胜利。老二却不同,当国王说完后,他就首先上马,飞驰而去。不一会儿,到了目的地,让马饮了水。
  国王很高兴,觉得老二思维敏捷,与众不同,决定把王位传给老二,自己才放心。
  “这是怎么回事?”那位朋友听完故事后,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你知道吗?
  参考答案:老二抢先跳上的是老大的黄骠马,老大的马先到,当然是老大输了,老二取得了慢跑的优胜。
  谁是最后?
   1至50号运动员按次序站成一排,按一二、二二……报数,报单数的运动员首先离开队伍,剩下的运动员照样重新报数,也是报单数的运动员离开队伍,这样进行若干次。最后剩下的是哪一号运动员?
  参考答案:最后剩下的运动员,是32号运动员。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13、反复品味“既然生命已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应当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一句话,说说这“不寻常的开头”和“不寻常的结尾”指的是什么?
    提示: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需要将“秋叶”中二、三两自然段的内容结合起来体会。“不寻常的开头”即是指秋叶的苦累劳作的奉献。为夏日献出的绿荫,为秋天献出的收获。“不寻常的结尾”指秋叶生命结束的豪迈气概,生命的延续。秋叶的灿烂一生并不会随着秋的到来而结束,殷实的种子已带着你的希望,向春天奔去,失去秋叶的枝头已长成了铁干虬枝的大丈夫。
   14、怎样理解“秋天的土地是诚实的,它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
     提示:民谚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是一位不务正业者,你就将收获“杂草”、“糟糠”、“空白”。如果你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勤劳的务实者,你收获的就是“一片金黄”、“蜜糖”,这就是秋土的诚实。
   15、“人们啊,在你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吧!”这句话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提示:为了秋天的丰收,在下种之始,就应当辛勤耕耘。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了获取成功就应当认真对待生活,精心耕耘生活。
   16、在“秋景”之中,哪句话体现出了大地是位头脑成熟者?
    提示:大地淡然地一笑答道:如果那样,我不也变得一样薄情了吗?
   17、将课文内容再次出声朗读一遍,联系以上所学内容,谈谈你对“秋魂”的理解。
    提示:秋拥有成熟的果实,五彩缤纷的秋色,酸、甜、苦、辣俱全的秋味,慈母般心肠的秋风,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秋叶,诚实的秋土,头脑成熟,心胸阔达的大地。富有的、成熟的、奉献的,这就是秋的内涵,这就是秋的灵魂。
   1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19、摘录本文中的成语,并弄懂意思,丰富自己的词汇。
     五彩缤纷    众说绘纭    各抒己见    饱经忧患    勃勃生机    弱不禁风

妙文赏析
                      旅人之行
  约略七年前的初春,我写过一篇《新芽》,如今又是早春三月了,我作为一个旅人重来这南国。经过了几年东奔西走,我真不晓得我的春天将会在哪里到来,而且给我以怎样的花朵。但又不妨说我的春天另有一番富丽,以前的春天,我常常是因了一个人,一棵树,一种花,甚至是一个空的院落感到丰富和美满。现在在我心头的,却似乎是过去许许多多春天的总和,所谓芳菲次第常相续,原是从一刹那间看也。
  且说我是在一个出名的岩前,这里十分闹杂,却真是一个逢着仙人莫看棋的所在,因为我就看不出谁这么有闲。倒也许是一个抗战的士兵,还会欣赏到一枝绿叶,回想他上一次春天的战绩。另有人却在盘算着下一次飞机会给他带来什么货物,这又自然是一刻千金了。
  这岩前是水,它已被不断在扩张的城市吞噬了进来,成了替城市排除污秽的静脉,也顿时浊重而沉滞了。本来熟识的一节都换了陌生的面目,连山岩也有改变。可是这许多变迁,在我一丝也不感觉到时间的推移,因为这些好像都是一天可以改换的事,所以我也看不出我在时间上走了多远。
  住在这一间房屋被另一间房屋挤得更小了的街上,阴沉的天气又是这样的多,我常常怀想美丽的落日。朋友曾说,只有西山的落日同你打一个招呼,说它明天又要从东方起来,一点也不开玩笑。但目前招呼我的却是那一排古木上的新芽,它们永远是守时的,从不忘记在春天来提醒我,播种的时间到了。然而此刻我是个旅人呵,我没有了我所爱的土地,它们是圣洁的同时是卑污的,但即使是最污浊的土地,也从不使人失望地生长出洁白的花朵。这一颗颗绿珠似的新芽,是土地发出的号召,是召集人们工作的旗帜,而我是一个旅人呵。我在这里那里开展了我的工作,我是个耕作者却过着游牧的生活,我去年垦的地也许还有点痕迹,前年的或者更远的怕已完全荒芜了吧。我遗留下的种子今年还有发芽的吗?是未来的时间在唤着我迁徙,还是过去的时间在迫着我流浪呢?我将不追悔也没有惋惜,我愿像一棵树定居下来,我不敢希望有丰富的果子,让我在春天萌发,在夏天生长,在秋天落下一些叶子吧。

