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0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课堂点击学生的心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2:4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课堂点击学生的心灵
内容提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学生能否成才的重要保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抓准一切可利用的德育资源,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渗透  意义    实践
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像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这个共和体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因此,培养出来的是“玉”还是“石”,也就是说学生能否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素质,能否成才,教书育人显得尤为重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语文德育渗透 ,有助于完善教育目标体系;有助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语文课程标准》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很高的战略地位上,在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予学生以教育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教育目的。知识是通向道德的阶梯,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挖掘一切德育资源,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德育因素,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发挥教材本身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一、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实施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辅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模拟出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资源,表演课本剧等创设情境,更加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寓教于乐,有效地激发出教师所期望的情感。如我在教学《观潮》时创设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重在于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学生读这些文质兼美课文,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读《白杨》一课,我着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2:47:02 | 只看该作者
三、在品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指导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感染,这也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很好方式。我在语文教学中,善于抓住重点字、词、句的分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课文时,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教授《詹天佑》一文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理解 “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有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他们。”着重引导理解“要挟”一词,并结合课文说说这个词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说说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要挟我们?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都能体会到当时的清政府是一个腐败无能、技术落后、缺乏人才的政府。从而导出第三自然段写到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在导读第三段时,结合该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时,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 “我们工作首先要精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抓住这句话可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严谨、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导读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支配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对祖国衷心地热爱,同时这也是我们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
四、从感悟文章情感中渗透德育
大家知道,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说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而要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和谐统一,完美结合,关键是在自己受到教育基础上,善于诱发深之内含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做到引而步发,启发学生思考。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时,我让学生思考: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学生带着问题精读思考,领会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这样,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进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以文悟道。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让课文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像霏霏的细雨,不知不觉地洒落在学生那幼小的心田里,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只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促使自己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科特点,结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步地、不断地提高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意识,使之成为能肩负起二十一世纪重任的合格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5: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