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6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构建有效课堂、引发学生思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2:2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构建有效课堂、引发学生思维
湖北省安陆市实验初中 李双兰
摘要:思维是物理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核心。引发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效课堂教学,采用设疑、激发兴趣、分组讨论、相似比较、同中求异等教学方法和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发和培养学生思维。
关键词:有效课堂   宽松氛围  新的教学方法  引发思维  多媒体
思维是物理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核心。引发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构建有效课堂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使学生进入思考活动状态。为了使学生越过思维障碍,取得教学成功,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发学生思维。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愉快教学,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境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了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在课堂上,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例如,我在讲惯性概念时,当我讲到惯性大小只与物体质量大小有关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不对,我骑自行车上学时,脚不蹬车子也会向前滑,这是车子有惯性,同一路面上车速越大滑行距离越远,这说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惯性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有关吗?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议论纷,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我向同学作了解释,并表扬了这位同学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驾驭其中,学生思维能力才得到发展。
二、构建课堂教学的新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发现、探索、研究的过程,激发他们的思维。
1、精心设疑,引发学生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启动器”,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潜伏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疑问,立障碍,布迷局,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创造“愤”和“悱”的思维情境。心理不断处于进取状况,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规律,可以用多媒体投放木块、铁块、伦船在水中的浮沉情况的画面,这些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却沉入水底?学生回答:因铁比木头重。再进一步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个实例使学生对铁比木头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思维中出现了疑问,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求知欲望。
2 、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催化剂,只有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热情才能真正激发起来,知识的奥秘才会揭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引导得如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求得如何,是至关重要的。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可通过实验、挂图、形象比喻、多媒体动画等等。教师时刻要以趣激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和“我会学”。例如,讲平面镜一节时,教师在提出课题后可以用一个较大的平面镜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维:(1)你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什么地方?(2)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一样吗?(3)当你改变与平面镜的距离时,像的大小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发研究兴趣和明确实验中要研究的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2:27:14 | 只看该作者
3、 拓展课本实例,引发学生思维
立足现有的教学内容,吸收生产、生活的问题完善充实到教学之中,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引发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深思,在教与学之间架起思维桥梁。例如,学了惯性概念后,除了课本上举出的实例外,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画。根据视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提出下列一些现象让学生思考:(1)汽车关闭发动机后可以继续前进一段距离,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走路时脚一绊就会向前倾倒,而脚一滑回向后倒?(3)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往往会摔倒,怎样解释?。。。。。。
又如,学了压强知识后,可提出:(1)人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时,会在地上留下陷入地面的足迹。为什么?(2)扁担中间为什么要做宽些?若用园木棍挑重担会有什么感觉?(3)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实例,人们是怎样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
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会很活跃,积极性会非常高,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可以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同时,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4 、分组讨论,引发学生思维
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教师有计划、有顺序地根据问题提出点拨性的例子,旁敲侧击暗示学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三三两两相互议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密度的应用一节时,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是什么物质的?(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线的长度?等等。这样学生脑海里翻腾起一连串的问题,思维非常活跃,会自然的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的课题中来。
5 、相似比较,引发学思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将新的问题与已经解决过的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寻找并发现两者的相似点,往往能促成思维灵感的呈现,从而极为有效的对问题进行模式识别与模型转化,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得以顺利迁移。例如,日常生活中为防止酱油生“白花”,在酱油上面滴些菜油与图a.是作出菜油的受力分析图。
一般情况下,多学生作出菜油的受力分析如b所示。他们认为菜油受到向下的重力、酱油施加给它的向上的浮力,浮力等于重力,因此菜油静止在油表面。教师若直接指出:“静止在酱油上面的菜油不受浮力。”学生是不会理解和无法接受的。教师若这样提出问题:“一物体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c,物体受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能很快作出正确的受力分析如图d。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找出浮力、支持力的来历和相似点,澄清图b中的错误,即酱油对菜油的力不是浮力而是支持力。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第一个“浸”字含义。
在教学中教师还有意识的把容易混淆的问题抛出来,适时的组织学生争辩,引发学生思维。尤其对易出错的问题,可以分开讨论,充分发表每一个学生的见解。在辩论中,不仅可以澄清错误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例如,在纠正“物体的运动需要靠力来维持”这一错误观点时,列举用力推车子,车子就运动;不用力,车子就停下来的事例。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然后问学生:“我的观点正确吗?”让学生各抒己见,各举实例进行激烈的辩论。通过争辩使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从而纠正学生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2:27:20 | 只看该作者
6、 同中求异,引发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注意比较相似事物之间的内在差异,注意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引发学生思维,利用中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好胜心,容易接受新事物,敢于变通创新。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的相互关系出发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一题多画等。千方百计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创新,善于变通,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和广阔性。如讲完压力和压强一节时,让学生回答节后“想想议议”:有两组同样的砖,A组一块,B组两块,每块砖的长:宽:高=4:2:1。要使这两组砖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可怎样放?要使A组砖对地面的压强比B组砖对地面的压强大,应该怎样放?你能各想出几种放法?解题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改变题目的条件,联想结论的变化,改变题目的结论,联想条件的变化,这样可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
构建有效课堂,引发学生思维的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灵活掌握,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5: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