赏析:
  写春的文章,古往今来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不同的时代人们对春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本文作者就是在往昔“烽火连三月”的特定时节,写出了一个羁旅之人对春的种种体验,但他的人生感悟也不无发人深思之处。
  旅人的世界是在路途中。所逢着的春天自然也因地点不同而感触颇有差异。正如作者最初的体会:“因了一个人,一棵树,一种花,甚至是一个空的院落感到丰富和美满。”而世事沧桑,作者终于体会出了春天的真正涵义所在。
  其实,人的一生就像是在旅行。在生命的年轮里,每年都有四季更替,整个人生的季节里也有春夏秋冬。也需要有春天的萌芽和夏天的耕耘、酝酿,才能有秋天的累累硕果。作者匆忙的脚步正是他奋斗的历程,他体会到了“旅人”的艰辛,但在绿色生命力(“新芽”)的感召下,仍然努力着、拼搏着。他渴望着一个安定的生活,但他更在自迁徙的奋斗中感到了生活的原来意义。
  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天,我们将怎样去面对这个春天呢?是竭尽合力地去奋斗拼搏,还是在消极等中将青春的光彩消褪?
路,正在我们的脚下……

思维体操
   1、腓特烈是如何破案的?
    在一个冬天夜里,少年腓特烈从王宫的后门溜了出来,到警察局去。局长见到了腓特烈,立刻敬礼说:“王子殿下,怎么你一个人出来呢?万一出了什么差错,我们如何向国王交差呢?”“嘘!你小声一点,”王子说,“局长,你今天有点愁眉不展,是否发生了什么大案件使你头痛呢?”
   “是的,在城外一座没有近邻的房子里,一个单独居住的富家女子被杀害了。发现的人是住在100米以外的独身画家,他是昨天下午7时左右要去借书时发现的,正好有警察列队经过,画家就这样呼喊报警。死亡时间推定为下午5时左右。昨天从早上就下雪,到了下午4时才停止,雪积了有30公分厚,所以,这间房子等于被雪包围的密室,更奇怪的是雪地上只有画家去借书时的脚印,并没有其他的痕迹。”
    王子沉思一下,说:“凶手是画家。不要被他的足迹所迷惑。”局长听了王子的话,高兴地喊:“警员们!有人帮我们破案了。”警员们很惊讶地问局长:“就是这个小孩能帮我们破案吗?他叫什么?”王子忙抢着说:“我是住在王宫附近的少年朋友!”
    看看腓特烈王子是如何破案的?
   2、蔡小军说得对吗?
    蔡小军说:“湿的东西总比干的东西重。”哥哥说;“你再想想,恐怕不够全面吧!”小军说:“没错儿,你看湿衣服,湿的棉花……不都比干的重嘛!”可哥哥就是说他讲得不完全。你来评评看,他俩谁说得对?
    参考答案:
    1、画家在5时左右将富家女子杀害后到了自己家中,7时左右又踏着原来雪地上的脚印进去。他知道这个时候有警案列队会从这里经过,就以发现者的身份报警,企图消除嫌疑,转移视线。
    2、哥哥说得对。例如湿空气就比干燥空气轻。


〖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1、基础知识是考试中必定要涉及到的内容。《秋魂》是篇自读课文,其中词汇量较大,因此本课的字词要牢固掌   
    握:干瘪、憔悴、吞噬、殷实、归宿、温馨、宏爱、殷勤、谄媚、青睐、亲昵、理睬
   2、《秋魂》的内容含有很深的哲理性。在本课的考试中,一些重要语段、语句的含义也是常被涉及的对象。如:“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答案提示:果实的成熟必须经过风吹雨打、经过光射日晒。人的成熟离不开坎坷与磨难]。又如:“既然生命已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应当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这“不寻常的开头”和“不寻常结尾”指的是什么?[答案提示:“不寻常的开头”即是指秋叶的苦累劳作的奉献、为夏日献出的绿荫,为秋天献出的收获。“不寻常的结尾”指秋叶生命结束的豪迈气概,生命的延续。秋叶的灿烂一生并不会随着秋的到来而结束,殷实的种子已带着你的希望,向春天奔去,失去秋叶的枝头已长成了铁干虬枝的大丈夫。]再如“人们啊,在你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吧!”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答案提示:为了秋天的丰收,在下种之始,就应当辛勤耕耘。在人生之中,为了获取成功,就应当认真对待生活,精心耕耘生活。]
    3、“秋魂”的内涵是本课的核心,因此在考试本课的知识内容时,“秋魂”的含义也是被考查的对象。

动脑动手
   1、“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
   请模仿以上例句以“不是……不是……不是……不是……”造句。
   剖析:此题在于考察学生的排比造句能力。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语句,迎接香港回归的文艺晚会在哪儿举行?
   B、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哪儿是你的家?”
   C、老师,我这道语文题错在哪儿?
   D、我从来没有到过这里,哪儿知道这里的规矩。
剖析:此题考查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辨析。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义词性都会发生变化,本题中的四个“哪儿”,A、B、C三项的“哪儿”都是疑问代词,A项B项都是问地点,C项问部位,D项的“哪儿”则表示反问语气,所以正确的选项为D。
   1、核桃林散发出苹果般的清香,油润的叶子上,反射出点点灯光,警戒的战士游动着,剌刀尖上一明一暗的亮光          。
   A、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B、就像一只追绕他的萤火虫
   C、正是他那双明亮的眼睛              D、仿佛是天上闪烁的星星
    要完成这道题,只要紧紧抓住语境材料中对修辞内容的要求,围绕“一明一暗”、“游动”这两个特征去分析,就可以判断出恰当的选项B。(“萤火虫”对“一明一暗”,“追绕”对“游动”。)由此可见,完成这习题,恰当分析语境文字极为重要。

创新园地
                谁跑得最慢?
  爱迪生的一位朋友对他说:“我给你找一个助手吧,那个小伙子挺机灵的,保你满意!”爱迪生表示感谢。
  那位助手来了,爱迪生瞧他说话干脆利素,知识也挺扎实,心想:“不错,这个年轻人还差不多。”
  可是,没过几天,爱迪生就把这年轻人解雇了。
  朋友莫名其妙,跑来向爱迪生询问原因,爱迪生叹惜道:“可惜他只有知识和习惯,没有我要的那种……那种骑马思维。”
  “骑马?”朋友真如附入云雾一般。
  于是,爱迪生便讲了个故事:
  古代有个国王,觉得自己老了,想让儿子继承王位,但不知把王位传给两个儿子中的哪一个。于是,国王想出了个简单的问题,想考考两个儿子,看看谁较聪明,值得把自己的事业托付给他。一天,他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孩子们,我想给你们两匹马,一匹是黄骠马,给老大;另一匹是青骢马,这匹给老二。让你们骑马到十里外的清泉边饮水,谁的马走得慢,谁就是优胜者。”老大听后想,既然慢者为胜,那就骑上马慢悠悠地走,或者再睡个觉、洗个澡,让老二先骑马走吧。他这么想,动作也就慢条斯理,一点也不着急。他想用拖时间的办法,取得胜利。老二却不同,当国王说完后,他就首先上马,飞驰而去。不一会儿,到了目的地,让马饮了水。
  国王很高兴,觉得老二思维敏捷,与众不同,决定把王位传给老二,自己才放心。
  “这是怎么回事?”那位朋友听完故事后,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你知道吗?
  参考答案:老二抢先跳上的是老大的黄骠马,老大的马先到,当然是老大输了,老二取得了慢跑的优胜。
  谁是最后?
   1至50号运动员按次序站成一排,按一二、二二……报数,报单数的运动员首先离开队伍,剩下的运动员照样重新报数,也是报单数的运动员离开队伍,这样进行若干次。最后剩下的是哪一号运动员?
  参考答案:最后剩下的运动员,是32号运动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秋魂》教学设计二

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大意,体会"秋魂",激发谦逊真诚、无私奉献的精神。

2、 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明确本文粗线条写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 教学过程

1、 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从朱自清先生生机勃勃的《春》,到老舍先生充满温情的《济南的冬天》,又从峻青先生优美、凉爽、惬意的《海滨仲夏夜》来到素素有着别样感悟的《夏天也是好天气》,一年四季走过了三个季节。今天,我们又要在这深冬之时走进刘增山先生的《秋魂》。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下面我出示几幅画面,请大家说说这些画面分别与文章的哪一部分或哪些句子有关。

(用多媒体逐一展示画面,学生讨论明确)

2、欣赏完了这些美丽的画面,就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

⑴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⑵秋魂到底指什么?(提示方法:齐读P88上的题记。)

(小组讨论完毕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用多媒体投影:秋魂--成熟的头脑)

3、明白了什么是秋魂,大家一定感觉到了本文与《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的写法不同。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读P73上的"春花图"、P89上的"秋实",大家思考一下在写法上有何异同?为什么不同?

(先小组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春花图"精雕细刻,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赞颂春天的美丽,语言活泼;"秋实"则粗线条勾勒,托物言志,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语言深沉。)



4、现在再请大家谈谈由"秋魂"触发的新的感悟,然后质疑。

5、小结

秋是美的使者,秋是丰收的季节,但在我们欣赏他的同时,更应当学习她那份谦逊、豁达、宽容和无私奉献的美德。

6、作业:

仿照《秋魂》写一段自己最有感悟的景物。(提示结构:引出景物-描述景物-托物寓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秋魂》综合资源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满蕴着感情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秋天不同的景物,感受它们充满哲理的内蕴,用精练而形象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展示了秋的灵魂和神韵,反映了作者对秋的深刻理解。

全文一共有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秋天的果实。秋实有一个成熟的大脑,它虚怀若谷,把自己的收获归功于风、雨、光、热。“不是……也不是……更不是……”,三个排除,最后将重点落在秋实的思考上。以下四个分句各成一段,就是秋实认真思考的结果。最后两个反问,更突出了风、雨、光、热在成熟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第二部分写秋天的颜色。秋色不是孤芳自赏的自我,它有博大的胸怀,能容纳成熟的万物,所以它显得五彩缤纷,绚烂多姿。“秋是什么颜色?”一个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接着作者让不同的景物站出来说话,金黄的谷子,红色的高粱,雪白的棉花,黑色的墨菊,它们各自申述着自己的颜色。但是这些回答都是片面的,秋天并不是某种单一的色彩,所以“秋天听了摇摇头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而这缤纷的色彩正是这不同景物的不同色调汇集而成的,也就是说,这些片面的回答组合在一起,正好汇成了多姿多彩的秋天的颜色。

第三部分写秋天的滋味。这一部分在结构上与前一部分相似,但语言表达略有不同。秋天是什么滋味,苹果、甘蔗、槐籽、秦椒、红果各有回答。这一层与前一段结构大体相同。下边秋的表达与上一段不同,都是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强调了自己是酸、甜、苦、辣各种味道的融合。

第四部分写秋风。秋风送走了秋天,迎来了寒冬,看似冷酷,但作者透过这表面的冷酷,写出了秋风那慈母般的心肠。这里,作者先连续使用三个否定的反问,接着又从正面反复说明秋风的贡献,表达了自己对秋风的赞美之意。作者最后说:“感谢秋风吧,别曲解了它那一片保护生命的慈母般的心肠。”用拟人手法,直接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第五部分写秋叶。秋叶不是留恋枝头,也不是忧虑命运,它是在努力寻找,寻找一个不寻常的结尾。作者先说落叶“飘悠悠”,“似乎忧心忡忡”,给读者设下悬念。接着,作者连续发出疑问,连续作出回答,回答的内容主要是安慰秋叶,在安慰中阐明了秋叶对秋的贡献,对人类的贡献。

第六部分写秋土。秋有丰腴的土壤,它孕育了成熟的果实,用自己诚实的心证明着劳动者的勤懒、好坏。在这里,作者通过秋土告诫人们,要想有好的收获就必须播下真诚的种子。

最后一部分写秋景。秋天的景色是善良、宽厚的,虽然黄莺哑了,蝴蝶躲了,花儿谢了,杨柳枯了,但它仍然热情地接受着,并不因此而拒绝。用秋景的话说:“如果那样,我不也变得一样薄情了吗?”它并不是那样的薄情者。这一段,作者通过不同景物对春和秋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通过秋景与这些不同景物的对比,展示了秋景博大的胸襟、仁慈的情怀。

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都是秋天特有的景物。把这些景物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秋的灵魂和神韵。秋实成熟的头脑,秋色五彩缤纷的颜色,秋味种种不同的滋味,秋风慈母般的心肠,秋叶不寻常的开头与结尾,秋土诚实的心和秋景博大的胸怀,它们之所以各有不同的特征,就是因为它们都有着成熟的大脑,有着丰富的思想,在秋天到来之际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浓厚的感情。全文用拟人的手法写成,赋予秋天的各种景物以人的特征,或褒或贬,渗透着作者的感情。比如文章的主体是赞美,是通过对秋的各种景物的赞美,揭示秋的灵魂。同时,文章也有贬抑的笔墨,如写黄莺、蝴蝶、花儿等,写春天到来、阳光明媚时,它们纷纷出来献媚,以博得大地的欢心和宠爱;而当秋天来临,大地刚刚呈现寒冷时,它们却纷纷逃避,收起了自己的美丽。通过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写出了它们薄情的性格,表达了作者不满的情绪。但是写这些景物的薄情,正是为了衬托秋景的多情和宽厚,所以这里的贬也是为褒服务的。文中还使用了很多富有感情色彩的句式,特别是排比句、设问句的使用,给文章增加了浓厚的感情。例如:“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几个整齐的句子,充分表现了秋实细致的思索,展示出它那成熟的大脑。

作者还特别注意结构、语言的变化,避免文章的单调、呆板。本文一共写了七种景物,七种景物的写法各有不同,有些则是在大同当中略有变化。比如秋色和秋味,两段写法大体相近但并不雷同:它们都是通过别的景物加以说明,但说明之后秋天的回答则有变化。此外,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多处使用结构整齐的排比句,但同时也注意句式的变化,避免语言的板滞。比如秋风一段,作者先用三个反问构成排比,接着又改用三个强调的句式,避免了句式的单一。

关于练习

一、通读全文,说说你对“秋魂”的理解。

通过自读课文,了解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回答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先概括各部分的大意,然后总结全文的中心。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答案不求统一。

作者对“秋魂”的理解渗透在对各部分的描写当中,并通过题记集中加以表现。它所揭示的秋魂大体是:秋天不仅是自然万物成熟的季节,代表着收获和欢乐,同时秋本身也是成熟的,它有一个成熟的大脑,知道所有的收获并非自己独自创造,而是自然界共同的结晶。

也可以有别的表述方法,只要能说到秋天有一个成熟的大脑即可。

二、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照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这两句的寓意是什么?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一下?为什么?

这是用肯定的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意为世界上没有不经过风吹雨打、光照日晒而成熟的果实。

不能调换。前边四个并列分句是按照风、雨、光、热的顺序说的,这两个反问句与它们的顺序相照应,使得前后语意连贯,所以它们的位置不能调换。

△2.“既然生命已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应当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这“不寻常的开头”和“不寻常的结尾”指的是什么?

作者接连用三个设问句,先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又进一步解答,表达出对秋叶的赞美之情。第一个设问写出了秋叶的贡献;第二个设问写出了秋叶生命虽然短暂,但它已经用自己短暂的生命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第三个设问写出了秋叶对大树的养育之恩。“不寻常的开头”指的就是上边说的三种情况,“不寻常的结尾”应该是指树叶飘落后化作肥沃的土壤,继续默默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3.“人们啊,在你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吧!”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这一题不求统一答案,可让学生自由发挥。最好能说到要想有好的收获,必须播下好的、诚实的种子这样的意思。

三、本文使用了很多成语,把它们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弄懂意思。

这一题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答案略。

教学建议

一、要多朗读,通过朗读带动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朗读时要注意作者感情的抒发,特别是那些整齐的句式,要读出感情。

二、从全文看,本文各部分的意思比较直露,但文章标题所揭示的中心不容易把握和概括。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注意体会作者所赞美的“秋魂”到底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让他们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不归纳统一的答案。

三、结合练习三,注意理解文中的一些精妙的或关键性的语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秋魂》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说明:

     《秋魂》是初一语文新教材自读课篇目。教者按照新大纲的教学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自读、听读、朗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具体内涵。本节课重在探讨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下,自读课的教学方法。

                      秋 魂

师: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展现   着姿态各 异的大千世界,你喜欢哪一个季节?能简 单的谈一谈吗?(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的景色)

生:我喜欢冬天,那是一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非常美,我们可以打雪橇,可以滑冰,堆雪人,反正有很多好玩的事。

生:我喜欢春天,那是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的季节,花开了,树叶绿了,我们可以脱去厚厚的棉服,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空气。

生:我喜欢夏天,夏天可以游泳,还可以穿得很轻松,阳光是那么的灿烂,心情很好。

生:我喜欢秋天,那意味着收获,而且每逢秋天,我们就会迎来一个崭新的学期。

师:同学们对四季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的确,古往今来,人们欣赏着四季的美,吟咏着四季的伟大。秋天,虽没有春天那般的妩媚,夏天那般的火热,冬天那般的寂静,但它所拥有的是一份成熟之美。当树叶由青变黄,草木摇落,大雁南归,兰草开花,菊花飘香之时,秋天已经带着它的魂魄来了。

(多媒体: “秋魂”二字)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赏析散文名篇《秋魂》,作者刘增山。

(板书:秋魂 刘增山)

师:这篇文章是自读课文,本节课需要同学们解决两个问题:第一,通过朗读,培养语感,第二,理解“秋魂”的具体内涵。

那么就让我们共同步入那金色的秋天吧!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并利用手中的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现在开始。

(学生活动: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并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师:这篇文章一共有几幅画面?

生:(齐声)七幅图景。

师:你最喜欢哪一幅?

生:我最喜欢秋色图。

生:我比较欣赏秋景图。

生:我最喜欢秋实图。

生:我也是。

生:秋味图,我也很喜欢。

生:我最喜欢秋风图。

生:我特别愿意读秋叶图。

师:看来,这篇文章令同学们爱不释手,那么就请同学们研读你所喜欢的那一幅画面中的文字,想一想具体哪些语段或语句写得很美,打动了你,或者对你有所启发,请在书上勾画、评点出来,同学们可以大声朗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现在开始。(多媒体呈现出秋天不同的景色,有姿态各异的秋叶,有姹紫嫣红的秋天远景,有广袤的秋土,有丰硕的秋实等,配以音乐)

(学生活动:有的同学自己认真的看书、读书;有的同学互相讨论,把具体的语句都画在了书上,并在讨论其中的内涵。同学们很积极,气氛很热烈。)

(教师活动:在同学们活动时,参与其中,进行相应的点拨、启发。)

师:你最喜欢哪幅画面?哪些具体语句或语段?说给大家听,并谈一谈理由。

(多媒体:“秋魂”二字)

生:老师,我喜欢“秋实”中最后两句话。

(板书:秋实)

师:请你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好吗?

生:“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这两句话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都需要经过一番磨砺才能获取成功。

师:你理解得很深刻,如果把这两句话变换位置,你看行吗?

生:老师,我认为不可以,因为这个顺序是根据前面的四句话的顺序安排的。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

师:作者这样安排语序,有什么好处吗?

生:这样的语序很整齐,使行文更连贯。

师:这位同学能注意上下文的关系,看书很认真,其他同学是否也可以来谈一谈你的认识?

生:我喜欢“秋土”图中的第二自然节和第三自然节。

(板书:秋土)

师:有感情的读一读好吗?

生:“如果你种下的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如果你种下的秕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把糟糠,如果你什么也不种,秋天收获的则是一片空白。

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这两节运用对比的手法,告诉我们有怎样的播种,就有怎样的收获。

师:你朗读得很有感情,对几个词语的把握也很准确。对于这位同学的回答,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

生:这两小节和第一自然节中的“秋天的土地则是诚实的,它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这句话相照应,告诉我们秋土是诚实的。

生:其中蕴涵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一个道理。

生:这一节中最后一句“秋说:人们啊,在你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吧!”,这句话写得很有哲理。我们要想有好的收成,必须要种下好的种子,确立了目标并为之不懈的去努力,我们才会有收获。就象我们学习一样,平时不脚踏实地,考试就不会好的成绩。

师:同学们,你们真的很让老师感动,你们认识的很透彻。正所谓的“世间自有公道,付出自有回报”。

生:老师,我喜欢“秋景”图。

(板书:秋景)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其中的这样几个词语用的很生动:殷勤,谄媚,披红戴绿,青睐,情意绵绵,亲昵,喜爱,欢心。我认为这是拟人化的词语,并和后文的“离散、哑、躲、谢、枯、冷漠”这样几个词形成了对比,告诉我们大地是不薄情的。

生:还有一句话“大地淡然的一笑答道:如果那样,我不也变得一样薄情了吗?”,这是一个反问句,回答也是“大地是不薄情的。”

师:怎样理解呢?

生:大地拥有着宽广的胸怀。

生:让我们感受到大地博大的胸襟。

师:正象同学们说的那样,生动形象的词语,表现大地仁慈的情怀,宽广的心胸。这一句话,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会让听者回味无穷?

生:我试一试,“大地淡然的一笑答道:如果那样,我不也变得一样薄情了吗?”。

师:看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加深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生:老师,我想谈一谈对“秋风”这幅图景的认识,这一幅的句式变化多样,使人感觉不单调。

(板书:秋风。)

师:请你具体说一说。

生:作者运用了许多排比句,反问句,例如:文章的第三节。

师:能有感情的朗读吗?

生:“如果不是秋风将树叶吹落梢头,那片片叶子不是要被严冬所撕碎吗?如果不是秋风把果实卸下高枝,那果实不是要被冰雪所吞噬吗?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延续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萌生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个温存的家,使它保存了生命的胚胎。”

师:这位同学语调把握得很好,那么这一节的主旨句在哪?

生:“感谢秋风吧,别曲解了它那一片保护生命的慈母般的心肠。”

师:“曲解”一词怎么讲?

生:误解,不正确的理解。

师:我们怎样曲解了秋风?

生:说它冷酷无情,抱怨它吹跑了树叶,吹跑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呢?

生:秋风它有着保护生命的慈母般的心肠,把慈爱献给了人间。

师:想一想,在你的身边有这样的现象吗?

生:我们的老师,批评我们时毫不留情,有时觉得真的难以接受,我也曾无数次在心里诅咒着老师,现在我感到很惭愧,以后我会接受老师对我的教育,因为老师是为了我们好。

师:如果你们的老师在场,他听了大家的肺腑之言,相信一定会很欣慰的。

生:我们的父母,他们有的时候打骂我们,有时我发誓再也不理他们了,现在想来,我真的很没良心。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不过也希望你的父母改变教育方式。

生:老师,我想为大家朗读“秋叶”中的最后一段话。因为我觉得它的语言写的很生动。

(板书:秋叶)

师:那就请你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吧。

生:“飘悠悠,飘悠悠,秋叶依然在那里盘旋着,它似乎既不留恋枝头,也不忧虑命运,而是在寻觅自己的归宿,它是在想:既然生命已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应当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

师:你朗读得很有感情,那其他同学能说一说,这“不寻常的开 头”和“不寻常的结尾”各指什么?

生:秋叶的奉献精神。

生:秋叶用自己短暂的生命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生:秋叶对大树的养育之恩。

生:这几句话正让我们看到秋叶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真是“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生:老师,我认为文章中秋色和秋味这两幅图景,有共同点。

(板书:秋味 秋色)

师:具体谈一谈,好吗?

生:这两幅图景都体现了一种丰富的人生。

生:告诉我们,人生充满着酸甜苦辣许多滋味。

生:告诉我们,生活的色彩不是单调的,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去面对生活,不断的锻炼自己来丰富自己七彩的人生。

师:同学们都能够积极的思考,探求语句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秋魂》,当我们研读课文之后,你如何理解题目--《秋魂》的具体内涵呢?

生:魂指崇高的品质或精神。秋魂指秋天所具有的崇高的品质。

生:秋魂就是这七幅图景所蕴涵的哲理。

生:秋天是无私的,诚实的,博大的。

生: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的题记恰恰就是秋魂内涵的体现。

师:你能读一读题记吗?

生:人们啊,你可知秋天为何有一个丰厚的收获?因为它有着一个成熟的头脑。

(板书:丰厚的收获 成熟的头脑)

师:题记和这七幅图景之间内在的联系是什么?

生:题记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师:这是我们第一次认识题记,把握住题记和正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这篇文章看似写景,实际上是礼赞一种伟大的人格--成熟的人格。

师:选取任何一个方面,联系自己的实际,想一想如何才能够获得这份成熟呢?

生:没有辛勤的耕耘,不会有丰富的收获,在成长的道路上要勇于拼搏,这样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生:让我想起了一句格言: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苦难,才能够不断进步。

生: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些也是人生的苦难,克服他们,才会有所成就。

生:想有好的收获,必须要种下好的种子。“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嘛。

师:同学们谈得很充分。真正的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先由老师带着大家进入那硕果累累的秋实画面。

(范读课文,并配乐。)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带着感情,大声朗读你所喜欢的画面中的语段。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所喜欢的语段?其他同学听一听,评一评。

生:我来给大家朗读秋风图。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的很流利,但感情把握的不是很好,象最后一句,那份感激之情好像没读出来。

师:你能来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朗读最后一句。

(同学们响起了掌声)

师:掌声证明了一切。还有哪位同学能朗读课文?

生:我朗读秋叶这幅图景。

生:他在朗读过程中语气把握的很好,尤其“飘悠悠,飘悠悠”那一句,读得非常的投入,真的让我们感受到秋叶飘落时的状态。

生:他读的确实很有感情,但我觉得最后一句在读的过程中,速度再放慢,会更有韵味。

师:你能试一试吗?

生:读秋叶中的最后一句话。

师:你能够很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朗读过程中情感把握得也很到位。这几个同学表现的都很积极,那其他同学呢?

生:我来朗读秋实这一幅图景。

生:他读的太好了,在我眼前仿佛真的呈现出那硕果累累的秋天。

生:无论是语调还是语速,都把握的很准确,感情非常的充沛。

师:看来同学们能够很好的理解全篇内容,否则不会把课文朗读到如此出神入化的程度。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写景抒情散文,对于拥有着花季年龄的同学们而言,有助于大家定准自己的人生目标,真心的希望同学们能够播种一粒成熟的种子,相信定会有一份丰厚的收获等待着大家。作业:希望同学们回家继续朗读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板书:

                           秋        魂

                                                                刘增山

                                秋  实

                秋味                            秋色

                            丰厚的收获

                秋风                            秋叶

                            成熟的头脑

                秋土                            秋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皇帝的新装教法设计

一、教 法 建 议
抛砖引玉
  1.《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是世界著名儿童文学安徒生的作品,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童话,童话的种类。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从儿童观察自然界或社会生活的观点来编写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
  童话又分两种,一种与寓言相近,每篇说明一个道理,这一类比较浅显;另一种与小说相近,并不直接说明一个道理,而是揭示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这一类比较深些。这篇《皇帝的新装》和安徒生的其他许多童话属于后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猜读,一个新的情节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合起书来先想象:
  读到“为了要穿得漂亮”,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图到什么地步。
  读到“来了两个骗子”,想象一下,这两个骗子会怎样行骗。
  读到“都看不见衣服”,想象一下,这个皇帝会怎样想,怎么办
  读到“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这两个骗子的屋子里”,想象一下,这个老大臣看到骗局会怎样表现。
读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想象一下,这个官员看骗局又会怎样表现。
  “读到“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一次”,想象一下,这个皇帝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
  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想象一下,宫内宫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么样,结局怎么样。
  通过读和想,然后对照课文,体会安徒生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多么精妙,对比一下自己的想象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够好。
  3.让学生预习课文,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味人物语言的情调韵味,用符号划分音节,分出读音的轻重缓急,掌握语调、语气,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角色分配:皇帝、骗子(工人),老大臣、诚实的官员(2人),骑士、典礼官、其他随行人员(3人),小孩、小孩的爸爸(2人),老百姓(若干人)。
  可让其他同学认真听这些角色朗读,并按照要求给朗读成绩打分。要求如下:
  语音准确、语句流畅、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富有表情
  4.把握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段落大意。
  课文分三个部分:
  (一)皇帝的怪癖——爱新装——奢侈、虚荣
  (二) 皇帝受骗了  做新装——昏庸、虚伪
           穿新装——愚蠢透顶
  (三)皇帝出丑了——展示新装——自欺欺人
  5.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人物性格:
   皇帝——骄奢淫逸,愚蠢虚荣
   大臣——阿谀奉承,虚伪自私
   小孩——天真无邪,纯洁无畏

指点迷津
  1.导入新课前,可让学生讲一个自己听过或看过的童话故事,初一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比较喜欢阅读童话,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后练习第四题介绍了叶圣陶和鲁兵为《皇帝的新装》写的两个续篇,教学时可作比较阅读,可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先口头为课文作续,再让学生动手写一个续篇,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逐段找出关键的字、词、句并仔细体会,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二、学 海 导 航

学法指要
  1.《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童话的中名篇,也是世界童话宝库中的精品。安徒生一生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的童话故事,同学们谁能讲述一个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看谁讲得准确、生动。
  提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2.本文中的皇帝是怎样一个形象?
  提示:皇帝是作品的中心人物。作者没有写他的外貌,就连他的名字也没做介绍,作者从五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昏聩无能、自欺欺人、顽固不化和卑鄙无耻。
  (1)他相信“新装”的奇异作用,“那就是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衣服”,也想借助“新装”的奇异作用来测验手下官员的工作能力;(2)他自己就看不见“新装”,但怕说自己“愚蠢”和不称职,面对什么也没有的“新装”赞口不绝;(3)他付了许多生丝、金子和现款给两个骗子,并且还赐给他们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御聘织师”的称号;(4)他最信任的两位要人,所谓“诚实”的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都用假话欺骗了他;(5)他光着身子两次照镜子,转动着身体,欣赏“美丽的服装”,赤身露体地去参加游行大典。听到说他没有穿衣服,他虽然有些发抖,但并不赶紧收场。
  3.两个“织工”是怎样行骗的?
  提示:
  (1)投其所好。迎合皇帝嗜好新装的心理,以便逐步引诱对方进入圈套。
  (2)攻其所惧。骗局终究是骗局,总有破绽显露。为了掩饰破绽,堵封对方的口,两个骗子编制了一套鬼话,声称所制新装“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骗子们之所以敢于提出如此荒谬的“理论”,是基于这样的心理分析:皇帝和他的大臣们私心极重、爱慕虚荣,在真理和私利发生冲突时,他们必定是弃理趋利的。因此,骗子们先发制人,造“舆论”攻其所惧,迫使对方为维护私利、虚荣而说假话、做错事,以达到“以假乱真”的行骗目的。
  (3)攻其所无。编造一些行为、言论,给对方看和听,并多次反复强调,使对方错误地认识到子虚乌有的新装的存在,使骗局成功。
  总之,皇帝和大臣们思想上的弱点是他们受骗的内因,两个骗子对受骗者的准确而深刻的心理分析以及随之而采取的乖巧的谋略是骗子成功的秘诀。
  4.文章中所写到的骗子仅仅是那两个“织工”吗?
  提示:这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老师作总结。
  对于两个“织工”,作者直接了当地指出他们是骗子。然而那位“诚实的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何尝不是骗子呢?至于那高贵的皇帝陛下,实际上是国内最大的骗子。另外,那些“特别圈定的随员”,“所有的骑士”,典礼官,托后裙的内臣等人,无一不是骗子。甚至“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煞有介事称赞那“新装,他们也在说谎。
可以这样说,上述所有的人都在行骗。但个人的动机不同,行骗的程度不同。两个“织工”为了骗取钱财而诡计多端,无所不用;皇帝是自欺欺人,以满足虚荣心,显示其至尊的权位;几个要臣更多的是想保全自己、拍马献媚;众多的随员、骑士是“附和”着说说;老百姓们则是人云亦云,一旦有人说穿真相,他们首先觉悟,“所有的老百姓”都会投向真理。作者抨击那种谎言充塞、行骗有术的世俗社会是何等的尖锐、有力而又有分寸啊!
  5.“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讨论分析:这一题意在引导学生揣摩安徒生设计故事情节的匠心。《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移植过来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改动就是将原作说的凡是私生子都看不见衣服改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使故事有了全新的情节,使童话有了全新的主题。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皇帝之所以上钩,主要是看中了这一点,以便毫不费劲就可以鉴别他的臣民,帮助他的统治。因为老大臣、官员、随员以及老百姓之所以说假话,也都是因为害怕这一点。
  6.《皇帝的新装》中写老大臣抓住了他的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提示:写老大臣抓住了他衰朽的特点,写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如“愿上帝可怜我吧!”“我的老天爷!”写眼睛,一再写他睁得怎样大,写语言,对一些词语反复使用,极力描写老大臣对子虚乌有的衣料的赞美,和前面说的“诚实”形成强烈的对照,增强了讽刺意味,把他虚伪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7.为什么全文反反复复说“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提示:要点戳穿各色人的虚伪嘴脸。
  8.这个童话的结局是让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想一想作者的意图是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本题目是深入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对学生进行诚实的教育,鼓励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
  这个童话的结局是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作者的意图是要说明:一个人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9.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皇帝、老大臣、“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不敢说真话?老百姓一开始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摘录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最后归纳一下,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本题目是引导学生就这篇童话的一个关键点,将课文的材料联系起来思考,学习归纳的方法。借此可以发现这几处心理描写的匠心。
  皇帝: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老大臣: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
  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老百姓: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会显出自己太愚蠢。
  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或者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皇位或官位,或者是害怕招来杀身之祸。
  10.南朝梁《高僧传》中有一则故事,可与本课比较阅读。
  原文:
             狂 人 之 细 布
  昔狂人,令绩师(纺织师)绩锦(丝绸),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特别用心),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嫌)其粗。
  绩师大怒,乃指空示(让……看)曰:“此是细缕。”
  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最好的师傅)犹且不见,况他人耶(呢)?”
狂人大喜。,就连他的名字也没做介绍,作者从五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昏聩无能、自欺欺人、顽固不化和卑鄙无耻。
  (1)他相信“新装”的奇异作用,“那就是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衣服”,也想借助“新装”的奇异作用来测验手下官员的工作能力;(2)他自己就看不见“新装”,但怕说自己“愚蠢”和不称职,面对什么也没有的“新装”赞口不绝;(3)他付了许多生丝、金子和现款给两个骗子,并且还赐给他们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御聘织师”的称号;(4)他最信任的两位要人,所谓“诚实”的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都用假话欺骗了他;(5)他光着身子两次照镜子,转动着身体,欣赏“美丽的服装”,赤身露体地去参加游行大典。听到说他没有穿衣服,他虽然有些发抖,但并不赶紧收场。
  3.两个“织工”是怎样行骗的?
  提示:
  (1)投其所好。迎合皇帝嗜好新装的心理,以便逐步引诱对方进入圈套。
  (2)攻其所惧。骗局终究是骗局,总有破绽显露。为了掩饰破绽,堵封对方的口,两个骗子编制了一套鬼话,声称所制新装“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骗子们之所以敢于提出如此荒谬的“理论”,是基于这样的心理分析:皇帝和他的大臣们私心极重、爱慕虚荣,在真理和私利发生冲突时,他们必定是弃理趋利的。因此,骗子们先发制人,造“舆论”攻其所惧,迫使对方为维护私利、虚荣而说假话、做错事,以达到“以假乱真”的行骗目的。
  (3)攻其所无。编造一些行为、言论,给对方看和听,并多次反复强调,使对方错误地认识到子虚乌有的新装的存在,使骗局成功。
  总之,皇帝和大臣们思想上的弱点是他们受骗的内因,两个骗子对受骗者的准确而深刻的心理分析以及随之而采取的乖巧的谋略是骗子成功的秘诀。
  4.文章中所写到的骗子仅仅是那两个“织工”吗?
  提示:这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老师作总结。
  对于两个“织工”,作者直接了当地指出他们是骗子。然而那位“诚实的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何尝不是骗子呢?至于那高贵的皇帝陛下,实际上是国内最大的骗子。另外,那些“特别圈定的随员”,“所有的骑士”,典礼官,托后裙的内臣等人,无一不是骗子。甚至“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煞有介事称赞那“新装,他们也在说谎。
可以这样说,上述所有的人都在行骗。但个人的动机不同,行骗的程度不同。两个“织工”为了骗取钱财而诡计多端,无所不用;皇帝是自欺欺人,以满足虚荣心,显示其至尊的权位;几个要臣更多的是想保全自己、拍马献媚;众多的随员、骑士是“附和”着说说;老百姓们则是人云亦云,一旦有人说穿真相,他们首先觉悟,“所有的老百姓”都会投向真理。作者抨击那种谎言充塞、行骗有术的世俗社会是何等的尖锐、有力而又有分寸啊!
  5.“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讨论分析:这一题意在引导学生揣摩安徒生设计故事情节的匠心。《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移植过来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改动就是将原作说的凡是私生子都看不见衣服改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使故事有了全新的情节,使童话有了全新的主题。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皇帝之所以上钩,主要是看中了这一点,以便毫不费劲就可以鉴别他的臣民,帮助他的统治。因为老大臣、官员、随员以及老百姓之所以说假话,也都是因为害怕这一点。
  6.《皇帝的新装》中写老大臣抓住了他的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提示:写老大臣抓住了他衰朽的特点,写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如“愿上帝可怜我吧!”“我的老天爷!”写眼睛,一再写他睁得怎样大,写语言,对一些词语反复使用,极力描写老大臣对子虚乌有的衣料的赞美,和前面说的“诚实”形成强烈的对照,增强了讽刺意味,把他虚伪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7.为什么全文反反复复说“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提示:要点戳穿各色人的虚伪嘴脸。
  8.这个童话的结局是让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想一想作者的意图是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本题目是深入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对学生进行诚实的教育,鼓励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
  这个童话的结局是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作者的意图是要说明:一个人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9.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皇帝、老大臣、“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不敢说真话?老百姓一开始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摘录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最后归纳一下,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本题目是引导学生就这篇童话的一个关键点,将课文的材料联系起来思考,学习归纳的方法。借此可以发现这几处心理描写的匠心。
  皇帝: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老大臣: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
  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老百姓: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会显出自己太愚蠢。
  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或者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皇位或官位,或者是害怕招来杀身之祸。
  10.南朝梁《高僧传》中有一则故事,可与本课比较阅读。
  原文:
             狂 人 之 细 布
  昔狂人,令绩师(纺织师)绩锦(丝绸),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特别用心),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嫌)其粗。
  绩师大怒,乃指空示(让……看)曰:“此是细缕。”
  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最好的师傅)犹且不见,况他人耶(呢)?”
狂人大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20: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